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885

  “臣以为不妥!”
  “历朝历代,皆有适宜时势之制,举孝廉毕竟距今一千多年,举孝廉制不合当下科考境况。”
  “臣以为,陛下所说分省录取制,可以在壬戌科殿试先行一试。”
  “臣是主考官,又是河南籍大臣,可以领几位翰林臣子,拟出一套河南卷。”
  “至于其余各省,也选一位重臣领衔出卷,如此,方可平息争议!”
  兵部尚书崔呈秀也道:“陛下,臣以为此议可行。”
  “万历三十七年会试,朝廷为鼓励辽东考生应试,在试卷上盖‘夹’字,诸位同僚不妨回想,当年辽东多出了几个举人名额?”
  见众人纷纷摇头,崔呈秀满意一笑,心道还是准备充足的鸟儿有虫吃,他伸出一个手掌,道:
  “五个!”
  “万历三十七年,朝廷仅在辽东考生的考卷上,加盖了一字,辽东考生的举人数量,就多出了五名!”
  语落,殿上议论声音更加明显。
  很快,便有人急不可耐地站出来,道:
  “臣不敢苟同!”
  却是尚宝司少卿黄世斌,他道:
  “江浙地区自古便是科考大省,朝廷取仕有限,增加偏远地区考生名额,就要削减江浙、顺天等处的名额。”
  “这样一来,势必要有学艺不精,鱼目混珠之人,真正有学识之士,却因名额问题,与功名失之交臂。”
  “如此,不仅会让朝廷蒙受损失,也是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的不尊重!”
  “还请陛下,切莫随想随做,要从时势考量啊!”
  朱由校闻言,睁开眼睛,瞥向下头,不悦道:
  “爱卿这意思,是说朕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看江浙地区考生的情况了?”
  “臣不敢!”
  “不敢——”这样的话,朱由校真是听得多了,冷哼一声,也懒得再多说什么,转头问:
  “今日就做个决议出来,再拖,殿试可就要来不及了。”
  语落,群臣再度开始嗡嗡议论。
  魏广微和刘宗周、黄世斌等人,代表的是两个阶级,也是两种四路。
  从道理上,这两种思路都对,究竟听谁的,就不仅仅是道理的问题了。
  首先,魏广微代表的不仅是偏远地区考生,却也是魏党,是皇党,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点。
  而刘宗周等人,就趋于保守,甚至提议恢复东汉制度,以保证江浙、顺天府的科考地位。
  暗中,这其实也是维护江南士子和财阀集团的利益。
  这个争论,其实在宋朝时候就有,从砸缸时代开始,司马光就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动嘴皮子的辩论家。
  在实操层面的政争中,司马光也取得了南北之争的胜利。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在大宋中枢的另一个江西人,王安石在新政中也曾有为南方考生代言的改革措施。
  但反变法的司马光当政之后,尽除王安石新法,最终为“西北士人”争取到了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
  尽管未全面实现“分生录取”的政治理想,但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先期实现了齐、鲁、河朔诸路与东南诸路的分别考试。
  要是这回大明的科考制度,提前迈入分生录取这条路,可以断定的是,江南会遭受重大打击。
  自宋以来,一直秉承的“国家取士,唯才是择”这一原则,将被彻底打破。
  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校最看重的还是分生录取制所带来的诸多政治“红利”。
  从后世就看得出来,康熙实行“分省录取”后,对落省份有多大帮助?
  改革之后,曾经打零蛋的甘肃一省,在有清一代竟出了二百五十五名进士。
  不出意外,江南在改革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由于江浙等处整体基本面过于强大,在清代的前一百年,还是保住了第一的位置,尽管已经相当勉强。
  总体上看,康熙在实行分省录取后,在整个清代,北方省份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原本江浙等省在科考上的垄断被打破,河北、山东居然冲到了三四名,河南、山东也排在六七名。
  从总面上来看,江浙虽然排在第一,但一旦引入了人均数据,就会发现,实际上,江浙才堪堪排在第十。
  每百万人口中,江浙的进士还不到一百人。
  这也就是说,实行了分省录取后,曾经的科考垄断大省,在鞑清一代,一万人都轮不上一个名额。
  有意思的是,江浙的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下滑,到了晚晴时候,甚至还要低于贵州……
  朱由校觉得,分省录取是科举制度必须要有的改革,而且从时期来看,几十年后的康熙时期,就已经很成功。
  放到自己的天启一朝,朱由校当然有信心将分省录取制,发展成朝廷笼络士子的一张王牌。
  当然,这也是从根本上打破如今东林士子满天下的手段!
第一百八十七章
孙之獬好开心
  最后廷议的结果,就是依照皇帝的意思,在天启二年的壬戌科殿试中,试推行分省录取制。
  当然,推行新制度,朝堂上商量完了,就要尽快形成一整套的体制班子,这可不是你来我往嘴炮几句就行的。
  这次是朱由校穿越以来,第一回尝试做出一系列比较进步的改革。
  这个时候,得力官员的重要性往往就显现出来。
  如刘宗周这等东林余孽,虽然散朝后,各个嘴上都有所不服,可一回到官署,他们却也是尽心尽力。
  还有“阉党”官员如魏广微、顾秉谦,个人能力也都不错。
  回去以后,内阁联合吏部,在西暖阁军机房进行了一场通宵达旦的小会议。
  等他们全都到军机房的时候,却发现往日都很晚才走的天启皇帝早就故意离开,找皇后讨论人生哲学去了。
  既然皇帝不在,那事情就要简单的多了,毕竟,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不用顾忌太多。
  这些朝堂重臣们互相寒暄几句,也就尽快进入主题了。
  这次内阁联合吏部会议,主要是针对有明近三百年来,科考录取上出现的问题,并商讨如何有效解决。
  把考生所在地区与出身结合起来,统筹分配录取名额,分省区、分阶层录取,细划录取工作,这些都是他们需要做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檐,照射进坤宁宫,龙床上的天启皇帝不知何时就已经醒来,正静静靠着,喃喃道: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也该回去了……”
  轻声细语的呢喃,还是搅扰了怀中皇后的清梦,两人相顾一笑,却是朱由校屏退了已来到宫外的都人,淡淡道:
  “朕和皇后还要再睡半日,你们宫外候着。”
  都人们的应承声传出紫禁城,化作一缕暖风,拂过刚刚一脚踏出西暖阁的刘宗周的耳边。
  他轻叹一声,心力交瘁。
  他实在不明白,这等分省录取制,显然会拖慢江浙地区的发展,也会令江南地区的士子对朝廷不满,生出背离之心。
  相对而言,因此所获的偏远地区士子那些所谓忠心,实在是不值一提。
  不过也罢,既然廷议、部议皆已结束,分省录取制在天启二年的大明出现,也就是尘埃落定之事了。
  “或许……崔呈秀说的不错,真是我刘宗周过于迂腐、守旧了?”
  官员们迎着朝阳各自打道回府,经过彻夜的激烈商讨,每一道背影,都和紫禁城里的皇帝一样,显得落寞、瘦削。
  有的唉声叹息,说祖宗定下的近千年科举制度就要被打破,大明科举即将陷入黑暗的。
  也有兴奋不已,说天启皇帝这一手,实在是富有远见卓识的高明之举的。
  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众说纷纭,对于这点,朱由校早有准备。
  可以预料的是,这次施行了分生录取制后,江浙、南北直隶地区的贡生竞争力会被减弱,西北地区的考生,会有更好表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