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风云1876(校对)第8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8/1106


在原来历史时空
沙俄帝国在1918年就被打爆了,布尔什维克席卷了这个北方帝国,新生的政权与德国率先媾和,承认战败并且割让了大片土地,允诺数量惊人的战争赔款。
德俄两国签定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条款空前的苛刻,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俄国全军复员;
第二条,俄国放弃波兰、立陶宛,并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
第三条,俄国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沙俄失去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而是俄国的欧洲地区,属于其领土精华的精华部分。
这其中,光人口就有5000多万,占据沙俄总人口的1/3还要强一些。
1910年,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预测说:再过40年,俄国人口将从目前的1.55亿增长到6亿。
但一个布列斯特条约,基本上把沙俄彻底废了。
意味着俄国完全丧失了这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工业基础,俄国工业虽然远落后于欧洲各国,但因为法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及斯托雷平的改革,在一战前已经大有起色,工业化进程主要就集中在这片欧洲土地上。
然而,就在割出去的这块土地上,却有俄国90%的煤炭、73%的铁矿以及54%的工业产能,还要外加三分之一的耕地,直接打回农奴社会状态。
所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是卸了俄国一条胳膊,而是卸了它一条胳膊和两条腿,从此退回了原始的农业国。
特别是煤炭和铁矿这两项资源非常重要。如今工业能力比拼玩的就是煤炭和钢铁两项,没了这两项,沙俄还玩个屁呀!
在原本历史时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奥三国同盟并不是没有取得胜利的机会,1918年就是最好的契机,也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在东线已经取得了完全胜利。
设想一下,关键时候反戈一击……
呵呵呵……这个乐子可就大了去了!
李福寿抱着这样的想法并不稀奇,他也不介意与德国人暗通款曲,在这个世界上讨生活,谁还没几个朋友啊?
说一千,道一万,传统友谊那都是个屁呀,对于国家而言,最让人心动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891章实力对比
看看当今花旗国实力,1908年外贸出口3.74亿美元,远远没有达到一战过后年均出口35~40亿美元以上的高水平,为了发展经济背负了33.75亿美元巨债,年均贸易盈余仅区区二、三千万美元水平。
一战红利让花旗国吃的盆满钵满,不但甩掉了身上数10亿美元的巨债,而且手握96亿美元的债权,仅利息一项就吃得满嘴流油。
如今的花旗国经济间谍遍布英国,德国和法国,在大洋帝国也有很多,他们不但偷学新技术,而且偷学一切能够偷学到的东西。
花旗国还没有经历一战后“柯立芝繁荣时期”,没有形成富裕繁荣民主灯塔的自信,有钱富翁最大的渴望是回到欧洲寻根,或者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欧洲贵族,最好是英国人。
从经济上而言
大洋帝国的经济总量约为花旗国的40%,但是年均外贸出口达到8.85亿美元的高水平,是花旗国两倍还拐弯儿,年均贸易盈余达到2.91亿美元之多,拥有高达17亿美元的债权,经济运行效率高的多,妥妥的债权国。
从人口上来看
花旗国截止1908年底,人口总数达到8876万人,距离9000万人口也只有一步之遥,仅次于清、英印、俄,法(含殖民地),位居世界第5位。
大洋帝国自1900年人口达到4671万人规模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1905年再次突破人口6000万大关创出历史新高。
三年后
1908年底统计帝国城乡人口7227万人,仅次于世界排行第6位的德意志帝国,位居世界第7位。
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和人口,“羊毛战争”中的双方实力相若,美阿军事联盟总人口约9400万人,太平洋军事联盟总人口约8950万人,相差不大。
经济总量上,美阿联盟是太平洋军事联盟的两倍,而在军事实力则大不一样,太平洋军事联盟是美阿联盟的两倍以上。
以有心算计无心,大洋帝国在各项战争准备中都居于绝对优势,反观措手不及加入战争中的花旗国,麻烦就大的多了。
战争动员后的花旗国发现一个严重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步枪装备军队,缺乏弹药,缺乏军官,除了有钱以外,几乎缺乏一切用于武装军队的东西。
花旗国现有的武器公司擅长制造左轮手枪,还有拉一下打一枪的温彻斯特1873杠杆式步枪,或者亨利杠杆式步枪,这一长一短是西部牛仔的标配,也是当年北军装备的重要步兵武器,可惜这玩意儿和现代主流军用步枪相比较,已经落后了。
为此,花旗国组团前往欧洲扫库存,挥舞大额支票购买现有的武器生产流水线,从英国、德国和法国获得许多现役装备。
大洋帝国对上述国家作出了正式严重抗议,强烈谴责这种违背中立立场的资敌行为,但是用处不大,无非交易由明转暗罢了。
这笔账,李福寿已经用小本子记下来了。
发展中的花旗国一片繁花似锦,却让李福寿瞧到了打倒米国佬强大的机会。
如今的米国佬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经济强大,军力孱弱,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深刻,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若错过了这几年,等到米国佬吸饱了欧洲人的血,发展壮大到不可抑制的程度,那么发展为世界霸主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他曾经与军部大佬反复进行沙盘推演,战胜花旗国的机率高达7成,所缺的三成就是欧洲出手,可能是德国,也可能是英国或是法国,都有一定的可能。
不要问为什么,20世纪是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世界。
所以说,在1909年6月份之前,大洋帝国的军事实力必须要抵达北美东海岸,控制大西洋贸易航线,令欧洲强国掺和北美这滩子浑水多有顾忌,这是制胜全局的关键。
花旗国正狂热的在北美西海岸打造太平洋壁垒,计划招募50万士兵,修建上万座钢筋混凝土堡垒,打造数十座坚固的炮台要塞,实际上,只是用手指轻轻一戳就破的幻梦。
北美西海岸绵延数千公里,何处不可以登陆?
大洋帝国为了在北美登陆,特意打造了浅水驳船,最浅的吃水只有0.75米,一条一条连接在一起,可以形成一道钢质栈桥,而在钢制栈桥的末端可以铺设钢铁沉箱,一直抵达沙滩上。
只要一天时间
钢制栈桥就可以铺设完毕,源源不断地向陆地输送兵力装备,利用半机械化部队强大的运动打击能力,实施大纵深穿插,从侧后方突击重要城市和港口,进而全面占领之。
李福寿全面考虑了一下当前形势,最后在航空和后续兵力这两点上重重的画了圈儿,作为下一步考虑的重点工作。
第一期战争动员包括募集十万新兵,三十万民兵,当前正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下一步将用于编制乙级师和丙级师,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11月份就会陆续扩编成军。
第二期战争动员刚刚开始不久,形势喜人。
航空兵当前分为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分别装备“纺锤”战斗机和“泼妇”双翼轻型轰炸机,总计约450架。
如今正在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从10月份开始,预计每个月产量都将在120架以上,到了明年6月,计划月产量将达到200架。
皇家科学院为七宝垄航空基地输送了很多高素质科研人员,目的就是加紧研制第一款单翼单发俯冲轰炸机,第一款运输机,以适应广袤的北美大陆作战使用。
海军部甚至着手打造一艘平板船,以实现飞机从舰船上起飞降落的设想,扩展海军航空队的应用范围。
李福寿对于这些好点子予以大力支持,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有需求自然就有供给,就会拉动科技研发热潮,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这个十月的深夜里
李福寿想了很多很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现在都是给予花旗国重重一击的最好时机,将会极大改变一战甚至二战后的战略格局,影响至为深远。
同一时间
十月的华盛顿,正值深秋时节,寒意浓重。
在白宫左侧政府办公大楼里,一场由罗斯福总统参加的最高安全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与会人员除了陆海两军高官,还有白宫幕僚长道恩,新任国务卿达文波特和国家安全顾问亚当-史密斯。
他们都坐在圆桌边,正在听一名总参谋部军官汇报战争动员情况,迈克中校手上拿着厚厚的一叠发言稿,正在滔滔不绝的叙述着;
“众所周知,自从1901年麦金莱总统遇刺之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掌这个国家至今,联邦军经历了多次改革,依然没有蜕变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陆军。
在这一点上,我们比欧洲落后100年。
上一任陆军部长鲁特先生就任前是一位律师,在他的任内,改革了陆军参谋总部,成立了以一名陆军参谋总长,两名将领和42名低级军官组成的总参谋部。
1901年到1905年之间,总参谋部几乎没有做什么长期的战略规划,而是倾向于关注更直接的问题,如更新法规、建立正规军后备军、起草新的志愿民兵规则,绝大多数都是案牍工作。
1905年,继任者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作为陆军部长,面对的是一个陷入各部门首脑争端,新的军事部长和副总长难以和谐相处……”
“够了,这是什么……你们在讨论什么?”罗斯福总统勃然大怒,他气愤至极的挥舞着双手,对着木然坐在前面的一众陆军将官大声呵斥道;
“这是一场国家即将面临覆灭危险的战争动员会议,还是你们的一场个人秀?
这是你们推脱责任的场合吗?
这是你们夸夸其谈炫耀自己成就和资历的合适时机吗?
从坐下来到现在,我在这里听到的都是一团狗屎,我可没有时间在这里和你们开上一周的扯皮会议,现在需要立刻行动起来,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大洋帝国军事机器,需要全体国民众志成城,赴汤蹈火的前赴后继去赢取胜利。
不是tmd坐在这里夸夸其谈,威廉,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现在的危险近况,敌人已经把火枪顶在我们的胸口,我们必须做出强硬反击。
我来参加这场该死的会议,就要知道你们通过太平洋铁路向西海岸输送了多少民兵,多少武器装备,多少物资,具体到多少万吨钢材和水泥,而不是tmd陆军参谋总长干了什么屁事儿?
美丽的花旗国土即将遭受入侵者的蹂躏,而你们这些夸夸其谈的绅士们却在这里和我谈关系难以相处,如果我现在手上有一只左轮手枪,我会毫不犹豫的对着你们的脑袋开枪,真是该死!谢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8/11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