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校对)第10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776

  身处于官场,如何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若非父亲先前便有所提及,他现在便是手蹈足舞起来,更是要张罗一场升官宴。
  杨博对扶持儿子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般,仿佛就是顺口提上一句,便是迈着步子进入了轿中。
  “起轿!”
  管家看到杨博在轿中坐好,便是规规矩矩地站在轿子身边唱了一声,八名轿夫当即抬起轿子,从那个敞开的大门离开。
  杨俊民身手敏捷地钻进小轿子,跟着以往一般,乘着轿子紧紧地跟随在父亲的后面。在他的心里,父亲是一座高山,纵使在这个朝堂亦是没有一个能跟父亲叫板的人。
  初春时分,天空还是蒙蒙亮,视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五城兵马司和城南巡捕厅的人已经上街,正在这里维持着秩序,而老人总会卖弄“学识”,介绍着往来轿中所坐的人物。
  自从严氏父子去职后,最气派的轿子既非两位当朝宰辅,亦非权柄最重的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而是当朝的兵部尚书杨博。
  杨博靠的是军事才能得到皇上的赏识,背后又有着晋商的财力支持,令到他既养得起八个轿夫,又能合仪制地使用八抬大轿。
  “卖报咯!新鲜出炉的《顺天日报》,仅需三文钱一份!”
  却不知何时起,在每个清晨时分,大街小巷总会传起一个个稚嫩的童声,他们用布袋扛着墨香四溢的报纸,在向街上的行人兜售报纸。
  这些报童都是贫穷孩童出身,他们白天会卖报,傍晚则是回到顺天日报社创办的私塾读书,晚上亦是在那里过夜,致使他们是赚钱养家和学习二不误。
  当然,这些东西很多人并不知晓,只晓得《顺天日报》都是孩童在售卖,这些孩童很多都是口齿伶俐,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来一份!”
  京城的官老爷不差这种小钱,特别这《顺天日报》不仅刊登着有趣的信息,而且还会刊登很多有用的信息,另外还有金庸先生的小说连载。
  三月的清晨还是透露着几分凉意,令人身体有点哆嗦。
  杨博自持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涯,加上白天穿得太多会闷热,故而现在穿得有些单薄,致使他亦是默默地忍受着天气的考验。
  他放在腿上的双手被冻得冰凉,令他不由得抓紧一些腿肉,正是闭目养神地坐在轿中,脑子却考虑着蓟辽总督的人选问题。
  讲真的,杨选才是他所属意的蓟辽总督人选,虽然杨选没有太强的军事才能,但胜在听话。只是朵颜卫的战略失误,这个责任不可能推给他这位兵部尚书或皇上,故而杨选只能承受所有的后果。
  刘焘在江浙协助胡宗宪早已经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只是这个人却是跟袁炜和董份走得更近,却难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他突然想到了现任的浙直总督赵炳然。如果能用赵炳然取代刘焘,这无疑是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但转念一想,浙直总督的位置同样不容有失,这位置一旦动了,没准就真送给胡宗宪得起的机会。
  正是想着这些复杂的人事问题,却是突然感到外面有些喧闹,甚至远处还有一阵鼓嗓的声音。
  “停轿!”
  后面隐隐有人喊话,管家却是急忙对轿夫下令道:“停!”
  杨博的眉头微微蹙起,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管家则是第一时间进行汇报道:“老爷,公子上来了,却不知所为何事!”
  在说话间,杨颂民已经是气喘吁吁地来到轿前,对着轿中的杨博上气不接下气地道:“爹,请……请看看这个!”
  杨博不明所以地望了一眼儿子,便伸手接住递进来的纸张,毅然是油墨刚干不久的《顺天日报》,却见头版毅然写着:“北边鞑虏马蹄疾,一日看尽白面将!”
第1609章
北尊南卑?
  唐代进士孟郊登科后有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谈古论今》发表了一篇《东南倭事不足夸,功臣名将实乃一帮平庸之徒》,《顺天日报》现在推出了《北边鞑虏马蹄疾,一日看尽白面将》,隐隐透露着打擂台之意。
  如果仅仅是题目切合也就罢了,文章内容直接对着“东南倭事不足夸”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其中引用了朝廷投入边军的军费和军队数量。
  “南倭北虏”是嘉靖朝所面临的最大军事问题,北边的蒙古危及京城,东南的倭寇则是危及大明最富庶之地,令到朝廷深为头疼。
  只是到了现如今,东南的倭患已然得到了有效的根治,但北边的蒙古问题却仍然突出。
  杨博在履历在北边,功绩亦是在北边,不管是出于阻止政敌胡宗宪起复,还是为了捍卫北边督抚和将士的颜面,他都有理由最大限度地淡化南边将士“剿灭南倭”的功绩。
  面对胡宗宪的旧部戚继光和俞大猷新近的两项赫赫战功,他先是通过《谈古论今》主导京城的舆论,而后跟各方打了招呼,从各方面进行淡化这些剿倭的功绩。
  这样既维持着一直以来“北尊南卑”的局面,同时维护个人的政治利益,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举。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事情却是给人毫不留情地戳破,《顺天日报》已然是要站出来公然为南方的将士鸣不平。
  针对东南剿倭开支高达三百万两的问题,这篇文章却是给出了回应道:“东南抗倭所费银两甚巨,但倭寇尸首亦是不计其数,令东南不复兴化之祸,乃是百年大计也!东南倭事今已平息,既是百姓税粮之力,亦是将士用命之功,此功却不可不彰也!”
  针对东南剿倭动用了几十万军队的问题,这篇文章亦是给出了回应道:“大明辽东镇总辖二十余万军士,去岁六千鞑子入关,劫掠三河、顺义等地八日方离开,东南二十倍于倭人全剿之,北军二十倍于鞑子,又当如何?”
  如果说东南剿倭的功绩是靠银子取胜的话,那九边的将士却更加不堪。他们每年虚耗朝廷大量的军费,最终却是屡番被蒙古人欺负,甚至去年又被人打到了北京城下。
  倒不是没有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但《谈古论今》的影响力太大,加上杨博及相关势力的引导和震慑,令到反对的声音显得很微小。
  但如今,拥有着极大影响力的《顺天日报》发声,已然是将这个问题迅速地扩大化,京城的舆论必定会再起波澜。
  “该死!”
  杨博看完整篇报道,脸色已经气得铁青,用手将纸报攥成一团怒声道。
  杨俊民每日都有看报的习惯,刚刚看到这篇文章便知晓此事非同小可,故而急匆匆追上来拦桥,这时显得关切地询问道:“爹,此事该如何是好?”
  “你对此事怎么看?”杨博将攥成一团的报纸丢到地上,知道接下来要面对很大的舆论压力,却是考究般地对着儿子反问道。
  “爹,孩儿以为此事怕是跟林晧然脱不得关系!”杨俊民知道这份报纸由林晧然在顺天府尹的任上所创,亦只有林晧然才会有如此的胆魄发表这篇文章,却是微微疑惑地询问道:“爹,你事先没和他打过招呼吗?”
  杨博当即便想要说“那小子算什么东西”,只是想到对方已经是礼部左侍郎,却是不由得压下怒火地道:“我找过吴曰静!”
  官场没有那么多的生死仇怨,如果能够在私底下解决,通常都是在私底下调和。像这些年,很多官员明面是告老还乡,实质是这些官员是被迫辞官保全己身。
  为了淡化戚继光和俞大猷战功的事情能够顺利实施,杨博主动找上了各方有头有脸的人物,正是害怕这种突然有大人物跳出来闹事的情况。
  却是没有想到,董份和吴山都没有闹,被他所忽视的林晧然却是这个时候跳了出来。只是他心里又不得不承认,这其实算是他的一个疏忽。
  吴山是林晧然的岳父兼恩师不假,但林晧然亦是礼部左侍郎,更是南方派系的重要官员,事先确实得支会对方一声。
  如果他事先找过林晧然,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当面进行沟通并妥当,而不是现在招惹了林晧然,更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杨俊民听到老爹真的漏过了林晧然,显得无奈地说道:“林晧然此人锋芒毕露,现在他插手这个事情,怕是有些棘手了。爹爹,不若你再找他谈一谈吧?”
  “他大概是以为替皇上做了一些实事,便可以目中无人了!为父岂能主动服软,既然他林若愚如此不讲究,那就休怪老夫不卖吴曰静的面子,此次便给他长一长教训!”杨博重重地哼了一声,便是放下帘子怒声道。
  他杨博是嘉靖八年的老牌进士,当朝的兵部尚书,更是皇上最嚣张的军事官员。哪怕面对徐阶,亦是跟着对方合作,从来没有想过投效对方。
  虽然他这一次确实是忽略了林晧然这位礼部左侍郎,但林晧然一声不哼便开战,对方同样亦是不卖他面子。现在事情到了这一步,他自然不可能退让,而是要给这个小辈狠狠的教训。
  杨俊民看着轿帘子被放下,同时感受到父亲高昂的战意,便是不再吭声。
  虽然从他的角度来看,今后的朝堂必然有林晧然一个位置,但他父亲是当今圣上最依重的兵部尚书,却未尝不能好好地敲打一番林晧然。
  这一个清晨,宛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般,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很多官员都有阅读报纸的习惯,特别报纸很适合用于在轿中打发时间。当看到《顺天日报》那篇文章之后,他们当即知道这个三月变得格外的不平静,朝堂必然又会因此而生起惊天骇浪。
第1610章
徐阶的权术
  《顺天日报》的销售渠道辐射到北京城的每个角落,如果单以北京城而论的话,它的传播范围甚至还要高于售价不低的《谈古论今》。
  随着两份战功的事情再次被提起,这个事情在京城士子群体中迅速发酵。
  “东南的军费虽然不低,但终究是灭了倭寇!”
  “不错!边军的花销其实要太得多,但去年还不是给鞑子跑到了北京城下?”
  “虽然东南抗倭所费甚巨,但朝廷亦不能抹去将士的功绩,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士应当重赏!”
  ……
  在京城的酒楼中,那些早起的士子已然开始发表了对事情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士子纷纷为着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人鸣不平,认为朝廷应当对有功之将士重赏。
  这个时代的士子都是读圣贤书出身,宛如是一张白纸般,对于“公道”还是极为看重,故而京城的舆论迅速地倒向顺天日报这边。
  当然,京城的舆论其实决定不了大局,这些事情的最终决定权一直都是攥在皇上和内阁手里。
  西苑,无逸殿。
  身穿蟒袍的徐阶从值舍中走过来,如同往常般来到内阁值房处理公务。
  虽然昨日是休沐日,但他却是没有选择呆在家中休息,而是选择进宫侍召,晚上则是替皇上撰写青词。由于要帮皇上处理大量的政务,皇上亦是体恤于他,时常都是让他早点休息。
  “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这二十个字悬挂于最显眼的墙上,算是他跟六部堂官友好相处的法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7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