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182

  中国总理沈静抵达英国已经六天了,主要和英国政经人物接触,首相阿斯奎斯只是在外交礼节上与沈静进行过一次一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次会谈不过是没有什么营养的外交辞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此时中国总理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总统似乎在外交上并不一致,沈静在英国决口不提香港问题,只是赞扬中英友谊,而国内的总统却大唱反调,提高对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并且违背当初中英私下的交易将战列巡洋舰卖给了德国,甚至还加强了中国南方海军的实力,派出战列舰舰队频繁的在日本海游弋。
  中国高层领导人此时的这一幕肯定是事先做出的安排,而中国总理如果不能在离开英国前往德国之前得到中国总统想要的东西,天知道中国人会怎么来讨好德国人?一想到这些阿斯奎斯脑袋就有些混乱,连续两天的内阁会议让他格外疲惫——这两天的会议主要问题便是是否将香港归还给中国,以期重建中英关系,另外一个议题便是如何应对德国对英国的海权挑战。
  阿斯奎斯在难以作出取舍的同时,谭延闿却已经回到天津,在曹妃甸工业区进行视察——曹妃甸工业区的钢铁厂和石油化工冶炼厂一期工程已经投入生产,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曹妃甸工业区钢铁厂内投入运行的两台一万四千吨水压机——这两台一万四千吨的水压机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之前中国就一直谋求获得更好的水压机。
  “最早汉阳钢铁厂的所使用的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的八千吨与六千吨水压机,1902年我们成功的仿制了八千吨水压机四台,这才缓解了战舰装甲钢的生产压力……这台一万四千吨水压机的投入运行可以加快战舰用钢的制造,并且在其它方面应用也很广泛,诸如蒸汽轮机等,其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都离不开它……”曹妃甸工业区瑞阳钢铁厂总工程师徐建寅指着身后巨大的水压机介绍道。
  徐建寅本来是张之洞手下对工业最熟悉的三大干将之一,不过在建国后张之洞回乡隐居养老,蔡锡勇一直都致力于汉阳钢铁厂的建设,后主持上海钢铁厂建设。王秉恩和徐建寅的经历就比较复杂一些,先后主持白云鄂博钢铁厂、天津机器局、保定机器局、隆盛机器厂、雷龙枪炮厂,还有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校长的经历,最终王秉恩任中国工业部副部长,而徐建寅则任曹妃甸瑞阳钢铁厂总工程师。
  张之洞幕府虽然在规模上不比李鸿章幕府,但是谭氏父子在甲午战争后“空降”北洋,几乎将李鸿章经营数十年的北洋幕府全面接受,后来李鸿章重出江湖出任两广总督带走了一部分政治人才,但是其经济、科技人才则很好的被谭延闿给笼络住了。
  甲午战争后的那段空降经历使得谭延闿一开始就站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上,再通过辜鸿铭、蔡锡勇、徐建寅等人吸收了张之洞幕府的精华——张之洞幕府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员质量非常高,政治方面的人才很少,但是经济和科技人才储备雄厚,这和李鸿章擅长搞“嫡系”路线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可惜的是在前段时间里,王秉恩反对简体字推广而退党,使得谭延闿失去了这个在政治和科技方面都很有头脑的一员大将。即便如此谭延闿也并没有撤销王秉恩的工业部副部长的职位,王秉恩在工业部的能力有目共睹,在谭延闿看来强烈反对简体字的又不止王秉恩一个,况且张之洞是王秉恩的房师,举人出身的他站到老师一边反对推广简体字是天经地义,他和张之洞提出反对意见的初衷都是出于学术上的不赞同,比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要强多了。对于像王秉恩这样踏实做事的文人,谭延闿还是相当尊重的,所谓虱子多了不痒,他如果连王秉恩都容不下,那也显得他太过小气了。
  今天看到徐建寅让谭延闿想起了当初另外张之洞手下的两位洋务干将,对于王秉恩和张之洞他只能说声抱歉——他自己也认识到在文化继承方面,繁体字比简体字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目前中国需要的不是满地的国学大师,而是越来越多具备现代化知识的科技人才,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文化传统必须要为国家存亡让路。
  有人说谭延闿一意孤行的推行简体字是“亡国灭种之先兆”,不过他们却没有看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古迹,仅仅一个北京市市政改造就白白耗费了巨额资金,而谭延闿从二十年前便开始搜集保护古董文物防止文物外流,而在市面上收购古玩字画,尤其是在《永乐大典》上和外国传教士、商人展开竞争——当翁同龢得意的弟子盛昱高呼谭延闿推广简体字是“不肖子孙”的时候,谭延闿也毫不犹豫的将他当年偷窃《永乐大典》并且以每本二十两银子卖给外国古董商人的事情给抖落出来,这件当年不了了之的丑闻被再次被人翻老账后,传闻也是越来越邪乎,就和当年如出一辙,由“盛昱偷书”变成“翁师傅偷书”,弄得常熟翁氏家族急忙出来登报辟谣。
  不过谭延闿在推广简体字上并没有不准使用繁体字,只是政府公文和教育上使用简体字,而从小学至中学阶段的教育课程中,都有《国学》必修课,而在大学中《国学》学分更是大学毕业生能否毕业的重要门槛——从小学至大学的《国学》课程所使用的教科书可都是规规矩矩的繁体竖排版!当然《国学》课程的教科书难度肯定是降低了,不过在谭延闿的重视下,中国新的教育体制是很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至少在审阅过各级《国学》教科书之后,他认为自己做的远比后世的教育体制对文化传承方面要强得多。
  与王秉恩不同,蔡锡勇和徐建寅对于这些事情反应都比较迟钝一些,而且在他们看来使用简体字是非常别扭,毕竟他们大半辈子都是用繁体字。不过没有关系,政府并不排斥非此即彼的排斥繁体字,正规的公文报告自然有人替他们誊抄成简体字,他们依旧我行我素的使用繁体字,目前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科技工作者和徐建寅的做法差不多,就算没有达到徐建寅这种级别专门会有人代替誊抄简体公文的科技工作者,向上面递交繁体版也是无所谓的。
  谭延闿心中看得很清楚,简体字推广只是为了提高国民识字和书写的效率,这是政治上的决策,而非学术上的争论,这也是他放过那些繁体字“死忠”的原因所在。也许前生他就是一个科研人员,在他心中学术科研最大,政治不能强加于学术争论之上,学术争论更不能带有政治色彩!
  谭延闿走上前去拍拍水压机巨大的工作面说道:“它的运行情况如何?各项技术性能是否理想?”
  “目前这两台水压机工作一切正常,当初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如此重要的工作母机必须要首先保证其工作平稳,再者便是它的工作寿命,所以开始设计建造的时候费了些功夫,现在用起来只需要注意维护保养即可……”徐建寅笑着说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搞实务的人首要的便是务实,徐先生真是辛苦了!”谭延闿由衷地说道。
  “目前中国海军装备贸易很重要,战舰越造越大,而装甲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汉阳钢铁厂最初引进的美国和德国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技术要求,有了这一万两千吨的水压机,在大型战舰的动力和装甲钢方面才可以更有保障……不过寅以为曹妃甸临海,钢铁厂乃是容易遭受战舰攻击的范围,我海军之勇自是不必担心这里的安全,但谨慎一些总是好的……”
  谭延闿很快便明白徐建寅话中的意思,笑着说道:“徐先生之言真乃真知灼见!的确,不要说我们的重工业,就是全国的经济精华地区都集中在沿海。我们还不是英国这样第一海洋强国,还无法保证自己的海防真的便是稳如泰山,就是英国人自己也缺乏足够的自信,否则欧洲也不会因为海军装备而展开毫无理性的竞赛了……我昨天才看过关于水压机的资料,自从美国在十六年前建造了第一台超过万吨级的水压机后,这种高端工业设备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现在我们自己也能够制造万吨级水压机,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不过相对于国内越来越旺盛的工业品需求并且考虑到安全措施,我想至少要有两台同类型的水压机留在内陆更稳妥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政府会认真考虑,到时候可能会劳烦徐先生为此奔波……”
  徐建寅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万吨级水压机虽然是机械加工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母机,但是其造价也是非常高昂,视其利用率和现在国内的工业情况而言,四台这样一万两千吨级的大型水压机应该可以应付国内工业建设的需要……寅以为若是能够再建造两台这样的大型水压机,最好分别放置在汉阳和保定,一来安全上有保证,而来保定和汉阳可以说是仅次于天津和上海的重工业最为完善的地区,当然如果宽裕的话上海最好也放置一台,或是干脆将这两台中的一台移送至上海,只是它太重了,不方便移动……”
  谭延闿听后看看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嘴中好似无意识地说道:“是啊,这大家伙是太重了……”
  瑞阳钢铁厂的这两台水压机单个重量都超过了三十吨,在这个缺乏大型起重设备的时代,为了制造这两台巨大的水压机,科技工作者们可没少花心思。如果将它们当中的一台挪挪窝其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哪怕曹妃甸工业区和上海钢铁厂都是临海有自己的专用码头,那工程量和技术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最好的办法便是在需要的地方就地制造——徐建寅提出的汉阳和保定都有这样的能力,当然上海也有,只是上海和曹妃甸都缺乏足够的安全保证,而且再多建一台似乎有些浪费。
  不过想了想之后,谭延闿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无论是保定、汉阳、上海,甚至是眼前眼前的瑞阳钢铁厂,这都不是自己的产业么?!保定有自己的隆盛机器厂和雷龙枪炮厂、汉阳有汉阳钢铁厂、上海是上海钢铁厂,这都是自己的核心重工业产业,一台水压机的价格是不低,但是在工业价值上却是物有所值,也许在徐建寅脑中认为中国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型水压机,但是在谭延闿看来却是未必——中国重工业虽然欣欣向荣,但是相对于这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而言不过是刚刚开始,谁也不能这么准确的预料今后会是什么样子。
  最重要的是上海有江南船厂和瑞阳钢铁厂,在那里直接加工战舰用的装甲钢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大头都花出去了,他谭延闿难道还会在乎一台大型水压机的价钱么?大型水压机固然造价昂贵,但是与战列舰这样的大型海军装备交易相比却有算不上什么了!
  谭延闿对此没有做任何评价,到时候会派人与徐建寅联系,这个建造万吨级水压机的攻关小组还有很大的用处,如果可以的话,给这个小组足够的科研资金支持,他们也许会造出更大的水压机。随后谭延闿有参观了瑞阳钢铁厂的冶炼高炉和专门负责冶炼有色金属的厂区——中国的有色金属,尤其是铜、铝都很缺乏,偏偏这两种金属是重要的军事物资。
  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还用不了这么多的铜和铝,所以有色金属冶炼厂区的一期规模并不大,工厂出产的铜锭除了供应给所需要的工业部门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客户便是中国银行的铸币局。不过在谭延闿看来,这个目前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工厂将会在三年之内完成二期工程,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还要小步快跑加紧三期工程建设。
  一战火炮的威力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像中国军队在海参崴战役中一天几万发炮弹在当时看来是已经是一个战争史之最,但是巴尔干冲突中更加明确了火炮一天当中消耗的炮弹数量在不断的增长的趋势。所有的炮弹外壳可都离不开铜,眼下已经是1909年,谭延闿自知自己的一些动作对历史影响越来越大,他也不敢绝对保证一战会“如期”爆发,眼下唯一能够做的便是开始囤积军事物资,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不敢说把战争的好处占尽,至少也不能让美国人太过得意。
  当然谭延闿还是希望战争能够晚一些爆发,至少要“如期”爆发,提早爆发战争只能让他苦心发展的造舰产业损失惨重,至少东云级战列舰还有战列巡洋舰等这样利润丰厚的大型战舰会因为战争爆发失去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大客户德国。正因为如此,谭延闿才对和美国达成军备限制性条约有一点动力——中国和美国的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一旦达成,这势必会影响到欧洲,英德在谈判桌上扯皮两三年最后还是免不了谈崩的结局,但是却可以给中国争取一些参与大战的资本。
  战争储备不仅仅是有色金属,战列舰的巨额交易固然是激动人心,但是相比之下炸药等现代战争必不可缺少的军事物资虽然价格比较低,但架不住量大,积少成多所获得利润若是说超过战列舰利润,谭延闿是绝对不会怀疑的——欧洲战场的大型战役,一天双方打出去几十万发炮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步炮协同战术还没有成熟的时代,连续数天的炮火准备这需要多少炸药才可以满足?!
  谭延闿想要发战争财就必须要有最起码的资本,最令他感到难以取舍的是以中国现在的军事实力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炸药工厂,而且一战一旦打完这炸药生产肯定是过剩,到时候工厂规模要缩减,这也就意味着要裁员——他好不容易才将手拿锄头的农民变成工人,自然舍不得再将熟练工打回原形。不过幸好炸药生产是一个典型的高危工作,对于员工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现在谭延闿的炸药工厂建设正常,但是却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培养炸药工人。
第三百五十八章
震慑
  不过令谭延闿感到比较欣慰的是目前中国更注重国内基础建设,中国国内的地理条件在修路这样的事情上能够碰上一马平川的机会并不多。以前在构建北方铁路网的时候重点是东北,对于炸药的需求还并不高,可以使炸药生产部门集中在军火生产上,而现在要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考量,战争结束后以前扩建的天津机器局、新建的保定机器局和雷龙枪炮厂的炸药部门生产工作并没有停顿下来。
  基础建设所需和军事部门的训练需要,炸药生产量一直都是逐年上升的,虽然这个数字并不高,但难的是在和平时期依旧保证工厂全力运转。算算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几年,足够谭延闿培养出足够的军火生产工人和工厂,再加上两年的储备时间,可以积累不少存货,到时候应该可以应对战争爆发初期交战国双方对军火的需求。
  除了炸药之外,还有很多军需物资相关产业值得去提前做准备,同时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的大战中是一个重要的军火出口国,相应的也会带动远洋运输的繁荣——目前在中国能够建造大型远洋货轮的船厂只有江南、大沽和黄浦三家,而江南造船厂已经将资源全部倾斜到大型战舰的建造上,大沽和黄浦两家船厂将会成为中国远洋货轮的主要供应商。
  由此推开与大型船舶建造相挂钩的产业也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中国工业将会由此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在这一场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国也说不定。只是谭延闿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点半点——就如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样,现在战争还没有开打,他没有理由动员全国像一个战争国那样将全国资源都集中到与军事相关的工业生产上。
  目前谭延闿也只能根据他对世界局势的一些判断来调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军事工业的规模——毫无疑问的,即便是所谓的“调整”,在任何一个数据面前都是飞速发展的,尽管这对于一个正常国家来说是非常“不正常”的。甚至于中国在军事工业发展的速度上与欧洲的几个重要强国没有什么两样,好像中国旁边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强国一样,当然在远东的地盘上因为殖民地或是像日本那样有英国暗地里撑腰的因素,中国还远称不上是“掷地有声”,但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还是绰绰有余的。
  中国正在疯狂的开动它的战争机器,其军事工业产能已经超越一个二流列强所能够达到的极限,只是比英德法这样的一流列强要弱一些,但是绝对可以超越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人一系列动作让美国人感到非常的不安,当然比美国人更着急的还是英国人,因为中国在1909年头四个月表现出来的架势很明显的在对英国说“我非常不满意!”
  世界外交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即便现在的交通和通讯与一百年之后根本没法比,但是却已经有着很明显的“全球一体化”特征——中国的船厂正在日以继夜的建造新战舰,而其舰船设计等相关部门也不会原地踏步走或是倒下来睡大觉,也肯定是在快马加鞭的将各种新技术变成更加成熟的杀人武器,这些举动自然会让地球另外一端的国家感到不安,这些国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英国。
  一九〇九年四月一日,中国政府宣布鉴于上个月日本渔船与中国战舰在日本海上发生相撞的事故达到了三起,为了保证本国战舰的行驶安全和国防需要,中国海军将会在日本海、库页岛南部以及琉球的西部、北部设立禁航海域,禁止日本一切船只在这些海域行驶,一旦发现日本有“越线行为”,中国海军将视其为战争……
  这当然是赤裸裸的霸权,所谓“中国海军舰艇和日本渔船相撞事故”不过都是中国内务部“指挥”中国海军战舰编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发生的“偶然性”事故而已,况且日本渔船中绝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在面对以动辄十英寸以上的装甲钢包裹起来的战列舰的时候,肯定只有粉身碎骨一条路可走。即便日本渔船的船老大技术高超可以躲过撞击,但战舰上的内务部人员也会亲自操刀用小口径速射炮来完美的制造一起“事故”——内务部想要做的事情绝对不会留下任何活口或是把柄,三起“相撞事故”虽然只有一起是真正撞上了,但也只有一个日本渔民幸存者。
  同日谭延闿致电德国威廉二世皇帝:“伟大的德国盟友在远东拥有一个战略支点的时刻到来了……作为盟友,中国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站在朋友这一边,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月二日凌晨中德联合太平洋舰队降下了中国国旗,舰队换上了德国军旗,并且所有的中国官兵都在那霸港上岸脱离舰队,随后这支舰队以新购入的皇太子号战列巡洋舰为旗舰,率领三艘大型装甲巡洋舰离开那霸港北上前往日本——中德联合太平洋舰队彻底成为历史,中国对日本的进一步“绞杀”计划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让德国人在日本拥有一个海军军事基地。
  尽管此时的日本经过中国十余年的不断打压和封锁,国内工业水平相对于1894年不仅没有增长,还下降了不少。唯一能够值得称道的是日本在英国的支援下,有一支还算不错的造舰队伍,目前可以自行建造八千吨级的大型舰船,可惜日本国内资源有限,造舰体系残缺不堪,炮管、装甲钢无法做到自产,而在动力方面还停留在三涨机时代的水平上——也就是说日本拥有造出大型巡洋舰的能力,但在核心部件上必须依赖进口,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不足以支撑日本建造太多的巡洋舰,目前也只有三艘自造的巡洋舰而已。
  根据中国海军情报局的情报显示,在“礼炮事件”之后,因为害怕遇到中国有预谋的伏击,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就已经很少出港,甚至连训练都被耽搁下来。加上前期严厉的经济封锁,日本海军军费一直就处于非常窘困的地步,原本数月就要做一次的基本保养,现在一年到头都未必能够保养一次,海洋生物在其船底大量滋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基本性能。
  虽然德国在中国的海军人员有限,不过却已经勉强能够达到四艘主力舰投入战斗的需要,成为德国远东海军,而中国将会派出三艘北洋级战列舰与三艘天津级装甲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和德国远东海军舰队对日本进行联合行动,目标直至日本的军港——中国第一目标是彻底歼灭日本海军,而第二目标与德国一样,在日本获得一个军港。
  谭延闿对日本死缠烂打非要制其于死地不可的根本原因便是日本岛屿的战略位置,目前日本主要是获得英国的支持,而美国人出于对中国的顾忌心理也开始支持日本。尽管有这两个强国的支持,要说谭延闿对此产生恐惧心理还不至于,但是他的“地盘”观念很重——远东是中国的远东,日本就算是残废也不能为其它强国所利用来制衡中国。
  德国人的心理谭延闿很清楚,德国人严谨的品质值得他敬重,但是作为统治者他不能将这种好感掺杂在国与国的交往当中,而且德国人在远东谋求一块立足之地也未必是出于好心——中国已经完全做到独立,有能力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德国人当初在远东谋求胶州湾的事情,作为下圈套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可不会忘记。
  如果说十年前德国谋求胶州湾是和英国争夺在华利益,而这十年来固然有谭延闿的某些因素在内,德国可以和中国组成太平洋联合舰队,但是德国人自己又何尝不是想要在远东真的谋求一块战略据点呢?英国人在远东势力已经收缩,德国人这种想法没有任何消退的意思,反而积极响应谭延闿的策划在日本谋求一个军港,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潜在的威胁——未来的战争中,不管是英国人胜利也好还是德国人胜利,欧洲的胜利者肯定在伤口愈合之后便开始利用日本制衡中国。
  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考量,日本必须要纳入中国的体系,在谭延闿看来,不管是英国人、美国人还是德国人也罢,日本必须要由中国控制,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将德国人引入日本去和英国人抗衡,而中国取得一个控制日本的桥头堡,等世界大战一开便是中国控制日本开始!
  当英国首相阿斯奎斯接到四月一日中国的声明后,脑袋“嗡”的一下开始发麻,他立刻召开内阁会议,但是会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中德太平洋海军就已经开始对日本下关岸防炮台炮击,准备进入东京湾了——这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主意,想要重演甲午战争三国干涉停战的一幕,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彰显德国军事力量的机会的,炮击日本岸防炮台直接将舰队开进东京湾,以最直接的方式来逼迫日本放弃抵抗。
  在四月一日中国政府的声明发布后,日本就开始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尤其是希望英国能够出面压服中国迫使中国做出让步,并且接洽中国驻日本公使,督促驻华日本公使林董来问询中国政府,不过林董和日本外相都得到了中国政府外交部、国防部同样的回音——日本渔船涉嫌监视中国海军活动,窃取中国海军情报,中国海军有权力对此做出反击。
  还没有等驻华日本公使林董将电报发回日本,中德太平洋舰队已经开始炮击下关炮台,并且迅速瓦解了日本岸防炮台工事,打开了通往东京湾的大门。下关炮台失守后,日本国内举国哗然,而在谭延闿进行数年“仇日”宣传的中国却没有半点反应,只是报摊茶馆内多了一些谈资。
  当然中国国内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反对的声音,一些地方性党派认为中国正走向“穷兵黩武”的道路,不过国防军第一师已经在浙江登船前往日本,与之相对应的是杨超接替李俊翰成为新的华南军区司令员,第三、四、八师和首都卫戍军的一个混成旅被调拨以军事演习的名义进入华南军区接受杨超的指挥——尽管谭延闿不喜欢使用武力来解决国内的问题,不过让他比较烦闷的是对付国内反对声音没有比实实在在的刺刀和子弹更管用,这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军事演习有三分之二是在长江以南,但是其中的十之八九就是针对南方的地方性党派,每次军演都可以让他们闭嘴几个月,且屡试不爽。
  第一师离开浙江并非是秘密的,当朱尔典得知第一师已经乘船前往日本,他心中就知道中国总统的警告绝非是虚言恐吓,而是切切实实的要付诸于行动——帮助德国在日本谋取一个海军军事基地,接下来恐怕就是以武力来夺取香港正式和英国摊牌了。一旦事情真地走到那一步,中国和英国之间恐怕除了打上一场战争之外不会有任何选择,而中国人也看穿了英国的虚弱——英国已经大幅度的将力量回收本土,而国内的经济危机与欧洲的紧张局势会让英国在战争和妥协之间犹豫不决。
  仅仅倚靠佐世保的英国远东海军力量是无法与中国海军相抵抗的,如果这一次英国再以牺牲日本而对中国妥协的话,英国人将会成为日本最不受欢迎的“盟友”,而为了日本与中国开战则不附和英国的利益。最为致命的并不是英日之间的同盟关系,这种关系是针对牵制中国的,能够傍上英国人的大腿无非是日本人在做梦,在这个“同盟”关系中,日本注定是英国人在谈判桌上任意牺牲的炮灰而已,相比之下中国和德国进一步的“合流”是最值得英国顾忌的。
  朱尔典在没有接到伦敦的许可之时,便紧急向佐世保的英国远东海军司令官威廉少将发电报,“郑重告诫”他绝对不能和闯入东京湾的中德海军相冲突,英国远东海军的重要使命是保持在远东的存在,而不是为日本做出无畏的牺牲……
  对于远东发生的事情,欧洲也是议论纷纷,而阿斯奎斯在内阁会议结束后,便立刻安排与到访的中国总理进行紧急会谈,不过沈静已经应邀前往纽卡斯尔参观去了,好在英国本土并不大,也有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转天的时候沈静就已经回到伦敦和阿斯奎斯面对面的坐下来谈论远东问题和中英关系的未来了。
  沈静的全球访问从一开始便是被谭延闿定位为对美国和英国的连消带打的外交攻势,国内将会最大限度的予以配合。通过电报沈静已经知道了国内发生的事情,尽管他并不赞成采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不过他现在和谭延闿距离千山万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他只能顺着谭延闿的路线一条道走到黑。在对外口径上他已经向谭延闿看齐,对于国内的行动予以坚决的支持——沈静在面对阿斯奎斯的时候坚决将中日之间的冲突定位为日本的挑衅,德国是中国的盟友根据两国的相关条约而一起行动。
  阿斯奎斯在面对一脸肃穆神情的沈静的时候,心中总是不那么痛快——英国惯用的外交恐吓在这个中国人面前已经失去了效果,而且中国人似乎已经得到消息,中国随行舰队已经驶离纽卡斯尔,在北海中静观其变。中国和英国是目前唯一装备无畏舰的国家,但是此时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已经在船坞中接受改造,根本指望不上,况且就算无畏号出马也未必真的能够吃定中国的蒙古级战列舰,靠英国众多的前无畏舰收拾掉中国舰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这种损失也会让英国感到非常心痛。
  “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作为这个世界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国家,我们在建国后依旧很重视和贵国的外交往来……不过正如我国总统所主张的那样,中国不是腐化的满清政权时代了,任何外交往来都必须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英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对于有损我国国家利益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后退半步……”沈静坐在沙发上淡淡地说道。
  阿斯奎斯眉头一皱说道:“贵国对日本所采取的行动已经有失‘公平、公正’的原则了吧?”
  “日本渔船窥伺我国海军机密,这本身就是对我国的一种挑衅,相信如果有人用同样的办法来窥探英国海军的秘密,不知道贵国该如何做呢?我们都不会忘记南非所发生的一切……”沈静嘴角一翘微笑地说道。
  “贵国的行动想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知道我国与日本也有相应的条约,我国有必要知晓贵国的行动目的……”
  沈静说道:“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我国的行动也需要贵国的支持……我国的行动目的就在于消灭日本海军,对我国而言日本拥有海军就是对我们的严重威胁,我国从上到下都一致认为消灭日本的进攻力量是解决中日关系最核心的部分,这是中日之间两次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作为战胜国我们有权利这么做,但是当时因为特殊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去做,现在不过是一种补救而已,只有如此,否则中国永远都不会与日本形成正常的外交关系……”
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钧一发
  阿斯奎斯听后额头的皱纹更深了,对于中国向日本开刀,他早就预料到第一结果便是全歼日本海军瘫痪日本对抗中国的最后一点本钱,而且还可以震慑日本不要妄图以向英国这样的世界第一流列强一边倒便可以避免中国的打击报复,更可以通过这种行动置英国于进退两难之境地。
  中国对日本的行动一旦成功,收获将不是一点半点,对英国来说威信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尽管英日盟约是秘密盟约,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日本和英国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旦日本遭受中国的打击而英国无作为,那对这个老牌强国实在是太扫面子了。
  英国面对着一个尴尬的境地,这是一个困局,当然想要摆脱这个困局对英国来说并不难想到——对中国直接发动战争,可以干脆利落的将所有问题用武力来解决。只是这场战争可能不是英国所能够承受的,中国已经不是七十年前那个落后的中国,几艘军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中国总统显然是一个强硬的人,就算海上打输了在陆地上英国绝对无法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对日行动不是中国一家,还有欧洲野心勃勃的德国。
  阿斯奎斯显然没有想到沈静如此“爽快”,将中国的行动目的以不能再直白的方式告知,而他却没有做好接球的心理准备,只能以沉默相对。不过作为首相阿斯奎斯也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努力:“这真的是很遗憾,贵国对日本所采取的行动已经超越了大英帝国所能够容忍的底线,我诚恳的希望贵国能够终止对日本的行动,不然大英帝国只能履行对日本的承诺对中国开战……”
  沈静一脸肃穆,没有半点情绪的波动说道:“尊敬的首相先生,对此我也很遗憾,但是为了达成最终的目的,我国总统已经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既然首相先生认为只有战争才能够解决问题,我想作为中国总理已经不适合再在贵国进行访问了……”
  当沈静走出唐宁街十号回到其下榻的宾馆后,立刻召开了记者会,宣布将会提前结束在英国的访问,乘船前往德国——中国访问舰队已经离开英国抵达汉堡,在汉堡将会进行修整后准备南下走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回到中国,而沈静将会乘坐德国派出的邮轮前往德国。
  沈静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谭延闿的主意,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尽可能的配合他展开外交活动。在结束和阿斯奎斯短暂的会面之后,沈静在宾馆中会见了到访的德国驻英国大使莱希特,就是莱希特代表德国政府许诺提供邮轮和让中国访问舰队进入汉堡港修整的。当然莱希特在获知英国政府将要为日本出头的时候,他也立刻知会了德国政府,同时建议沈静能够将舰队留在德国等事件平息之后再返回中国,不过为沈静所拒绝——谭延闿虽然没有在电报中安排他如何处置舰队,沈静也明白自己这次出来所带的舰队规模虽小但也是中国海军的精华,现在战争迫在眉睫,来者又是头号海洋霸主,这些舰队能否回到中国至关重要。
  沈静将电报发往还在北海上游弋的中国舰队司令官邓世昌,邓世昌在和舰队其它主官开会之后认为舰队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修整,虽然横渡大西洋但状况良好,只需要在德国进行三天左右的时间进行修整完全可以离港返回中国。英国要想吃掉这支舰队并不容易,蒙古号强大的侧舷火力是英国任何一艘战舰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只有无畏号可以与之周旋,不过无畏号现在还躺在船坞里面接受改造,所以邓世昌认为如果现在就离开欧洲回国,虽然有危险但并不致命,他有信心将舰队带回去。
  在得到邓世昌肯定的回答后,沈静拒绝了德国方面的建议,当天午夜时分邓世昌舰队便进入汉堡港进行补充。好在德国从中国购买了蒙古级战列舰,德国的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对中国设计几乎是全盘接受,因此中国舰队可以在德国为旗舰蒙古号战列舰更换一些零件,天津级装甲巡洋舰也是如此。邓世昌的任务是在三天内务必使舰队恢复到最佳状态并且立刻出海南下,而在这三天内邓世昌还要等待国内对其返航航线的最终确认。
  邓世昌等人认为走好望角,但事实上走这条航线争议很大,最近的一条路自然是苏伊士运河,中国舰队是绝对不敢走的,而英国人可以利用这条运河派出舰队,在印度洋甚至是南洋地区进行拦截。国内海军部提出了一个设想,不走好望角而直接横渡大西洋按照原路返回,当然美国是绝对不能去的,南美国家国力弱小应该不会和中国为难,而且中国本土可以派出大型补给舰在太平洋上为舰队补充补给。海军参谋部的这一设想得到了谭延闿的支持——好望角航线路途中有太多的英国殖民地,苏伊士运河也会对英国海军提供便利,但巴拿马运河可不行,走南美虽然横跨两大洋虽然困难,但英国人也不会好过,至少不会以逸待劳。
  德国人作为盟友此时确实提供了尽可能的便利,只是德国海军部认为中国这支舰队在如此环境下执意返航回到本土,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疯狂了。德国在第二天紧急和中国交涉,如果中国愿意将蒙古号战列舰留在德国,那可以和预计三个月后完工的那艘德国在中国订购的战列舰相互对调,当然在价钱上中国可能要损失十几万英镑。
  谭延闿给德国人的回复是:“万分感谢德皇陛下的慷慨,但我国海军旗舰宁可战沉也不会与商业有任何关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