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清卫(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4/770


八月十七,阴。
闷热的天气笼罩了整个皇城,就算街边老狗都有气无力的套拉着脑袋卷在树下不愿动弹。唯有路上奔生计的人们无惧一切,依旧汗流浃背的忙碌着。
军侯街两边的酒楼外店小二总是跑出来张望,几乎每家如此,都奇怪为何今日都快戌时了大朝会之后的那些大人们为何还未出来?平时每次大朝会后那些大人们都会在街边找酒楼三三两两的小酌几杯。每当这个时候各家酒楼都会提前准备好一些精致的小菜特供那些大人们。
今日为何迟迟未见宫门打开?
酒楼的店小二只是心里嘀咕,担心后厨里提前准备的精致小菜卖不出去。而真正糟心的其实是被他们惦记的那群大人们。
万民宫里整整齐齐的站班,人人脸色严肃,不论是武职还是文官都是如此。
当左玉良的那份请求皇帝开兵符的急报以红翎急报的方式在大朝会上唱报入殿时,惊呆了殿里大部分毫无防备的大臣。
真打起来了?!
武职的很多人同样是才听闻这个消息,所以情绪格外激动,脸红脖子粗的跪下请战,有甚者情愿放弃现有的肥差和职衔只求前往南面边军效力一线,说哪怕只当一名什长,只要可以抡刀子上战场就行。
而也明白,如今大朝会,这种十万火急的红翎急报过来那是需要皇帝当场下定论的。若是皇帝同意开兵符,那么就是给左玉良全权,到时候南面边军将会爆发全力应战,不分出胜负绝不罢休。
相反,若是皇帝拒绝了左玉良的请求,那就表示国朝后面的策略就是收缩和防御,不会和蛮族进行对攻,至少目前布置在蛮族地域上的兵力会快速的收回来。后面甚至很可能就是所谓的“和谈”了。
所以武职们反应才会如此激烈,他们可以忍受之前被文官们处处打压,也可以忍受兵部被皇帝间接把持,但绝对无法同意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却选择对外软弱的策略,这是每一个武职的耻辱。
武职的人激动不已,文官们同样如踩痛脚跳得老高。
左相叶澜笙为首的文官们口舌生花,将左玉良的这份请求说成洪水猛兽一般,不说不妥了,说得好像只要皇帝同意了左玉良的请开兵符,那么靖旧朝必将三年内消亡一般,听者悚然。
端坐大殿上首的皇帝一直如雕像一般没有说话,等两边人吵了半天之后才突然抬了抬手,说:“白常卿,户部上一季的结余我记得还不错,各地的官仓也都满了九成,屯军的粮库更是才更换了一批陈粮出去,也算是满仓吧?”
要打仗,户部就是底气的一部分,手里有多少钱、多少粮、多少物资储备,都能决定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走向。所以皇帝没有直接表态,但却直接问到了核心上。
白常卿早就知道自己身为户部尚书,在这种事情上是避无可避的,如今出班躬身回答:“回陛下,户部上一季的案牍汇总之后各地仓库的确充裕,物资也已经达到国朝平常储备数量的九成左右。不过虽国库充裕,但一旦大战一起必将折损国朝正修的各项工程,运河、官道、水库等等都将被迫停止,前期的花销将会付之东流......”
白常卿的话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国库虽然很充裕,但是也不够战争这个怪兽吞噬,更何况一旦打起来对于国内方方面面都将形成难以估量的冲击甚至可以说是损伤。
这些都不是白常卿胡乱开口而是事实。打仗,不但死人,一不小心还会伤到国朝之基。
一般而言“以和为贵”才是普世价值观。
不过皇帝明显有自己的打算。摆手让白常卿起身回列之后,又对兵部如今的话语者,兵部左侍郎文铭举问道:“兵部早些年就在做的对南全面兵事策略如今可行性有多少?最坏打算打起来要打多久?”
文铭举是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有一个晚上做准备自然是尽可能的做到了面面俱到,闻言连忙应道:“回陛下,对于南面用兵的策略兵部从十年前就在陆陆续续的谋划了,经历了数十个不同的调整本,最后才是如今的常备方略。按照最近的估算,若是全面打起来,国朝获胜的可能性在八成以上,最不济也就多花些时间,但主要战争绝不会持续超过两年。”
“依据。”
“陛下,这是兵部根据历次国朝于蛮族大战的战损比较总结出来的,也是之前推行长达四十年的人口掠夺方略的主要原因。如今的蛮族若是依旧像之前那样的战损,他们绝对撑不过两年。这还是以最坏的打算预测,实际的话应该要不了那么久。”
虽然常年被文官集团所压制,虽然兵部里也有坏虫,但该做的事情还是没有荒废,至少单单以文铭举所拿到的方略而言的的确确是在这几十年间把蛮族算得死死的。用最朴素的算法,就算两边打起来死人的速度和数量,根本上就能把蛮族给算进死路。
当然,兵部之前的案子不合适在这个场合说,这也算是给蛮族续了一口命。但不论如何依旧无法改变足足四十年的人口掠夺的事实,蛮族如今的实力绝对不及上一次大战时的水平,而靖旧朝这边则是安稳发展的四十年,不说狂飙猛进,至少也是日益强盛。一进一出之间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我不算马上皇帝,但也带着国朝上下打赢了不少强敌,其中就包括南蛮。能打赢一次,就能打赢第二次。不要老是以“善”揣度所有,南蛮与我们不是简单的世仇可以说清,讲和之事这千百年来又不是没人试过,无不最后还得看各自手里的兵刀而已。
打仗就会有牺牲,死人也好,国内工程停滞也罢,都是可控的,也是可承受的。如果放任蛮族肆意成长,到时候的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控,那才是最大的隐患!”
皇帝的声音不大,但在万民宫里如同摄人心魄的咆哮在所有人的耳边响起。
此时所有人的心里都明白这是皇帝在表态了,而且听起来是主战的意思。
“我不管你们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者分歧,但从今天起都给我收起来。大战在即,若是不能一致对外那就是在拖国朝后腿,形同资敌,必将按律严处。可都听明白了?”
第574章
发条
话语权的重要性如今在庙堂上展露得淋漓尽致。武职说话的时候文官们尚且还在针锋相对但也明显感觉到不如往昔那样中气足了。等到皇帝开口,文官们几次想要辩解都被冷厉的眼神打断,最后只能跪伏在地没有反抗的余地。
若是处在弱势的是皇帝,那今日朝会将大不同,只是没有这种如果。
如今皇帝金口说出了方略,那就意味着无可更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请出半枚兵符,开了封禁,连同一份正式的文书令条一同整理出来即刻发往南面兵事道行总管衙门。这也意味着南面对蛮族的战争正式拉开大幕。
这种消息是不可能压得住的,而且也没有压着的必要。当急令出宫之后就飞快的通过各种渠道传遍皇城,而后又顺着官道或者传送法阵飞快的传向各地,速度可谓风驰。
第一个最普遍的反应就是心慌。不论是老百姓还是那些自诩的“上流”,但凡有点脑子的都清楚大战一开始势必会让国朝深受影响。
老百姓担心财米油盐涨价,担心自家男人会被征召,担心生计会被战争拖累甚至断掉,忧心忡忡的又毫无办法,只能跑去米铺多买些粮食存着,可到了米铺才发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
酒馆、茶馆、街头巷尾很快就将“打南蛮”当成唯一且火烫的话题。忧心忡忡的有,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到底这一次能不能彻底灭了那些南蛮,这样每隔几十年就打一次实在是让人心里烦躁气闷。
那些自诩“上流”的人也在担心,担心自己存在钱庄里的钱会被国朝挪走,担心自己家里的各门生意会受到战争的冲击,同时也在考虑能不能让自家子弟在这场战争里沾些便宜得些功勋。
一些高雅的茶社,或者城外的避暑庄子里三三两两的聚了衣着华贵之辈,这些大老爷们凑在一起聊的和市井里的话题几乎一样,区别只是在于聊得更深一些,沾钱的时候更多一些。
但普通老百姓也好,这些自诩“上流”的大老爷也罢,聊的话题里有喜有忧,但绝对没有谁提一句“国朝若是输了怎么办?”
国朝会输?会打不过南蛮?这怎么可能!目不识丁的二傻子都不会这么想。
民众的想法最能代表一个帝国的意志和底气。老百姓尚且没想过输,军伍里的人更是面红脖子粗的想要冲到一线亲历战阵杀敌。这种大战数十年才能遇到一次,错过或许就再无机会了。
当天,国朝内各地卫戍宣布进入战备,四大方面军同样宣布进入临战状态,就连地方衙门也宣布从当日起夜里亥正时之后实施宵禁,擅自上街者一律拿回衙门严查。
各地官道上的车队立马稠密,各类必须的物资都在做着或公或私的紧急调运。
靖旧朝这台庞大的“机器”在万民宫里传出皇帝的那份令条之后就飞快的提高了自己的运转节奏,并且产生的能量将朝着南面大力倾斜。
这些都是明面上可以感受到的,而在暗地里,靖旧朝的反应和动作远不止这些。
皇帝开的兵符需要数日才能送到左玉良的手里,但消息却要快一些。而且这一次兵部随着玄清卫指挥使庞斑的指点,学着玄清卫沿路建立了三套千里音符的连续传送的连接渠道,下次消息来去就会省去中间的车马时间。
为此皇帝满意的给玄清卫记了一功,这个方法一出,情报传递上效率成倍增加。只是,如此简单的办法为何以前没有人想到呢?最后得知乃是那个玄清卫里最近特别出挑的沈浩副千户所创,皇帝心里便有些恍然,又是他?同时南面也对此人有些好奇。
皇帝的令条到了左玉良的手里,以及半块兵符,如此左玉良便有了全权。当日又有数量一万五千的军卒南出拙火关,分兵三路火速前往剑川、白头峡、虎柱原固防。这是从八月初十那次被蛮族突袭之后出关增援的第二批一万五千人了,这次和前一次不同在于三路各五千的军卒里有两千都是辅兵,这些辅兵的作用不是厮杀而是构建沿路的各种必要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补给点和防御工事。
在这之前辎重营已经加大了对拙火关到前线沿路的布置速度和力度,加上如今增加的辅兵,应该是左玉良嫌进度还不够想要更快完善这条漫长的补给线。
消息也在最快的时间里到了沈浩的手里。有两份,一份是抄送的皇帝的给左玉良的令条,另一份是姜成亲笔写给他的告诫私信。
这次皇帝表明的战争态度,也让身处南面边军的沈浩暂时陷在了这里抽不开身了,至少在战局稳定之前他是不可能离开这里的,同时也正好能帮玄清卫上下好好的捋一捋南面的情报渠道,免得什么事都后知后觉处于被动。
放下手里的两份铜条,收好,沈浩端着茶杯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忙碌的场面心里也逐渐感受到了战争的阴云在越压越低,紧张的气氛也从拙火关那边蔓延了过来。
看得出,那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军卒脸色都颇为忐忑,而见过血的老兵就要好得多。那些上了岁数,有修为在身又经历过上一次大战的军中高手骨干就显得从容不迫甚至明显带着迫切。
沈浩也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不是那些新兵蛋子,他也紧张但很有限,玄清卫的弟兄们也都和他差不多。因为和这些兵卒比起来,经历生和死的搏杀才是玄清卫的日常,战场说穿了也是你死我活的杀戮而已。之所以感到一些紧张只是这份阵仗太大,气氛影响而已。
如今身为监察使的主事官,沈浩确定自己很有可能会跟着出关南下,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大战场到底是何模样。
一杯茶喝了一半,响起敲门声,推门进来的是被沈浩任命负责日常事务的副千户张野。
“大人,您找我?”
“嗯。之前让你准备的人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大人话,已经落实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今明两天内就能完成。”
第575章
跟进
张野最近也是风光,两个副千户,他领了日常事务的的差事,李江领了纠察部的差事,孰轻孰重很难说,但唯二的两个核心副官是坐实了,如今的监察使早已不是往日人见人笑的“黑皮”了,稳稳的反压了不可一世的监军一头,威势一时无两。
之前一天沈浩让张野去挑数量一百的精锐,要求不论修为还是头脑都要拔尖。这不太好选,需要反复比对,并且还要和李江沟通才能决定。没想到这么快沈浩就问结果,张野一时间被问得还有些紧张。
一百人,确定了五十?这个速度沈浩还是比较满意的,虽谈不上多快,可是也不算慢了,至少看得出张野还是用了心的。
“确定了一半?后面的你继续加快,选出来的这些人你和李江做好协调,让他逐步一对一的将这些人塞进边军的主要编制里。”
“哈?大人,属下,属下不是很明白。”张野听得茫然,什么叫边军的主要编制?
沈浩皱了皱眉,解释道:“所有边军里有监军随军侧的地方都要有我们的人手同样在侧跟着,每一条监军的意见倒要第一时间监管,日常的需要立即评判是否驳回,重要的需要传回纠察部尽快判断。这么说你懂了吧?”
张野微微一愣,然后立马连连点头。他这下是听明白了。说白了就是要和边军里作威作福的监军们对标。
这个消息一下就让张野心头火热。那些监军之所以在军伍里地位特殊无人敢惹的原因就是这些家伙散布在军中各个关键位置,拿捏着军中大小决策的深浅,大权在握旁人不得不退让三分。如今若是监察使也对标这些监军的做法深入军中各处要害,那监察使之后在军中的地位不是还能更上一层楼?
这两天上面开战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军中人心鼎沸,喊战之声此起彼伏正是军伍抬头之时,只要跟着那些监军对标,尺度偏向军伍一些,那绝对能让监察使在军中的地位甚至在国朝里的地位都随着军伍水涨船高。
可惜,听沈大人的意思,这次具体实施还是要李江的纠察部来负责,他如今拿着日常事务不好再去插手人家。
哎,早知道就让李江来接手日常事务这一摊我去做纠察部那档子事了。可惜了一份天大的功劳啊!张野心里如是遗憾到。
“属下明白,属下回去就抓紧安排下去,一定将您的意思转达给李江。”
李江如今在拙火关那边做情况梳理,张野要找过去也只能靠千里音符传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4/7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