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亨(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646

  不过这些佛经却是让杨靖心花怒放。因为杨靖通过圣戒给出的答案,知道这些佛经不仅仅是极为珍贵的手抄佛经,而且抄写佛经的人竟然都是唐初和武周时代的书法大家。
  比如说手里拿的这套《大般若经》,竟然是唐初四大家之首的欧阳询亲笔纂抄的。要不是圣戒不可能给出错误的答案,杨靖真不敢相信手里这一卷《大般若经》竟然是那位大家的真迹。
  如此完整的《大般若经》再加上是欧阳询的真迹,这部《大般若经》的价值那可就大了去了。说是无价之宝也绝对不为过。
  这东西可不是碑刻,更不是拓本或者后人的临摹,这可是正儿八经欧阳询的真迹啊,而且还是完整的一套《大般若经》!
  都说一页宋书一两金,可宋书要是和唐书比起来那就差的远了。
  自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之后,宋书、明书才被称为古籍善本,而唐代仅存的那点残页,都是手抄本,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唐代的书,哪怕是残页,其价值也都远远超过宋书。
  更别说这部《大般若经》还是欧阳询的真迹!
  既然欧阳询老爷子的真迹都出现了,那么其他几位名家还能远吗?
  果然,杨靖一部接一部的甄选,又发现了其他唐初甚至是隋朝时期书法大家的手抄本,比如说褚遂良的真迹、比如说虞世南的真迹、薛稷的真迹。
  至于柳公权或者颜真卿的真迹,杨靖也没想在这里发现。武则天死的时候,不管是柳公权还是颜真卿,都还没出生呢……
  除了这几位大家的真迹,还有其他一些名气不大的隋唐时代的书法家的真迹。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手抄佛经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刚才的那些鎏金铜佛像,就是比起越城子留下来的那些碑刻,也绝对不逊色。
  这些佛经保护的都很好,毕竟这间墓室本身就密不透风,而且这些佛经都盛放在号称是“千年不腐万年不朽”的金丝楠木制作的锦盒中。
  别说这些佛经了,就算是锦盒内包裹佛经的那些明黄色的丝绢,都没怎么褪色。这足以证明这些佛经保护的是多么好了。
  这次绝对是发大财了!
  先是那些珍贵至极的碑刻,后来又发现了那些价值连城的唐朝鎏金铜佛像,现在更是发现了这些价值难以估量的佛经手抄本,这要是还不算发财的话,估计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能发财的事儿了。
  怪不得古往今来盗墓这种事屡禁不绝,全世界也都是如此,实在是这种事儿真的是能发大财啊。
  都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就连曹操甚至都组建摸金校尉来筹措军饷,足以证明盗墓这种缺德的事情真的是可以让人一夜之间暴富的。
  “呵呵,哥们现在算不算是盗墓呢?”杨靖开始变得有点纠结起来……
  不过也就是纠结了一小会儿,杨靖就干脆把这个问题彻底扔到了脑后,继续对这一层剩下的那唯一一间墓室进行探索。
第552章
陪葬品
  墓室门口的断龙石被收进储存空间之后,里面露出来的珠光宝气差点把杨靖的眼睛给晃瞎了。
  “这、这他妹的才是真正的陪葬品啊……”
  都说财帛动人心,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杨靖好歹也是搜刮了四个宝藏的主儿了,见过的黄金白银以及珠宝不可谓不多,甚至在这座武则天陵墓中前段见过的东西,也全都是稀世之宝的宝贝,更是把那方堪称华夏上下五千年中最珍贵的传国玉玺收入囊中了,但此刻在见到这满满一墓室的金银珠宝之后,也是忍不住爆粗口了。
  如果说前面两间墓室中的陪葬品都放置的井井有条,那么这间墓室中的陪葬品就只能用凌乱来形容了。
  足足一屋子的金银珠宝就这么乱七八糟的扔在地上,仿佛大街上没人要的垃圾一样。
  金银首饰、玉石珊瑚、还有那些已经变成了毫无颜色的圆球的天然珍珠,全都摊在了地上,除了周围那些已经摆放好的唐三彩以及墓室中间的几件物品之外,其他的东西全都散落了开来。
  墓室中的陪葬品多的让杨靖都无从下脚,有些陪葬品甚至因为断龙石的消失而从墓室中滚了出来,杨靖费了好大的劲才走进了这间墓室之中。
  进入墓室之后,杨靖这才明白为何这间墓室这么凌乱。按说这可是为一代女皇盛放陪葬品的墓室,那些安置陪葬品的官员或者工人,是绝对不敢把墓室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的,这间墓室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根本原因就是原本盛放着这些陪葬品的木箱已经腐朽了,所以这些陪葬品才会滚得到处都是。
  盛放这些陪葬品的木箱也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只可惜,或许是这些陪葬品太重了,又或者是当时打造这几口木箱时质量不过关,反正到了现在,呈现在杨靖面前的就是被压在这些陪葬品下面的木板。
  墓室中乱糟糟的,杨靖并没有急着去分辨这些凌乱的陪葬品,而是把目光落在了墓室周边紧靠着墙壁的那些唐三彩。
  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唐三彩在唐代主要用于陪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最鼎盛的时候是在开元年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初时期没有唐三彩。就好像杨靖现在发现的这十多尊形象各异的唐三彩一样,显然就是出自于开元盛世之前。
  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陶器,但因为其颜色绚烂,其实看起来还是蛮精致的。尤其是这间墓室中陪葬的这些唐三彩,无论个头还是颜色,都要远远超过了杨靖曾经在一些博物馆看到的出土唐三彩。
  这些唐三彩放在后世的价值虽然不算太高,但这毕竟是准备给武则天陪葬的冥器,这是一个比唐三彩本身价值更大的噱头,一旦放入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展出,外面挂上一个“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唐三彩”的牌子,那绝对会吸引无数人的目光的。
  这些宝贝不能遗失!
  杨靖小心的绕着墓室走了一圈之后,那十多尊个头巨大的唐三彩就全被收进了储存空间,然后杨靖才开始仔细的筛选那些散落在地面上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大都以金银饰品和珠宝为主,其中又以金子和珠宝为主,银饰品有,但并不是很多。这里毕竟是武则天给自己准备的陪葬品,价值不高的银制品错非是做工极为精湛的,否则根本就不会有资格进入到这里。
  金银饰品和珠宝什么的,杨靖见的多了,之前搜刮的四处宝藏中,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东西。不过这些饰品和珠宝都是千年前的,绝对算得上是文物了,其价值自然不是那些现代珠宝能够比得了的。
  就好像手里现在拿的这个金元宝,虽然含金量并不足,可在金元宝的底部却有“大周朝内府制”六个小字印记,直接表明了这个金元宝的出处,那就是武周时期的内府造。
  仅仅是这六个小字,就能让这个金元宝价值倍增。这可是一千多年前一代女皇建立的大周朝皇室制作的金元宝啊!
  除了金银饰品之外,那些宝石也不在少数,什么和田玉、独山玉、蓝田玉之类的玉器也很多,不过比较可惜的是那些珍珠了。
  唐代自然还没有人工珍珠出现,只要是珍珠,必然就全都是天然珍珠。而且供一代女皇使用的珍珠能差得了?但正所谓“人老珠黄”,这些珍珠就算是在武则天时代再受武则天的喜爱,可是在一千多年历史河流的冲刷下,这些原本珍贵至极的珍珠已经全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使命。
  如果说那些金银饰品还有宝石之类的东西能够轻松保存千年以上,可珍珠,能够保存一百年就算是很稀罕的事情了。
  摇了摇头,杨靖把这些早就已经失去光泽的珍珠也都收了起来。这些东西散落在这里也不是个事儿,全都收走吧,出去之后找个地方埋起来。
  这些珍珠当年或许也都见证过一代女皇的传奇,现在它们已经不复往日之光彩,那么给它们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它们寿终正寝或许更适合。
  把外围拾掇的差不多了,杨靖这才看清楚这间墓室中间的情况。
  墓室中间有六座石几,每个石几上面都摆放了一个大木箱。不过这些木箱现在都已经散开了,里面的陪葬品这才全都滚落了出来。
  从这六个散落的木箱来看,每个木箱都有接近一人长宽高,六个这样的大箱子一旦全都散落,里面盛放的陪葬品自然就把这间墓室差点给淹没了起来。
  这里的陪葬品更多,而且相比于散落在外部的那些陪葬品,这里的陪葬品品种多了不少。
  别的先不说,最起码杨靖手里拿的这个锦盒里面盛放的东西就差点让杨靖的小心脏从嗓子眼中蹦出来……
第553章
《兰亭集序》
  这个锦盒不大,同样是金丝楠木打造的,杨靖只不过是打开了盒子看了一眼里面的东西,立刻就把盒子扔进了储存空间中。
  因为盒子中除了一张疑似生宣纸一样的纸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正是因为盒子里面盛放的是一张纸,杨靖这才慌不迭的直接连盒子一块扔进了储存空间。这里的东西都已经放了一千多年了,鬼知道盒子打开之后里面的这张纸会不会发生别的变化?
  最主要的是,哪怕仅仅是看了一眼,杨靖也看出来了这张纸要远远比之前发现的那些手抄佛经所用的纸张要古老的多。
  那些手抄佛经都是用硬黄纸写的,硬黄纸保存好了,千年的时间是绝对没问题的,可是刚刚看到的那张放在锦盒中的纸,显然不是写在硬黄纸上的,到更像是更早的蔡伦纸。
  连盒子带纸一块扔进储存空间之后,杨靖这才微微放了一下心,意识随即就进入到了储存空间,用意识再次打开了那个锦盒,并轻轻的打开了那张纸。
  “还好,纸张保存的还不错,最起码没有出现一碰就变成飞灰的事情……”杨靖提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但当他看到那张纸打开之后露出的字迹之后,刚刚落回原处的心脏竟然不受控制的再次猛烈的跳动起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仅仅是看了十几个字,杨靖就觉得自己的脑袋瓜子“嗡”的一下!
  “这、这莫非是《兰亭集序》?”
  怪不得杨靖这么想,实在是刚刚看到的这十几个字太熟悉了。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王羲之亲自挥笔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而这十几个字的开头,正是那篇天下闻名的《兰亭集序》的开端部分。
  杨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的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这才继续用意识看下去,结果,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与《兰亭集序》分毫不差。
  最关键的是,杨靖在这张疑似是王羲之真迹的纸上,只看到了数量不多的鉴赏钤印,不像后世那些传世临本、摹本上到处都是鉴赏钤印。
  难道这真是王羲之的真迹?
  要知道王羲之写出了《兰亭集序》之后,真迹就一直在家族中保存,一直到了唐太宗时期才被李二弄到了自己手里,而据说李二死后,更是自私的把《兰亭集序》的真迹给自己陪葬了。
  如果要是李二真的把《兰亭集序》的真迹陪葬了,那么恰好能够说明这幅《兰亭集序》上的鉴赏钤印为何这么少。
  这篇《兰亭集序》没有经过后世那些收藏着的祸祸啊!
  杨靖强忍住内心的激动,让圣戒鉴定了一下这幅《兰亭集序》,结果圣戒给出的答案却是让杨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哪怕是戴着面罩,也兴奋的大吼了两嗓子。
  “《兰亭集序》,王羲之,353年。”
  这幅《兰亭集序》竟然是王羲之的真迹!
  由不得杨靖不激动,实在是这《兰亭集序》的名头太大了。
  说个不好听的话,在某些方面,这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字帖,甚至比传国玉玺的名头还要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6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