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周(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说到这里,圣人回头看向卫忠,声音低沉。
“卫忠,带几个人,开糊名。”
第二百二十九章
紧跟时事
为了防止礼部的官员做手脚,试卷开糊名一般都是由宫里的太监来开,开了糊名之后,名额就算是定下来了。
按照大周的规矩,贡院的考试,就可以定下明经的名额,也就是说礼部呈上来的这九十一个明经的名单,过段时间就可以张贴出去,定下明经的身份。
但是进士不太一样,进士科送上来的二十一个人,确定身份之后,还要参加一次殿试,决定最终的名次。
当初林简,贡士只在第七名,殿试的时候发挥良好,才被如今的天子钦点为第三名。
很快,卫忠就带着十几个太监,把这一百多封卷子统统拆了出来,然后就有一些宦官,把这些试卷上记录的名字,籍贯等信息统统记录了下来,紧接着大太监卫忠,很有眼色的把拆了糊封的进士考卷,送到了皇帝桌案上。
天子微微眯了眯眼睛,前后翻了翻,终于在其中找到了林昭以及齐宣的名字。
其中林昭位列贡生第十四名,齐宣是第二十一名。
老皇帝看到了林昭的卷子之后,微微有些诧异。
林昭的名次,在这些进士之中位列中下,也就是说,即便宫里不给他走后门,他也有可能凭自己的本事中进士,当然了,这个名次也很有可能是王翰等人为了不引起旁人怀疑,才给林昭排到了这个不显眼的位置。
至于齐宣……则是贡生之中的最后一名。
这个位置,就有些说法了,等这个名单公布出去之后,齐宣的身份是遮掩不住的,也就是说大家都会知道,这个贡生最后一名是皇帝的亲外甥。
大家会理所应当的猜想,这位天潢贵胄,是不是走了什么后门…
当然了,大家就算知道了齐宣靠关系中的进士,也不会有太多反对的声音,毕竟齐大公子的身份摆在这里,今年参考的考生们,也只会自叹倒霉,被天子的外甥占了一个名额。
天子出于好奇,把林昭的卷子又看了一遍,这卷子前后的内容都只能说是平平无奇,唯有那首“游子吟”一诗,颇为出彩,天子看了一遍之后,摇头感慨:“好一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站在下首的王翰听到这句之后,连忙低头道:“陛下,这首诗臣看到的时候,也深觉此是肺腑之音,因此力排众议,取了这份卷子。”
“依臣看来,此诗定然会传唱千百年,其中舐犊之心,纯孝之心,极为感人。”
皇帝点了点头,开口道:“这首诗,礼部可以印发下去,宣与天下人知,本朝以孝治天下,正要这种孝道之诗教化黎民。”
历朝历代,大多都会称自己是“以孝治天下”。
原因无他,因为王朝的基本架构,就是用孝字构建起来的,皇帝不仅仅是君主,更是“君父”,你悖逆了皇帝,不仅仅是不忠,还是不孝。
正因为这个原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历朝历代都极为崇尚这个孝字。
当然了,尽管这些封建王朝这么做的出发点未必真的是崇尚孝道,但是教育百姓要孝顺这件事,自然没有什么坏处。
王翰躬身低头:“臣领旨,今日回去之后,礼部便会印发此诗,宣与天下闻知。”
天子又翻看了一番齐宣的文章,微微点头之后,开口道:“既然如此,今岁常科进士科贡生的名单,便定了下来,礼部过几天便张榜出去,四月初十在甘露殿进行殿试,定下进士名次。”
王翰跪在地上,恭声道:“臣,谨遵圣训。”
头发有些苍白的老皇帝,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王翰,淡淡的说道:“这一次王卿主持常科,劳心劳力几个月,也辛苦了,卫忠,把朕平日里用的那支紫毫,赏给王卿,记录在司宫台赏册上。”
皇帝赏人,并不是就随便给个东西这么简单,尤其是记在司宫台账上的,整个朝堂上下多半都会知道,到时候同朝为官的官员,就会知道王翰得了皇帝的赏,也就是得了“圣眷”。
今后不管是在礼部衙门,还是在朝堂上,都要过的舒服一些,甚至以后的升迁,也会占得先机。
况且,紫毫笔这种东西,本就难得,再加上圣人御赐,这么一支笔,就可以传家了。
王翰大喜过望,跪在地上叩首道:“臣王翰,叩谢圣人隆恩!”
没过多久,卫忠便捧着一个盒子,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紫毫笔放了进去,递到了王翰面前,这位白发苍苍的大太监对着王翰笑了笑:“恭喜王侍郎。”
王翰战战兢兢,两只手接过这个盒子,再一次跪地叩谢。
此时此刻,这位礼部的左侍郎心里十分清楚,这根笔并不是因为自己劳心劳力,才得了皇帝的赏,而是因为自己愿意“昧着良心”替皇帝办事,愿意把原本不该中贡士的两个人,填进的贡士名册里。
本质上来说,这根笔算是这一次的“报酬”。
想到这里,王侍郎再一次对着天子叩首道:“多谢陛下赐笔,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这话一来是表忠心,而暗藏的意思就是,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情,还找他王侍郎,他太乐意办这种讨皇帝开心的差事了…
老皇帝坐在软榻上,瞥了一眼这位礼部侍郎,淡淡的说道:“好了,朕这里没有什么事情了,想来礼部还有不少事情要忙,王卿自去罢,今后好生办差。”
王翰立刻躬身道:“臣……告退。”
手捧盒子谢恩之后,王侍郎恭恭敬敬的退出了甘露殿,回礼部的路上,这位侍郎大人只觉得脚步轻盈,身轻体健,他还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甚至……
政事堂的大门已经在向他敞开了!
……
得了皇帝的赏赐之后,王侍郎办事明显很有干劲,回去之后,很快就把明经以及进士的名单列了出来,随即就对外宣布的张榜时间。
四月初五,在贡院正门东华门张榜唱名。
几天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四月初四这天,林昭起了个大早,蹭了林简的轿子,与他一起出发前往国子监。
轿子里,元达公有些好奇的看向自己的侄子,笑道:“我记得三郎从科考之后,便没有去过国子监了,怎么今日要去国子监?”
“去有些事情。”
林昭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侄儿以后即便不是太学生了,也还是编撰司的总编,今日是要去编撰司交待一些事情。”
“哦?”
林元达看了看林昭,笑着问道:“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明日放榜了。”
林总编面色严肃,开口道:“我依然要交代他们一番,让他们把进士以及明经的名单籍贯,统统印在下一期的长安风上,这种时事,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第二百三十章
东华门唱名
长安风这个东西,并不是林昭一时兴起弄出来的,而是他在越州的时候,就已经定下的计划,初步打算是借用长安风这个东西,迅速在长安城拥有自己的影响力,甚至于可以通过控制舆论,来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如今,长安风因为东宫太过心急的原因,已经过早的被朝廷看在眼里,值得庆幸的是,作为长安风的实际创办人,林昭也因此进入天子的视界之中,因缘巧合之下,成了为皇帝办事的人。
就目前而言,长安风依旧是他林昭在管事。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要想办法扩大长安风的影响力,毕竟这个现在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衙门,等他入仕之后,很有可能会成为他在仕途上的一大助力。
而科考,无疑是朝廷每年最大的几件事情之一,考中功名的名单,也最受天下人关心,如果长安风能够第一时间把这一次常科的明经以及贡士名单给印发出来,就又能吸引一大波用户。
到了国子监之后,林昭在编撰司跟二十多个编撰开了个会,然后又到了自己在太学里还没有搬出去的学舍里坐了坐。
这里是他待了一年的地方,等明日放榜之后,他就要从太学退学,理论上来说,今日的林昭,应该是最后一天做太学生了。
此时的太学之中,没有多少人觉得林昭真的能够中进士,最起码没有人觉得他今年就能中进士,大部分人都认为等放榜之后,他就会回到太学继续读书,因此走在路上,还有不少人同窗与他打招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太学里,多了不少乾德九年入学的学生,这就导致了林昭也有了自己的学弟,走在太学里的时候,还有一些比他年纪大的人上来行礼,喊一声师兄。
这一天时间,林昭先是在太学里转悠了几圈,又在饭堂里吃了顿饭,最后在自己的学舍里写了一些西行记,到了下午的时候因为困乏了,干脆躺在床上睡了一觉。
到了傍晚的时候,跟着林简一起回到平康坊中。
这天晚上,即便是已经大概知道结果的林昭,也是心情激动,翻来覆去到了后半夜,才艰难入睡。
次日清晨,天色还没亮的时候,贡院门口就已经挤满了人。
这些人并不全是今岁常科的考生,有些是凑热闹的,还有一些是长安城里大户人家的家丁家仆,来贡院门口听了今岁的贡生之后,便回家汇报给自家老爷。
每年都有不少长安贵胄,在贡院东华门榜下捉婿。
东华门外人挤人,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这些人一直挤到了辰时正,才有礼部的衙差带着红榜,贴在了东华门上。
这红榜,目前还是卷起来的状态,看不出上面的字迹,按规矩,会有一个东华门唱名的流程,唱名者每念出一个名字,这红榜就会展开一分。
红榜一挂出来,便有一个礼部的衙差站在了高处,高声唱道:“今岁常考明经科取九十一人,明州学子于兴焘,中明经,第九十一……”
这个时候,就是他们这些衙差小赚一笔的时候了,此时学子们多半都还在长安等候放榜,每一次唱名,这些衙差多半都能够从当事人手里拿到一些赏钱。
除了这些当事人的赏钱之外,这些人中试的消息还会飞快传回故乡,到时候其故乡的衙门,还要赶回他们家兄报喜一次,这又能拿到一些外快。
礼部第一声唱名之后,东华门外拥挤的人们,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一个一身白衣的年轻学子,听到这声唱名之后,立刻脸色灰败,转头对着身边的同伴叹息道:“今岁明经,竟然只取了九十一人,你我兄弟想要中试,怕是千难万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