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638

  “先装几船粮食上车,漕队这边继续破冰!”
  留下这句话后,陆四带着旗牌队、风字营和那曾在宝应城下上演极其“反动”的一幕的八百汉子继续踏上了南征之路。
  走时,陆四给谢金生留了一句话:“有敢跑的,不管什么原因,一律处死。”
  .........
  高邮有驻军,洪武年明朝便设高邮卫于高邮湖西,当年这是直属南直隶的十二卫之一,也是明朝开国之初防守江淮的重要卫所,所驻皆精兵强将。
  然而现在,高邮卫的士卒都是围绕高邮湖种地的农夫,以及湖上打鱼的渔民,全卫可用之兵不过数百。
  就这可怜的数百兵也多是各所千户、百户甚至总旗的私兵。说好点是家丁,说难听点是看门护院的打手。
  两百多年国运的明朝至今,可用之兵已屈指可数。
  也正因为自太祖、成祖之后历代皇帝失去对军队的掌控,导致文官体系坐大,军队无法压制地方,才出现如今卫所这一开国之初所创军制几成摆设的荒唐一幕。
  当然,卫所的糜烂也与明太祖希望军队自食其力,不给百姓添麻烦有关。这个想法是好的,军队自己种地,自己解决吃喝问题,百姓那边自然不必再承担军队的开支。可时间久了,没有仗打的话,军队就光会种地,不知道怎么当兵了。
  现任高邮卫指挥王洪是钦与世袭之职,其祖上王文端麻城县人,正统年间没于土木堡,天顺年间朝廷追赠。
  在出任高邮卫指挥之前,王洪是湖广都司清浪卫正千户,曾参加平播之役,虽只是在后期前往增援,但也算是经过战阵之人。崇祯九年因功调任高邮卫。
  湖广那边卫所因为常常需要威摄镇压周边土司,所以虽然也烂,但多少还保持了点战斗力,因此王洪到高邮上任之后以为此地更加富庶,卫所想必要比湖广那边强悍些。
  哪知道,整个高邮卫还不及湖广那边一个千户所。
  接到宝应知县钱哲的求援后,王洪知事态不小,唯恐河工造反波及扬州,使淮扬大地迅速糜烂,便立即召集高邮卫所属三千户所的大小军官,勒令他们马上抽调部下士卒随他前往宝应平乱。
  可直到出发前,三个千户所紧急动员过来的士卒也不过两千余人,武器乱七八糟,士兵们也因为常年种地缺少训练的原因,连如何列队都搞不清,乱哄哄了小半个时辰才算把队伍给列住。
  见此,王洪能说什么,也没法指望这些农夫,好在连同他自己的家丁在内,整个高邮卫还能拼凑出五六百家丁出来。
  铁甲凑了十几具,火铳也凑了两百多杆,看起来已经是一支比较强悍的战斗力了。
  毕竟是河工造反,不是北边的流贼打过来,王洪对于迅速平乱还是很有信心的,也抱着借此机会立些战功能搏那位新来的淮扬巡抚青睐,从而能够多给他高邮卫一些资源。
  那位路部院看不起淮扬本地兵,一心借重外地兵守河,已经使淮扬本地的“军方”十分不满了。
  同淮军一路乱哄哄往扬州赶差不多,从高邮湖西过来的高邮卫军队也是乱哄哄,结果阴差阳错的双方竟在距离高邮城只有几十里的凌家庄正面遭遇。
  “宝应丢了?!”
  没等王洪从贼兵竟然越过宝应直趋高邮反应过来,前方那支穿着乱七八糟衣服的贼兵们突然就朝他们冲了过来。
  与此同时,陆四也是气的大骂了一句:“妈个逼的,老子还没下令呢!”
第96章
烂透了
  高邮州是隶扬州府的散州,知州是从五品官,现任高邮知州何川是天启四年进士出身,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去年刚从江西兴国知县调任至此。几十年前有名的清官海瑞也在兴国任过知县。
  何川是个务实的官员,虽上任才一年多,但在他的主持下高邮州疏浚了境内高邮湖,并将高邮湖与东边盐城县的河道相通,使得历年困扰高邮的洪水蓄漫问题得到解决。
  并利用高邮境内河道湖泊众多,大力扶助乡民养鸭养鹅,更请江南客商至此收鸭鹅,夏季收蛋,冬季卖鸭,春季孵蛋,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大大提高了高邮百姓的收入,故而极得高邮百姓爱戴。
  今年栽秧时,这位何知州更是领着州衙门大小官吏出城到田间和百姓一起插秧,此情此景叫那些百姓无一不为之感动,也叫高邮士绅敬佩不已,都道何公一来,高邮便若换了新生般。
  扬州府给何川的年绩评定是上上优,不出意外的话,再任一两年何川很有可能升官,但这一切被腊月十七出现在州城下的淮军打断了。
  腊月十三那天,高邮州城就接到了宝应知县钱哲的急报,知道淮扬巡抚衙门征发的府县河工在运河出了事,但跟宝应那边一样,高邮这里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面令闭门,一面向附近的高邮卫和扬州府通传。
  十五日那天,何川得通判赵文告知,称高邮卫王洪指挥已调兵往宝应平乱。
  何川心中稍定,唤来同知钱大朗命他筹备钱粮以供高邮卫平乱将士使用,又叫通判赵文遣人至王洪军中,随时向州城递讯。
  然而时隔一日,睡梦中的何川就被通判赵文紧急叫醒,称出大事,贼人已兵临城下。
  ..........
  淮军是十七日黎明抵达高邮州城下的。
  此前一日,淮军在距离高邮城几十里的凌家庄“全歼”了高邮卫指挥王洪所率明军。
  这一仗,用陆四自己的总结而言,就是充满戏剧化。
  在陆四还没有弄清迎面而来的明军底细时,宝应沈瞎子他们就发一声喊然后一窝蜂的向明军冲了过去。
  这些人可能是被轻松夺取宝应的胜利冲昏了头,又可能真的以为官兵是不堪一击,反正一个个哇哇鬼叫勇敢的就往前冲。
  陆四想叫都叫不住!
  结果那八百人一冲,正在队官约束下准备列阵的风字营以为进攻开始,也呼拉一下跟着冲了。
  部下这一冲,风字营的营官程霖知道坏事了,但没办法也只得跟着冲。
  陆四能怎么办?
  都冲了,他只得也跟着冲!
  说是打仗吧,简直儿戏,就跟街头打架一样。说不是打仗吧,这人人手中拿刀拿矛,是真要见血死人的。
  亲率旗牌队往前冲的陆四当时真是没别的想法了,就盼老天爷保佑,别让他上冈陆文宗泪满襟。
  高邮卫的兵马再烂也有两千多人,其中更有几百勉强可以称为家丁的士卒,虽不能跟九边那些悍将的家丁比,但怎么也比普通衙差强。
  所以,当发现“贼人”们冲过来后,最前面那些刚刚放下农具和渔具的卫所兵丁虽然也感到害怕,但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一起往后跑,而是彼此大呼小叫的顶在了那里。
  这一幕让正“悍不畏死”进攻的八百好汉们也是诧异,可没时间让他们纳闷官兵怎么不跑。
  双方一下就撞在了一起,然后是混在了一起,就在凌家庄外靠河的宽阔地打杀了起来。
  可能是淮军“新兴”的气势压住了明军,厮杀未到片刻,明军就有不支迹象。
  高邮卫指挥王洪急忙带领麾下的百多家丁顶到了前面,火铳声稀稀拉拉的打响,将淮军的气势给顶了回去。
  要不是风字营及时赶到,凭借对监河兵的战斗经验将明军队形搅乱,没让他们的火铳集成队形,恐怕那些只凭借一腔热血的“无知”好汉们就要清醒过来,继而大崩溃了。
  明军和淮军的人数大抵差不多,双方的装备除了淮军没有火铳外也是一样。
  但是如果战斗持续进行,时间越长对淮军就越不利。
  在一片混乱中,陆四带着孙武进等百余名旗牌兵从厮杀的人群中抽出身来。
  “从冰上过去,绕到官兵后面去!”
  陆四一指左侧的一条小河纵身从河面的冰层上奔向对面。
  有明军军官发现了“贼人”有一支小队从冰面跑了过去,但可能是觉得这股贼人太少,以为他们是吓得逃跑竟是没有理会。
  过河之后的陆四带着旗牌兵们折向往东南再转而向西,出现在了明军后方。
  “杀!”
  陆四长刀一挥,便要再次身先士卒,耳畔却听“嗖”的一声,猎户出身的徐传超一支利箭离弦而出,正中明军后阵中的一名军官。
  伴随那军官的惊叫声,明军后阵发现了身后的“贼人”,但此时让陆四万万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明军后阵炸营了。
  那些手持火铳的明军看到手执大刀的陆四他们,吓得不敢开火,拔腿往左右面逃窜,前方正在和淮军混战的明军见状以为后方大败,纷纷溃不成军,自相残杀。
  结果明军损失极为惨重,阵亡大小军官14人,阵亡兵丁242名,家丁35人,受伤178人。掉河里淹死的有18人,被自己人践踏而死的有31人,被俘多达1500余人,逃散约千余。
  战后,也是一肚子困惑的陆四找来了几个被俘的明军,这几人当时就在明军的后阵,陆四想询问他们为何突然就崩溃不战。
  回答的原因让陆四哭笑不得,其中一个士兵说他也不知道,就是当时见别人跑,他也跟着跑。
  最后就形成了羊群效应。
  难怪清军南下后靠北方收降的明军就能横行无阻,明朝在南方的军队真的是完全烂透了!
  陆四既为此高兴,也为此悲哀。
  前世历史中,南明抗清主力还真不是明朝的南方军队,而是流贼和海盗。甚至,都没有真正忠于朱明的军队,以致隆武朝廷的大学士只能靠散尽家财招三千农民扛着扁担上阵。
第97章
天道轮回好灭明
  流贼死社稷,海寇守余土,这就是南方抗清17年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他们和他们后人的所做所为,远比那位吊死的天子更有气节,更配“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民族精神。
  南疆双目血泪的李晋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