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638

  为首一老者抬头凝视陆四,泣不成声道:“监国,二十年了,我等北方之人受尽鞑子荼毒,百姓无一日不盼望朝廷出个英雄能打败鞑子...天幸出了监国这等大英雄,办成了他朱家皇帝办不成的事!...我等将死之人再也不必担心儿孙叫那鞑子抓去做奴,再也不必担心那鞑子的铁骑荼毒乡里...监国于我等北方之人便是再造菩萨,监国不肯登位,我等百姓不答应!”
  又有老人泪流满面:“若非监国,老朽这辈子怕是都回不去辽东故乡!”
  “监国是百姓的大救星,监国不做天子,神人共愤!”
  “......”
  有情绪激动的老人甚至晃悠悠的起身,咬牙道:“监国今日若不肯依了我们,就请从老朽们的身上踏过去!”
  面对一群痛哭流涕的老人,陆四哪里还能铁石心肠。
  见监国面有松动,左辅顾君恩忙道:“请监国应承天下军民之心,勿辞大任!”
  “今百官之心、将士之心、百姓父老之心尽在监国之身。天心即是民心,监国岂能为小节而负天下?!臣等请死谏!”
  群臣见状,再次跪在陆四跟前,趁热打铁,才能收效!
  陆四呆立了一会儿,终于对着耆老、群臣落泪,近乎哽咽道:“我非贪大位,今为中华,为天下父老,不得已称九五!”
  话音刚落,便是如山呼般万岁之声。
  远处更是响起雷鸣炮声。
  “请监国祭天!”
  在顾君恩的安排下,陆四前往天坛郊天,完成这一步,方是正式登基。
  郊天之礼毕后,乾清宫早已换了新颜,在百官簇拥下,陆四于此殿正式登基称帝。
  皇袍加身后,颁谕天下,即日改元隆武,并快马行文大顺各地,大赦天下。
  在陆四的力争之下,谕诏之后添上一语:“今起,天下不必讳字,皇帝亦可直呼其名,百姓不论士农工商,见官不跪。”
  登基诏书后又颁册后诏书,立李自成之女李翠微为正宫皇后,主持六宫事务。封前明周王郡王朱常宁为皇贵妃,以寇白门为顺妃、以陈圆圆为宜妃,以布木布泰为淑妃,以高英为庄妃。
  按各朝旧制,追封三代为帝,以父陆有文为太上皇,封伯父陆有才、陆有富为郡王。
  追封李自成为圣武天王,于各地岳王庙旁建圣武天王庙,以使世代祭祀,永使闯王精神万代流传。
  登基礼毕后,陆四命提督宫内厅太监高歧凤备笔墨,题“天大地大,人民最大”八字牌匾永悬乾清宫大殿。
  次日,再于顺天门行大顺皇帝阅兵礼,以扬隆武威风。
第803章
历代太祖,哪个不是如此!
  参加顺天门阅兵式的除了西北回返的第一军、第二军部分将士,也有驻防京畿的第三军、第五军部分将士,受阅官兵共两万四千余人,战马七千余匹,火炮四百余门。
  陆广远为阅兵总制,兵政府侍郎贾汉复为阅兵协制。
  当日参加阅兵式的除大顺在京中央各政府官员外,也有各地进京劝进的官员,此外士农工商学各界代表数千人。
  陆四携皇后李翠微出现在顺天门上时,门上门下数万军民齐呼万岁,令陆四心潮澎湃。
  典礼正式开始前,陆四于城头观礼台接见了十四位士绅代表。
  据冯铨递交的“账薄”显示,这十四位士绅贤达为大顺新朝自愿捐输了价值近百万两之巨的银钱及粮食、其它物资,于国家贡献极大,理当受到国家之重视。
  捐输最多的无疑是山东孔家。
  当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衍圣公府毁于大火,孔林也遭到挖掘性保护,孔家在山东的田产、店铺大多被查抄,孔家现在的族人们依旧能凑出十万两白银捐献大顺。
  代表孔家前来北京观礼的叫孔尚德,其是被淮军所杀上任衍圣公孔衍植的叔叔,也是上上任衍圣公孔尚贤的弟弟。
  其他人有前明定远侯邓文明、西宁侯宗裕德、襄城伯李国桢之子李源本,都督袁佑、吏部侍郎沈惟炳、户部侍郎王正志等。
  十四人中有十人都是前明勋戚官员,余四人虽没有出仕,但父祖都曾为明朝高官,于地方也都是显赫之人,若非如此,这些人也没有那么多钱能来北京“一睹天颜”。
  国家无钱,众志成城。
  陆四对冯铨借观礼“敛财”并不反感,因为大顺的国库真的紧巴巴。
  对于前明及降过清的汉族士绅官僚,淮军时期陆四对这帮人任用的标准是能秀才则不用举人,能举人则不用进士,这个政策可以极大的巩固淮军自身势力,培养忠心可靠的基本盘,但吸收的明朝官员所占比例由于“就小”原则,肯定会很少,这使得淮军时期前明的官绅地主基本上是处于被打击的地位。
  因此不少淮军治下的前明官绅地主在经历淮军铁拳之后,不胜愤慨地说什么淮扬义师,不过又一流贼而已矣。
  然而由于陆四率领顺(淮)军消灭满清,歼灭张献忠,取得了中国北方的完全统治权,地盘一下扩大无数倍,于官吏这一块自然出现极大空缺,单靠崛起不过三四年的淮军自身,根本难以向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提供大量官吏。
  而一个政权如果没有足够的行政人员,是绝难维持这个政权对地方统治的。不管陆四愿不愿意,他都必须大量任用前明(满清)降官以填补当下严重的“官缺”。
  即便陆四也大量启用西营文武,现时保守估计,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也要有一半出身于前明那帮士绅,否则他根本实现不了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全构架。
  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中,陆四称此现事实为被迫“封建化”,但认为这个“封建化”本身对大顺的巩固和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在他看来前世历史将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进京的迅速腐败,导致大量降官士绅叛乱遂被满清击败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李自成永昌政权失败的原因,还是李自成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本质上大顺还是一个彻头彻尾敌视官绅地主的革命政权。
  什么是封建化的质变,就是陆四现在面对的大量任用降官的事实。
  追赃助饷则是违反了这个封建化质变。
  不过陆四接见的十四名代表中有半数被大顺军追过赃、助过饷,而在永昌元年的这次追赃助饷中由于顺军一些将领对政策理解偏颇,导致扩大化以及刑讯化,使得这些官员体面扫地以尽。
  自家作为李自成的女婿,也是大顺的新皇帝,当然不能否定岳父生前的政策,也不能一昧的想要巩固势力就对这些前明官绅地主笑脸相迎,因此陆四的态度是两手都要硬。
  也就是可以给士绅地主们当官的机会,但是对这些人却要保留使用,不能任由他们如前时一般再次形成利益集团,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需要定期搞一搞这些士绅地主,让他们脑子时刻绷着一根弦。
  另一个事实也让陆四警醒,就是这帮人在经历过追赃助饷后,依旧能够拿出巨资来“一睹龙颜”,说明即使不是这帮人敛财有方,就是他们的祖上很会弄钱。
  换言之,家底子甚厚,不是一次两次的查抄就能让他们变回原形的。
  北方如今虽然残破,地多人少,但其实巨富也是很多的,毕竟银子这东西想要藏起来太简单了。
  为了尽可能的挖掘北方士绅地主的资金链为大顺所用,陆四也要在表面上对这些人予以重视。
  可就在接见这十四人时,突然有一人躬身道:“陛下,江南不难平!”
  这句话很抢眼,也很动人心,一下就吸引陆四朝那说话之人看去。一边的冯铨赶紧低声介绍此人叫周钟,是前明翰林院的庶吉士,曾因有文名倍受牛金星重视,积极参加大顺在北京的各项活动,不过其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畏罪潜逃。
  许是发现大顺皇帝竟被周钟吸引过去,正等着要和皇帝“诉苦”的孔尚德不干了,带有些许酸意说了一句:“陛下,江南是不难平,如今天下唯陛下武功最盛,唯我大顺官兵勇武最甚,南征残明不过摧枯拉朽而矣,只是...”
  “只是什么?”
  陆四对最大的金主赞助商孔尚德还是很客气的。
  孔尚德犹豫了一下,道:“只虑大顺将士过往残杀太甚,若平江南也是如此,怕会坏陛下大业。”
  “噢?”
  陆四轻莞一笑,正待开言,却见那周钟颇是愤愤不平的说道:“此一派胡言!便是残杀太甚又如何?历代开国太祖,哪个初起不是如此!”
  此言令陆四再次心动,不想周钟紧接着一语让他眼前大亮。
  那周钟说的是:“陛下,自古推翻腐朽之王朝,必然伴随腥风血雨,不扫清前朝旧人,何来新朝新人!不荡平前朝旧策,何来新朝新策!”
第804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
  周钟的发言令大顺皇帝陆四遐想连篇,依周钟的意思,大顺要将前明残余势力彻底清除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余动,然后再考虑大顺新朝新策问题。否则,前朝余孽于大顺继续盘根错节,势必会对大顺造成危害。
  这番道理也可以用“打扫屋子再请客”这句话归纳。
  陆四欣以为然,对周钟这个畏罪潜逃的明朝庶吉士也是刮目相看。
  真是叛出阶级的英雄啊。
  细论起来,你周钟也属于前朝余孽噢。
  不过,陆四喜欢给人发挥的机会,不喜一棍将人打死,所以心下便对这个周钟大有印象,寻思回宫之后要题在屏风中,等南征之后着此人于江南进行吏治及经济整顿。
  这种人,虽有投机性质,但也属于有本事的,用得好了,便是大顺的尖刀,能真正为君上解忧的。
  朝那周钟轻许点头后,陆四忽的话锋一转对那大金主孔尚德微一摇头,尔后道:“你们孔家不好。”
  “啊?陛下!”
  孔尚德一个激灵,双腿为之发软。
  陆四一手扶着雕栏玉砌,一手轻挼胡须,语气加重:“不是圣人不好,是衍圣公不好!”
  “这...”
  孔尚德更是发怔,不知皇帝此言何意。
  倒是边上的刑部尚书陈不平心中冷哼一声,不动声色看着那孔家代家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