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638

  很多被汉人骑兵追赶的蒙古人无法从浮桥渡河,只能尝试从冰面过去。
  一匹战马在奔逃的虎鲁克寨桑父子面前骤然人立而起,战马强壮的前脚凌空踏腾,落地后重重一顿。
  重顿之间,一柄锋利的长刀朝着皮格图挥来。
  可怜这个将来会继承他阿爸族长之位的世子,就这么被人砍掉了右臂,在地上疼得直打滚。
  一击得手后,那名汉人骑兵正要挥刀再朝虎鲁克寨桑挥来,这位满头白发的王爷却突然朝地上一滚,险险的避开了这刀,然后爬起来拼命往远处奔去。
  骑兵看了眼逃跑的虎鲁克寨桑,他不知道这个人便是提督下令擒斩的蒙古王爷,只以为是个将死的蒙古老头,没当一回事便打马继续往前奔去。
  虎鲁克寨桑跑了差不多有一百多丈,他的身子骨已经不再年轻,这么点距离便让他心都好像要跳出来,不得已只好停下大口喘着粗气。
  他必须得歇上一歇,要不然怕是能跑死。
  周围到处都是奔逃的人群,没有人顾得上他们的族长王爷。
  喘了好几大口,觉得心渐渐有些平稳的虎鲁克寨桑准备继续跑,但一个身影突然从他身后出现,然后将他死死抱住。
  那身影力气极大,饶是虎鲁克寨桑拼命挣扎还是被对方死死按住,最终,这位王爷的双手被羊鞭死死系住,然后被人生生的往回拖。
  虎鲁克寨桑看清楚了,是那个奴才,那个替他放牧的汉人奴才!
  “我是汉人,是汉人!”
  董大一路不断的朝那些挥刀经过的骑兵喊叫着,每一个经过的汉人骑兵都冲正在拖人的董大点了点头,有人甚至问要不要帮忙,但均被董大谢绝,可他也没有告诉这些同胞他拖着的人是谁。
  他在找妻子。
  在燃烧的大帐旁,董大看到了坐在地上的妻子刘氏。
  丈夫的出现让刘氏哭了。
  夫妻俩对视之后,挺着肚子的刘氏艰难爬起,从地上颤颤微微的摸到了一把剪子,然后走到霸占了她九年的虎鲁克寨桑面前。
  “不要杀我,不要杀我,我对你不错,不错的...”
  刘氏的神情让虎鲁克寨桑心惊肉跳,嘶哑着求饶。
  刘氏没有开口说话,只是将手中的剪子插进了虎鲁克寨桑的右眼,然后拔出又插进了虎鲁克寨桑的左眼。
  剪刀在虎鲁克寨桑的双眼窝中不断的插,不断的插,直将虎鲁克寨桑的眼睛插得稀巴烂。
  虎鲁克寨桑却奇迹般的没有死,但跟死也没有什么区别,疼得在那连叫喊都发不出来。
  刘氏再一次哭了起来。
  董大也哭了,九年了,整整九年。
  哭够了,他抽泣着握住妻子的手,目光落在了妻子的肚子上,禁不住叹息一声。
  他没有怪妻子的意思,不管这孩子是谁的,以后他都会抚养。
  可是,刘氏却突然将剪刀对准自己的肚子狠狠刺了进去,然后又是狠狠的横着一划。
  “为什么,为什么!”
  董大抱着濒死的妻子大叫着,嚎哭着。
  “我生是你董家的人,死是你董家的鬼...我不会让祖宗蒙羞,我不会让董家有一个杂种...”
  刘氏死前很平静,眼神中满是对丈夫的温柔。
  董大崩溃了,抱着妻子的尸体呆呆痴坐着。
  许久之后,一行顺军将领从董大身旁经过。
  看着边上抱着妻子尸体的可怜男人,高一功叹了口气,这种人间悲剧,他看过太多太多。
  “传令,降者不杀。”
  军令颁下后,大片大片的蒙古人跪地投降,望着从他们面前经过的一队又一队汉人的骑兵,这些蒙古人的心中只有一个沉重的念头——草原的浩劫来了。
第774章
那伪后不错
  “前明崇祯元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崇祯五年,后金主洪太会同归附的漠南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
  后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洪太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后金...”
  大顺行营监国御帐中,正在进行每日长达一个时辰的“国事召讲”。
  这个“国事召讲”实际是明代经筵制度的一种延续,乃是礼政府尚书巩焴及吏政府尚书宋企郊二人再三奏请,陆四这才命于行营开设的。
  两位政府尚书都是前明进士出身,可能是认为大顺现在已经统一北方,并且出兵塞外,已具正统王朝基础,而无论朝中还是军中却多有“流寇”习气,诸多典章不规范,武风严重,文气孱弱,此不符新王朝气象,因此希望通过重设经筵,使大顺朝渐渐向正统王朝转变。
  只是让二位尚书没有想到的是,监国纳是纳了他们的奏请,然而所讲却不大同。
  明代经筵所讲多为儒家经典,即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教材,以《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鉴图说》、《通鉴纲目》等书为辅材,巩、宋二人也是想让大顺的经筵继续沿用明制。然而经筵真开后,二位尚书却发现监国竟是不令讲儒家经典,反而谕令国事召讲只说两事,即国事、军事。
  羽林军将领樊霸为此笑道:“吊大褂子尽想好事,尚书尚书还不如上树。”
  今日主讲的是兵政府尚书陆之祺,其是“命题讲”,因为昨日他便接到今日召讲题为“蒙古事”。
  蒙古帝国的过去,陆四多半是了解的,但于近百年来蒙古之变化,以及现在蒙古之情况,却是不甚清楚,而大顺在平定西北之后必然会面临南、北两线问题,南线问题他不担心,北线问题却是要多多知晓才好。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故开此命题讲,要那陆之祺为其讲百年蒙古史。
  参加国事召讲的还有第二军提督刘体纯、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兵政府侍郎贾汉复、刚刚奉谕前来行营叙职的甘陕总督孟乔芳,从前线赶来的第九军提督李成栋、李元胤、耿继茂等将领,另外有前西营户部尚书王国宁、礼部尚书吴继善、吏部尚书胡默等共三十余人。
  其中吴继善同胡默都是于凤翔被顺军俘虏,暂在行营听侯并无差遣。王国宁则是刚刚护送大西皇后杨氏前来行营,属于“送婚使”。
  已为大顺韩国公的孙可望并不曾前去拜见杨氏,对于杨氏自己选择改嫁一事,孙可望虽心中别扭,但也没有因此生出芥蒂。
  诚如陆四所言,这位大西的东府爷雄心不再。
  “归化?”
  陆四顿住,这个地名他耳熟。
  陆之祺忙道:“归化城便是前明隆庆年间,驻牧于土默川的阿勒坦汗仿蒙元大都,于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深所建之城。城建好之后,阿勒坦汗向明朝请赐名,隆庆皇帝特以归化赐之。”
  “应该是在这里了。”
  帐中另有两张大桌拼凑在一起,桌上又沙、糯米、粘土制成巨幅山川地图。此是孙可望所置,因其精于制图,陕西巡抚张国柱曾密奏可望绘图极为讲究,聚米为山,了如指掌,攻守占据,实是不可多得良帅。
  陆四对孙可望的本事也是肚中有数的,故而也让其发挥特长,干起了贾汉复之前干过的参军(参谋)一事。
  如此既显他大顺监国对孙可望的重视,也能让孙可望发挥生平所长,为大顺发光发热。
  孙可望长棍所指之处,陆四瞧过去看了眼,微微点头,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归化城就是他前世的呼和浩特——青色之城了。
  “此地占据山川地形之势,我大顺将来务必要收回。”
  陆四从袋中摸出烟来。
  侄孙义良那边则将早已拆开的几包烟取出,一一散给在场文武众人。
  有抽的,有不抽的。
  主讲的兵政府尚书陆之祺同吏政府尚书宋企郊见状,眉头微皱,无它,这烟气腾腾的,没半点皇家气派,倒像是草寇开会,与经筵肃穆庄严完全不搭边。
  可监国生性如此,二尚书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寻思“缓图”。
  甘陕总督孟乔芳熟络接过烟,在桌上轻轻叩了一叩,再用火折点上。西营那三位归降尚书都是拘束,婉拒监国赐烟。
  孙可望没接,但他抽的是自己的大烟袋。早年间随义父征战,大西军的几个“王子”们都喜欢抽烟。
  陆四示意本兵继续。
  陆之祺又讲了一些后,忽的说道:“...昔林丹汗为蒙古黄金家族嫡系继承,称蒙古大汗,后林丹汗为满洲洪太所败,其子额哲以传国玉玺奉表降满,漠南诸部为洪太上尊号博格达彻辰汗。今满洲为我大顺所灭,其传国玉玺也为我大顺所有,依此传承,监国当为蒙古大汗。此法统于我大顺出兵漠南、漠北,并服蒙古诸部有极大好处。”
  陆之祺当年能被李自成看重,也不是吃干饭的人物,点出了当下长城以外形势于大顺最有利的一点就是,除了蒙古诸部处于分裂互相攻伐外,就是大顺从满洲那里获得所谓蒙古大汗的法统。
  据此法统,理论上大顺也是可以同满洲一样号令蒙古诸部的。
  虽然大顺是汉家政权与蒙古人毫不相关,可满洲人同样也和蒙古人不沾边。
  蒙古能奉满洲为主,献蒙古大汗于满洲主,自当也能奉大顺为主,奉大顺天子为蒙古大汗。
  “蒙古大汗?”
  陆四“噢”了一声,并没有对这个大汗法统有多大兴趣。他又不是李世民,喜欢劳什子“天可汗”的虚名。
  其实那枚从哲哲手中获得的所谓传国玉玺,陆四早已找若干“专家”验证,结果证实那块被蒙古黄金家族所有,并对外宣称是传国玉玺的大印其实是假的,实为汉篆“制诰之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