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638

  西军扎营之后也不得安宁,半夜三更甚至都有烟火在西营周边响起,铜锣、号角、鼓声更是不断,让人困马乏的西军将士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上。
  孙可望知道再这样下去,顺军的主力骑兵一定会追过来,便同诸将商议如何对付顺军的疲军之计。
  诸将都知道顺军用此诡计就是想拖住他们,但此时军心人人思退,一时半会还真是拿顺军的袭击没有办法。
  大将张虎担心道:“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行,走走停停,将士们得不到休整,伤员又多,顺军好像狼一样盯着咱们,稍有不慎,我军就可能覆没。”
  “眼下军中已有不稳迹象,有些士卒认为万岁已死,何必再和顺军为敌...”
  王爱秀听到的一些风声相比顺军袭击更加要命,事实上顺军除了不断袭扰之外,也常使人劝降西营,说什么大伙本来都是提着脑袋造明朝反的汉子,原先只是因为八大王头脑昏了两家才兵戎相见,如今八大王不在了,大家就没必要再自相残杀,合兵一处继续把那朱明推翻不好么。
  类似风声,孙可望肯定是听到的,对此也甚感忧虑,王自奇这个后军都督降敌效果很恶劣,虽然现在尚没有发生大规模叛逃事件,但局势再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此类事件就会增多。
  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叛逃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不可控的扩大,几万人一哄而散亦是常事。
  这时祁三升主动站出来请求由他带兵留下殿后,东府同其余诸将带领主力继续北撤同西府合兵。
  这个祁三升原先不是东府节制的将领,而是抚南将军刘文秀的部下,此时主动站出请求殿后,让孙可望同其余将领都是动容。
  “顺军兵马不少,高一功不是好相与的,你的人太少留下危险。”
  孙可望一方面为祁三升的忠心和勇气感动,另一方面却担心祁三升恐怕挡不住李自成的小舅子高一功。
  “事到如今,总要有人留下垫后,要不然大伙谁都走不脱。”
  面对祁三升的再三请求,孙可望一番思量之后只得答应下来,除祁三升本部五千兵外,孙可望又调了三千人给他,并反复叮嘱祁三升见机行事,千万不要和高一功硬拼,如果实在挡不住就丢下大队人马逃回,千万不要让自己身陷险地。
  祁三升自是答应下来,当下孙可望组织其余人马撤离,祁三升带着归他指挥的八千兵马负责垫后。
  一开始顺军也没有发现孙可望率主力北撤,留在西军大营中的只是祁三升的八千人。
  等到发现后,高一功立时下令对祁三升发起攻击,出动所属第一军的第十镇、胡守龙部连番攻击西营。
  兵力上,顺军此时约有不到两万人,祁三升则有八千人,明面顺军兵力占优,但祁三升依托修好的营盘拒守,顺军想以两万人攻下八千人的西营难度也不小。
  然而,事实上顺军的攻击却极其顺利,只用了半个时辰就突进了西营。
  原因是大部分随祁三升留下垫后的西营士卒都已失去战斗信心,而且很多人认为是他们是被东府抛弃了。
  故而战斗打响后,除了一开始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大部分西军将士很快就放下武器任由顺军冲入。
  顺军攻入西营之后对那些放下武器的西军士兵也不杀害,甚至呼朋唤友,到处都是同乡,西营内几乎都是秦腔。
  见此局面,祁三升知道大势已去,然而却不肯就此降顺,反带着千余嫡系兵负隅顽抗,造成顺军不小伤亡。
  高一功闻知祁三升还在顽抗,出于旧日相识派人劝降祁三升。
  祁三升仍是不降,不得已高一功只得下令使用闯王包。
  几十枚闯王包被顺军用抛射机投入后,随祁三升负隅顽抗的西军士卒伤亡惨重。
  李来亨亲自带领披甲锐士数百人冲入,祁三升已是无任何挽天之力,由其亲兵保护上马向北奔逃。
  贺兰带百余骑兵在后猛追,在距黄陵不远的谷河追上祁三升。贺兰于马上张弓,一箭射中祁三升左肩使其坠马,随后冲来生擒了祁三升。
  孙可望率主力北撤后,很快就因为粮草丢失怠尽陷入困难,而因为撤离狼狈,不少士兵甚至连衣甲武器都丢了,有的人在奔逃路上鞋子也没了,看起来哪还有半点南征时的王者威武,倒像是群蓬头垢面乞丐兵。
  “李相”李建泰大学士于半道见西军不行,便悄悄脱离大队想溜,未曾想才跑出几里又被孙可望派出的人马抓回,好一番辩解以迷路为名这才保住性命。
  孙可望其实知道李建泰是想跑,但没有杀他的原因是这个人还有用处,不然换了其他人早被他命人一刀砍了。
  原以为祁三升部至少能替他拖住顺军至少三天时间,哪曾想祁三升半天就被顺军消灭,这让西军北撤之路再次变得艰难,好在天不绝东府兵,麟州来报西府军已至。
  为了让主力能够顺利退回麟州,孙可望竟决定亲自引兵断后,这让消灭祁三升部后继续追击而来的高一功吃了个大亏,于麟州以南的洛川被孙可望指挥的西军骑兵击败,损兵三千余。
  孙可望获胜之后也没有趁胜想一举歼灭高一功部,因为他担心顺军其余主力人马很有可能已经前来,为防夜长梦多,草草收拾战场之后便火速北撤。
  高一功经此一败,也不敢再继续进逼,等侯正率骑兵主力赶来的监国。
  .........
  刚刚赶到麟州的西府诸将望着狼狈退回的东府兵,个个都是目瞪口呆。起初只以为是东府吃了大败仗,可待从东府诸将那里知道老万岁竟然战死的消息,众人都是骇然傻了眼,你看我,我看你,心惊之余皆是不知如何是好。西府安西将军李定国更是悲痛万分,待义兄孙可望领军回来后,抱着义兄就是嚎啕大哭。
  兄弟二人一番哭泣后,擦去眼泪。
  孙可望将王自奇信中所说义父之死经过详细告知李定国,然后长叹一声,道:“父皇兴师东征,不幸崩殂,今御营尽毁,顺军已回师西安,南征复仇已无机会。我意你我兄弟当马上回师固原同老三、老四会合,再作它图。”
  李定国点了点头,道:“大哥所言极是,顺军获此大胜使我军损失惨重,父皇之死更是让我军士气低迷,即便你我两家现有十万大军,恐也难再同顺军争锋。”
  孙可望则道:“我西营如今是不能再与他顺军争锋,但天下之大,我大西将士找一块立足之地也非难事。”
  李定国忙问:“兄长的意思是?”
  “我意...”
  孙可望将自己的意思说出,即不在西北与顺军争锋,这样做只会让大西更加困难,并且西北贫瘠难养大军,再者西军惨败,原先归降的前明军、清军绿营肯定会叛乱四起,再要在西北呆下去,大西一定会被内乱消耗,从而让顺军一一加以歼灭。
  “我意现在当马上赶去固原收拢诸军,重建朝廷,稳定人心,尔后重新入川。”
  孙可望不知道他这思路与已经往固原逃去的左丞相汪兆龄差不多。
  “朱明残存东南,虽据半壁江山,然兵马不精,朝堂腐朽,为政者、当官者、领军者皆迂腐守旧之辈,故为兄断定残明必不能持久...而我大西有过入川经验,山川地形较为熟悉,今既不能在西北立足,便当火速入川再取成都,尔后封锁陕西入川要地,使顺军不能追我...于川中养精蓄锐一两年,届时或南取滇黔,或沿江东下,或伺机而动,待顺明相争...总之,只要你我兄弟齐心,总能再竟父皇遗志,也定能为父皇报仇血恨!”
  孙可望斩钉截铁,不仅向义弟表明自己的战略,更向义弟表明他为父皇报仇的决心。
  “兄长所言甚是,父皇生前曾说他若有事,则我等兄弟便以兄长为首,今日父皇蒙难,大西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兄长若不果断,恐天下再我大西。”
  李定国对义兄的谋略向来佩服,心中思索一番也知义兄所言的确是大西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
  “只是,”
  孙可望见李定国如此支持自己,心中也是欣慰,但有一事却不好与李定国直言,面有为难之色。
  李定国怔了一下,继而却是说了一句:“只要能存我大西,兄长大可放手而为,定国必全力支持兄长!”
第739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
  李定国清楚认识到父皇张献忠的死让西军现在面临严峻考验,一个不慎西营余部就会有灭顶之灾。
  而自古人心惶乱之时,首要便是要推出一个能够稳定军心,收拾局面,为所有人都能敬服的统帅出来。
  当下之大西,李定国深知没有人再比义兄孙可望更合适担此重任了,诚然他西府于西营威望也不弱,可于此生死存亡之际他若站出来要与东府分庭抗礼,岂不是将本就摇摇欲坠的大西拖入深渊么。
  并且父皇张献忠生前亦指定孙可望为诸将之首,因此出于大西未来考虑,李定国选择支持孙可望成为大西新的领导者。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西军内部有不满孙可望继承皇位者,李定国这位“西府”就要同孙可望一起采取果断行动。而行动目标,无疑是那个与东、西二府关系都不融洽的大西丞相了。
  有了义弟定国的明确表态,孙可望也是暗中松了口气,退往麟州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大西的走向问题,考虑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但关键只在于西府愿不愿意听从他这个东府的号令。
  如果不愿,大西肯定会走向分裂、内讧的最不堪局面。
  好在,义弟定国深明大义,及时“拥护”了他这位义兄。
  定下将来大计后,孙可望、李定国两兄弟立时召集东、西府诸将前来军议。
  此次军议自是由孙可望主持。
  诸将前来之后发现西府侧站于东府之下,也皆是心中了然。
  在孙可望的示意下,李定国将东府为大西制定的下一步路线告知诸将。众将听后都是眼前一亮,如迷途之人寻找到光明的方向。
  前番半路曾要逃跑的李建泰大学士也不失时机的歌颂起东府的英明圣武,很是吹捧了一番,好以此来打消孙可望对他的不满。
  只是这位“李相”是不是真心诚意,就不太好说了。
  高勋、唐通、白广恩等前清军降将这会面上肯定是百分百支持征东大将军的决定,心下却是个个在嘀咕怎生才能下了西营这条快沉的船。
  也均是后悔早前看走了眼,脑袋瓜子坏了才不理会顺军的拉拢,反而一个个的猪油蒙了心朝西军这座火坑跳。
  对高勋这帮降将,李定国早就密以布置,这帮人现在除了跟西军一头走到黑,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带兵脱离西军阵营。
  见诸将没有异议,孙可望当即下令各部整兵,由西府将领狄三品领所部一万兵马为前锋,迅速回师延安、安塞,据守靖边堡,为大军撤出延安提供有力保障。
  另外让义弟定国传令留守保德的西军将领勒统武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保德一个月,待西军主力退入宁夏境内后再伺机撤下,从而防止山西境内的顺军自堡德西进切断西军撤退道路。同时命人快马向固原杨皇后、定北将军艾能奇通报东、西二府转移路线,让固原方面及早派人接应。
  一切部置妥当后,孙可望凝视诸将,只下一条军令,即“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
  这道军令是孙可望知道西军撤离时肯定会军纪焕散,从而不可避免伤害百姓,如此定会激起沿途百姓的反抗,增加西军撤离困难。
  当初李自成从北直隶退入山西后,就是遭到山西士绅组织的民团武装袭击从而丧失在山西的战略优势,进一步导致顺军败亡的。
  前车之鉴,孙可望岂能不吸取。
  只是西军东、西二府虽精诚团结,齐心合力,然而二府合军之后兵马足有三十余营十四万众,可随军携带的粮草却只能维持数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