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5/638

  降顺的明朝总兵尤世禄纵兵屠戮数千百姓,此事后被污蔑大顺军的文人记为“遂屠宁武,婴幼不遗”,更夸大宁武关之战惨烈,说此战持续半个月之久,顺军伤亡数万,以致到北京的大顺军将士十人中就有两人不是断腿就是断胳膊。
  事实上周遇吉自代州退入宁武关时已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军士皆言逃往大同,无心死守,只是在周遇吉强迫下勉强迎敌,因此两日遂陷。
  不过尽管当年周遇吉只在宁武关坚守了两日,但此关的重要性于山西整体却是依旧突出的,尤其此关牵涉大同地区同太原地区的联络,故而拟升任第九军提督的顺军大将李成栋在接到行营军令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率部星夜兼程赶往宁武关布防。
  在此之前,已获知将出任第四军提督的左潘安已领所部老淮军第二镇先行进入山西,不过因为第二镇皆是步兵原因,速度反而比骑兵为主的李成栋部慢了许多。
  李成栋部于十月十一抵达宁武关时,左潘安的第二镇刚刚经紫荆关到达大同的灵丘县,调归其指挥的骑兵胡茂桢部业已奉命同李成栋会合,共同布防宁武关。
  除左潘安、李成栋、胡茂桢三部外,又有以耿仲明部改编而成的炮兵第二镇正在向山西开进,统帅是原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及部将徐绍宗。炮二镇携带大小火炮400余门,火铳4200余杆。
  至此,连同已经进驻山西的原延安总兵李元胤部,顺军在山西的总兵力达到了六万人,骑兵一万两千人,炮兵七千人,步卒近四万余。另外于大同归顺的姜骧部两万余人。
  而西军方面攻入山西的李定国部初步探明有步骑五万余,其中西军精锐两万余人,余皆是收编的降兵,如高勋、唐通、康镇邦、白广恩等。
  总体实力上,顺军是优于西军的,但是由于紧急调拨缘故,顺军短期内无法会合,在局部兵力弱于西军,因此陆四给山西方面总指挥左潘安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确保宁武关,将李定国的西军阻在山西的西北区域。
  否则宁武关一旦失守,李定国北可直入大同,迫降墙头草姜骧,如此一来大同立时就会成为北京近在咫尺的威胁;
  南可攻占忻州,兵临太原,使山西顺军顾头失尾,疲于奔命,最终因为兵力分散及长途机动原因被西军以逸待劳一一歼灭。
  山西全省一旦被西军夺取,则意味北京无险可依,局面就同李自成东征时一般了。
  在延绥总兵王永强急报北京西军攻入榆林、延安之时,陆四便知道张献忠有“争霸问鼎”之心,而东入保德的李定国也必定会进入山西,以偏师牵制云集在北直隶的顺军主力,从而让孙可望部及张献忠的御营能够轻松拿下西安。
  对此,陆四的应对方针是全力应战。
  其亲自率军增援西安,再由左潘安、李成栋率军进入山西同李定国会战。河北地区则由夏大军镇守,北京、天津及辽东地区则由高杰统一负责,徐瞎子、高一功所部及行营直属的重甲、羽林、炮一镇随他回师西安,必可时还可抽调河南封堵兵团一部。其余各部包括淮扬驻军则进入临战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明军“趁火打劫”。
  张献忠出全力,陆文宗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顺西决战,并不使人意外,但却于陆四设想的时间点提前发生,但既然提前发生了,于陆四而言也就是欣然受之,晚打不如早打,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给直接率兵赶至宁武关布防的李成栋秘信中,陆四告诉这位翻山鹞子麾下第一悍将,曾于前世历史一人消灭南明三个政权的大将,西军李定国用兵好奇,敢于搏命,然而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此人用兵不够坚韧,若战事一旦呈两方拉锯僵持状态,李定国就会心生退意,从而不敢坚持用兵。
  另外,就是李定国部自榆林至保德又入山西境内,其粮道必被拖长,且西军粮草来源有限,这便注定李定国只能速战速决。一旦战事无法如李定国期盼的速决,其只有退兵一途,别无它法。
  所以,李成栋就是死也死在宁武关!
  李定国也显然意识宁武关的重要性,所以在收到义父旨意后也立即从保德出兵攻入山西境内,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迅速进军至距宁武关不到百里的义进屯堡。
  庆幸的是,就在李定国继续催逼高勋、康镇邦等降将速取宁武关时,李成栋及时率部赶到宁武关驻防。至此,两员陆四前世都曾一度中兴明朝的将领在陆四带来的不一样时空中,将在宁武关一较高下。
  李定国,晋王,世人称南明第一名将,然自孙可望降清后却是屡战屡败,最终客死异乡。
  李成栋,人称江南第一刽子手,却幡然悔悟,毅然反正归明,却不幸溺毙于水中。
  这一次,却不知二人命运如何,但这一次他们都不是为了明朝,而是各为其主。
第695章
李成栋设伏摩天岭
  随李成栋一起赶到宁武关的除了胡茂桢外,还有李成栋的部将杜永和、阎可义,李部另一悍将郝尚久两个月前阵亡于京畿地区。
  北京兵政府正按监国谕旨清查自崇祯三年以后同明军、清军作战陆续阵亡的义军将领名单,尔后将于北京建武勋祠祭奠阵亡将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便是名单中的第一人。
  据说,监国曾对左辅顾君说过一句话,是谓:“这些人不仅是我们的先辈,更是人民的英雄。”
  除义军首领及大顺阵亡将领外,监国更有特诏,自前明万历四十五年以后于东奴(清军)作战阵亡的明朝将领,也将于武勋祠有世代香火供奉,现兵政府正在统计相关人员名单。
  郝尚久阵亡之后,其子郝尧同接任其父生前标统一职。据说郝尚久可能会被追赠世袭职务,但具体尚未拟定。
  郝尧同如今不过17岁,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很浅薄,临战经验也是不足,因此郝尚久生前所统的兵马暂由李成栋直接提调,并将郝尧同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除李成栋、胡茂桢两部骑兵外,李成栋之子李元胤也从代州率所部六千能战精兵前来宁武关,另外还将山西巡抚吴惟华筹措的两万石军粮押至宁武关,确保他爹不会因为缺粮被迫放弃这六关之首。
  宁武关原先驻军是清朝绿营的几百营兵,随着山西巡抚降顺,这些绿营兵自然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大顺军。
  李成栋见过这些营兵后却是将他们全部解散,因为李成栋认为这些营兵尽皆老弱,根本不堪大用,于其留在军中徒耗粮草不如遣散归乡。
  也好在李成栋赶来及时,否则靠这几百老弱营兵驻守,宁武关早被西军一举攻下了。
  宁武关曾被李自成的顺军拆毁过不少建筑,这几年也不曾进行大的修建,很多地方破损严重,因此李成栋下令各部马上加固关隘,并增修若干箭垛,以应对接下来的西军强攻。
  此时宁武关的顺军总兵力连同李元胤带来的六千士兵,共约一万七千余人,相比当年周遇吉的三千余残兵,守军兵力高出五倍有余。
  西军兵马虽是宁武关方面的三倍有余,但精锐西军只有两万多人,其余多是前绿营降兵,因此只要李成栋凭关固守,粮草不绝,完全可以凭借宁武关拖跨李定国的西军。更关键的是,老淮军主力第二镇也正向宁武关赶来。
  然而李成栋在出关探察过地形后,却认为可以于关前择一地形有利之地伏击西军,这样可以大量杀伤西军士卒,折损其士气,确保宁武关万无一失。
  胡茂桢同杜永和等人商量之后均是认同此议,别看他们现在兵马不及李定国多,但骑兵却有一万一千人,且都是纵横北地的精锐老卒,若将此骑兵精锐放在宁武关内弃马上城,无疑是对自家兵力运用的极大浪费。
  最后,众人将伏击地点选在了义井屯堡至宁武关的必经之地——摩天岭。
  此岭虽名摩天,但最高不过四百多米(一米三尺,一丈九尺,文中用米方便计量),然而地形却是复杂,只有一条小径穿越当中抵达宁武关。故而若于岭上两侧埋伏,待西军通过之时突然杀出,西军定然不备。
  说干就干,李成栋当下留杜永和同其子元胤驻防宁武关,同胡茂桢、阎可义领八千将士奔赴摩天岭。尔后李成栋领一半士卒藏于岭南,胡茂桢领一半士卒藏于岭北。
  为免战马声音泄露伏兵使西军有所防备,李成栋命士卒缚马嘴,以布包马蹄,不淮于岭上生烟火。
  可谓是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在义井屯堡休整一日后,急于占领宁武关的李定国便率所部两万余精锐,连同降将唐通、高勋、康镇邦、白广恩四人所部近三万士卒气势汹汹向宁武关进发。
  早前探马有往东边探查,各路皆报并无顺军动静,加之自保德出发后沿途根本没有顺军敢予阻拦,堡寨城池也尽皆望风而降,东征以来也是兵贵神速,所以李定国判断顺军主力赶来山西最快也要在几日之后,因此不疑前方有大股顺军已经设伏等他。
  浩荡西军以降军为前驱至摩天岭时,李定国便见此岭地形凶险,遂命停止前进,在部将贺九仪、赵得胜、祁三升等人簇拥下打马来到岭下,扬鞭环视一圈,问探马除岭中这条小道外,有无其它道路可过。
  探马报称最近的一条路要迂至南方卢沟山一带,倘若大军改道便要多达八十余里地。
  “府爷可是担心这岭上有伏兵?”
  说话的祁三升原是抚南将军刘文秀的部将,此次却是随李定国东征。又因大西皇帝诏令孙可望开东府,李定国开西府,所以将领多称李定国为府爷。
  27岁的李定国微微点头,道:“此岭看着的确凶险,虽入晋以来我军进展顺利,但小心驶得万年船,也须防顺军一二。”
  言罢,与诸将打马至岭下细察,一路看来都无问题,但于岭东南某处山脚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足迹。
  细细察看,这些足迹明显除了人的脚印外,还有战马的蹄印。并且人马足迹明显被人刻意清理过。
  “岭上有人!”
  李定国目中精光一闪,抬头向岭上看去,四下里却是寂静无声,岭上及半腰也无鸟雀惊起迹象。
  “府爷,末将带人上山看看!”
  部将贺九仪抬手招呼一声,一队全身甲衣的西军精锐立时从马上翻身而下,执刀在手往山上一字排开小心搜索起来。
  搜到半山腰时,仍无发现。
  祁三升猜测道:“许是本地贼寇土匪闻知我大西军至,不敢为敌,又怕我军剿灭他们这才躲到山上。”
  “或许吧,”
  李定国点了点头,小心驶得万年船不假,但要是因为疑神疑鬼耽误夺取宁武关,却是得不偿失了。
  当下便欲让高勋部先行通过岭下,若高勋部无事其余诸部再行通过,这样即便高勋部中伏,损失的也不过是帮降军,于西军并无损失。
  正要下令时,中军前来禀报说是有两个宁武关守军前来投奔,并说有重大军情要向大西军主帅禀报。
  “噢,快把人带来!”
  李定国正愁不知宁武关虚实,一听这节骨眼有人来降,自是心中一喜,命人立即将那二人带来。
第696章
顺西第一次交锋
  当日李成栋解散宁武关那几百由前绿营改编的守军时,只是单纯认为这些营兵老弱不堪战,而且上面也有意精简各部,故而想也未想就将几百营兵就地解散,免得其部因为纳降收编臃肿不堪,多耗粮草并不能使战力有所提升。
  不曾想,被解散的几百营兵中大部分人高兴回乡务农,却有少部分人在这军中当差吃粮惯了,已然是混吃混饷的老兵油子,哪还受得了回乡种地的苦。再者,从前不管是当明军还是清军都有他们的饭碗,如今降了大顺却被砸了饭碗,心中自是不甘,进而对大顺产生怨恨。
  于是一些人没有选择回乡种地而是去当了盗贼,另有两人却本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生出投奔西军的心思。
  二人一个叫葛义全,一个叫刘得贵。
  葛、刘二人在宁武关也有不少时日,于关中城防、虚实自是熟悉,若是投了西军将所知全盘托出,肯定少不得他们的功劳。
  偏老天爷要降他们一场富贵,就在二人结伴往义进屯堡方向摸去时,却发现宁武关的顺军骑兵突然往摩天岭奔去。
  二人起先以为是顺军主动攻击宁井屯的西军,随后才发现这些顺军竟然悄悄的上山藏在了岭上。
  目的是什么,二人不用屁股想也知道,都知机会难得,赶紧往西军报讯,半道正好撞上浩荡奔至摩天岭的西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