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7/638

  争吵的双方一派以左辅顾君恩为首,一派以宁绍先为首。
  宁绍先是前明进士出身,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顺时担任弘文馆学士,礼政府侍郎,并主持了大顺第一届科举,出题《定鼎长安赋》,拔扶风举人张文熙为状元。
  大顺兵败后,宁绍先潜回老家躲藏,两个多月前闻听西安光复喜极而泣,后陕西总督孟乔芳派人专程送他前来北京,日前刚刚被任命为大顺的工政府尚书。
  除顾、宁二人外,还有行营书记姜学一,行营参军贾汉复、刚刚从山东抵京的通会陈不平、文彦杰,另外就是暂为刑政府顾问的党崇雅、以及昨天才进京今天就迫不及待“上岗”的礼政府侍郎冯铨等人。
  陆四起初以为这帮人争的是他爹能不能封太上皇的事,听了几句方晓得众人是在争执年号的事。
  顾君恩等一共拟出五个年号,分别是“兴武”、“定武”、“隆武”、“康熙”、“平治”五个年号。
  这五个年号陆四一眼就认得四个,定武、隆武不就是原历史南明二帝的年号么,而那康熙更是满清下一代年号。
  也就兴武和平治陌生。
  心中自然诧异,后也释然,原因是这年号拟就本就是这个时代文臣的集体智慧,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顾君恩等人建议以兴武为年号,原因是监国以武复大顺,以武定天下,自当是兴武。
  宁绍先等人却建议以平治为天下,平治即太平治世的意思,是谓永昌之后为平治。
  “监国的意思是?”
  众人争执,各有道理,最后决策权肯定在陆四这边。
  陆四看了眼桌上的五个年号,最后说道:“我看就是隆武吧。”
第668章
尚书侍郎
七省巡抚
  隆武,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
  陆四觉得很好,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南明士大夫们认为唐王类汉光武刘秀,为中兴之君。
  陆四自认唐宗宋祖不能与之比,论发迹之快,也就是汉光武能一提,故隆武这个南明士大夫们寄予厚望的年号很适合他。
  西安那龙吸水不比天外陨石效果差。
  “监国圣明!”
  礼政府侍郎冯铨往地上这么一跪,立时就将隆武帝给定实了。
  顾君恩、宁绍先等人便是觉得隆武还是有所不妥,见状,也只得齐颂监国圣明。
  陆四微微点头,随意坐下,示意众人也坐。
  年号嘛,随意就行,关键在于施政,要不然年号起得再好也没用。
  崇祯如何,宣统如何?
  见那宁绍先有些拘束,更是笑着朝这位工政府尚书道:“我起于淮左布衣,未起事前不过一农家子,杀伐三年虽有些威名,但脾气却是好的,与臣下喜自然,这一点左辅知道,你不必拘泥。”
  “是,监国。”
  宁绍先赶紧点头,但坐姿依旧僵硬端正。
  其他人也大多如此,尤其那冯铨更是只坐了半边屁股。
  见状,陆四也随他们去了。
  上位者之威,纵是他有意淡化,这威严也是无法淡去的。
  “监国,这是臣拟定的六政府尚书、侍郎正式名单,请监国御览,若有不妥之处,还请监国示下,臣好做调整。”
  年号问题监国一言而决,顾君恩自是不争,另将案桌上一封用红布包裹的“进单”恭敬递了上来。
  陆四接过打开来看,六政府尚书人选顾君恩拟定的是分别是礼政府尚书巩焴、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兵政府尚书陆之祺、刑政府尚书陈不平、工政府尚书宁绍先、户政府尚书喻上猷。
  六尚书除原山东通会陈不平外,皆是李自成当年于北京任命的政府高官。
  其中巩焴又不曾出仕大顺,在陕西老家隐居。宋企郊、陆之祺、喻上猷、宁绍先四人则于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擅自脱离御营归乡。
  六政府侍郎仍为左右两人,礼政府侍郎冯铨、宋元普;吏政府侍郎文彦杰、金汝砺;兵政府侍郎贾汉复、杨王休;刑政府侍郎党崇雅、房可壮;工政府侍郎姚锡胤、李化熙;户政府侍郎宋炳奎、张之奇。
  六政府侍郎除文彦杰、贾汉复外,皆是从前李自成任命的官员,九成为前明降官,其中房可壮、李化熙、冯铨、党崇雅四人更是有降清污点。
  之所以用房、李、冯、党四人,原因是这三人于刑律、礼制、督造方面颇有建树,如房可壮、党崇雅为满清一手制定了律法,建立了入关后完整的刑律体系;冯铨更是以大学士身份几乎参与满清所有政策制定,其人无德却是有能,某些方面的建树甚至比满清的大学士刚林、宁完我、范文程还多。
  李化熙为满清工部侍郎时,负责督理工部事务,革去班军和大布边衣,修建被李自成焚毁的皇城,修缮北直运河,可以说是工部的一个杰出人材,加上又于天津和平事业有功劳,还被监国点为经讲学士,如此自是要给予政府高官一职。
  不过无论是尚书还是侍郎,名单上眼下有一半以上都未到北京,顾君恩意监国同意之后便行文各地将这些人从乡间找出然后送到北京。
  名单很轻,但在陆四手上很重,心头亦是沉重,他很想拿笔在这份名单上删掉几人,增进几人,然而却发现自己竟无人可以替换。
  不管是随自己起事的淮扬老兄弟,还是后期陆续收编的降将降官,都不合适出任政府高官。
  放眼嫡系麾下,几乎全是武人。
  要这些打仗是好手的武将来担任政府官员,显然眼下是不合适的。虽然陆四提倡文武不分家,可大顺如今草创,可不敢让对政务一窍不通的武将升堂理事,那样会出大乱子的。
  比如叫左大柱子当礼部尚书,叫徐和尚当刑部尚书,那不是对牛谈琴么。
  总得大顺的中央同地方都上了轨道,然后慢慢替换,同时要加大培养大顺基本盘出任文职的力度。
  而顾君恩拟就的这份尚书、侍郎名单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除房可壮、冯铨四人因为术业专攻问题得以入册,其他原大顺政府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曾降清。
  考虑中央政府成立的迫切性,陆四也只能同意这份名单,要顾君恩马上以政务院名义行文各地将名单上的官员送到北京来。
  “根据监国的意思,各省不再设节度使一职,故臣请陛下早日确定各省巡抚一职。”
  李自成在时任命了十个地方节度使,分别是河北节度使梁启隆,延绥节度使周士奇,宁夏节度使陈之龙,甘肃节度使周伯达,太原节度使韩文铨,真保节度使马重禧,遵化节度使宋权,河南节度使吕弼周,四川节度使黎玉田,西京(西安)节度使嵇云,顺天府尹王则尧。
  梁启隆于大顺兵败后下落不明;周士奇在清军进攻榆林时逃走。
  陈之龙降清后被延安总兵李元胤擒获斩杀;周伯达降清现被大西军俘获。
  韩文铨于清军叶臣部进攻太原之役殉国阵亡;马重禧山海关之战后随李自成撤入山西阵亡。
  宋权降清,现在又向北京请求归顺,目前已经启程前来北京;吕弼周坚持抗清,现仍为河南节度使。
  黎玉田前明辽东巡抚,但没有同吴三桂一起降清而是选择降顺,同李自成册的怀仁伯马科一起入川,不过知道李自成兵败后黎玉田便跑回老家之后降清,现同被顺军抓获的众多降官一起被关押在通州。
  嵇元下落不明,王则尧被清军杀害。
  因此,十节度如今只余一个吕弼周。
  要是算上陆四这个从前的淮扬节度使,那大顺的十一节度如今便剩两人。
  陆四要裁撤节度使一职,恢复巡抚之设,而巡抚乃集地方军政为一体的要员,肯定不可能如同中央政府官员一样任用那些陆四并不熟悉的官员。
  顾君恩也知中央与地方不同,所以也没有擅自拟定一份各省巡抚人选名单,这一块要陆四自己来定。
  现大顺实际占据南直隶的淮扬徐三州、山东全境、河南大半、陕西大半、北直隶全境、山西大半、如果算上沈阳和辽阳仍被清军余部占据的辽东,那大概就是七省之地。
  七省巡抚由哪些人出任,陆四却是早就定下的。
第669章
你们说说,我爹怎么安排?
  省域规划上,陆四决意废明朝的南直隶,将江北的淮安、扬州、徐州三府之地建为江北省,省治淮安,并将扬州所辖的通州、泰州从扬州剥离,设通州府。
  扬州知府仍为郑元勋,淮安知府为郑标,徐州知府为武愫,新设通州知府由前明山阳知县,现任扬州江都县令的鲁吉英担任。
  四府之地淮安、扬州、通州都是人口财富之地,徐州虽然残破但却是联接数省要地,因此知府人选陆四肯定要亲自任命。
  实际上就大顺现在的情况,如扬州知府、淮安知府不见得比一省巡抚差。便说河南巡抚,省内不过百多万人口,而扬州一地就有几百万。
  四个知府人选陆四亲自拍定,江北布政使,按察使及江北省级机构的大小官吏人选则由吏部负责任命,陆四这边不做干涉。
  辽东如今人口稀少,不可能如同陆四前世那般设立三省管治,因此只能建辽东省,省治拟设在沈阳,也就是仍被清军占据的盛京。
  为方便对辽东的管理,前明时的卫所制全面废除,满清的城守制也予以废除,设沈阳、辽阳、锦州、金州、定辽五府,只待解决沈阳、辽阳之残敌便行省治,届时由吏部往辽东选官任用。
  现被关押在通州的降官很多,不怕没人用。
  同李自成时一样,北直隶也将不设,改设河北省。
  如此,就是江北、山东、河南、河南、山西、陕西、辽东七省,并一顺天府。
  虽然顺天府的重要性还在七省之上,但顺天府陆四是委的降官方大猷,目前没有调整的必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7/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