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638

  正啃着羊腿骨的左大柱子好奇的看着满洲服饰的英俄尔岱,天地良心,这可是他左大柱子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东奴,且还是东奴的大官,在此之前,他只看过东奴的人头,一个活的东奴都不曾见过。
  因此,真是稀罕。
  英俄尔岱见面前的顺军将领一点也不礼貌的打量他,跟看猴子似的,心中着实怒火中烧,但肩负重要使命,又哪里发作得了。
  冯铨赶紧将大清愿与大顺和谈的来意道出,因英俄尔岱在旁边,他不敢直接说他冯大学士年初就同大顺相关人员接触过。
  “噢?你们的意思是你们把北京让给咱们,你们收拾东西回关外?”左大柱子来了精神,这事好滴很呐,这鞑子也很识相嘛。
  高兴的左大柱子趁夜把两个大清使者带到了少都督陆广远那里,在听了英俄尔岱提出的和谈条件后,陆广远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只说此事须上报,最迟三天可给城中答复。
  之所以是三天,是因为从北京八百里加急往保定传讯一来一回得三天,二来是因为陆广远需要三天时间完成对合围北京的各部兵马的总调度。
  现在北京城下云集了近十万顺军,除陆广远从山东带来的原淮军主力第一、第二及炮镇外,还有高杰的第六镇,反正的耿仲明部,另外就是从关外广宁杀了个回马枪的表兄弟李延宗部。
  人马过万,无边无际,无论是兵马调派还是粮草调度,都极为考验陆广远的统帅才能。
  对于城中满洲人突然提出的和谈,陆广远是很感兴趣的,因为真要强攻北京城,于顺军的损失的确会很大。
  困兽犹斗,兔子急了咬人的道理,陆广远还是清楚的。
  但是不是同满洲人和谈的决定权不在他,而在他的叔叔陆文宗。
  叔叔说可以谈,陆广远就同满洲人谈;叔叔说不谈,哪怕死上几万人,广远也一定把北京城的满洲人给屠光。
  当夜,就有大胆、马术极好的三拨快马陆续往保定而去,走的是天津方向。
  接到侄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和谈消息后,正准备从保定前往北边安肃县的陆四有些惊讶,因为北京城中的反应同他认知的清初八旗勇士有不小的区别。
  “回去对我那侄儿说,原则上可以同意清廷的和谈条件,同时应尽可能的争取对我军有利的条件,确保北京不毁于战火...至于怎么谈,由我那侄儿自己定夺,不须再问。”
  说完,陆四翻身上马,回头看了眼保定城,双腿轻勒,战马缓缓向前的同时,亦有另一句话交待下来:“不过绝不能让他们出山海关。”
  言罢,马鞭轻抽,战马立时向着北方疾驰而去。
  前方,一队队军士正在晨风中开进。
  顺字大旗于朝阳之中猎猎作响。
第563章
汉军八旗
  安肃是徐水边上一座重要县城,此城据说以宋将杨延昭驻守的武遂城为基础修建。
  明初,因为北方人口稀少,明太祖朱元璋令迁山西兴州等地民众移居保定,其中安肃纳移民两万余人。故而虽经两百余年时光,但安肃县人的口音同山西那边差不了多少,且百姓多喜吃醋。
  可惜,汉军正蓝旗梅勒额真兼刑部参政的李率泰不爱吃醋,就算爱吃醋,眼下也没有醋能让他吃。
  他甚至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
  李率泰的父亲正是太祖孙女婿、饶余郡王阿巴泰女婿的李永芳,满洲人称“西屋里额驸”,汉民多称抚西额驸。李率泰并非李永芳与阿巴泰之女所生,其与大哥李延庚乃是李永芳前妻所生。
  与父亲、兄弟甘愿助纣为虐不同,李永芳长子李延庚却对后金恨之入骨,对其父贪生怕死为虎作伥之行径更是不齿,因而暗下抗金忠明之决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积极参与奴尔哈赤亲切称为“爱塔”的刘兴祚反抗后金的行动,并协助刘兴祚兄弟先后逃离后金。
  后来皇太极率军攻打大凌河、宁远时,李延庚秘派心腹家丁往作奸细,向明朝通风报信,结果事泄被害,杀身成仁。
  为了泄愤,皇太极命人将所有关于李延庚的记载全部删除,甚至让李永芳也将这个长子从家谱中除名,以致现在不少人都以为李率泰才是西屋里额驸的长子。
  不过皇太极也算是明君,没有因此牵连李永芳及其他诸子。
  当然,这也和当时李永芳麾下汉军上万人有关系。另外,李永芳其余七个儿子都是阿巴泰出嫁时才12岁的女儿所生,所娶姓名也皆例满洲,如刚阿泰、哈什库、巴颜...
  有阿巴泰这个外公在,皇太极这个八外公又如何能下得了毒手。
  而此事过后,李永芳在后金政权也逐渐失势,及致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痛骂其为“蛮奴”,并扬言要杀李永芳后,李永芳从此在后金各种会议之中再无一言,于16年前病逝。
  后来皇太极圈禁阿敏、莽古尔泰,独揽后金大权后,对李永芳之死颇有愧疚,便重用李率泰,先叫其随军征讨察哈尔、朝鲜、明朝,后又让他跟名义上的外公阿巴泰入关攻打山东,以战功升任汉军梅勒额真。
  清军入关之后,李率泰也多立战功,曾一次逼降上万顺军,因汉军八旗不设旗主,因此李率泰这个梅勒额真实际也是汉军正蓝旗的不挂名旗主,原因是汉军正蓝旗正是以其随其父李永芳降后金的前抚顺明军为基础组成,其中有6个牛录更可以说是李家的直系牛录。
  父亲李永芳娶太祖孙女为妻,李率泰本人也在23岁时得太福赐宗室女为妻,所以这李家父子二人都是爱新觉罗女婿,比其他汉军八旗将领要更得满洲亲近器重,然而让李率泰没有料到的是,摄政王多尔衮竟将他抛弃了。
  多尔衮给李率泰的军令是坚守安肃县城,牵制拖住顺军,为大军争取时间。
  这个军令的另一种说法叫垫后,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弃子。
  保定城下几百汉军被祖可法劝降的一幕给多尔衮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幕也让满洲、蒙古八旗兵对汉军开始警惕,双方之间气氛越来越紧张,如同一口油锅,往里倒一瓢水就会让锅中沸腾不止。
  在叶臣、苏克萨哈的劝说下,多尔衮决定让汉军留下垫后。这样一来能让汉军替满蒙八旗拖住从保定出击的顺军,二来也能将“不稳定”的苗头掐住,不致大军北撤之时生乱。
  留下的统军人选,多尔衮也是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的李率泰,因为李家与爱新觉罗家的关系,李率泰要比其他汉军将领更值得信任。
  为了不让留下的汉军八旗产生被抛弃的念头,多尔衮还特意调了两个牛录的蒙古兵归李率泰指挥。
  李率泰的确没有因为多尔衮要其垫后就对满洲生出背叛之心,他也一心想替摄政王大军拖住顺军脚步,可是在大军从保定城下北撤的那刻起,很多事情就不是军中一二将领靠意志就能改变的。
  比如李率泰想在安肃坚守,可其余的汉军将领如张朝麟、蔡士英、王世选、曹振彦等人却都说安肃城中没有粮食,若进入城中被顺军包围,他们就是插翅也难逃。
  这些汉军将领不是李率泰能够压服的,因为一个个都有来头。
  张朝麟的父亲张士彦是前明王化贞的中军守备,降清后为三等喇章京。张朝麟袭其父爵后,初授牛录额真,现为二等甲喇章京,官职不比李率泰低。
  蔡士英四年前随祖大寿于锦州降清,授参领一职,入关后随叶臣招抚山西,以红衣大炮攻太原府,大败守将陈永福,现为汉军正黄旗甲喇章京,同样也不买李率泰的账。
  王世选资历更老,其是崇祯三年降清的,降清之后就被任为总兵官,是汉军正红旗的固山额真。
  那个曹振彦的父亲曹世选曾是前明沈阳中卫指挥使,曹振彦本人更是摄政王多尔衮正白旗下的汉人包衣佐领,是多尔衮的奴才,其子曹玺很得多尔衮喜欢。
  汉军诸将都不想守安肃,摄政王的军令又是坚守安肃,如果弃守安肃,李率泰将第一个被摄政王军法从事。
  因此,李率泰同王世选、蔡士英等人激烈争执,曹振彦是摄政王的包衣,他留下的目的实际也是暗中监视汉军诸将,见王世选、蔡士英、张朝麟他们竟然不肯听从李率泰的军令,曹振彦竟悄悄对李率泰说调蒙古兵将王、蔡等人拿下,然后收编他们所属的汉军。
  李率泰却是犹豫不决,担心此举会让本就人心焕散、士无斗志的汉军彻底崩溃,因此并没有采纳。
  哪想,不知是部下谁走漏了风声,一听李率泰竟想叫蒙古兵抓他们,蔡士英二话不说带着所部千余汉军连夜出城投向顺军。
  王世选同张朝麟等汉军将领倒是没有去投顺军,却也不告而辞,各带本部兵出城去追什么摄政王大军了。
  结果,多尔衮给李率泰留下的近五千人马,一夜之间就剩李率泰本部不到千余人,这点兵力肯定是守不住安肃的,李率泰又怕王世选他们万一追赶上摄政王会污蔑他有反清之心,赶紧带着曹振彦等出城往北追赶。
  可是刚出城十几里,他们就被堵在了徐水河边。
  同样被堵在徐水边的还有早前出城的王世选和张朝麟部。
  河边,已经躺了不少尸体。
第564章
晚降者皆戮
  有河的地方必有桥。
  所以胡茂桢带着所部骑兵把过河的桥给占了。
  这也叫料敌先机。
  王世选同张朝麟部一头撞上了胡茂桢部,从交战到停战,约摸不到一柱香时间。
  准确的说,胡茂桢部骑兵纵马一个冲锋就击溃了狼狈逃窜的汉军,在斩首只有一百多颗的情况下,王世选同张朝麟不约而同选择下马投降。
  而在从前,即便胡茂桢部有三千余骑兵,想要靠一个冲锋就打垮身经百战的汉军八旗,难度不比攻坚来得轻松。
  即便顺利赢得此战,胡部恐怕也要折损过千。
  此事也侧面证明正在北撤的清军其实就是在逃跑,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已经低到极点。
  大势不在,强兵也如土鸡瓦狗。
  “大人,怎么办?”
  见正红旗同镶蓝旗已经大败,李率泰部下的汉军正蓝旗兵都吓掉了魂,与之一同的那两个蒙古牛录兵也是惊骇连连。一些蒙古兵更是用蒙古语大骂满洲人不讲信用,连他们蒙古人也抛弃了。
  李率泰咬牙不语,要知道王世选同张朝麟竟会败得这么迅速,他昨天就应该采纳曹振彦的意见把这帮混蛋绑了!
  整整三千人啊,就这么完了,就这么完了...
  要是凭城坚守,哪怕最终还是守不住,也不致于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就叫人家覆没了!
  疼的李率泰心都在滴血。
  更可恼的是那个蔡士英!
  王世选、张朝麟尚知同顺军打上一仗,那蔡士英却是直接投降,果然前明那帮辽东军最是靠不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