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638

  以顺军在陕西的实力一旦同西军开战,陆四便不可能东征北京。
  再者,诚如陆四对李过所言,他真的不怕张献忠,这位八大王在他陆四眼里还真就是个“八大王”,大西军中他只虑孙可望一人。
  无他,只因这孙可望实是南明第一人,举世罕见的军事、政治、经济三优秀的奇才。
  陆四前世,无论哪方面的史料都在表明,当时唯一能恢复中华的就是孙可望,郑成功、李定国、张煌言、文安之等远远不及。
  在孙可望的治理下,仅仅两年多时间,云南境内便成了太平盛世,开科举、铸新钱、兴水利、整治安、活经济、复民生、增人口、强军队,注重“统一战线”,联合原明朝在云南势力(沐国公),团结云南境内土司势力,更注意云南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云南地主士绅同百姓的大力支持,使得一个在世人眼里贫穷落后的滇省成为抗清最坚固的大后方,养大西军三十万(家口倍之),此等功绩能力放眼这个时代,谁能比?
  纵陆四这个穿越者据淮扬富庶地带,如今也不过才堪堪养兵十万余,较能力而言,明显比孙可望差了几个级别。
  不客气的说,若是由孙可望治理淮扬千万人口,恐怕如今的淮军早已爆强兵数十万,推平大江南北了。
  内政举世无双,统帅能力更是百年一见。
  在孙可望的指挥部署下,大西军取得了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的大胜利,是谓“两蹶名王”,相继收复湖南、广西、贵州、湖北一部、四川大部、广东一部,使得就剩一口气的明朝再次死灰复燃,逼得顺治要割让南方七省于大西军,如此统帅能力,陆四都得叫一声好吊。
  对历史人物,陆四从不以非黑即白来评价。
  孙可望后来降清不假,但能力归能力,不能因为其降清就将其带领大西军建立的赫赫功业全盘抹杀,就认定孙可望是一个屁本事都没有的小人。
  晋王李定国忠不假,可是没有孙可望这位统帅坐镇统一调度后,晋王对清军却是再无胜绩,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每每关键时候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致失战机(二征广东),麾下将领也是叛离大半,这个事实表明晋王能征善战,忠心无双,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至少缺乏内政能力。加之永历小朝廷一再坑他,终使世上留下“残碑读罢呼雄鬼,
  生死都从李晋王”千古遗憾。
  世上事,无十全十美。
  人,亦无有完人。
  陆四为何始终坚持联明而不是拥明,就是他知道明朝根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历史事实早就表明“恢复中华、驱逐鞑虏”最大的敌人不是满清,而是南明!
  不是永历小朝廷离间孙、李,致使大西军内讧,历史绝然将是另一付模样。
  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生出来的,孙可望的野心却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
  晋王李定国临终前,对害得他好苦的明朝又是否会怨恨呢?
  陆四不知道。
  因为,这是唯心观。
  他只唯物。
  好比现在,他不怕张献忠这个西天之子有多大的野心,他就怕这位八大王没野心。
  想当中国的天子,想让大顺臣服于你,可以,刀枪见真低。
  谁对中国的功劳大,谁就为上位。
  .......
  汉中城头。
  五丈高旗杆上飘扬着“顺”字大旗,城内城外都有顺军驻扎,新旧军帐之中飘扬着大小不同的各色旗帜。
  汉中左近现在完全就是个大兵营,到处都有正在操练的兵马。马蹄声更是不曾停歇过,打响午时,陆续就有几十拨从外地赶来的义军入了城,这会仍有人在路上往汉中赶。
  最早一拨赶到的是兴安义军首领何可亮同北山义军首领刘宠才,这二人原先一个是做官差的,一个是明军的逃兵。
  清军进入陕西后,何可亮同刘宠才相约聚众抗清,麾下各自纠集了数千人。现为大顺潼关总兵的胡守龙在起事前曾与何、刘联络过,刘宠才的部下还有不少是胡守龙的信徒,因此在收到大顺给出的抗清英雄贴后,何可亮同刘宠才没有任何迟疑就带人前来汉中。
  第二拨来的是渭源义军首领白天爵,此人是当地的大地主,或者说是土豪,早年还曾做过前明悍将贺人龙的部曲。
  贺人龙被陕西总督孙传庭所杀后,白天爵带着几个同乡回家乡做了土寇。等到清军进入陕西,不愿给辫子兵当牛马的白天爵立即散尽家中钱粮,将田地分给乡民,号召起事。现麾下聚集有万余人,陕西总督孟乔芳曾计划平定胡守龙后就派兵讨伐白天爵,如今却成了一家人。
  秦州马德是当地的信教汉民,原先也是明朝的军官,部下数千人马都是信教汉民,战斗力颇强。
  马德来到汉中后第一时间就请求拜见大顺闯王监国陆殿下,说他与河西的绿营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素有联络,愿意替大顺招降二人共同抗清。
  米喇印、丁国栋都是西北的信教汉民,这些信教汉民彼此间都有联络,对清廷也都不满。
  陆四很是重视马德的提议,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又命人取来两颗总兵将印,说只要米喇印、丁国栋愿意反清,前者可为河西总兵,后者可为兰州总兵。
第508章
高祖是谁,霸王又是谁!
  抗清大会的会址选在汉中的望江楼,此楼所在遗址便是从前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宫。
  雒南义军首领何柴山可以说是老造反了,崇祯二年就参加义军起事,不过两年后却突然不闹了,回乡隐姓埋名。大顺军进入西安后,这位同李自成资历一样老的汉子也没到西安找当年的战友谋个富贵,依旧在乡种田。
  直到雒南县城来了一群辫子兵,这位一直在乡种地的老汉才将两个儿子同一个孙子叫上,持了两把镰刀、一把斧头,还有一把柴刀冲进县衙砍死清廷委任的知县,继而于街上振臂高呼开始了雒南抗清斗争。
  陆四见到何柴山时,差点以为这老头是自家大伯,因为不但体态面貌像,那老农的言语举止更像。
  “老闯王昨死的?”
  何柴山没进望江楼内,而是同老农一样蹲在门口角落。腰间别着一把柴刀,脸上满皱纹,双手更满是老茧。
  别的义军首领可能为了“面子”,穿得都很气派,甚至还有一身盔甲过来的,可这位就是青布衫裤配草鞋,头上裹个白毛巾,裤脚上还沾了不少泥巴,怎么看都和抗清英雄沾不上边。
  “先帝是在襄京被牛金星出卖...”
  陆四亲自到门口请何柴山入内,因为贺珍说何柴山在雒南那边打的很辛苦,要不是西安光复多半已经被清军镇压遇害了。
  如果不是他陆文宗,这位抗清英雄多半就成了陕西总督孟乔芳履历中的一桩根本不为人注意的功绩。
  “可惜了,没想到牛金星竟是这种卖主求荣的人!”
  何柴山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朝面前的大顺监国闯王道:“老闯王的仇,大家伙得报...老汉我是接了你大顺的贴,但老汉来这里不是为了做你大顺的官,只是想在入土前替咱陕西人出点力气,别个真都叫鞑子做了主。八百里秦川咧,汉唐故土,可不能叫鞑子作威作福。”
  言罢,朝殿中已经就坐的一众义军首领看了看,转过头来朝年轻的监国微微点头,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你这娃看着年轻,嘴上无毛的很,可广发英雄贴将大伙召到一块就说明你是个干大事的...成,请闯王进去主持抗清大事吧,老汉这里听着就是,回头差老汉打哪,老汉去就是,死了也别费神把老汉尸首弄回来,就地埋了便是。”
  说完,又要蹲下去。
  陆四如何能让何柴山这位老英雄在外边,坚持要请他入内。
  “爹,闯王一片心意,大伙都等着呢,您还是进去吧。”何柴山的大儿子何其刚劝道。
  一边的贺珍也劝说起来,说何柴山要不入内,闯王这边也不好同大伙开会。
  如此,何柴山才随众人入内。
  殿内坐了已有上百人,除了北山义军首领刘宠山、兴安义军首领何可亮,渭源的白天爵,秦州的马德外,还有泯州的虞允、韩昭富,紫阳的孙守全,从神木赶来的王永强等。
  大顺方面有李过、高一功、王进才、牛先勇、郝摇旗、贺兰、辛思忠、李来亨、刘体纯、赵忠义、樊霸、田虎等将领,以及原驻守汉中的贺珍、罗岱、党孟安、郭登先、武大定、马科等人。
  文官则有从西安赶来的吏政府尚书顾君恩、陕西总督孟乔芳等。
  有一个人坐在最下方,正是那位接贴之后反复思量,才横下决心前来汉中的孙守法。
  孙守法的不少部下都劝孙不要来汉中,因为“顺贼”肯定会杀他替当年的高迎祥报仇。
  可被孙守法拥立的明宗室朱烳却劝孙守法来汉中赴会,说眼下情形已非从前,乃共抗外敌。
  “那位陆闯王既亲自写信给你,便说明此人对将军颇为重视,且此次汉中大会乃陕西各路抗清英雄齐聚,顺军若杀你便是寒了群雄之心,智者所不为。”
  最终,在朱烳的劝说下,孙守法带人快马赶来汉中赴会。来了后果如朱烳所说,顺军不但没有追究他杀害高闯王之事,反而对他很是礼遇,甚至李自成的侄子李过还亲自邀请孙守法赴宴。
  不过,因为高迎祥的死,孙守法在汉中还是十分拘束,或者说十分低调。
  “陆闯王,大伙都来得差不多了,既是杀鞑大会,往后怎么个杀鞑,还请陆闯王给大伙说个明白!”
  原绿营神木参将王永强是个直性子,打早上坐到现在屁股都酸了,喝茶喝的茅房也去了几趟,这杀鞑大会还是迟迟没有开,真心是等得不耐烦。
  听王永强这么一喊,其余首领顿时也有人询问何时正式开会。
  陆四笑着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道:“大伙莫急,今儿是咱陕西的好汉子们齐聚汉中共商抗清大事,既是为了抗那满洲鞑子,怎么能少得了大西军那边呢。”
  “大西军?”
  众人都是吃惊:张献忠也来了?!
  张献忠没来,来的是他的义子孙可望、刘文秀及右丞相严锡命、中军大将王尚礼、后军大将冯双礼,前军都督白文选等人。
  “大西平东王、抚南王到!”
  一众西军文武簇拥着年轻的孙可望步入大殿,因为建国大西缘故,西军文武俱是大西朝官服,同殿中一众穿着各异的首领们一比,很是精神。
  顺军将领这边却皆是白衣白帽,此举不仅是要为李自成戴孝,更是以孝明誓。
  “见过陆监国!”
  发现顺军的新首领竟比自己还年轻,孙可望心下微微一愣,但还是迅速拱手抱拳,以示礼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