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638

  安东城内没有多少粮食,拢共也就七八百石的样子,这批粮食还是半个月前刚刚从海州赣榆县运来的,原计划就这两天要运到淮安供应金声桓和朱纪部,结果现在都落在了淮军手中。
  明制一石大概140来斤的样子,也就是说赣榆县运来的这批粮食有十一二万斤。
  淮军除了五千多本部兵外,又收降了四千多明军,合计近万人,不算牲畜光是给人吃的话,顶多维持十天。算上牲畜,恐怕也就五六天。那骡子、马啊驴的吃的可比人多的多。
  对路振飞的“斩首”行动固然能让淮安明军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可要是淮军自身因为没粮不得不放弃安东撤回盐城,这个成功就要大打折扣了。
  淮军现在的敌人其实比之前更多,除了围城明军外,还有山东过来的刘泽清,另外引为援军的河南顺军在两个多月后也将会从友军变为敌军。
  陆四可记得清楚,怀庆总兵董学礼可是满清的大功臣,李来亨最后就是被其剿灭的。
  董学礼麾下那些清军绿营,就是现在的河南顺军,从前的河南明军。
  已经是三月了,北方的局势发展与陆四知道的是一模一样,那么清军一定会入关,也一定会南下,首当其冲的淮军想要挡住清军的兵锋,就必须将防线北推,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要推进到河南、山东。
  也就是所谓的“外线作战”,在根据地以外同清军对决,以最大程度减少内线作战对淮扬地区的破坏。
  陆四计划以河南、山东为淮军的第一防线;以徐州、海州为淮军的第二防线;淮安则是第三道防线。
  如果这三道防线皆失,陆四要么就在扬州做最后一搏,不行直接跳城,也别喊什么我是上冈陆文宗了。
  要么就只能走那条他并不愿意走的流寇路子——往其他省份流窜,伺机东山再起。
  除此之外,倒也有条路走,那就是剃发降清,同李成栋、金声桓、王得仁他们一起替满清充当南下急先锋,然后再同这帮家伙一块来个东南大反正,给南明永历政权续口气再说。就这还不行的话,只能学吴三桂了,狗个二十几年看看有没有可能来个“四藩之乱”。
  后面两条路是“理智”选择,打不过人家可以送钱请人家走,也可以直接跪了跟你“一伙”,理论上是不丢人的。
  卧薪尝胆、能屈能伸,奋发图强这些成语不都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经验么。
  说白了,成王败寇而矣。
  只是真叫陆四理智下定决心去走这两条路,他真走不出,不说给鞑子当奴才有多憋屈,就那三姓家奴的名声也注定他陆文宗无法再逐鹿夺鼎。
  没有机会就罢了,有了机会不坐一坐皇帝宝座,未免也太对不起他刚来那会就寻思刨祖坟的干劲了。
  而且真要降清,陆四之前对小袁营,对沈廷扬的“统战”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么。
  这世间,出尔反尔最是要命。
  因此,还得是人死吊朝天,干他妈个逼。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眼下安东必须占住,淮安也必须“收复”,否则淮军无法在北方建立防线。
  陆四也不能以南路援军的身份进入淮安城,而要以北路军的拯救者身份进城。
  这事关淮军领导权。
  至于“盟主”余淮书如果不愿屈居,陆四也不会多说什么,大不了请他坐船过淮河。
  淮安城中的北路军只要能活下来的,稍加训练肯定能出几千能战之兵,这个兵源可比降兵靠得住。
  要在安东站住脚,就必须有粮,安东和盐城没有官道,想从盐城把大批粮食运过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真能运粮,陆四也不会自个背二十斤粮食在泥地里走几天了。
  缴获的粮食就这么多,怎么办?
  答案其实呼之欲出——抢。
  可淮军又不能跟明军一样公然抢劫百姓,那样就失去了人心,对于随后的抗清斗争不利。
  陆四前世黄泛区的百姓帮鬼子打国军,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真是为难的很,抢,后患太大;不抢,眼前更麻烦。
  这时,不得不说前明官员们还是有些真本事的,比如督漕道郑标。可能这位督漕道也觉得明朝大势已去,所以便想在新朝立些功劳。
  很快,有关淮军缺粮会屠城的谣言迅速在城中传播,并且向乡下快速蔓延,这个谣言有鼻子有眼,加上入城的真是“贼兵”,可把安东的百姓吓的够呛。前不久沐阳可是刚刚被官兵屠了的,人官兵能屠城,这贼兵又有什么不能的。
  沈廷扬听说这个谣言后甚至还找到陆四,指责若他行屠城之举,则他宁可自缢也绝不与淮军同流合污。
  “我乃大顺淮扬节度使,我淮军乃大顺经制之兵,岂能同那明军一样行屠城害民之事!”
  陆四当然对这个谣言进行了否认,并命人立即清查此事。
  全城百姓家家自危时,郑标却出现在一家家大户府上,这位督漕道是来求大户们为了全城百姓性命为淮军捐粮的,他说淮军之所以想要屠城是因为缺粮,所以只要大户们能够将家中存粮捐给淮军,淮军如何还会屠城。
  相当有道理。
  同样是抢劫,但多了一个自愿和大义性质就不同了。
  也就两三天功夫,安东城中的富人大户就向淮军捐输了多达千石的粮食,也不知道这些家伙的粮食从哪来的,反正每天从乡下往城中运粮的马车络绎不绝。
  有贫民百姓见富人们为了救他们捐献家产,深受感动之下也是竭尽所能将他们不多的口粮挤出一些主动交出来。
  缺粮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郑标担了一个好名声,富人大户们也得了好名声,百姓们也没什么损失,顶多就是少吃一口。
  “如果漕院是你,我想我这个都督此刻怕已是阶下囚了。”
  陆四拍了拍一点也不居功的郑标,“淮安府尹就是你了。”
  心中感慨,是金子在哪都发亮。
第205章
屠龙少年终成龙
  粮食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下面陆四其实不需要再干什么,用郑标的话讲等待便可。
  临淮兵炸营自走,安东部院被擒,淮安城下的明军面临的是比淮军更要艰难的处境。
  最关键的是,明军没粮。
  “坚城不可破之,长困又无粮,且部院陷于我手,无人统筹,不出意外,职以为最迟七日,淮安之围便当自解。”
  有了淮扬节度使许为淮安府尹的承诺,郑标倍加卖力,进一步指出淮西诸部退兵之后,淮军当面之敌仅金声桓部与张鹏翼部。
  陆四也是这个看法,对这郑标越发欣赏,叫人搬来凳子于他坐。
  “郑府且说说看,如何破这金、张?”
  “闻大顺河南兵马南下已克徐州,现有一部正攻宿州,宿州乃当日路部院许金之汛地,沿宿州一线屯兵防河...不过这个金声桓为人粗钝,起于盗匪,只知小利,无有长远眼光,故职以为其退走淮安之后必会洗掠沿途乃至宿州西走,重归那左良玉麾下。”
  “这个金声桓我是知道的,此人军纪败坏,屠城甚多,贼都不如,可惜我无力留之,不然定要斩他于马下。”
  陆四认同郑标的分析,赵忠义说金声桓从武昌过来时只带了八千多兵,其后在宿泗一带拉了些夫子编为防河之兵,最多万余,吴高监河兵全军覆没,其所部能依仗的也不过数千人。却要同时应对南北,所以从兵力上而言,围淮安的金部其实是人数最少的。
  因此,只要黄得功和朱纪解围退兵,金声桓肯定会如郑标所言抢一把回武昌,否则他就要陷于北有河南顺军,南有淮军的夹攻处境,单以宿州是断难应对的。
  “金声桓若走,则淮安境内便只张鹏翼一军了,这个张鹏翼,”陆四顿住,他想如果张鹏翼在别的地方没有私生子什么的,这位淮安总兵实际上就是断子绝孙了。
  这事,他陆四干的过份,过于歹毒了。
  “张鹏翼不足为恃,其部能战之兵不过千余,围城兵马多是纠合强拉乡野团练...”
  如果不是张鹏翼在淮安的一家老小被淮军灭门,郑标有很大的把握能够说降这位淮安总兵。他尚不知张鹏翼在安东的幼子也被面前这位年轻的大顺节度使给宰了。
  “若非张鹏翼,只怕淮安城内贼兵...兵马已然被路部院招安。”郑标贼不贼的说顺了嘴,一时没改过来。
  陆四倒不介意,只是招安这事他得问个清楚,待听郑标说完事情详细经过后,他的面色有些凝重。
  如果余淮书招安成功,他陆四真的已经咯屁了。围困淮安的几万明军全部涌到扬州来,他拿什么顶。又或许那位被路振飞许了“文则一县,武则游击”的余盟主也会带着北路军南下剿贼,同那小说中的宋江征方腊一般。
  果然,老人说的不假,投降主义永远是造反(革命)的大敌。
  “都督是否准备攻打张鹏翼?”
  郑标察言观色,小心问询。
  陆四当然有解决张鹏翼的计划,要不然如何实现淮扬的“大一统”,不想郑标却建议暂不要攻打张鹏翼,因为当下有比打张鹏翼更重要的事。
  “郑府且说说。”
  陆四一脸虚心受教样,这会哪怕是洪承畴,他也照样虚心受教,只要对方能够助他淮军雄起。
  “自义师起,淮安左近乡绅以灭贼扶明为旗帜,自相纠合,团结乡勇,队伍整肃,器械精好。滩河置卡,凡舟车必盘诘乃得过。即以所浚之土堆集两岸,仅容步,不可骑。沿河民家塞向壦户,留一孔以通出入,防守颇守...”
  郑标所说让陆四立时重视起来,原来自淮军乱起后,淮安附近的乡村便开始出现大量由地主士绅组织的团练,这帮人为了结寨自保,害怕淮军会劫掠他们,因此发动乡民挖断道路,堆积泥土设为关卡。有些偏僻的地方甚至是直接不与外界来往。
  一传十,十传百,便造成了淮安北部及东部诸多地方出现大量团练,少的几十人,多的上千人,并且因为北边河南顺军南下的原因,使得徐州境内,海州境内也涌现大量团练。
  河南顺军虽攻克徐州府城,但因南下“救援”淮安及阻刘泽清南下,根本无力分兵围剿徐州境内的“土贼”,使得徐州境内的“土贼”规模最大,声势也是最大。
  郑标将这个情况说出来,是从“大局”出发,他以为河南顺军南下是执行李自成争夺淮扬的军事策略,那么已经据有扬州、淮安一部的淮军就应该配合这个战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