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638

  没办法,谁让淮军的高级将领中就他陆文宗一人识字,其他人好些的能鬼爬似的写出自己名字,不好的只能画个圈。
  比如程霖和沈瞎子在通州呈递的那份被陆四珍藏在被子夹层里,偶尔深夜会拿出来读一读的“劝进表”。
  这上面末尾就是两个圈圈,外加两个红印泥的大拇指印。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两个圈圈,意义很大。
  陆四也很喜欢。
  既然一镇只有三旅,那么三个旅帅人选就十分重要了。
  陆四将手头现有人选想了再想,方才做出决定,三个旅帅人选分别是夏大军、徐和尚、谢金生。
  从表现上来看,这三位似乎都不理想,因为三人都没有参加淮军攻打扬州前后的两场重要大战——史家荡之战、瓜洲之战。
  严格来说,夏大军和徐和尚在兴化之战的表现也的确不佳,性质就同陆四前世过大江吃了败仗差不多。
  单论作战表现,程霖、沈瞎子、左潘安、郭啸天、麻三、孙四等人要比夏大军三人强的多,甚至是孙武进都要盖过他们。
  但,陆四还是选择任命夏、徐、谢三人为第一镇的三大旅帅。
  不仅仅是这三人是随他陆四一块在运河边杀出来的,更因为这三个人代表了淮军最基础的力量,也是最根本的力量。
  通俗的讲,这三人同陆四一样都是淮军的创建者,将来若淮军取了天下,这三人必被史书列为开国元勋,而他陆四一个太祖皇帝也是跑不掉的。
  其实程霖也符合这个标准,新兴场的卖油郎实际是第一个“入伙”以陆四为首的“造反集团”的,而且他全程参加了对明军的两次重要战斗,“东征”表现更是耀眼。
  然而陆四没有调程霖到第一镇,他觉得程霖和沈瞎子搭班子的表现很好,并且泰州、通州区域人口众多,经济虽不及扬州和江南,却也是相对较好地区。二州又处于扬州东南,有长江为天险,地理上来说是淮军绝对的大后方。
  按历史上的江南明军表现,他们应该没有胆量渡江袭击江北,可也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故而江防同样很重要。
  那么,程霖这个虽然不识字,但无论是勇气还是忠诚都合格的他,却是陆四手头唯一能放心用以镇守这么大地盘的人选。
  再有那个看似粗汉,实则也有些小聪明的沈瞎子帮衬,陆四是可以放心北上的。
  离开扬州时,陆四已将自己草拟的有关“清乡”意义及实施步骤送往通州,不过因为“清乡”涉及到通、泰两地的地主士绅利益,程霖和沈瞎子又不识字,陆四怕给他们念信的人有什么歪心思,特地派郑元勋的长子郑宗安前往通州送信。
  这个郑元勋是陆四目前为止认可的“三个半”读书人。
  那个陆四给他自由却不走,甘愿留下替陆四效命的山阳知县鲁吉英是一个;
  完全是被陆四强迫,但自打知道陆四已经成了大顺淮扬节度使后,就开始变得主动起来的原提举清江司主事宋庆是一个;
  从一开始为了扬州全城百姓性命主动出城与淮军谈判,并在随后协助陆四稳定扬州市面,又在瓜洲献策使史可法变成光杆司令,现为大淮扬州府尹的郑元勋是一个。
  另外半个则是那原明朝高邮知州,现为大顺高邮州牧的何川。
  除这“三个半”外,其余的降官以及什么读书人,陆四都不待见。
  鲁、宋、郑三人对陆四的“清乡”想法都表示了认同,不过受限于眼光及时代限制,三人倒不是从乡村政权建立,什么皇权要下乡这个角度看待清乡工作,只道是陆四为了彻底扫清境内的潜在敌对分子,从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与明军决战这个角度出发。
  对大顺政权及陆四同淮军的认可,使得这三位积极配合“清乡”,已经开始着手筹建乡下“反动”势力被一清而空后的基层政权组织构建,这无疑分担了陆四不少工作,因而使得陆四对这三人越发看重。
  那个何川却是雷打不动的跟撞钟和尚似的继续从前的治理方式,对外也不说自己是什么大顺的官,反正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也就是务实的好官,在百姓中有好名声,加上崇祯马上就要上吊的消息肯定会影响何川的思想,不然陆四早把他弄死了。
  兴化城门被打开了,刘定生是提着兴化知县宋泰的首级向陆四报喜,血淋淋的被长刀整齐断了的头发胡乱的盖着宋泰的面目。
  陆四扫了一眼便让人将这位对明朝忠贞的知县首级连同其尸首一同埋葬,也算是自己对忠臣的一点敬重吧。
  刘定生同时还抓住了始终支持宋泰的那个李兴文。
  “李贼腿上叫砍了一刀行走不便,都督若要见此人,末将这就使人将他抬来!”
  仅用半个时辰便攻下兴化城的刘定生这会可不是刚才吓得腿软的样子,而是一脸自豪。
  “不必了,处死吧。”
  陆四怎么可能饶过李兴文,他此次清乡重点打击目标就是地方的土豪,哪怕不是劣绅但只要反对淮军就必须清除,况李兴文这种全家老小齐上阵跟淮军对抗到底的。
  因为,降清的士绅也不全是劣绅,也有很多百姓口中的好人,善人。
  这些人,可能会全家老小抵抗如淮军这种农民军,但也会领着百姓剔发易服。
  刘定生立即应命,又请示道:“都督,李家其余人是否也要尽数处死?”
  “小四子,”
  陆文亮刚想说让堂弟杀几个领头的就好,别的可以饶过死罪,可不能再跟淮安城一样杀人家满门了,不想堂弟却已经开口。
  “反是与我淮军为敌者,一律处死,不必再问。”
  说完之后,陆四扭头看向陆文亮:“大哥要说什么?”
  “我...没什么。”
  陆文亮轻叹一声,堂弟身上的戾气似乎比从前更重了。
第176章
你想当皇帝?
  陆四其实知道堂哥想对他说什么,但他没有给对方说出口的机会。
  有些事情,哪怕明知过份也是要做的。
  造反,又哪有什么商量余地,更不存在什么温情。
  要么生,要么死,要么生不如死。
  杀人是为了活人。
  这话听起来是个歪理,细细琢磨未必不是真理。
  从兴化城抵抗淮军的那刻起,这座城就注定要死很多人,如同当初的宝应。然而正是因为宝应城那些被杀的人,才有了随后高邮和扬州等地的秋毫无犯。
  所以,宝应城那些官吏士绅的脑袋真的是活了无数人。
  陆文亮的年龄和阅历注定他这辈子不会成为一个心如坚铁的狠辣之人,陆四却要成为这种人,不是他愿意,而是他不愿意也得愿意。
  不然,他得死,淮军上下所有人都得死。
  时间也不允许陆四在这个时候朝“仁主”这个方向努力,他能做的只是保证大多数人活下来。
  这,够了。
  陆四没有进城,城内的杀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虽然命令是他下的,虽然他可以阻止,但他选择无视。
  他不会满足大哥的仁义之念,那样会害死更多的兴化人。
  只有让那些被地主士绅煽动起来的农民知道淮军的可怕,他们才不会盲目听从那些老爷们的话无辜送了性命。
  活着,才会知道淮军的好。
  陆四下马将陆文亮拉到了东门外的河边,他不想堂哥看到城中发生的事情,虽然堂哥清楚那些事。
  “小华子现在什么情况?”
  知道陆小华没死时陆四很惊讶,他一直以为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哥死在了那晚的大乱中。至于对方为何没死却不去淮安城找他们,之后又是怎么落在了挖陆家祖坟的那个吴老爷手中,陆四也是困惑。
  提到小华子,陆文亮不禁叹了一声,有些难过道:“小华子的伤很重,要不是孙三爷偷偷回去把他刨出来,恐怕就给闷死了。”
  陆小华命大,被孙保用匕首捅了两次都没有因为失血过多而死,然而吴茂才却命人将昏迷中的小华子装在挖出来的陆家老祖棺木里活埋。
  如果不是被吴茂才逼迫去挖陆家祖坟的长工孙三于心不忍,偷偷摸回来将陆小华从地里挖出来背回家,又请郎中替陆小华医治,这人早就死了。
  “...知道这件事后,我马上和你宋五爷带人赶了回去,可惜叫那个吴老贼跑了,我们将小华子接了过来安置在盐城,你大妈和二妈都在盐城,见小华子伤成那样,她们哭死了...”陆小华叹了一声。
  “活着就好,”
  陆四也轻叹一声,对陆小华心生敬重,因为陆小华不但在运河杀王四的那夜同他这个没有血缘的弟弟站在了一起,宁死也不告诉别人陆家祖坟是哪座也让人为之动容。
  这种人,或许就是所谓的“屠狗辈”吧,平日看着胡混,但在大是大非,在亲情面前却绝不含糊。
  对得起陆家了。
  至于挖陆家祖坟的吴茂才跑了,陆四不觉得有什么奇怪,这事换作是他也得跑,脑子坏了才会傻乎乎的留下等陆家人来报仇。
  “不过他吴家在我们那也是大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回头我让人将和他吴家有关的人都抓起来,全杀掉,一个不留!”
  陆四的杀气不由控制的散发出来,他陆家祖坟可以刨,但是必须付出代价!
  “小四子,咱们做人不能这样!刨咱家祖坟的是吴老贼,关吴家别的人什么事?他们同咱们又都是乡里乡亲,你再恨吴老贼,也不能把人家不相干的人给杀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