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38

  “陆兄弟做天子么!我早就知道陆兄弟不是凡人,要不当初在运河边我也不会奉他为主!”
  卖油郎程霖对此深信不疑,沈瞎子更是惊喜交加,叫那投降的通州知州袁大仁替他写份贺章,说什么陆兄弟要做天子,他沈大富便当是从龙功臣。
  “明乃火德,淮乃水德,以淮灭明,文宗当为天子!”
  “明太祖出身淮右,陆都督出身淮左,一左一右,是谓阴阳,五德循环,正是天命在都督啊!”
  袁大仁一本正经的给贼瞎子说了一通后,就给上了贺章,心里却是幸灾乐祸,你贼淮明明是上得闯贼的船,如今却弄出什么天命在陆的鬼把戏,那闯贼能饶过你?
  这天命还是在大明啊!
  贼人内乱,已有痕迹!
  且待老夫忍辱负重,暂且委身伺贼,以待将来吧!
  沈瞎子压根不知袁大仁写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但还是高兴的拉着程霖等人说要联名。
  “这似乎不太妥吧,毕竟咱们现在投了大顺...”
  卖油郎还算有点见识,让沈瞎子别乱来,不过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不会写自己名字,所以怎么个联名?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
  谣言这种东西,其实本身并无贬义,因为传播消息本就是口耳相传,哪怕无有实据,也极易为百姓接受。客观来讲,谣言就是纯朴农民对于政治的一种自我解读及评析。
  传播者,必然是信谣者;
  信谣者,也必然是出于各种目的接受者。
  淮军九成九的官兵都接受“陆家后人为天子”的谣言,因为这个已经不是谣言,而是有实据的预言。
  如果说在陆四的密令下,淮军高层还算能保持理智,但底层那些士兵,尤其是刚刚“入伙”的农民对“陆家子为天子”不是简单的深信,而是真正的将陆四视为真龙来看了。
  有些愚昧的甚至在营中偷偷插香,供奉大淮文宗皇帝了。
  他们不知道文宗不过是他们头领的名字,而且历朝历代岂有开国之君以“文宗”为庙号的。
  这等心态,大抵是受了那太宗、高宗的影响吧,反正在这帮大字不识的农民淮军将士来看,“宗”就是皇帝。
  关于淮军陆文宗为天子的谣言在经历初期淮军内部传播后,不可避免的在前明官僚士绅内部传播。
  虽然,在这些前明官吏士绅心中,有关陆文宗为天子的谣言简直是无稽之谈,荒唐透顶,除了愚昧的无知村夫相信外,但要读点书的人都不可能信。
  然而,有些人却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最早的有“大楚兴,陈胜王”,最近的有“十八子,坐天下”。
  而有关陆家后人为天子的谣言不知经过什么人的“加工”,慢慢变成了“都督为天子”,这就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篡夺后周政权的“点检为天子”了。
  原前明扬州知府、现为大顺淮扬通会司左参政的谭文道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将最近在扬州城传播的谣言向他的上司刘通会禀报了。
  这位谭参政可能是受到明军接连战败以及李自成竟然称帝登基消息的刺激,觉得大明似乎真的已成过去,所以他这个前明旧官最好还是跟明朝撇清关系,一门心思当好大顺的官。
  那么,在大顺朝形势大好,京师指日可下的前提下,谭参政就不能让淮扬出现可能会影响到大顺一统天下的苗头。
  比如,最近的“都督为天子”。
  “还有这种事?”
  刘暴刚到扬州不久对当地的情况肯定不熟悉,并且出于大局考虑他也没有在扬州弄什么耳目,这些天来一直认真的构架淮扬通会司,对已经流传得沸沸扬扬的谣言真是一无所知。
  “此事荒谬,你不会不知吧?”
  刘暴怀疑谭文道的动机有挑拨大顺淮扬军政最高负责人的嫌疑,虽说他比较欣赏谭文道,可对方毕竟是前明旧官,难保骨子里没有反意。
  谭文道忙道:“正因此事太过荒唐,职下才觉须报与通会,否则怕是对陆都督声名有损。”
  说完,颇是担心又道:“都督未必信这荒唐事,但众口烁金,三人成虎,万一有那愚昧之徒真要以皇袍加于都督,则我大顺淮扬根基必定为之倾覆啊。”
  “你先下去吧。”
  刘暴没有对谭文道表明自己态度,继续在公房签押各类文书,直到傍晚下衙才命人备马车前往位于东城的大顺淮扬节度使府邸。
  不管谭文道是什么动机,他说的话却是有道理的,世上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比如谁曾想过当年的驿卒李自成能为今日的永昌皇帝呢?
  陆文宗这人太过年轻,难保不会在有心之人的挑唆下走上背叛大顺的不归路。
  于己,于国,刘暴都要给这位年轻的大顺节度使一些忠告。
  除此外,他也需要对方给一个确切时间,什么时候调兵北援淮安。
  昨天刘暴刚刚接到了河南节度使吕弼周的密信,这封密信中吕弼周以焦虑语气告诉刘暴,山东刘泽清率三万余兵马已经南下直扑徐州、海州,徐州的大顺军必须留出一定兵马抵御刘泽清,不能再全力救援淮安。
  吕弼周的意思是让刘暴赶紧督促那位淮扬节度使陆文宗赶紧率部救淮安之围,否则形势对南北双方都将不利。
  淮安若失,北方的河南顺军就要被明军南北夹击,扬州顺军这边同样也将成为孤军。
  大顺主力正在东征,这个节骨眼上吕弼周也很难再从河南抽出兵马进入淮扬。
  因此,扬州淮军北上就成了打开淮扬局面的唯一机会。
第165章
陆四的错觉
  大顺新朝是立了,中央六政府也定了,不过除了中央政府外,大顺地方政权无论文官还是武官,在服制上大多沿用了前明体系,区别在于帽子,这大概和大顺立国太过匆忙没来得对官服进行正式定制有关。
  按礼政府年初的几条规划,节度使以上官员应该戴银冠,这银冠又分六式,具体哪六式陆四不清楚,就算清楚也不会有那功夫给自己弄个来戴戴。对他而言,有李自成给的节度使名义,有刘暴带来的敕书和大印就可以了。其它的,不过是小节,要在这些小节上注重起来,就是绝对的本末倒置。
  刘暴见到陆四的时候,这位年轻的都督正在一个大沙盘前与手下的将领们说些什么。
  这是刘暴第一次见到很是“立体”的沙盘,他注意到沙盘主要是淮扬地形,最北端是徐州、海州,西端是淮西泗州等地,南端一条大江。内中骆马湖、高邮湖等淮扬境内的大湖及运河都有呈现,以染过色的海沙代表,北边的黄淮两条大河是黑沙。
  “都督是准备发兵北上了吗?”
  刘暴好奇打量眼前的沙盘,他从前在永昌皇帝大营中时曾见过这种以沙或泥土堆垒的形势图,上面敌我两方各以旗色表明,只是无论是面积还是真实度都不能同眼前的沙盘相比,可以给将领更直观的感受,不禁感慨这纯由淮扬农夫组成的淮军中还是有些能人的。
  诸将对于突然到来的永昌皇帝特使有些抵触,“都督为天子”可是叫这帮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们着实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他们将来也能成为从龙功臣。
  其实心底里这些泥腿子们并不认为淮军真有抗衡明朝或顺朝的实力,但自家都督祖坟的异状愣是让他们感觉好“兴奋”,说不出来的兴奋。
  用左大柱子的话讲:“大兄弟真要是真龙天子的命,咱们这帮人无论如何也得把大兄弟拱上皇帝宝座,成不成的再说,大不了人死吊朝天嘛。”
  “都督确有雄主之姿,想我孙二郎走南闯北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如都督这般英明神武的大英雄,能为都督效命,真是二郎我几辈子修来的福份啊!”
  孙武进最近有点活跃,基本上扬州的各种陆家八卦和神奇事迹都是他在背后煽风点火,夸大其辞,火上加油,无中生有的。
  这家伙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真的生出了野心。
  嫩那帮吊玩意都能当侯爷,俺孙二郎又岂做不得国公咧?
  那个谁不就说了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这种心态的诸将,再瞧这个给他们带来了大顺官军正式编制的刘通会时,难免就有些不想再吊他的意思了。
  “你们看什么,还不给刘通会行礼!”
  陆四扫视了一帮部下,知道这群家伙心里在想什么。
  诸将无奈,只得上前行礼,只是有向刘暴躬身的,有向刘暴抱拳的,有就那么老气横秋点点头的,乱糟糟,哪有大顺官员的觉悟和体统。
  陆四也是无奈。
  “通会来的正好,我意明日整军前往兴化,扬州这边要劳通会多费心。”说话间陆四随手拿了只凳子放在刘暴面前,他自己也是随意的坐了,整个军议厅没有椅子,就是十几条大长凳。
  除了放沙盘的长桌外,厅内还有个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上面放了一堆碗,桌子下面是个炭炉,炉上放着水壶。
  谁要渴了就自己倒水喝,没有专人服侍,哪怕陆四自己喝水也是如此。一切看着还是农民那种味道。
  “去兴化?”
  刘暴听着一愣,“都督不是应该带兵去解淮安之围吗?”
  “淮安之围是要解,但眼下有比这事更重要的。”
  陆四将兴化城仍在坚守,并且兴化一带屡有前明旧绅聚众袭击淮军的事说了。
  “不过一座县城,都督遣一大将带兵过去即可...”
  刘暴并不赞成陆四亲自带兵去攻打兴化城,因为这座县城是否攻下对于淮军及淮扬当前局势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注意到那个曾带他们找到淮军的义师首领赵忠义也在厅中。
  陆四可不这么看,他摇了摇头:“通会有所不知,此去兴化除了拿下此城外,我更意在那里推行清乡之策。”
  所谓“清乡”,便要重拳打击那帮反动的前明地主士绅集团,确保淮军实控区的治安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