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8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903

  他带着数千将士去死地,去重生在这个时代最为凶险的一战,是他自己的选择,是想为整个民族留一丝元气,无关财富也无关荣耀。整个车队里的数千人,就算尽皆战死,能在未来的英雄纪念牌上留下名字的,可能也不会超过十人,甚至,包括他刘浪在内,无人有资格。
  更多的可能,只是在战史上留下这么一句:第23集团军两步兵团,自两名上校团长以下数千官兵,于松江一役,尽墨。
  可是,他们依然这么选择了,和刘浪做出的选择一样,马革裹尸,只为祖国和民族,不为荣华富贵,不为青史留名。
  但他们这样选择,绝不是让人嘲讽的,而且是曾经在淞沪前线和日寇血战过的战友,他们曾经的战斗,亦是激烈悲壮。
  如果不是战时,依照刘浪的脾气,一定会下车,打服这些刺头兵,让他们知道,之所以在整个大撤退的浪潮中,他能逆流而行,那是他够强,独立团够强。
  唯有拥有最坚强意志的军人,才敢选择忘记死亡的恐惧,向着死神镰刀挥舞的方向,逆流而行。
  可是刘浪也知道,他必须忍。通过方才172师的精神状态,他已经知道,第21集团军全军已经到了一个极为危险的边缘,一个引子,都有可能会导致这支心理已经压抑到极限的大军彻底崩溃。
  陆军少将满脸歉意,但却也无可奈何,他是172师副师长,可不是后面这几个步兵师的指挥官,况且,就算人家给他这个陆军少将面子,但,路,人家让了,物资也搬开了,你总不能让人家连个牢骚话都不说了吧!
  直到,刘浪看见一名被摆放在路基边上的一名伤兵在车队经过的时候,徒劳的闭上眼睛来抵挡车轮激起的灰尘,他甚至连闭上眼睑,都有些费劲。
  刘浪彻底被怒了,手一挥,命令车队全体停车,跳下车,大步走到被放在担架上的伤兵面前目光死处一扫,厉声质问道:“这是谁干的?”
  可能被刘浪的威势所摄,也或许是一个陆军上校外加一个陆军少将的军衔足够高,一时间没有人回答刘浪的话。
  “我见过很多军队,中央军,川军,西北军,晋军,东北军包括日军,他们有的战斗力强悍,有的战斗力稀松平常,像我们川军,很多人因为喜欢抽大烟被你们戏称为双枪军,甚至有的因为装备差被称为叫花子军,但他们共同的特征,包括被我们称之为鬼子兵的日军,从未抛弃过自己负伤的战友,哪怕是背,是抬,也要把他背回去抬回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他遗弃在大路边上。”刘浪的声音犹如金石,说得一群21集团军官兵们面如土色。
  “长官,他要死了,医生说没办法了!”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来。“我们只是想,让他躺在一个干点儿的地方!”
  一名身形瘦弱的士兵抹着眼泪站了出来,想来,将受伤的战友放在这个地方,他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应该也是没力气了,尤其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狂奔三天后,不愿意把即将死去的战友放在冰冷潮湿的泥地里,那只能放在还算干燥的公路边上了。
  刘浪知道,这只是遗弃伤兵的开始,随着地面上的日军开始追击,天上的日机不间断的开始轰炸,当溃退不可避免的来临后,遗弃伤兵的行为会越来越多,不光是21集团军,几乎是整支淞沪大军,高达十万的伤兵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亡在那两条只有300公里的公路两侧。
  本来,他们是可以回家的;本来,他们在伤愈之后是可以归队的;本来,他们是有机会继续朝凶恶的日寇射出自己枪膛里的子弹的;本来,他们是可以成为一支军队的骨干力量的。
  但,他们没了这个机会。统帅部的失误,战友对生的渴望以及军心的溃散,让他们失去了这个机会。
  刘浪轻轻拨开伤兵身上盖着的一件军服,眼角也忍不住微微一抽,伤兵的伤,的确很重,双膝以下尽皆失去,就用脏呼呼的绷带裹住,鲜血透过并不厚的绷带不停的向外渗透着。
  伤兵苍白的脸色已经表明,不说什么细菌感染,大量的失血已经在悄然夺走他年轻的生命,不出意外的话,伤兵就会像刚才那名士兵所说的一样,会很快死去,或许,都不用等到车队全部通过。
  是的,他要死了。可是,刘浪觉得,自己必须得为这个伤兵做点儿什么,更确切的说,是为所有伤兵。
  刘浪抬起头,目光迥然的看向周围静悄悄不再说话的士兵们,努力平静着自己的声音:“他快死了,可是,这并不是你们可以放弃他的理由。对于战士,战死沙场,死亡不过是归宿,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战士最怕的,却是战友的背叛,当他替战友抵挡来自敌人的攻击的时候,战友却落荒而逃;当他受伤,需要战友的帮助的时候,战友却离他而去……
  《秦风——无衣》中曾有首歌是如此唱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好一个与子偕行,你们,就是这样和袍泽偕行的吗?将袍泽带离战场,却又将他一人孤零零的丢在寒风中,让他孤独冰冷的死去,仅仅因为一句医生说他活不了?”
  很多年以后,第21集团军于此战幸存下来的士兵们,都还记得这一幕,身材并不高的刘浪,站在公路上,站在诸多袍泽面前,面容不算英俊,却双眉入鬓,仿佛浑身发着光,声音虽低沉,却震耳发聩。
  在场诸人,此后的余生中,再未有任何一人抛弃过同袍,哪怕自己也会因此而死亡。
  闭着双眼的伤兵的眼角,迸出一滴晶莹的泪珠,在寒风中,吐出最后一口热气。
  他是不幸的,在即将回家的路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没有冰冷的风沙继续扑打在脸上,还有位战友在为他振臂而呼。
  感应到年轻生命的逝去,刘浪脱下自己的军服,轻轻盖在年轻士兵已经苍白蜡黄的脸上,肃然行礼。
  秋风萧瑟,肃杀无声。
  超过千名士兵,默默的看着仅着白衬衣的刘浪笔直如青松,摘下钢盔,对着军衔不过二等兵的小兵,行礼。
  那,不是一名上校向士兵行礼,那是袍泽向袍泽的致敬。
第1543章
无畏,亦可传染
  “鬼子一族,要的不是臣服,是毁灭,只有摧毁我们中华民族,他们才能高枕无忧的尽情掠夺我中华大地上的资源,他们已经觊觎我中华之地千年,终于趁着我中华之族最虚弱的时候发动了战争。
  这场战争,是国战,无关正义邪恶,却事关国家存亡,无国便是无家,无家便无你我。
  这场战争,是民族之战,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如果失败,就像数百年前蒙人入侵中原一样,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十户九空,千里饿殍。”刘浪金属质的声音传遍全场。
  旷野中一片寂静。
  “或许,你们很多人会想,就像你们刚才曾经说过的一样,说大话谁都会说,有本事你去淞沪战场,去日本鬼子打上一仗再来这样说。那我就告诉你们,我川军所属,正是赶赴去战场的路上,那个战场,叫松江,哪里有已经和日寇厮杀两日夜的我川军第43军万余将士,我刘浪全军,正是要赶去哪里,与子偕行。
  我请求你们,无论任何时候,带上你的袍泽,哪怕他已经死去。”
  说完,刘浪再次凝视了一眼就在自己身边断气的伤兵,对身边默然良久的夏国章说道:“我无力救他,请夏副师长代我向这名弟兄的家属致哀,稍后我的勤务兵会送来我本月军饷代为礼仪。”
  “出发!”重新上车的刘浪手一挥,庞大的车队再度启动。
  这一次,刘浪没有执行军事保密条例,或许早已没有保密的必要,自从日军动用海航对独立团车队开始大规模空袭以来,独立团前往松江在日军高层中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第十军或许已经张网已待,但那有什么?还有近万袍泽等着他们,哪怕是不为了数十万大军的一线生机,独立团依旧会向是那只扑火的飞蛾,赶赴松江。
  而对于第21集团军的官兵们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更为震撼。
  淞沪数十万大军都知道,松江守军是在为他们阻挡日军第十军,他们挡的时间越长,就会有更多的部队撤出日军即将形成的大包围圈。他们之所以跑得如此狼狈,那是因为没人会相信第43军能扛更久。或许在今天,又或许在今夜,松江城破,没来得及撤出的部队将会成为数十万日军包围圈中的待宰羔羊。
  可是,竟然有这么一名上校军官,率领着这么一支不足万人的部队,告诉自己,他们,要去松江。
  原因,不过是要和川军袍泽共死。
  世人皆知一句话: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这一刻,但凡是听过这句话的人,都深刻的明白了这句话蕴藏于其中的含义。
  在所有人皆退之时,却有这么一支孤军,逆流而上,就像是一条奋不顾身的鱼,固执向前,哪怕可怕的渔网已经铺天盖地的的罩过来。
  “将川军第23集团军两个步兵团全军即将赶赴松江战场,为我淞沪数十万大军撤退阻击日寇的最高统帅部军令通告全军,命令全军,向英勇无畏的川军同袍致敬!”数里外,收到来自前方刘浪讲话的第21集团军司令廖上将走出临时指挥部,沉默好一会儿,斩金截铁的下令。“同时,通令全军,收纳沿途所有伤兵,不管他是那支部队的,随意丢弃伤兵者,军法从事!”
  随着21集团军司令部的军令下达,公路上的人员和物资以更快的速度搬离,逐渐空出了所有路面。
  承载着数千人的庞大车队,在公路上逐渐加速,向着松江疾奔。
  “全体都有,敬礼!”呆立于路边的夏国章看着一辆辆军车从自己身边驰过,鼓足力气,绽舌大吼。
  以他为首,第172师警卫连,第174师,第173师……一排排士兵,高高的举起了自己的右臂。
  这是他们其中很多人今天的第二次敬礼。第一次,是向英雄的母亲,这一次,是向自己无畏的战友袍泽。
  因为恐惧而无多少生机的眼,开始发光;因为疲惫而佝偻的腰,开始挺直。
  恐惧可以传染,无畏亦可。
  任何时代,都需要榜样。
  英雄的母亲,是榜样,逆流而行的数千官兵,是榜样。榜样的力量,于无形中浸透了立于公路两侧所有官兵的骨子里。
  于整个漫长的抗日战争期间,从未有一人投降日寇的广西狼兵的血性,重新回归。
  刘浪终其一生,再未和给他送行的陆军少将相见,或者说,在这里他见过的和见过他的第21集团军官兵,能再与他重逢的,极少。
  因为,他们大都战死了。
  在撤退的路上,集结在长兴地区的第21集团军奉命扼守沿京杭公路撤退的淞沪大军第二道生命线。第21集团军再现广西狼军之荣耀,以一军之力对抗日寇一满编师团,尸山血海,却未后退半步。
  战时荣升第172师中将师长的夏国章少将,偕麾下两名团长,四名营长,十名连长及全师3600余官兵,牺牲于此役。此战过后,满编曾万人的172师仅余千人撤出阵地,人人带伤。
  赶赴淞沪战场的6万桂军精锐,最终能参与下一场同样残酷的武汉会战的,不过万人。
  已经大张旗鼓表明自己赶赴松江之意的刘浪再无遮掩,团部野战电台开机,分别向总参谋部和第43军通告自己所在大概方位,并电讯第67军尚需多久能赶赴战场。
  沿另一条路前往松江的东北军第67军同样是逆水行舟,选择从昆山撤退的国军更多,整条公路上拥挤着超过20多万军队和数量更多的难民。
  什么级别的军令,在这种疯狂的时刻都不好使,被堵得寸步难行的第67军情急之下抛弃了部分辎重,连火炮都是拆开由士兵背负着在旷野中艰难的向松江前进。
  虽然他们距离松江更近,但此刻竟然还落在独立团之后,最快,也要在明天傍晚才能抵达战场。
  那意味着,第43军,还要在松江城区和日军搏杀超过36小时,这还不算白天如果日军动用轰炸机对公路及两侧的旷野轰炸而耽搁的时间。
  支援的主力尚在路上,松江城内却已经是战火正旺。
  不管是谷寿夫还是郭汝栋,中日两国的陆军中将,恐怕都没预料到,松江城内的巷战,会打得如此残酷。
  不管是第六师团还是第43军,都没有巷战的经验,但一方必须攻,一方必须守,数不清的双方士兵,被军官们毫不吝惜的投入到一间间房屋和不起眼的弄堂之中。
  从未停止过的枪声和手榴弹以及手雷的爆炸声以及双方士兵的惨叫声,是这场双方皆不熟悉城池巷战的主旋律。
  更确切的说,死亡,才是巷战的主旋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