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8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2/903

  小蝴蝶或许会忘记很多事情,但百岁老兵眼窝里的泪水,却早已流进他的心里。他无法帮他做什么,但他,可以帮他维护军人的荣誉,率领麾下之军死战,战死,就是维护军人荣誉最简单的方式。
  至于说,整个战争的胜利与否,那早已经是注定的,刘浪一点儿也不担心。历史可怕的车轮,会把发动战争的元凶碾压至粉碎,犯下累累罪行的那些人,都会被吊死绞刑架上。
  从来到这个时代,刘浪就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只是小人物的代表,为了小人物们的生存,在这个时代苦苦挣扎。既然日本鬼子不让大家伙儿活命了,那就一起去死吧!
  在柳川平助做出这个战术计划的那个时刻,刘浪率领着独立团数千人正在还没有溃兵的公路上向松江狂奔,他是来赴死亡之约的,哪怕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过是只扑向火堆的飞蛾。
  可是,当飞蛾多到一定的地步,熊熊燃烧的篝火,也是会扑灭的吧!位于无锡的第67军一样有3万只飞蛾在路上向着松江这个大火堆疾奔。
  当然,究竟是火堆将飞蛾当成燃料,还是飞蛾用尸体堆灭了火堆,这是中日双方谁都无法预料的。对战的双方都已经翻出各自的底牌,日军的底牌目前明显占优罢了。
  柳川平助的战术计划对于淞沪中国军队极为致命,也为他在曾经时空中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但若说他是军事大家,那却也未必。
  别说他一个区区陆军中将,就是放眼整个日本,能堪称军事大家的,有吗?
  在二战中,日军是公认的“战术一流,战略末流”。1937年7月,一厢情愿地以为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还会像以前那样忍辱退让,殊不知“西安事变”之后的中国,坚决抗日已经成了全中国上下公认的主流看法,在全中国汹涌的抗日情绪下,“卢沟桥事变”怎么还可能像过去那样收场呢?而在华北的冲突全面扩大后,本来日军的战略方向是由北向南,这样一马平川而且由高到低的地形能更好发挥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但是随着“八一三事变”爆发,作战的重心又转向了华东,战略进攻的方向改为沿长江由东向西,这一带连绵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水网,大大限制了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从而陷入了持久战争的泥潭。可以说,日军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大战略,完全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甚至是被中国的战略牵着鼻子走。
  如果非要从癞蛤蟆堆里面挑只青蛙出来给日本人脸上贴贴金的话,那勉强还算是有一个,那位咋说玩儿的还有点儿花。
  实际上,当时日军高层存在两种意见分歧:一种主张利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全面扩大侵华战争,彻底征服中国;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日本真正的敌人是苏联和美国,所以不应该在中国扩大战争规模,浪费宝贵的战争资源,而是尽可能就地解决,积蓄国力将来和苏联美国开战。
  当时前一种意见无疑是日军中的主流,大多数日军高层将领如陆军大臣杉山元、陆军次长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参谋次长多田骏等人都是持这一看法的,而后一种意见只有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等少数人坚持。
  石原莞尔是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但他却是非常熟悉国际形势的务实派,而且是日军中极少数具有战略头脑的人。他就认为日本应该全力开发“满洲”,尽量消化吸收“满洲”的资源,提升日本的综合国力。所以他对挑起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事变都是反对的,更不同意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他主张将华北的部队都撤到山海关内外,再由近卫首相和中国举行谈判来解决争议问题。应该说石原莞尔的建议非常阴险,如此一来,中国要想收回东北就将遥遥无期。但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接纳,所以当日军不断向华北和上海增兵,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后,他认为日军的高层领导缺乏战略远见,这是将日本推向危险的深渊,因此于9月愤然辞职。
  无疑,这个蛤蟆堆里难得的“小青蛙”还是很清醒的,事后中日战争的走向也和他想象的差不多,日本在中国投入了近200万精锐陆军,整场战争持续了八年,战死42万人,耗费了难以想象的巨量物资,就算没有美国牛仔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人的完胜,日本也会在中国被一点点吸干。在战争的后期,别说中国占领区的日军的牛肉罐头变成了杂鱼罐头,日本本土狂热的国民们其实早已经快吃土了。
第1454章
死后愿做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
  日军的战术运用很炉火纯青,但战术执行是否得力,那恐怕还得看中国军人是否能向谷寿夫所说的那样,绝不会打成金山卫登陆战那个样子。
  如果,他能去松江城看一看,恐怕就不敢在这里放下豪言了。
  ……
  时间返回到一天前。
  凌晨三时。
  俞献诚在松江县城第43军临时军部指挥所见到了川军第43军军长郭汝栋中将。
  “郭军长好!”已经因为晋东一战晋升为陆军上校的俞献诚向这位川军著名将领敬礼。“奉我独立团刘团长之命,我独立团侦察大队一行27人特护送‘老百姓日报’著名战地记者柳雪原抵达第43军防区。”
  行礼完毕,俞献诚将刘浪亲自签署并盖有军政部部长大印的手令交至眉头紧皱的郭汝栋中将手上。
  “哦?”郭汝栋先是慎重的仔细看了看手中的军令,确认有独立团和军政部印章无误后这才向眼前这位川军第23集团军独立团陆军上校回礼道:“俞参谋长,你军务已经执行完毕,我军本应该予以款待,但军情紧急,日军随时可能到来,我军要于城外城内部署工事,尚请俞队长见谅,你带弟兄们稍微休息一下,天亮之后,就返回吧!”
  做为川军战绩最辉煌彪悍的部队,独立团的人事构成在川军将领中显然并不是什么秘密,对内是特战大队,对外一律称为侦察大队并兼任独立团参谋长的俞献诚之名虽然不显,但做为刘浪的左膀右臂,他的名字在郭汝栋这种在川军中亦属于高级将领的陆军将领中显然是很清楚的。
  否则,一个陆军上校可不值得一名陆军中将称呼一声俞参谋长的。在普通士兵中,陆军上校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但在将军一级,将军以下都是小人物,这是等级差带来的必然。
  当然了,自己麾下的官兵那是另一种态度。毕竟,将军打仗,是得靠麾下的小人物们卖命才成。能让一名将军对一名上校用上尊称的,那是独立团的战绩足够彪悍,没人敢轻易忽视。
  “是!”俞献诚嘴角勾起一丝微笑,却是应声领命。
  陆军中将的目光这才转向一边同样是一身戎装的美女记者柳雪原,严肃的脸上竭力挤出一丝微笑,冲柳雪原伸出手道:“柳记者的大名,郭某早已听闻许久,而您的锦绣文章更是成为我全军官兵参战前必听之文章,今日倒是郭某和弟兄们有幸,能见到真人了。”
  柳雪原有些矜持的伸出小手,和陆军中将虚握一下,脸上带着笃定的微笑:“郭军长谬赞了,雪原不过只是用笔将我中华将士同日寇血战之景真实记录,真正值得尊敬的,还是那些以生命包围国家和民族的将士们,包括您和43军官兵们,都是我中华全族最值得尊敬的人。”
  柳雪原也早已不是四年前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她切身经历过战火,也见识过不少大人物,知道该怎么和这些带兵的将军们打交道。尤其是临来之前,刘浪已经特意交待过,这位43军军长的个性特点以及他的抗战决心。她自然不会吝啬于自己的夸奖。
  虽然,这位率领着大军从贵阳出发一路走到长沙再由水路至武汉南京最终没能赶上火车,又靠着一双铁脚板硬生生走到淞沪却没来得及参战的将军还没用战火考验他的决心,但从其步行千里也不惜参战的表现来看,他就值得让人尊敬。
  更何况,他还是刘团座专门交待过的,是这个时代最令人值得尊敬的陆军将领之一。她知道,刘浪在看人方面,从未出错。
  那当然了,虽然刘浪在这个时代不过是个26岁的年轻人,放在未来也不过是个嘴上无毛的愣头青,但历史的书卷,却注定让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80余年的经验和智慧。
  历史上,对郭汝栋这位迎接红色部队进入蓉城的将军评价并不多,但其指挥的第43军麾下仅有的那个被称为26师的步兵师,却是赞誉有加。
  整个第26师甚至已经被做为出川的数十万川军的旗帜之一,因为其在淞沪战场一战,整个战争初期赶赴战场被其余诸军戏称之为“双枪军”的川军被所有人正视,包括他们的对手日本人。而这,用的却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
  用1938年3月军事委员会武汉军事会议检讨第一期作战得失,对师被评为淞沪会战战绩最佳的五个师之一26师的定语所说的:其作战之顽强牺牲之惨烈,足以彪炳史册。
  而所说的顽强和惨烈,是什么呢?除去辅助部队和壮丁,全师参战的5000战斗兵种只有600人站着走出阵地,4名团长中阵亡2人,14名营长伤亡13人,几乎是,十不存一。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指挥官,哪能不让人尊敬?
  “柳记者,言重了,言重了。”柳雪原的赞誉,就连陆军中将也忍不住有些受宠若惊,脸上挤出的笑容彻底变为欣悦。
  不是柳雪原有多大的官儿,而是柳雪原这个战地记者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宣传抗战方面的一面旗帜,凡是从她的笔下写出的部队和人,最终都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民族英雄。无论是长城抗战中的独立团,还是晋东战役中的第17师,第129师,第3军,包括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头兵,全部成了英雄。
  对于军人来说,其实没人想成为英雄。成为英雄的代价是死亡。可是,当死神必将来临,你却只能坦然迎接的时候,还是能成为英雄更好一点儿,那毕竟可以为家里人换取最后一点好处,哪怕没有钱,有名声呢?而柳雪原手里的这支笔,绝对有这样的魔力。
  没有谁是高尚到一点私利都不想的圣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你无法苛求一个已经知道自己率领着麾下近万大军落入火坑的将军,想为自己和麾下的官兵争取一点儿小小的利益,而且那个利益,对于已经陷入死地的他们来说毫无作用。
  金山卫的日军虽然还未登陆,但陶广62师的异常调动和自己42军全军赶赴松江的举动已经让这位久经战阵的陆军中将知道,松江战场,极度危险。
  “不过,柳记者,你不该来这么危险的地方的,如果日军选择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那松江就成死地……”陆军中将在欣喜过后,终究还是叹息着说了实话。
  他对松江战场的前景,一点儿也不看好。
  “呵呵,休说日军的增援还不知道在哪里登陆,就说日军会登陆,郭军长,请恕雪原冒昧问您一句,假若日军增援大军兵锋直指松江城,您会怎么做?”柳雪原却是微微一笑。
  “那还能怎么办?唯死战而已!”陆军中将脸上闪过一丝怅然,更多的,却是坚定。“我郭某人为国尽忠不怕,我第43军麾下官兵一样不怕,就像我麾下第26师152团团长解固基在临行前给母亲留下绝命书中所写下的那句诗:‘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这是,我43军全军对日本鬼子的回答。”
  “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柳雪原喃喃念毕,盈盈弯腰以中华女子之礼向陆军中将鞠躬:“如此,那便让雪原陪同43军诸位弟兄一起迎接日寇吧!拿枪的中国军人不怕死,拿笔的中国文人,一样也是有不怕死的。”
  “好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娃,你值得这一礼。”陆军中将脸色大为动容,肃然举手向柳雪原行礼。“谨代表中华革命军第43军全军,欢迎柳记者的到来。”
  一旁的俞献诚脸色不变,心里却是暗叹。他终于知道眼前的这位奇女子为何后来,却能有资格和浪团座纠缠不清了。
  不是美丽的容貌,也不是姣好的身材,而是,她的身上,拥有着中华民族女性最突出的优点。优雅、自信并大气坚韧,当她盈盈弯腰以传统之礼向将军致敬并亲口说道:让我陪同诸兄弟一同迎接日寇吧!那种从容赴死的美丽简直有光,让俞献诚这种最坚韧的军人都忍不住心动神摇。
  这一刻,在两名即将迎来大战的中国军人眼中,柳雪原就是整个中国,最美丽的女人,没有之一。
  柳雪原的松江战地日记第一篇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她战地日记的标题题目就叫:“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
  解固基的名字,通过她的笔在日寇还未抵达松江之前,就传遍了他的故乡,传到了他老母亲的耳朵里。
  从柳雪原到陆军中将,恐怕都不知道,在曾经的那个时空,参加大场之战的第26师152团全体将士壮烈殉国,团长解固基也被日军重炮炸得尸骨无存,年仅40岁。
  家乡人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那位收到他绝命书又在数月后收到儿子阵亡消息的老母亲在儿子衣冠冢旁盖了一座草屋住了进去。
  终生,未离半步。
  儿子,用生命守卫了民族。
  母亲,用余生陪伴自己的孩子,如此而已。
第1455章
鬼子来了
  俞献诚终究没有离开松江。
  不过这次,倒不是因为他独立团侦察大队的战力有多彪悍。特种兵们的厉害在独立团倒是大名鼎鼎,但在外面却是声名不显没几人知道;也不是独立团刘团座的名头足够大,刘团座虽然对日作战威名赫赫,又是川省第一人的亲侄子,但在川省也算得上一号人物的陆军中将可没有隔着老远都要和刘浪卖好的意思。
  在没有第三战区右翼兵团代总司令黄琪翔的军令的情况下,郭中将让他先率部留在第43军军部听用,那主要还是柳雪原的关系。
  对柳雪原印象极佳的陆军中将终究还是希望这位美丽而坚强的战地记者能够好好的活着离开松江,独立团的装备在川军中那是响当当的强,虽然俞献诚和他手下的兵们战斗力究竟有多强陆军中将不得而知,但光看看俞献诚和门口站着没进临时军部小院全副武装极为彪悍的两名独立团士兵,陆军中将觉得,把柳雪原的安全保卫工作交给他们,显然要比自己手下那帮家伙还是要靠谱一点儿。
  更何况,他现在手底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是的,虽然第43军再小,但怎么说也有一个步兵师四个步兵团,外加一个对外称为壮丁团其实为步兵团预备役的补充团,怎么说也有9000多号人马。可是,一想着松江城四面城池的布防以及城外黄浦江畔的布防,这9000多号人就显得太少了。
  做为西南人,陆军中将不是第一次到江南,也不是第一次来上海,但他却是真的第一次来松江这座小城。
  在匆忙向松江行军的路上,他就已经开始构思起松江防御的阵地布置和工事构筑。
  但当他抵达松江这座只在书中出现过的“小城”时,陆军中将略微感到有点儿苦涩。这座城,真的不是小城,他那9000多号人想守住这座城,兵力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还要顾及城外江边的布防的话。
  的确,不了解松江这座城池历史的人,可能听到这个不起眼的名字,都会觉得,这必然是个弹丸之地。可如果你知道,松江古城建城的历史甚至能追溯于春秋时期,至元明时期更是称为松江府,下辖有上海县,说白了,在历史上,上海这座近代才兴起的大都市只不过是松江属下的一个小县而已,而松江,才是这一块儿的老大。
  松江城,真的不小。
  尤其是当松江保安司令王公屿奉命拿着松江城地图过来以后,郭中将更是感觉有些痛苦。
  光是看看松江城贯通东西的中山路,也就是民国元年孙先生到松江视察后,松江人为了纪念将这条贯通古城东门西门的“十里长街”改名的中山路。光是看看这十里长街的名头,就知道,古城东西竟然长达十里,最少也是两公里。
  而南北两门的距离也超过1000米,这么一算的话,光是城墙,就长达12里。光是城墙上,就需要6000米的阵地,就算十米放上一个人,那也得一个步兵营,如果再加上轻重火力啥的,光是城墙上,可能就得摆上一个步兵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2/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