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394

第433章
铲除异己
  出使匈奴已经两个多月,任敞却没有按时回归。汉武帝有些心烦意乱,召集群臣再次商议对匈奴的应对之策。
  经历了上次的朝议,群臣都已猜出汉武帝准备臣服匈奴,不敢再提出异议,含糊其辞的建议等待任敞回来再做决定。
  这时,博士狄山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和亲对汉朝最为有利。”
  汉武帝略有不悦,冷冷道:“依你看来,利在何处?”
  狄山侃侃而谈:“兵者,凶器也,不可数动。高皇帝欲伐匈奴,被困平城,不得已与匈奴和亲。惠皇帝、吕后时,因和亲而天下安乐。
  文皇帝几欲兴兵,看到边境苦不堪言后,最终也选择了和亲。
  先帝时,七国之乱,天下骚然,平定之后,终先帝一生,再不言兵。
  如今,陛下大举讨伐匈奴,虽然获胜,国内却已空虚,边民更是大困。由此观之,和亲则国运昌盛,兴兵则内外疲敝。”
  狄山所说有理有据,汉武帝无法反驳,沉默许久,问张汤道:“张汤,你一向主张臣服匈奴,对狄博士所言有何看法?”
  张汤站出列,义正辞严道:“回陛下,狄山一介愚儒,浅薄无知,宁可忍气吞声,也不愿奋发有为。如果人人如他这般颟顸无能,汉朝何谈大兴。”
  汉武帝大喜:“说得好!为人臣者,当求富国强兵之道,岂能小富即安?”
  狄山不服气,抗声道:“回陛下,臣虽愚,却是一片忠心,为大汉江山计。像御史大夫张汤,乃是诈忠,一味逢迎陛下之欲,将陛下带入歧途,危害社稷。”
  汉武帝脸色一沉,不悦道:“何为诈忠?”
  “回陛下,张汤身为廷尉时,用心险恶,以苛刻之法深究淮南王和江都王之罪,致使数万人无辜蒙冤。
  如此疏离骨肉,使藩臣不自安,岂是长治久安之道?
  他假借肃清谋反之名,逞一己之私威,使陛下背负残酷不仁之千古骂名,为社稷埋下隐患,不是诈忠是什么?”狄山慷慨激昂道。
  公然在朝堂上揭老底,张汤气得浑身发抖,汉武帝勃然大怒:“伶牙俐齿,包藏祸心!朕问你,如果让你坐镇一郡,你能阻止匈奴人入侵吗?”
  狄山身为博士,从无行政经验,不敢托大,老实道:“回陛下,臣不能。”
  “一个县呢?”汉武帝追问道。
  “也不能。”狄山有些心虚了。
  汉武帝脸色铁青:“一个障呢?”
  障是边郡上的一个塞口,相当于前沿哨所。连续说了两次不能,若再说不能,恐怕真的要坐实空谈之名,狄山只好硬着头皮道:“回陛下,臣愿意一试。”
  “好!那你就去遮虏障吧,看看匈奴人跟你讲不讲道理。”汉武帝冷冷道。
  遮虏障位于酒泉郡最北边,毗邻居延泽,本属于浑邪王的地盘。
  浑邪王归降后,改建为一个哨口,随时监视匈奴人的动向。
  就这样,狄山从一个埋首书斋的博士,成了镇守边疆的军官。别无选择下,他稍稍准备了几天,然后启程前往遮虏障。
  狄山被贬往遮虏障后,张汤还不解恨,誓要将他置于死地。
  想了想,他派出心腹快马给酒泉太守李沮送了一道口信,让他务必置狄山于死地。
  口信中,张汤不仅对李沮威逼利诱,还教给了他具体的办法。
  李沮年轻时曾服侍汉景帝,后逐渐升任左内史。元朔六年,卫青两次出击定襄,李沮作为强弩将军表现出色。酒泉郡设立后,李沮被任命为首任太守。
  对于张汤的要求,李沮颇感为难。身为一郡太守,他不可能去为难狄山,更不敢无缘无故杀了他。
  但他深知,如今的张汤不可同日而语,早晚要出任丞相,他是绝对得罪不起的。
  最后,李沮一声长叹,给镇守酒泉郡北部的肩水都尉发了一道命令,让他麾下两千人从遮虏障而出,前往扫荡匈奴在居延泽以北的残部,务必要惊动伊稚斜。
  肩水都尉得到命令后,大惑不解。李沮为人一贯谨慎,奉行的从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如今,朝廷没有动兵的意思,他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
  疑问归疑问,但李沮毕竟是自己的上司,肩水都尉不敢违抗。
  第二天,他依命带领麾下两千骑兵从遮虏障而出,前往扫荡匈奴残部。
  自从伊稚斜撤到漠北后,留在居延泽以北的以牧民为主。肩水都尉越过居延泽,一路北上,直抵浚稽山,沿途斩杀匈奴上千人,俘虏牛羊数千头,战果辉煌。
  十一月底,伊稚斜得知了汉军出击的消息,怒不可遏。但他实在想不通,汉军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次王,汉朝忽然出兵,到底有何深意?”伊稚斜问阿胡儿道。
  “李沮一向谨慎,从不敢主动出击,此番出兵,确实有些蹊跷。以臣的猜测,汉朝可能是想借此举试探大单于的态度。”阿胡儿沉吟道。
  “那你以为,应该如何应对呢?”
  “臣以为,应该还以颜色,拔掉他们的一个塞口。”
  伊稚斜皱眉道:“贸然还击,汉朝皇帝会不会再度大举出兵呢?”
  阿胡儿淡淡一笑:“大单于不妨想一想。咱们将任敞留而不遣,摆明了是不想臣服汉朝。如果汉朝皇帝想要出兵的话,又怎会只派出两千人呢?
  以臣来看,汉朝短期内并没有大举出击的能力。酒泉郡的小动作,不过是试探。
  如果咱们置之不理,那就是示弱。如此一来,汉朝必将轻视我匈奴,说不定真的会大举出击。”
  伊稚斜恍然大悟:“自次王言之有理。越是在这个时候,咱们越不能退缩。必须还以颜色,让汉朝皇帝知道,匈奴并没有倒下去,还有一战之力。”
  “不过,咱们也不宜动作太大,点到为止,就当是礼尚往来。”阿胡儿提醒道。
  伊稚斜大笑:“好。既然他派了两千人,那我也派两千。”
  计议已定,几天之后,伊稚斜果然派出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从浚稽山南下,直奔遮虏障而去。
  此时,狄山刚刚上任,哪里想得到匈奴人竟来得这么快。但他自诩忠义,不顾部下的劝阻,执意迎战。
  结果是毫无悬念的,遮虏障平日里不过两三百人,面对两千匈奴人毫无招架之力,半日之后,全被斩杀。可怜狄山,上任不过几日,就已经身首异处。
第434章
心照不宣
  半个月后,狄山被杀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汉武帝没有过多的惋惜,而是感到愤怒。
  不管怎么说,狄山都是汉朝人,他可以责罚,匈奴人却没资格杀。
  不过,让他感到不解的是,匈奴人为何忽然进犯遮虏障呢?
  而且是在任敞没有返回的情况下,难道说任敞也已遭遇了不测?
  卫青对这件事更加感到不可思议,第一时间派人询问李沮,李沮主动承认了曾派肩水都尉出击匈奴的事实。
  十二月十八,汉武帝在承明殿召集丞相李蔡、大将军卫青和御史大夫张汤共同商议处置之策,张骞因熟悉西域情况,特邀参加。
  “卫青,李沮为何在没有汇报朝廷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匈奴?”汉武帝率先问道。
  卫青有些尴尬道:“都怪臣军纪不严,请陛下责罚。”
  李蔡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应该严惩李沮。”
  张汤反驳道:“丞相此言不妥。如今,汉匈之间是敌对状态,边境偶有冲突乃正常之事,也许是匈奴挑衅在前呢?
  如果因此处罚李沮,日后边境若有紧急之事,谁还敢当机立断做出应对?李沮之举虽有擅自行动之嫌,但也彰显了我汉朝天威。”
  汉武帝沉默不语,张汤所言有一些道理,但李沮毕竟是违令,若不予追究,以后恐怕难以严明军纪。
  李蔡不服气道:“军纪就是军纪,岂能随意违反!如果真的事情紧急,他为何第一时间不汇报,而非要等到大将军主动询问呢?大将军,您觉得呢?”
  李蔡主动问到了卫青,卫青不得不表态:“李沮擅自出击,确有违令之嫌,还请陛下决断。”
  不等汉武帝说什么,张汤继续道:“丞相,大将军,不要忘了,此刻任敞还在匈奴呢。伊稚斜明知任敞是汉朝使者,不仅不给出明确回应,还悍然出击遮虏障,斩杀狄山博士。
  这说明什么?说明伊稚斜对汉朝意存轻视。如果此时处置李沮,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岂非是向伊稚斜示弱?”
  李蔡反驳道:“这是两回事,请张大人不要混为一谈!”
  “天下之事哪有绝对孤立的?军纪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到底是军纪大,还是国家尊严大,丞相大人不会分不清吧?”张汤毫不示弱。
  眼看两人又要吵起来,汉武帝连忙阻止道:“不要吵了,这件事到底为止吧。卫青,你要严厉训斥李沮,让他下不为例。”
  “是,陛下。”卫青躬身答道。
  汉武帝既如此说,摆明了不准备惩罚李沮,李蔡不敢再多说,张汤则面有得色。
  “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匈奴的挑衅呢?”汉武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下一个议题。
  相比对李沮的处置,这件事更为麻烦。显然,以现在的局面,再度深入漠北不太现实,但若置之不理,也有损汉朝颜面。一时间,卫青、李蔡和张汤等三人都沉默不语。
  这时,张骞建议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派人联络乌孙,从西部牵制匈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