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开超市(校对)第9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7/1034

  “德不配位、必遭祸殃。”这是老祖先就明白的道理,今人自然也不会忘了。李治也好、李世民也好,他们都很清楚搬出皇城的必要性。
  且不说皇室日后都是要做天下人表率、一夫一妻的,住在这么大的地方,冷冷清清的不好。
  就是万一住在这里,后世子孙了解到曾经皇权如何......脑子不开窍,乱了朝纲,想要复辟皇权,那又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房玄龄点点头。
  朝堂上官员们脸色又严肃了几分,李治说出这么一番话,就更证明了他的决心和态度。
  李治笑了笑,又轻声说道:“不过毕竟我还是有一个明面上的皇帝身份,生活方面的开销,还是需要朝廷操心一些。”
  说出这话,李治也是脸不红、心不跳,以他的本事,在太学教书,一个月赚得的银子足够他的花销。
  但是自己都把皇权给交出去了,多挣一些银子和福利,不是更好的事?
  杜如晦张口应了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皇帝作为日后的大唐颜面,自然是要端庄郑重,臣以为按照大唐的平均薪酬水准,给予陛下生活费。”
  房玄龄道:“臣附议。”
  他们说着,探头看向林深,见这位楚王殿下没有开口反驳,他们的底气也渐渐充足起来。李治也没意见。
  大唐的平均薪酬水平虽然不高,甚至一个月都还没能破千,但未来可观。
  朝堂上的百官们,就更加的不敢有什么意见了。
  这一次的朝会简短得可怕,说完这一件事之后,百官们就陆陆续续地散去,有人惊讶、有人皱着眉头、有人喜笑颜开。
  李治走到林深身边,伸了个懒腰:“师父,把皇权这东西让出去,还真是让人轻松的一件事。”
  林深抿嘴一笑,看着走远的那群官员:“就不知道他们得乱成什么样了。”
  李治轻松了,那些官员们可不轻松。
  萧家,被软禁的萧家儿郎,愣愣地盯着自己面前的内府长吏,瞪圆了眼:“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内府长吏把自己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萧家儿郎失魂落魄:“怎么可能,他怎么能这么做,皇权就这么让出去了,他凭什么,他有什么资格!”
  他很难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远比自己被明德太学除名还要难以接受。
  对自己被太学除名,他难以接受的原因,是让自己丢了面子,成了长安城百姓的笑柄,成了学堂教书先生开蒙时候的反面例子。
  但这些无所谓,一些微不足道的名望而已,他又不打算和自己叔父那样,成为一代大儒,他就是想当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
  而他这么做的底气,是有两个来源。
  一个就是萧家——虽然远没有以前的五门七望来的那么垄断性,可毕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大家族,他固然没什么志气和本事,可只要他还是萧家人,萧家就得养着他。
  另外一个底气,则是来自于他姐姐的那个男人,现如今,不,是曾经是大唐皇帝的李治。
  皇亲国戚能享受多少福利?
  看看长孙无忌就知道了,官、财、权势,这些都是皇亲国戚可以得到的,在大唐朝政上或许不会有什么比重,可当一个纨绔子弟那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李治卸了皇权,皇亲国戚就只是一个中性的名词了,长孙无忌曾经得到的那些东西,他是再无可能得到。
  有萧家,他是可以混吃等死,但想做一名纨绔子弟,那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
  在太学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追随他?
  为什么他被大学除名了,还依旧有人愿意同他交好?
  就是因为李治是皇帝。
  现在......他曾经得到的一切,都要离他远去。
  内府长吏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失魂落魄,脸色没什么变化,眯着眼轻声说道:“老爷托我给您带一句话。”
  “陛下推卸皇权,一来陛下自己的意愿强烈,二来这也是楚王殿下亲手促成的。”
  “老爷希望你不要有什么不该有的举动,牵扯了整个萧家。”
  萧家儿郎扯了扯嘴角,僵硬地点了点头,他是有找自己姐姐,让她吹一吹李治枕边风的想法......
  但涉及楚王殿下,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若是逆了楚王殿下的意思,恐怕自己的脑袋不保。不......不仅仅只是自己脑袋不保,可能整个萧家都会受到牵连。
  拦在楚王殿下面前的人,谁有过好下场的?
  内府长吏又说道:“老爷说了,你考入明德太学,但不学无术,不仅丢了自己面子,也丢了萧氏的面子。”
  “今个我等帮您收拾收拾行李,明天少爷您便回兰陵去,族老会亲自督促你的学业。”
  萧家儿郎张了张嘴,看着内府长吏那张冷漠的脸,顿了一下,又僵硬地点点头。
  看样子自己连混吃等死都做不到了。
  族里的长辈也是生怕他会做出来什么没脑子的事,如此强硬地让他回兰陵,回到萧家的本族里,还督促学业......说白了就是软禁。
  李治让权这件事,朝廷拍板得很快,也是生怕时日拖久了,生出什么变故。
  隔天就见了民报。
  除了通报之外,还有李治亲手写的一篇文章。
第992章
古有尧舜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一种极其古怪的氛围之中。
  皇帝不再是皇帝,就像是高句丽那样,只留下一个皇帝的名号。不......还和高句丽的傀儡皇帝不一样,大唐的皇帝,以后就是大唐的百姓。
  按照民报上说的,如果百姓们对国家有什么意见,自可以去找皇帝,提一提自己的意见。当然了,得是行而有效的意见。
  不能说是自己讨不到老婆,想要朝廷给分配一个老婆这种荒谬的意见。
  茶楼里,读书人们看着民报,这一份往日轻飘飘的邸报,现在竟然显得异常的沉重。
  “便是放权、便是让位,陛下何必如此呢。”一名读书人叹了口气,看着邸报上李治的那篇文章,眼眶有些湿润。
  这一篇文章,是一封“罪己诏”。
  一篇述说“皇帝”之于社会,是如何之罪恶的文章。
  自两汉开始,下罪己诏的皇帝有很多,两汉二十九个皇帝,有一半的数量都曾下过罪己诏。两晋有十五位皇帝,也有一半的数量下过罪己诏。
  至于本朝,李世民也曾下过罪己诏。
  可他们下罪己诏,无非是发生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要不然就是真的没有本事,不得已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是搁在李治身上,他本是没有下罪己诏的理由的。
  天下祥和、他执政一年多,整个世界都奉大唐为宗主国,这就是千秋功业,更不要说他还主动放出皇权......
  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文歌颂他的功德一点都不为过。
  这让他们这些,对大唐社会有着深刻认知的读书人,颇为感到忿忿不平——明明应该是供奉起来的人,却亲手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
  另外一名读书人摇了摇头:“若不这么写,那些百姓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件事。”
  说着,他顿了一下。
  “我大唐三任皇帝,太祖......”说到这,他卡壳了一下,“太祖”是庙号,可李渊还没死,不过又一想到皇权都让了出来,他就继续说了下去,“太祖反隋大业、太宗武德充沛、当今陛下又是文治无双。”
  “对百姓来说就是了不得的明君。”
  “当初楚王殿下辞官,你们还记得有多少人请愿,让楚王殿下继续留在朝堂的吗?”
  “若是不下这一份罪己诏,怕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请愿,民意裹挟,让陛下继续执掌皇权了。”
  其他几名读书人愣了一下,仔细琢磨了一下这番话,颇为赞同地点点头。
  片刻后,一名读书人拿起民报,又看了一遍罪己诏,轻轻叹了口气:“其实这篇罪己诏写的也是有理。”
  “皇帝昏庸、乱了朝纲,导致天下大患的......实在是太多了,若不是陛下提起,我都想不到,原来对一个国家而言,皇帝竟是有如此之多的弊端。”
  “那也是相对而言。”他身旁的人摇了摇头,“也就是我大唐能做到这种程度,换一个朝代,让出皇权,那只会让天下更加的纷乱。”
  这话倒是不假。
  突然,有人乐呵地笑了一声,摆了摆手:“方才我想了一下,咱大唐三任皇帝,除去高祖,剩下来的这两位,是不是千古罕见?”
  其他人一愣,想了一下,还真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7/10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