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56

  “妹妹说王爷今天十有八九又要熬夜,让我先过来看看,她去给王爷准备些宵夜。”
  “辛苦你们了,其实用不着这么费事。”
  “这不行,王爷您这些日子一直没休息好,长久下去要是身子累垮了可怎么办。”王玲儿摇头道。
  见她坚持,高进也不再多说,直接又把目光投向了地图,王玲儿在一旁看了几眼,轻声劝道:“王爷,其实打不打湖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只要宜昌在手,这清狗就攻不过来,倒不如跟着义父一起由河南出川,听说义父都和汉王那边谈的差不多了,也许过些日子汉王就能让开河南的通道。”
  “汉王?呵呵。”听到王玲儿提到祝建才,高进不由得摇摇头。
  “王爷,我知道您一向对汉王有偏见,不过如今出川大事,这义父同汉王直接协商,想来以我教如今大军的实力,这汉王不答应也得答应,您就放心吧。何必苦苦盯着湖北一省呢?如汉王主动让开道路,不伤两家和气,我们从河南出川岂不更好?”
  “你不懂。”高进突然说道,见王玲儿疑惑的表情,他又忍不住叹了口气:“之前你们来江夏见我,商议两部合作的事,你还记得否。”
  “这自然记得。”王玲儿点头道。
  高进说道:“当初我就说过,祝建才此人心狠手辣,唯利是图,像他这样的人绝不可能轻易就范。祝建才占据河南,河南乃中原腹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开道路让你父带兵由河南出川呢?”
  “这我知道,可是如今局势我白莲实力雄厚,汉王不借道又能如何?难道他不就不怕两家闹起来么?再说了,我可听说义父那边传来消息,这汉王已略被说动,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答应此事。”
  “这更不可能了。”高进又摇头道:“祝建才这人是绝对不肯吃亏的主,如果他真答应让道一事,那么我可断定必然有问题。”
  “有问题?”王玲儿想了想摇头道:“这能有什么问题?难道汉王想出尔反尔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怕这么做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再说了,我白莲拥兵几十万,就算他想花招又如何?到时候就怕他偷鸡不成倒蚀了把米。”
  说到这,王玲儿脸上英气一闪,整个人如同一把锐利出鞘的宝剑。
  见王玲儿如此,高进也不再多说,毕竟王玲儿跟随王致清多年,早就把王致清当成半神来崇拜了。在她心里,王致清是不可能犯错的,更不可能轻易被人欺骗,再说现在白莲教的势力的确如日中天,王致清手中握着几十万大军,除非他祝建才自己找死,如果想给王致清设套假装让道却暗中下黑手的话,以王致清的实力来讲,祝建才是老寿星上吊自寻死路。
  一时间,房间内静了下来,见高进的目光重新移到地图上,王玲儿略有后悔刚才自己说了那些话。虽说她是王致清的义军,也曾是教中圣女,但如今已经嫁给了高进。高进这人平日虽沉默寡言,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夫君,成亲之后对于她们姐妹一直很好,而且高进性格平和,为人和善,又善于用兵,之前对袁奇更是堪称忠勇,当得上是个大英雄,对于这门婚事,她们姐妹都是很满意的。
  正当王玲儿想说些什么,以化解这尴尬的时候,随着一声门响,王婉儿端着盘抄手走了进来。
  “王爷,您饿了吧,婉儿刚为您煮的抄手,您趁热的吃。”
  王婉儿的到来打破了沉闷,恰好也给王玲儿解了围。高进这时候只能笑笑,道了谢后在桌前坐下,端起那碗抄手小口吃了起来。
  抄手是姐妹俩一起做的,用骨汤煮的,滋味很是鲜美,高进的确有些饿了,一碗抄手下肚,这肚子里顿时暖洋洋的。
  在高进吃抄手的时候,聪慧的王婉儿看出了王玲儿脸上的尴尬,姐妹之间在一起十多年了,一个细微的神色变化都逃不过各自的眼睛。悄悄问了问发生了什么事,王玲儿低声同王婉儿讲了刚才的争执,听完后王婉儿就明白了。
  “姐姐,你也真是的,这王爷自然有王爷的考虑,何况王爷之前一直在江西同清狗作战,如今打湖北也是要由此出川然后回江西给袁王爷报仇,你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王婉儿忍不住埋怨道,听到妹妹这么说,王玲儿顿时反应过来,她之前只不过一直为高进攻打湖北之事日夜操劳而担忧,却忘记了还有这一层原因。
  “王爷,我……我前面想岔了,还请王爷责罚。”王玲儿站起身来,楚楚可怜地在高进前认错。
  见她如此,高进叹了口气,把她拉起后坐下,看着面前两人道:“都是一家人,你刚才所说也是好意,我又不是不识好坏的人,哪里有什么错呢。”
  “姐姐,王爷说的是呀,姐姐就不要再多想了。”王婉儿安慰了一下王铃儿,接着对高进好奇地问道:“对了王爷,您刚才和姐姐说这汉王如果答应让道必然有问题,这话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这汉王会对义父下手不成?他哪里来这么大的胆子?”
  王婉儿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可实际上两姐妹中小心思最多的不是姐姐王玲儿,而正是这个妹妹。对于王婉儿为什么会这么问,高进是心知肚明,不过他也不揭穿,只是笑笑道:“祝建才此人我了解的很,这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而且又胆大包天,当年袁王爷如此英雄也吃了他不小的亏,至于会不会下手我不敢说,但是他如果真答应让道那么必然有所算计,这点我敢保证。”
第244章
大明日报
  南京城,曹家老铺。
  自上次在曹家老铺吃了顿鸭子后,朱怡成每隔几日都会来一趟,时间久了,倒也成了这的老主户。
  之所以会来曹家老铺吃鸭子,一来是老曹家的鸭子和鸭什做的的确好,宫中的御厨根本就弄不出这味,二来上次在这吃过一顿后,朱怡成觉得应该多出来走走,所以无论他多么忙,每隔几日总要抽出几个时辰来这一趟,不仅是为吃鸭子,也是想通过这方式直观地了解外面的真实情况和老百姓对大明变化的看法。
  由于朱怡成每次来都换了装,再加上仅带两三个贴身护卫,显得很是低调,根本就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朝中除了锦衣卫的张冉和贴身护卫还有宫中的几个近身太监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事,就连皇后李娟儿为了避免她担心也都未告诉。
  来曹家老铺,为的是考察民生,了解情况,同时又一饱口福,朱怡成可不想把这事闹得人所共知,一旦知道的人多了,这些人必然会劝阻自己出宫,或者弄些阳奉阴违的官面文章出来。
  今天,朱怡成和往日一样点了份鸭子,再加些鸭什,弄了些老曹家自酿的米酒,悠闲地品着,两个护卫一左一右地坐在他两旁,因为来的多了,再加上朱怡成特别叮嘱,他们倒也没什么拘束,和平常人一般无二,不过目光却一直在店中的各人身上悄悄留意着,以避免出现意外,至于在店铺外还有另一个护卫在,这人扮作普通的力夫蹲坐在离店铺不远的地方,以做警示作用。
  店里依旧和往日一样热闹,几个老主户和一些路过的食客边吃边聊着,他们聊的话题无非是近日发生的一些事,大明不限制平民言论,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大明有所损害的言论,如果是当众宣扬清廷的好,以言论攻击大明的话,那么不要说暗藏在各处的锦衣卫了,就连这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会群起而攻之。
  随着大明的政权稳固和一系列的政策推行,江南百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读书人或者农商,都在蒸蒸日上的大明得到了诸多好处,生活在大明治下这日子比在满清时期好了不知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还说大明不如清廷,甚至心怀满清,简直就是味着良心胡说八道。
  再者,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已传播大江南北,对于清廷的抹黑效果异常显著。在老百姓津津乐道其中内容,商讨着清帝看似正大光明但背地里却干着夺妻、扒灰、凌侄、苟合……等等肮脏的密事时,所有人瞬间变得八卦异常,讨论之余,作为汉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升,而对于满清之前的敬畏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有不屑和轻视。
  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一炮打响,其效果显著,紧接着汪景祺带着人又捣鼓出了其他几本密闻录,同样大行天下。如今,在北京的康熙心中最恨的人不是朱怡成,也不是祝建才或王致清,而是汪景祺,因为汪景祺直接以笔为刀,生生剥开了清廷皇室最为丑恶的一面,而把这些东西曝之天下,为天下所有人知道,使得清廷从上至下丢尽了脸面,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康熙越恨,朱怡成就越欣赏,《清宫密闻录》大行天下后,朱怡成直接破格提拔了汪景祺,把他由代办宣传部直接升为宣传部部长之职,领正三品衔。得了如此赞赏和重视,汪景祺兴奋的是热血沸腾,要知道他一直自负才华却始终不得志,而今终于能有出人投地的一日,这都是朱怡成所给予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汪景祺一向自认为国士,如今心愿得尝,当日以力相报。
  之后,汪景祺越发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伟大而又有意义的宣传工作中去,在朱怡成的关怀和引导下,汪景祺还建立了两份报纸,这两份报纸一份为《大明日报》另一份为《神州要闻》,前者注重政治,后者偏向商业,汪景祺亲自抄刀,把这两份报纸做的是有声有色,初一刊行就大受欢迎,如今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江南、福建三省一地,更通过商道和民间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就连清廷那边也有不少人偷偷找来看这两份报纸。
  就像今天,店铺中有几人就在撩着《大明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这天下地理,同时描述西洋各国风土人情和大航海时代是如何开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这天下的中央帝国,天朝为上的观念早就根深蒂固,在宋朝时期,随着宋时航海业的发展,宋朝可以说是和外界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南宋时的泉州更称为天下港口之最,甚至有人到了泉州看见那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如同铺遍大海一般之多,世界各地的商人更是数不胜数时不由得感慨这天下财富泉州占过半。
  元朝就不说了,元朝依靠的是野蛮和武力,和文明的破坏者。元朝后由大明取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可以说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帷幕,也正是有郑和船队的开拓和进取,导致西方国家试图自行打开通往远东的航道,这才有了后来探索海洋的举动。
  可惜,明中期开始,大明就停止了向外探索的脚步,到了清廷时期,更是直接以封海和闭关锁国为国策,彻底自废武功,最终导致中国被西方国家所超越,失去了在大航海时期保持先进地位的最后一丝希望。
  其实在明末时,虽然官方对于海洋的控制力不大,但是民间的海洋力量却是异常强大的,其他不说,仅仅是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他们所拥有的舰队直接控制了远东,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可惜的是,清廷作为蛮族,鼠目寸光,更因为是异族入主中原又担心政权颠覆,清廷上下一力鼓吹仁政和理学,就要想要用这种方式让天下人失去进取心,从而使其政权长治久安。
第245章
看天下
  《大明日报》和《神州要闻》不仅会刊登一些官方的政策和各地新闻,更多的还有些连载的小故事和时事评论文章,像现在几个食客讨论的文章就是《大明日报》最新一期中描写海外的内容。
  “这天下居然还有漆黑一团的人?别是胡言乱语吧。”一个年轻人忍不住说道,《大明日报》中有些笔墨写了关于非洲的事,其中写到了非洲黑人的模样,全身漆黑的人,这在平常人眼中瞧起来新鲜的很,同时又对此有怀疑态度。
  “你小子懂什么!”一个老夫子模样的人不屑一顾道:“这天下无奇不有,什么样的人没?简直不学无术!”
  “我说孙夫子,你就知道了?我看你这辈子也没见过这种人吧。”年轻人不满地直接怼了回去。
  孙夫子鼻孔冷哼一声,摇头道:“说你小子不学无术还真是没说错,老夫没见过难道还不能知道?平日里记得多看看书,不懂装懂省得以后被人笑话!”
  孙夫子这话让年轻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一旁的人好奇地询问孙夫子是从哪里知道黑人的,瞧着众人一副兴致勃勃却又有求于己的样子,孙夫子顿时来了精神,抚着稀疏的胡子摇头晃脑说了起来。
  “其实这黑人没什么希奇,古就有之,你们几个可看过晚唐时裴铏所著的《传奇》否?在此书上就写的明明白白。什么?没看过?没关系,那说唐的话本总听过吧,比如说红线女,风尘三侠的传说,还有空空儿精精儿之流,其实呀,老夫直接说个名你们就知道了。”说到这,孙夫子洋洋得意地环顾四周,从口中说出了三字“昆仑奴”。
  听到昆仑奴,众人顿时恍然大悟,这昆仑奴大家都是知道的,说书话本中也没少提过。经孙老夫子一提醒,众人仔细回忆,这昆仑奴不就是黑人么?唐时列传中曾说“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卷发黑身,这不就和《大明日报》上所描写的非洲黑人一模一样?
  见众人恍然大悟,有的更是拍着脑袋自责之前居然一时间没想到,孙夫子继续说道:“其实这天下人各色都有,别说全身漆黑的昆仑奴了,还有西洋各国的红毛鬼、黄毛鬼比比皆是。你们年轻,见识少些也是正常的,想当年我大明洪武时期,这军中这些色目人更多了去了,对了!这些人眼珠子大都和我等不同,所以元朝时被称为色目人。元时四民,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这色目就是色目人。我大明坐了天下后,这些色目人留在我大明的可不少,有些还在朝中当了不小的官。只不过后来同我汉人之间通婚久了,这色目渐渐就不复存在,不过嘛在民间你们如果仔细瞧,依旧能发现有些人的眼珠子黄些,皮肤更白些,还有些人这头发卷曲,鼻梁又高又尖,眼窝深陷……这些人啊十有八九就是当年那些色目人留下的种……。”
  还别说,这孙老夫子看起来普普通通,谁想居然还知道这些事,而且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谈古论今不说,居然连基因遗传也晓得一二。
  孙老夫子说的起劲,众人也听得新鲜。毕竟如今离满清入关未过百年,满清虽然一直以各种手段试图让治下百姓变的愚昧无知,确保其统治权。但是这时间还不长,民间对于一些事物的了解和接受能力远超出清末时期,更不会出现那种什么洋鬼子膝盖无法弯曲,和他们打仗容易的很,只要拿棍子从后面悄悄凑近一打就倒,再也爬不起来的可笑事来。
  说起来也奇怪,朱怡成一直没有想通,这满清一朝,在东北和罗刹国(沙皇俄国)又不是没有交过手,就算是西域也有不少白人,按理说民间愚昧无知也就算了,作为统治者的满清皇族贵族都会相信这些扯鬼的谎话,简直是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是满清一直用那种手段来愚弄天下百姓,可谁想愚弄的多了把自己一起给装了进去,弄的自己骗自己骗上了瘾?
  孙老夫子所说的话倒也吸引了朱怡成的注意,而且随着孙老夫子的讲述和解释,众人也渐渐明白这天下各种之人并非是个新鲜物事,而是自己老祖宗早就接触过的。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或者其他各国的人,有不少当年还生活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甚至如今那些瞧上去和汉人没什么两样的人中还有这些人的血脉遗留。
  “对了孙老夫子,这报纸上还讲这极西之地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占了一大片海外国土,这些国土甚至比我中华更大,而且那边金山银海,数不胜数,不断地装大船往老家运,此事可当真?”这时候,另一个年轻人突然问了一句。
  这个孙老夫子就不晓得了,他略有尴尬正想说些什么,而坐在另一桌,前面听孙老夫子讲述的一个商人把话接了过去。
  “这位小哥,这事我知道。”
  “这位大爷,您说说这事是不是真的?”众人连忙追问。
  那商人笑着点头道:“此事不假,那海外国土西方人称之为新大陆,至于什么西班牙、葡萄牙各国,我等称为弗朗基人,这些人从千里之外远道来我大明,为的就是做生意,如今在澳门就有不少弗朗基人住着,说到澳门为什么会借给他们住,这还是当年我大明百多年前的往事了。”
  那商人特意解释了一下澳门为什么会租借给葡萄牙人的经过,讲完之后又讲起了那些西洋人为打通通往远东的航道开始了大航海运动,关于大航海的来历报纸上有所写,他就不多说了,但对于大家所关心的所谓新大陆金山银海的事他肯定地说的确有,因为在澳门那边他就见过从新大陆来的白银船,这满满一船的白银到了澳门后再拿白银去购买中华的各色东西,比如茶叶、丝绸、瓷器等等,还有东南亚的香料等,西洋人再把这些东西转运到欧洲,其价值甚至能翻上数十倍甚至百倍之巨。
  “居然是真的!”当听那商人娓娓道来,而且说的有板有眼时,许多人神色中都露出了极度期盼和惊愕的表情,他们没想到这报纸上写的这些离奇的事居然是真的,这西洋人居然靠着几艘船上百人就在海外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利益,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我大明可不同满清,不搞海禁那些玩意,自皇爷在宁波起事后,这海贸就一日比一日火红,如今我大明的商船已能深入到天竺那边,如等宁波那边西洋新船研制完成,到时候舰队向东直达这新大陆也不是不可能的。皇爷曾经同商会会首说过,这西洋人能干的,我们大明人也能干,这天下利益为何要白白便宜了他们呢。”
  “皇爷这话说的好!”一个年轻人兴奋地一拍桌子,就道:“这金山银海,便宜了西洋鬼子不如便宜了我大明,对了,这位大爷,你的船以后去不去新大陆,如果去的话小子倒不如跟船走一趟,这好男儿志在四方,到时候在海外辛苦几年挣下一份家业,岂不远比呆在家乡强许多?”
  “哈哈哈!你小子有这志气不错,不过这走海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海上风险莫测,就算老走的人都不能保证平安回来。不过如果运气好,能闯过一关,这获利的确丰厚,不瞒诸位,我之前也是普通人家,当年跟随朋友拼命搏了一把,借着宁波商行的船冒险跑了几趟南洋,等回来后又咬牙买了两条自家船,这一年下来也算薄有收获罢了……。”
  见这商人略有得意的样子,众人不由得羡慕的紧,看来这商人做海贸赚了不少家当,再想到报纸上所说的金山银海和那神秘的新大陆,不要说一些年轻人了,就连自负文人的孙老夫子都忍不住心动起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天下人那个不是为了利,只不过这利各又不同罢了。其实无论是文人还是商人或者农人或者匠人,他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利,这利可以是名望,也可以是成就,或者是直观的金钱,而后者更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
  所谓事没办成,那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钱够不够的问题。当量变转换成质变的时候,一切就两样了。汪景祺之所以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这些,并且借各种手段不断灌输,目的就是朱怡成所要求的,他要让民间所有人睁开眼睛,了解这世界的真实性,同样让他们的思维按照朱怡成所需要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如满清那样用愚昧落后来替代先进,从而被世界所淘汰。
  看来,从目前来看一切很是顺利,朱怡成不奢望全部改变天下人的看法,但是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撬动历史的变化,从而引导大明走向另一个方向。
第246章
礼物
  正当朱怡成听这些八卦听的正有滋有味的时候,在他左边的护卫悄悄给他打了个暗号,这暗号是表示他在曹家老铺的时间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