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656

  “杀反贼啊!为大清效忠的时候到了!众将士随我一起杀……。”
  挥舞着宝刀,鄂克逊怒目圆瞪高声大呼,突然只觉得胸前被什么东西狠狠捶了下,低头一看,只见前胸破了个大洞,鲜血和破碎的内脏正顺着洞口向外流淌。
  全身的力气仿佛瞬间随着鲜血的淌出消失了,鄂克逊右手一松,宝刀铛的一声落在地上,他勉力抬头向前看,只见不远处一个年轻的明军正放下手中的火铳,那明军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青春的稚气,他手中火铳冒着轻烟,应该是刚发射完毕,也就是说自己胸前的那一枪应该就是他打的。
  “没想到我鄂克逊居然会这样死……皇上……奴才……奴才尽力了……。”鄂克逊的目光由惊愕变为疑惑又由疑惑转为悲愤,最后带着对这世界无限的依恋和不舍渐渐失去了所有的神色……。
  当鄂克逊的尸体重重倒在地上时,清军试图夺回仪凤门的反击彻底失败,随着一阵接着一阵的欢呼声、喊杀声,还有无数明军的脚步从鄂克逊的尸体边踏过,朝着城内杀去……。
  金陵城被彻底打破,当一个多时辰后,明军以仪凤门为突破点陆续拿下了两侧的几个城门,紧接因为得知仪凤门被攻破,在东、南两个方向的五个城门防守的清军开始崩溃,明军趁势在炮火掩护下顺利登上了城头,然后夺取了这几个城门。
  二个多时辰后,内城门的清军全部失守,败退城内的清军只能在中下级军官的组织下开始向城内收缩,总督噶礼带着他的督标和城内仅有的最后一营绿营以总督衙门为中心连同四周几条街巷进行抵抗。
  当日傍晚,明军基本扫清城内其余清军,并把噶礼的残部牢牢包围起来。经过一夜激战,等到第二日天亮时,噶礼残部被彻底解决,噶礼本人自尽未果被俘虏,两江总督府就此占领,就此整个金陵城彻底落入朱怡成之手。
  “金陵……不!孤的大明南京城终于拿下了!”
  捷报传到朱怡成手中后,一夜未睡的朱怡成终于展露出了笑容,他望着眼前的南京城,这座六朝古都终于重回了大明的手里。随着南京的攻陷,这次战略目标也基本达成,接下来就是腾出手来解决苏松清军,然后再反击福建清军了。
  等这一切全部尘埃落定,明军就完全占据了江苏、浙江、台湾,如再加上徽州一部和福建北部部分地区,还有袁奇所占的九江、武昌等地和祝建才在河南的地盘,可以说明军此时有了和清军真正争夺天下的资本。
  “监国,已准备妥当,可以入城了。”庄岩满面笑容地对朱怡成道,这时候指挥水师的王东和潘老大也匆匆赶了过来,见到朱怡成他们连忙远远跪下行礼,朱怡成带笑上前几步把他们一一搀扶起来,同时对于这次水师为夺取南京立下的功劳加以褒奖,使得王东和潘老大兴奋不已。
  明军虽是以仪凤门为突破点拿下的南京城,但朱怡成入城并没走此门,而是转而从正阳门而入,这不仅是因为正阳门是南京当初作为京城的正门,更是朱元璋建成此门后的国门!
  从正阳门入城,这既代表着以大明为正统,更是确定朱怡成作为朱明后裔的法定地位,当朱怡成车驾自正阳门入时,四面八方顿时传来山呼海啸般的万岁。
  “大明万岁!还都南京万岁!监国万岁!万万岁!”
  “监国万岁!万万岁!”
第172章
复京
  南京作为大明曾经的两京,其皇城一直存在,在后世南京故宫更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清廷入关后渡江占据南京,改南京为江宁又称金陵,对南京的皇城直接划归给了驻防八旗,也就是说皇城成是满清八旗在南京的驻防地,江宁将军和统领的衙门直接设在皇城之中,拿下南京后,朱怡成下了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就是复金陵(江宁府)为南京(应天府),而第二道命令就是把驻防在皇城的八旗全部清理出去,复皇城原来面目。
  重改金陵为南京(应天府),这在朱怡成入城时候就完成了。至于恢复皇城本来面目这需要些时间,一方面居住在皇城中的八旗数量不少,虽然这些人大多并不是八旗士兵,只是普通家眷和老少,不过把这些人全部从皇城迁到别处看管没些时日是不可能的。再者,由于南京失陷几十年,如此多的八旗在皇城中驻防已给皇城原来的结构带来了极大破坏,等这些人迁出后必须对皇城进行必要的修缮方可。
  故此,入城后的朱怡成暂时把两江总督府作为临时居所入住其中,同时,拿下南京虽是重大胜利,可整个战局还未完全结束,眼下除了苏松的清军还需解决外,更重要的还是在温州苦战的明军。
  “我大明威震四海,所向披靡,如今南京收复,臣为监国贺!监国万岁万万岁!”
  南京收复第二日,廖焕之就赶到了,见了朱怡成行参拜大礼,当朱怡成让他起身后,廖焕之更是满面笑容地从地上爬了起来。
  拿下南京意味着什么,廖焕之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今南京在手,依托长江天险和水师的力量,江南半壁已基本在明军手中。而苏松的清军在南京被攻陷后可以说是陷入绝境,其败亡之是旦夕之间。
  等解决了苏松清军,明军就完全占住了江苏、浙江、台湾还有徽州以南大片地区,再加上其他义军的控制区域,可以说明军已完全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现在,朱怡成虽然还是监国,但在廖焕之眼里朱怡成已有正式登基称帝的资本了,而他作为朱怡成手下的第一文臣,到时候水涨船高那是自然的,别的不讲,未来一个首辅稳稳当当。就算朱怡成暂时不设内阁,封侯拜相也是早晚的事,回想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廖焕之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知县到如今驰骋风云的人物,这一切仿如梦中一般。
  “廖先生,杭州现在情况如何?”
  “请监国放心,杭州一应事务已安置完成,为臣北上前玉露兄所派的官吏也都已到位,其余各事井井有条……。”
  朱怡成听了微微点头,邬思道虽一直在宁波未跟随大军北上,可在大军北上和作战时期,所有后勤和地方接手跟进工作全是邬思道一手安排。明军势如破竹,先占杭州,再占南京,如没有邬思道在宁波进行后勤保障和资源调配,再加上对所占地的官吏及时派遣和控制,朱怡成在前线也没如此放心。
  拿下南京,宁波的地位必然会有变化,等接下来扫平苏松,再击退蓝理和年羹尧大军后,明军的政治中心就将从宁波逐渐转移到南京。不过,对于宁波,朱怡成还是极其重视的,作为稳固的后方和重要商业港口,朱怡成准备把南京打造成政治和军事中心,宁波转为经济和工商业中心,以此稳步发展。
  廖焕之作为文官第一人,拿下南京后当然必须尽快赶到,何况南京是座巨城,接下来还有许多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廖焕之接手操办,至于朱怡成他的目光还在苏松,他要尽快解决苏松的清军。
  同廖焕之聊了几句,主要内容是如何稳定南京城,依托长江天险以防清军南下,同时以南京为中心打造都城的一系列工作。廖焕之来前早有准备,对朱怡成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令朱怡成很是满意。
  这次会见双方足足谈了一个多时辰,等要事谈完,廖焕之又道:“有件事臣要报监国。”
  “何事?”
  “臣来之前杭州来了一人,此人身份敏感,所以臣此次前来特意把他给带到了南京。”
  “身份敏感?此为何人?”朱怡成顿时好奇道。
  “福建,陈五显。”廖焕之回道。
  “陈五显?他还活着?”听到陈五显的名字,朱怡成猛然一愣,紧接着有些惊喜。自蓝理剿灭陈五显部后,此人就下落不明,一直传说他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可谁想他居然还活着,不仅活着还从福建跑到了杭州,现在又被廖焕之带到了南京。
  虽说陈五显曾被朱怡成封为“总兵”,可这个封赏说白了是权宜之计,也是朱怡成为了拉拢天下义军,以展现自己大明正统的一个手段。实际上,朱怡成的明军和陈五显之间毫无瓜葛,双方更未有直接联系和统属关系,陈五显在福建起兵,朱怡成后来以监国名义封赏并承认其身份,主要还是利用陈五显牵制住福建的清军罢了。
  这就和像同时封赏袁奇、祝建才等人的性质是一样的,在朱怡成一系中,廖焕之作为文臣第一人当然知道其中的弯弯道道,所以当陈五显从福建一路逃出最终自己找到杭州求见后,廖焕之虽然对此人客客气气,却未向外人告知此事,甚至把这件事悄悄封锁起来,这一回又把陈五显暗中带到南京,就是让朱怡成亲自决定如此处置。
  “廖先生既然已见过陈五显,你觉得此人如何?”想了想,朱怡成问道。
  廖焕之微微一笑,回道:“此人看起来倒是颇有几分忠义,不过其性究竟如何,为臣无法决断。”
  “哈哈哈!孤明白了。”听到这,朱怡成顿时大笑起来,这廖焕之也是个滑头,虽给陈五显说好话却又不肯担风险。不过,听说陈五显此人虽是普通出身,但起义后其部军纪甚严,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在当地口碑甚好。
  对于陈五显此人,朱怡成早就想见一见了,何况此人兵败后又千里来投,就算最终无法重用,把这人挂个闲职养起来又如何?他作为堂堂大明监国,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区区陈五显?那也太小看他朱怡成的肚量了。
  当即,朱怡成就让廖焕之把陈五显带过来一见,当见到陈五显后,朱怡成仔细打量着他,只见陈五显身材普通,样貌也没什么出众,粗一看起来就和福建一平常农夫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当他抬头后发现这人的一对浓眉和一双眼睛尤其明亮,而且从他的目光中看,此人的确颇有正气。
  同陈五显聊了聊,的确如廖焕之所说陈五显心有几分忠义,对于清军也有着深仇大恨,更重要的是对朱怡成显得尤其尊敬和敬慕,还有一点是朱怡成比较满意的,经他试探发现陈五显此人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他唯一所求的就是能够光复汉人江山。
  这样一个有能力又无野心的名人,朱怡成当然不会放过,好生安抚了他几句,不仅给予赏赐,就连之前所封的总兵衔这一次也正式给了他。但是直接带兵暂时是不可能的,征求意见之后,陈五显毫不迟疑地答应先在明军中以副手之职负责军纪、后勤等工作,至于其他并无所求。
  这个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对于和陈五显一起逃到杭州的另外几个兄弟,朱怡成也大度的一并收下,同时进行封赏。
  拿下南京,朱怡成已在着手对付苏松的清军了,而当南京攻下后的第三日,董大山部就对苏州城展开了激烈的进攻,而且水师一部除留驻南京监控江北外,其余顺江而下从镇江、江阴两地向南渗透,同时杭州的明军也已往东北渗透,以防苏松清军向南突围。
  “师将军!为何还不尽快出城击破反贼?”苏州城,张伯行此时此刻已没了往日的儒雅,冲着坐在那边一言不发的师懿德斥问道,在他看来如今这局面完全是师懿德没有听他的意见,如果早些日子就先击破正面松江的贼军,然后趁贼子围攻金陵的机会直扑宁波,那么定能扭转乾坤。
  师懿德双目无神,口中微微颤抖,现在这个结果其实他在最早就预料到了,只不过没想到如此坚固的金陵城居然仅守了几日就被贼军攻破。
  现在金陵丢了,北退的路完全断绝,向东、向南、向西全是贼军的地盘,而且贼军已步步紧闭压了过来。形势危急,而他手中虽有数万大军,可仅只有常州、苏州两城,以两座孤城要改变局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师懿德!老夫再问你一句,为何不尽快出兵!”见师懿德一直不说话,张伯行更是恼怒。
  “够了!”在一旁的钱大昌终于忍不住了,拍案而起就要大骂出口,亏他张伯行到现在还如此妄言,难道他就不知道造成这样局面的不就是因为他的一意孤行么?
  “住嘴!”还没等钱大昌骂出口,师懿德低喝了一声,随后见他缓缓站起了身……。
第173章
洪武有灵
  “张大人,如今局势已不是什么破敌,而是如何御敌!凭我军如今局面擅自出战就是死路一条,如没其他事本帅还有更要紧的事要去做,如张大人决意要出兵破敌还请张大人自便,但本帅其部下将士恕不奉陪!”说完,师懿德转身就走,钱大昌紧随其后,走到门口更是狠狠回头瞪了张伯行一眼。
  “师懿德!钱大昌!你……你们……老夫要弹劾你们!”张伯行没想到师懿德居然如此顶撞自己,气得高声大骂,但此时师懿德和钱大昌仿佛跟本没听见,连头都不回地出了巡抚衙门。
  “师帅,张伯行这老匹夫恐怕不会罢休呀。”等出了巡抚衙门,钱大昌虽对师懿德怒怼张伯行感到心中痛快,但心中依有不安道。
  “此时说这些还有用么?”听到这话,师懿德苦笑道,钱大昌默默无语。如今苏州、常州已成了两座孤城,无论他们如何防守被攻陷已是早晚的事,等城破之时也就是他们身亡之日。
  “也不知常州那边现在如何,实在不行把常州兵力全部调至苏州吧,也许依托苏州防御我军还能多抵抗几日。”
  “话是这样说,但是一旦常州主动放弃苏州这边必然震动,何况张伯行那人万一又……。”
  师懿德摇摇头:“如此,也只能各安天命。”
  “师帅,其实如今倒不如……。”钱大昌同样面露悲切,他微微迟疑了下,忍不住开口。
  还没等他说出下面的话,师懿德就抬手制止:“其他的就不用讲了,也不用去多想,也许……等老夫战死后你或可……哎……。”
  说完,师懿德直接上了马,手中马鞭一挥快马朝着城门方向而去,望着师懿德快速远去的背影,钱大昌不由得闭上了眼,心中同样一声长叹。
  收复南京后第五日,南京城已逐渐恢复了次序,随着廖焕之和后续赶都的官吏抵达,一应政务也陆续正常起来,对于南京攻城所破坏的城墙、炮台等防御设施也在修复过程中。
  大军经过几日休整基本恢复,苏松的董大山部对于苏州城的攻击也已展开,另外水师从镇江、江阴两地向内陆开始渗透,再加上部分军力已向南京南朝常州方向进军,眼下解决苏松清军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这一日是黄历的好日子,朱怡成身着衮服王袍带南京主要文武官员前往孝陵祭拜,这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其陵墓虽过三百多年,由于保存和日常修缮到位基本完好,并无什么损坏,再加上三百多年的光阴过去,孝陵四周处处都是参天大树,依托巨大的孝陵显得格外肃穆。行自陵外朱怡成就早早带文武下马步行,缓缓行走在入陵甬道旁,望着这依山而建的陵墓,心中百感交极。
  “礼!”
  随着一声喝,朱怡成带着文武再一次三拜九叩,起身后继续向前走,当他行到一处,突然看见旁有块大碑,这碑看起来似乎所立时间不长。
  “此碑是何人何时而立?”指着这碑问道。
  “回监国,此碑是十年前伪清帝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担任守陵的官员上前解释道,这些低级官员是清廷派在这里的,平日里只是对孝陵进行管理和修缮工作,拿下南京后,由于这些官员一来品级很低,二来他们也不算政务官,再加上这些年守在孝陵对于大明也算是有功之臣,为此朱怡成不仅把这些人留任下来,而且还给了不少赏赐。
  “‘治隆唐宋’碑?呵呵……。”朱怡成顿时笑了起来,上前仔细看了看碑文内容,看了没几眼就显出一副极其厌恶的表情:“来人!给孤把此碑拆走!我堂堂皇明何需酋夷来立碑评说!”
  马上上来十多个亲军,拿着工具不一会儿这块碑就被挖出砸碎然后带走,之后,挖出的土被填了回去,再细细平整了一下。等没了这块碑,再看看四周,朱怡成顿时觉得瞧起来舒服多了,解决了康熙所立的石碑后,又让人把孝陵后来满清所添加的一些乱七八糟玩意全部除去,朱怡成这才开始大祭。
  至于如何大祭,中间需要什么步骤,自然早就有礼部官员做好了安排,朱怡成只需跟着按部就班即可。在大祭之时,朱怡成楞楞看着前方,不由得想起了后世的父母和亲人,再回忆到来到此后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和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不由得心头酸楚,泪如雨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