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656

  进入皇家学院,沐成南的年龄是最大的,相比从开蒙就在皇家学院学习的勋贵子弟而言,他接触这些已经很晚了。不过沐成南天生有着一股子韧性,居然在很短时间内靠着自己的毅力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和学习,虽然他在一些科目中不如别人,但沐家血液中传下来的武将天赋却在沐成南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仅仅不到两年,沐成南就完成了同学几年的学业,同时在军事科目中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这一次皇家学院第一批临毕业生的服役实习,沐成南也报了名,随后进入了陆军服役,再之后就和二皇子朱伯沝同一批去了蒙古。
  暂且不去说沐成南,就说二皇子朱伯沝吧。
  他在陆军中服役后抵达蒙古的首要任务就是护送进入蒙古草原的商队,这个任务看起来很是简单,随着大明通过这种方式在蒙古施恩,拉拢基础蒙古部落牧民的人心,同样的这些部队也肩负着收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地图的各项任务,为未来大明彻底控制蒙古做先期准备。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朱伯沝的任务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可谁都没有想到朱伯沝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居然和一个部落的蒙古少女相恋了。
  这件事一开始没什么人知道,可当不久前那位蒙古少女坐着马车千里迢迢跑到包克图去寻朱伯沝的时候恰好碰上了沐成南,这一下这件事就再也瞒不住了,从而被许多人知晓。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更是负责监视天下的情报机构。
  朱伯沝虽然不是太子,但他却是二皇子,作为皇室重要成员,朱伯沝和一个普通的蒙古少女相恋,当锦衣卫听到信息后自然要进行调查,这才有现在张冉递交给朱怡成的那份东西。
  根据锦衣卫的调查,此事属实,同朱伯沝相恋的那位蒙古少女不是什么蒙古王爷或者台吉的女儿,更不是部落长老、贵族家的贵女,仅是一个普普通通蒙古牧民的女儿。
  对于锦衣卫的调查,朱怡成不置可否,锦衣卫自然不会随便拿出证据来,既然有调查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是极高的。
  此外,锦衣卫还报告,朱伯沝和这个叫琪琪格的蒙古少女已经私定终身,双方交换了信物,女孩给朱伯沝的信物是一串佛珠,而朱伯沝送给女孩的居然是当年朱怡成在朱伯沝十岁生日时候送他的一块玉佩。
  “这个臭小子!”看到这个内容,朱怡成哑然失笑,自己这个二小子倒是讨女人喜欢,在军中服役也能和一个蒙古少女相恋。
  朱怡成是皇帝,但朱怡成却没什么门户之见,因为这天下哪里还有比大明皇室更为尊贵的?
  况且,大明皇室从前明开始就和历朝历代不一样,大明皇室的婚姻并不讲究什么门第,相反往往都是从小门小户的普通人家挑选。
  其中最鲜明的就是前面的那些皇帝了,皇帝的皇后人选极少从勋贵家族选拔,偏偏选择普通人家。
  之所以这么做也和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有关,朱元璋自己就是穷苦人家放牛娃出身,做了皇帝后特意要求后代子孙不忘民间疾苦。此外,大明皇室这样选择也是考虑到一旦皇后家族背景雄厚,家族势力过强会导致强力的外戚产生,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可没少出现过,所以为了杜绝这种可能,大明皇室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朱清研不同,她是女儿,所以她的婚事不需要遵循这些规矩,这也是朱怡成最终同意董大山的原因。
  而太子朱伯的身份特殊,对于他大婚的安排和人选朱怡成早就有所打算,不过对其他皇子的安排就没这么严格了,朱怡成看待事物的想法和观念和这个世界的许多人不同,他后世的思维更为开放,尤其是对自己的子女。
  假如说今天得到的消息中同二皇子朱伯沝相恋的蒙古少女是那位蒙古王爷、台吉的女儿话,也许朱怡成会对此产生警惕。
  一来他肯定会猜测是否朱伯沝的身份泄露,蒙古人是否另有企图。
  二来作为皇二子,朱伯沝虽然不是储君,可他是除了太子外最年长的皇子。虽说朱伯沝和太子的关系极好,也不贪恋皇位,可谁能保证人不会变?一旦朱伯沝娶了一个蒙古王爷的女儿,那么他就有了强大的外援,这对于大明皇室内部稳定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怡成仔细看完锦衣卫的汇报后暗暗松了口气,因为根据汇报来看这两点并不存在。
  除去极少人外,朱伯沝的身份依旧是保密的,就连那蒙古少女也不知道他真正的身份。
  而这个蒙古少女又只是普通蒙古牧民的女儿,这也没有了皇室权利争夺的隐患。
  再加上两个孩子相互交换了定情信物,私定终身,甚至那个叫琪琪格的蒙古少女冒着危险不远千里去探望朱伯沝,其他的不说仅从这点,朱怡成就对这个蒙古少女极有好感。
  “呵呵,儿孙自有儿孙福,再过些日子吧,等再过些日子让这臭小子把琪琪格带来给他老子瞧瞧,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嘛,这么大的事,居然还偷偷瞒你老子?怎么?怕老子不答应怎么着?娘西匹!”
  朱怡成如是想着,想着想着很是开心地笑了起来……。
第1423章
雍正之死
  永业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明军再一次发动了西域之战。
  这次西域之战经历前几个月的准备,明军在张掖前线投入了更强的力量,除去原本岳钟琪的主力外,大明调集了整整一个新军主力师进行支援,除此之外还从中原拉来了最新式的攻城炮,这种重型大炮比明军野战装备的大炮威力大多了,其大炮自身重量就超过了四千斤,炮口口径达到26倍,射程高达1400米。
  这种重型大炮比所谓的“红衣大炮”、“威武大将军炮”厉害的多,由于大明现在的冶炼技术不断进步,重型大炮的重量虽同之前的重炮相差不多,但其威力却足是之前的重炮根本不能相比。
  为了铸造这些大炮,科学院和工部可是花费了好大力气,直到现在整个大明这种新式重型大炮也不过才区区四十九门而已。
  运抵前线的重型大炮一共有三十二门,倒不是大明不想把这四十九门大炮全部拉过去,而是这些重炮极难伺候,操作要求太高,运输也极为不便。
  每门重型大炮需要十一人操作,三十二门大炮至少要三百五十二人,再加上炮兵指挥和后勤保障等等,由重型大炮组成的重炮团总人数超过了一千两百人,此外还拥有几百匹挽马和车辆辎重。
  这些重型大炮太重,靠普通方式运输极为困难,为了把这三十二门重炮拉到前线大明先后调动了几千民夫和大量人力物力。
  虽然这些炮和老爷一样难伺候,操作的人技术要求也太高,可不得不承认这些重型大炮的确名不虚传。
  当三十二门重型大炮一字排开,随着炮击的命令下达后,明军的重炮开始发威,之前难以攻克的张掖无比坚固的城墙在重炮铺天盖地的猛轰之下变得犹如纸片一般。
  仅用两日时间,张掖城就在重炮的轰击之下轰然垮下了下来,打的守城清军和穿着清军服饰的俄罗斯士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在被重炮打击下晕头转向,死伤惨重的清军狼狈逃窜之下,明军直接挥兵攻下了张掖,拿下了这根阻碍明军足足半年时间的坚城。
  张掖拿下后,明军没有停止脚步,第一时间继续挥兵向西,直逼嘉峪关。
  嘉峪关的守军见张掖残部狼狈逃来后均是大惊,当得知明军拥有能一炮糜烂百里的几十门巨炮时,嘉峪关的清军更是惊恐无比,虽然嘉峪关比张掖更为坚固,要知道嘉峪关可是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可时代不同了,这打仗方式也不同了,之前的冷兵器战争已经向热兵器战争转变,以明军如此强大的力量,这号称固若金汤的嘉峪关能守得住么?
  此外,清军虽然在嘉峪关以东修筑防线,加固了关墙意图阻拦明军。可要知道嘉峪关的修筑最初是为了防范西域而来的进攻,所以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关墙的设置,从一开始其针对的方向并非是东边而是西边。
  清军对嘉峪关的关墙加固和防线设置不能说没有用处,如果明军没有拥有如此强大的重型大炮话,那么凭借嘉峪关挡住明军或许问题不大。但现在明军在拥有“大杀器”的前提下,就连张掖也仅守了两日而已,就算嘉峪关能多挡几日,一样未免落得兵败关失的结果。
  更要命的是,这时候的清军盟友,也就是冒充清军的俄罗斯人不干了。
  俄罗斯之所以加入这场战争,那是因为俄罗斯为了遏制大明攻略西域的步伐,意图保住满清政权,从而为俄罗斯在远东的利益给大明添乱。
  从这点来讲,俄罗斯其实没有真正直接加入这场战争,要不然俄罗斯人也不会穿上清军的服饰来做这种掩耳盗铃的姿态。
  况且俄罗斯政府一直向大明朝廷表示介入西域之战的并非是俄罗斯人,而是一些自由的哥萨克人和蒙古人,这些人都是出于自发行为,同俄罗斯方面没有丝毫关系。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俄罗斯的目的非常明显,能够协助满清挡住明军脚步,使得明军西域战略计划落空,俄罗斯是非常高兴看到这个结果的。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联合满清作战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以俄罗斯人的勇猛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极为出色。这在之前几个月的僵持中足以能够证明这点,同样有了俄罗斯人的帮助,满清也对挡住明军的信心更甚几分。
  可是现在,明军直接搬来了如此重炮集团,俄罗斯人就算是号称战斗民族也扛不住啊!
  在重炮之下,任凭你再勇猛也无法抗衡,在张掖协助满清驻守的一千多俄罗斯军队这一次还未正式交战就被重炮干掉了上百人,逃回来的人差不多也全吓破了胆,在这些俄罗斯人看来,同大明的战争已经没了胜利的可能,去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甚至还要毫无意义地丧失生命,这种亏本买卖俄罗斯人怎么可能干?
  就这样,在张掖的惨部逃到嘉峪关后的第二日,嘉峪关的俄罗斯军队就突然“不告而别”了。
  当消息传到满清指挥官耳中,正为如何防御嘉峪关的满清将领大惊失色,意图阻拦俄罗斯人离开。
  可这时候俄罗斯人的去意已决,他们已经不可能继续留在这为满清卖命了,在他们看来战争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满清和明军自己的事了,再同俄罗斯没有任何关系。
  满清将领苦苦哀求不成,甚至无奈用军力进行威胁。可这同样没用,俄罗斯人二话不说就表现出了无比“勇猛”直接告诫对方如何对方要这么做的话,那么俄罗斯人会为了帝国的尊严和军人的名誉进行作战,换句话来说俄罗斯人直接就和昨天的盟友满清军队进行火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人打起来嘉峪关也不用守了,无奈之下满清方面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群为了保命的俄罗斯人扬长而去。俄罗斯人一走,嘉峪关的守军士气直接跌到了谷底,在这种情况下嘉峪关哪里还能守得住?
  五月十日,明军由张掖抵达嘉峪关,开始展开了对嘉峪关的攻击。
  五月十一日傍晚,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失守,清军指挥官在嘉峪关被破前一刻自尽,守卫嘉峪关的四千清军在主将自尽后一哄而散,由此嘉峪关落到了明军手里。
  拿下嘉峪关,明军彻底打通了河西走廊的关键点,由嘉峪关向西而出,西域对于大明已是一览无余。
  张掖失守后不到半个月,嘉峪关也没了,之前还协助满清作战的俄罗斯人也跑了。
  这一个个坏消息不断从前线传到镇远城(哈密),雍正被这些消息给炸得晕头转向,一时间惊得目瞪口呆。
  为了挽回局势,找寻出路,雍正急忙召开会议。可现在的大清已不是以前的大清,雍正脑袋上虽还有一个皇帝的名义,但目前大清已不再是皇帝一言而决的时候了,所谓的八王议政已经替代了满清皇权至上的制度,皇帝已经成了一个摆设。
  此外,郭亲王、诚亲王等人根本就不鸟雍正,其代理人在会议上非得没有拿出好办法来,想法还借前线大战直接指责雍正用人不当,要负主要责任,意图趁此机会夺权,彻底把雍正赶下皇位去。
  就这样,整个清廷在面临危急的关键时刻内部却大乱了起来,清廷中枢根本就讨论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还因为权利的争夺导致争吵不休。
  这时候,不甘心权利丢失的雍正突然发难,利用手中仅存的军事力量用武力直接宣布八王议政解散,重新以皇帝名义独揽大权。
  可郭亲王和诚亲王早就有所准备,在之前他们就对雍正强烈不满,更不用说现在这个时候了。当即各方开始不断争斗起来,紧接着局势越来越恶化,最终争斗导致了清廷再一次内战的爆发。
  这一次爆发彻底结束了清廷原本形式上的统一,从而使得清廷完全分裂。
  当诚亲王在郭亲王的支持下宣布登上皇位的时候,满清中枢由一分裂成二,东边是雍正这个皇帝,西边是诚亲王这个新皇。
  这两位亲兄弟彻底撕破脸皮,各自为皇,清廷成了东西两个,这样的结果让岳钟琪得知后大笑不已。
  清廷的分裂让进攻的明军再也没有顾虑,拿下嘉峪关后稍作修整直接继续挥兵向西,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其进军速度极快,几乎可以一势如破竹来形容。
  永业十五年六月二日,明军拿下关西(玉门),六月十一日占领罕东卫(瓜州),接下来明军由罕东卫西北进军,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在六月二十七日打到了镇远城(哈密)东南五十里处。
  “皇上!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镇远城内,马齐苦苦哀求雍正弃城而走,但这时候的雍正已经整个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呆呆的站在那边一动不动,手里拿着的一份奏报微微颤抖。
  “走?朕还能去哪里?”雍正喃喃说道,他的神情无比苦涩,已经没有了当年初登大宝的精神气。
  “去西边,或者去北边,无论去哪里,只要皇上您还在,大清就在啊!”马齐哭劝道。
  雍正许久都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长叹道:“给老十和老十四低头么?还是寄人篱下当一个亡国之君?”
  “皇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