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56

  “你我之间没有什么好说的,你的心思我顾某也明白,不必白花这些力气,既然台州已破,曹大人也身死,那么接下来就是我顾某了,反贼!你无义起兵祸害天下,必不得好死!我顾柏在下面等着你!”
  当话说到最后,顾柏猛然睁开眼睛,冲着朱怡成大吼一声,紧接着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他突然跳起,冲着身边的柱子就一头撞了过去。
  一声沉闷的声响,只见顾柏撞得脑袋迸裂当场断气,可一双怒目却依旧圆瞪,死不瞑目地看着在场众人。
第122章
下一个目标
  朱怡成见过的死人不少,无论是被袁奇从押解中救出那刻起,还是后来袁奇起兵造反到现在,这数字有多少已经根本就记不清了,其中战死或者自杀的清朝官员也不在少数,对于曹重的死朱怡成并不意外,只是有些惋惜罢了,可是当顾柏活生生地以这种方式自尽的时候,朱怡成在毛骨悚然的同时还有着深深的无奈。
  作为清朝官员,曹重的死是必然的,除非他能和廖焕之一样惜命,敢于抛弃家人独保其身。清朝的制度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极大,尤其是像他这种级别的官员,如果失地投降的话,那么他曹家一大家子甚至包括三族都会受到连累。
  可是曹重的死虽然有些惋惜,但顾柏的死更让朱怡成震撼,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作为一个汉人居然如此孝忠大清王朝?难道仅仅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让神州大地的汉人,尤其是读书人忘记了满清给汉族带来的苦难了么?
  怪不得先生曾经说过,当跪的多了,奴才做的久了,这膝盖就直不了了。顾柏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同时也给朱怡成带来了极大的反思,反清复明,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其实是贯穿着整个清王朝的那些不愿意跪着做奴才的汉人从骨子里发出的呐喊。
  如果无法打破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把清王朝视为正统的读书人心中的幻想,让他们知道真正是谁才是这神州大地的主人的话,反清复明也仅仅只是一句口号罢了。
  但要做到这点,朱怡成也清楚任重而道远,仅仅只占了两府的义军在整个大清朝面前依旧是疥癣之疾而已,除非当他能直接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时,那么这天下人对他的看法或许会彻底改变。
  因为顾柏的自尽使朱怡成冲淡了占领台州的喜悦,几日后,当台州全城稳定下来后,把马功成任命为台州留守,带三千余兵力驻扎,同时由宁波水师在台州城外建立海港基地,以协助马功成防卫台州。之后,朱怡成就带着大军转回宁波去了。
  当大军回到宁波,拿下台州的喜讯早就传到,整个宁波为此欢腾不已。廖焕之、董大山等人带着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就连宁波的一些头面人物也都出现在其中,看到如此场面,倒使朱怡成心中振奋了许多,毕竟宁波他经营了不少时间,可以算是他的大本营,如今台州拿下,义军不仅多了一快地盘,其实力也必然会随之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一些本就投靠朱怡成的人了,就连那些一直存在暧昧,不敢直接站队的乡绅,他们似乎在朱怡成身上看到了其他东西,似乎觉得这宁波弄不好的确有争天下的本钱,说不定这反清复明真的会成。在这种情况下,所展现的态度也和往日有所不同。
  回到宁波当日,朱怡成设宴庆贺,无论是留守台州的马功成还是其他已随他回转宁波的将士,各有论功行赏。热热闹闹了一夜,等第二日起床,朱怡成这才招人前来理事。
  离开宁波前后不到一个月,宁波城的运转正常,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随着冬季的到来,除了军营的修缮和冬衣的准备外,那就是四海商行下南洋的安排了。就在不久前,为海贸准备的物资基本已经齐全,王樊也已做好了随时下南洋的准备,不过由于台州未攻下,所以启航时间推移了下来,现在朱怡成回来了,那么下南洋的船队也可启程。
  “大都督,如今台州已拿下,接下来一步我军如何?”会议中,有人忍不住问道,台州的攻陷使得所有人欣喜若狂,虽然在战前大家都清楚拿下台州应该不成问题,可毕竟这只是在纸面,如今台州已经入手,那么义军不仅获得了两府之地,更有了腾挪空间,何不趁此机会继续扩张?
  “依老夫看来,我军可拿下绍兴以东一带,向南以到永康一地,如此一来,我大军就呈三足之态,进可攻退可守。”廖焕之难得第一个开口,边说边抚须笑道。
  他话音刚落,就有不少人赞同。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如果拿下这片地区那边地盘一下子就大了一倍,而且也使得宁波避免了直接面对杭州方面可能的威胁。虽说义军放着绍兴未动,为的就是维持一个缓冲区,可谁都心里清楚,一旦清廷解决了江南问题,那么这个缓冲区也就不复存在了。
  “江南依旧混乱,我军如果拿下这片地区虽然问题不大,可拿下后又如何治理?再说这兵力也不够呀。”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觉得现在江南几乎是个泥潭,打这些地方应该是可以打下的,可占了地盘就要承担起治理的义务,那么多老百姓的吃喝凭着宁波一地,包括现在的台州根本不行,再说了派兵驻扎也不容易,这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些提出倒不如继续以台州向南攻击,拿下温州。这样一来宁波—台州—温州三地连成一线,既能满足于扩张,又能把江南的包袱继续丢给清廷,何乐而不为?
  当即,双方就为这个问题而争执起来,你说你的道理,我讲我的理由,各自谁都不服。
  “大都督,我倒有一个别的想法。”此时,王樊却开口道。
  朱怡成示意他直言,王樊说道:“如今福建水师已基本不存,厦门防守力量薄弱,剩余的水师也就仅仅只能依托港口勉强保持而已……。”
  “王副使难道打算以厦门为目标?呵呵,这未免太好高务远了吧?”不等王樊把话说完,在场就有人不屑一顾地反驳,在他看来一口气跳到厦门这么远简直就是笑话,你怎么不说直接带着水师北上去攻天津呢?拿下天津直接再杀到北京城,冲进紫禁城一刀砍下康麻子的脑袋不更好?这样一来什么中原逐鹿什么全不需要了,直接一锤定音得了。
  还别讲,攻击天津的想法朱怡成还真有,早在组建宁波水师的时候他就琢磨过这一招。要知道天津是北方要地,而且离北京并不算远,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如果能仿效八国联军的方法从天津入手再一口气朝北京攻击,那么给予天下的震动是极大的。
  但这个想法也只不过是一个念头罢了,根本就不切实际。打仗可不是在地图上比划,战争的因素错综复杂,先不说宁波水师是不是有拿下天津的力量,就算侥幸偷袭天津成功,那么以北京附近所驻扎的清军兵力而言根本就打不到北京去。
  而且就算能最终到达北京,北京又是何等雄城?那是能轻易拿下的么?想当年后金大军绕开山海关从张家口杀过来又不是没有打到北京城下,可最终也不是退走?除非是朱怡成昏了头了,又或者他想自找死路才会使这么一招,这招一旦使出来,除了能给大清王朝带来点麻烦外对自己没有任何到处,其结果不仅是打天津的宁波水师全军覆没,甚至有可能连老巢宁波都保不住。
  “厦门?我可从来没有说去打厦门啊!”王樊先是一愣,接着就笑了起来:“我只是说厦门的福建水师已无出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波水师或可在这上面做些文章。”
  “王副使说的恐怕是台湾吧?”董大山脑子转的快,恍然大悟道。
  “董将军高见!”王樊翘起大拇指赞道:“台湾孤悬海外,被清廷拿下只不过区区十数年,这些年来清廷为防止台湾反清势力死灰复燃一直压制严厉,不仅强行摊派,对百姓加税加粮,而且还对台湾民众举动防范之极,而台湾一地百姓也有不少心念前朝的,在如今情况下与其打其他地方不如占了台湾,一旦台湾拿下,整个福建就在我军监控之下,同时更能确保南洋航线的畅通无阻啊!”
  王樊的话顿时让大家沉思起来,作为海商,王樊可以说是在场众人中对台湾最有发言权的,另外他所说的也是事实,无论是廖焕之还是蒋瑾,他们都曾是清廷的官员,当然清楚清廷是如何防范台湾的。
  后世经常有人说康熙是仁君,说清朝是唯一一个永不加赋的朝代,甚至有位知名作者还把这句话写到了小说里去为大清王朝吹嘘。可实际上,清朝的确没有加赋,但别忘记对于清朝来讲还有税和粮,说白了就是个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仅仅以税收而言,整个清王朝的税粮是最重的,如果不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过去,另外还有高产粮食的逐步推广使得老百姓还能吃得上饭活得下去的话,以清王朝对老百姓的剥削早就反旗遍地了。
  不能不说王樊的话有道理,当然这里面也有王樊的私心在。拿下台湾对于四海商行的向外扩张有极大的好处,台湾四面临海,有着天然良港,当年郑家凭借台湾能同清廷抗衡几十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郑家的后人不争气,那么如今台湾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实在是可惜之极。
第123章
身份
  “清廷拿下台湾已设立府县,并有台湾镇设总兵、副将,除福建水师外还有澎湖水师,再加上南澳镇,其兵力可不少呀,如是陆军出动我宁波倒也不怕,可渡攻击可有把握?”蒋瑾提出了一个问题,并把目光投向王樊。
  虽说他提的是军事问题,可在场中人对于台湾情况除了几个福建水师的降将外也只有王樊最清楚,王樊当即说道:“蒋兄说的不错,自清廷拿下台湾后就设了台湾镇,如今总兵为王国兴,台湾副将和澎湖副将各为王三元和叶国鼎,台湾镇总兵力1600余人,并不算大镇,其部分散,各自驻扎在台北、台南等几处地方。至于澎湖方面的水师也仅仅千人而已,以作把守门户,其战舰远不比福建水师。”
  说到这,见众人微微点头,王樊继续道:“除此之外,蒋兄还提到了南澳镇,如今南澳总兵为蓝延珍,虽是一员悍将,但无论从南澳至台湾的距离还是福建水师如今的情况,南澳对我攻略台湾的威胁并不大。”
  当听到王樊说台湾的兵力布署后,众人都聚精会神,等听完后张鲣在一旁证实了他的说法,王东此时也开口道:“如此看来,台湾这篇文章应该可做,我宁波水师无论战舰还是将兵远超台湾方面,以强击弱拿下台湾不成问题!”
  对于打台湾,其实最为热心的除了王樊外也就是王东了。王樊考虑的是航道和海贸,而王东考虑的却是宁波水师的战功。这次打台州,由于顾柏的原因导致宁波水师只是做了一次行军游,除拿出几门舰炮协助陆军攻城外再也没其他功绩,这让王东心中大为不满。但打台湾就不同了,台湾四面临海孤悬海外,靠的就是水师,这如此立功机会他哪里会放过。
  “话是这样说,可诸位别忘了打台湾必先打澎湖,占了澎湖才算拿下台湾的门户,而要登陆台湾就需从鹿耳门过,可一旦澎湖打响,台湾守军封锁鹿耳门,这就难办了。”廖焕之也是经历过施琅台湾之战的人,虽然他当初仅仅只是个小小地方官,更没亲身参与此战,不过清廷对此战有过宣传,所以对于如何打台湾倒也有点见识,当即开口问。
  “这个其实不难。”王樊笑着说道:“一来,在下曾亲自去过台湾,对于鹿耳门地形并不陌生,鹿耳门作为台湾门户并非如此严密,要知道现在台湾可在清廷手中,并不同往日。二来,我宁波海商无论同澎湖还是台湾都有来往,在这点上应该可以做点文章。”
  廖焕之想了想点点头,至于作为老大的朱怡成也在琢磨拿下台湾的利弊。说实话,王樊提出打台湾的确是个好注意,如今东南沿海水师力量最强大的也就是他的宁波水师了,如此雄兵在手,放任台湾不顾实在是太可惜了,何况拿下台湾的好处也不少,台湾作为中国第一大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更重要台湾对满清本就有深仇大恨,纵观整个清朝,台湾反清起义可不少,相比浙江其他地盘来讲,拿下台湾更有利于反清大业。
  不过,打台湾可不是打台州,这可是渡海之战,稍一疏忽就会带来极大损失,朱怡成不可能仅凭着王樊的几句话就拍脑袋做决定,如今他虽然心里已赞同打台湾的决策,可究竟如何打,怎么打,朱怡成必须要琢磨清楚。
  会议并没把攻击台湾的策略给决定下来,但朱怡成在会后找来王东和王樊等人,包括福建水师的几个降将,让他们把如何打台湾做一个完整的方案出来,同时还让董大山派探子去福建打听有关台湾防务的情况,以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
  随着冬天的来临,天气是越来越冷,而受灾的江南也因为粮食的原因闹的更加厉害,清廷一方面努力想法赈灾,另一方面派出官兵不断围剿反叛势力,至于祝建才部也趁此机会和袁奇部取得了联系,带大军向袁奇部靠拢,两部形成相互依存的姿态,以防清廷的主力。
  立冬后不久,朱怡成得到消息,清廷撤消了在临安的大阿哥一应职务,并把大阿哥召回京城,派老将殷化行接替大阿哥,同时给予他节制三省三镇兵力之权。此外,浙江巡抚黄秉中的接替者也有了下文,由原湖广巡抚年遐龄之子,内阁学士年羹尧出任浙江巡抚。
  “什么?年羹尧?”听到这个名字,朱怡成顿时一惊,对于大名鼎鼎的殷化行他是没有过耳闻,毕竟他是从后世来的,所以殷化行这位有着赫赫战功的老将究竟是如何根本就不知道。可是年羹尧就完全不同了,这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啊!尤其是这位年大将军和雍正皇帝的恩怨情仇后世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可没少宣传。
  可这年羹尧不是武将么?他怎么会做了巡抚?另外这家伙不是雍正,也就是如今四阿哥的大舅子么?难道老四现在已经崭露头角了?
  朱怡成忍不住琢磨起来,其实这还是他历史缺乏,再加上被后来的戏说误导的原因。年羹尧可不是武将出身,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仅当过主考官,还当过康熙的秘书,后来在地方当官也当的全是文官,直到雍正朝时期,由总督兼大将军之职,这才以战功闻名天下。
  另外,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子现在还是没影子的事,在历史上直到雍正,也就是如今的四阿哥在康熙面前被重视,正式封亲王的时候,年羹尧这才把自己的妹子嫁给了他,从而搭上了这层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人的名树的影,听到大名鼎鼎的年羹尧名字,朱怡成不能不给予极大重视,从后世的评论来看,这可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物,既然他接替了浙江巡抚,那么对于义军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而事实也是如此,年羹尧抵达杭州后,先是雷厉风行处置了一批办事不力的官员,然后在殷化行的支持下对于控制的浙江各地进行清理,尤其是对因为粮荒造成反叛的地区更是不手软,举起屠刀是大杀特杀,杀完了还扣上一顶反贼的帽子。
  接下来,年羹尧对于浙江实施军管策略,一应物资全部配量供应,对囤积居奇的商人更是心狠手辣,砍了一批又抓了一批。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以杭州为中心,周边的几个州县就给他稳定了下来,再加上后续由康熙提供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来,浙江粮荒所造成的动荡居然就被他这样压制下去了。
  当浙江粮荒缓解后,年羹尧就配合殷化行重拾围剿策略,此时殷化行也对三省三镇的兵力布置重新做了调整,他们的首要目标依旧是浙西的袁奇和祝建才,但对于已拥有两府之地的宁波方面也有所计划。
  “这些日子辛苦亮工了。”在临安大营,殷化行和前来商议围剿一事的年羹尧说道。
  “这都是年某应该做的,熙公您准备的如何?”年羹尧也不客气,直截了当地问。
  对于年羹尧直来直去的性格殷化行很是喜欢,作为武人就喜欢这种方式沟通,如果像是那些文酸绕圈子的打交道,以殷化行的性格根本就不会重视对方。这个年羹尧虽然是文人,但有武气,而且这些日子在浙江干的非常不错,这也是殷化行所满意的地方。
  可年羹尧真是直爽的人么?其实这是年羹尧的聪明之处罢了,能中进士,而且能得到康熙重用的人哪里会如此简单,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年羹尧之所以做出如此姿态只为了和殷化行搞好关系。
  “其实大阿哥在浙江整体做的还是不错,只是运气不好罢了。如今有皇上的支持,再加上三省三镇的兵力,想来袁奇等部的日子不长了。”殷化行这话虽然说的谦虚,可话中却带着掩饰不住的自傲,在他看来只要浙江地方不乱,以手上兵力平定叛乱不是什么难事,如今已基本准备妥当,只要等天气稍暖和些,大军就可彻底剿灭反贼。
  “熙公善战,年某在此先祝熙公旗开得胜!”年羹尧笑着以茶代酒道,殷化行见此心情极好,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放下茶盏,年羹尧问道:“除袁奇和祝建才部外,熙公对于宁波那边的洪强又是如何看的?是否有所安排?”
  殷化行道:“宁波的洪强前些时候占了台州,其势可不小。不过这剿匪有轻重缓急之分,兵法上更需集中兵力首顾一处,相比袁奇和祝建才等,洪强那边就先让他得意些日子,等我大军灭了袁奇和祝建才部,哼哼,那就是他宁波束手之时了。”
  “熙公高见!”年羹尧先是赞了一句,接着又道:“不过依我看来,洪强可不是一般人,别看他在宁波仅仅只是占了两府之地,但听闻在宁波的动作可不小,而且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西进,以同袁奇等部对我形成东西夹击姿态,可洪强却一直按兵不动,反而南下去占了台州,难道熙公就不意外么?”
  见殷化行若有所思,年羹尧又道:“更奇怪的是,这洪强早年从而耳闻其名,其人冒起仿佛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般,其身份绝对不简单。”
  “亮工觉得这人是何身份?”
  年羹尧也不卖关子,当即凝重道:“我怀疑所谓的洪强就是朱怡成!”
第124章
人和地
  “朱怡成?你说他是朱……?”殷化行顿时动容,朱三的名字到了嘴边却又咽了回去,要知道朱三太子和其子其孙已满门拉到菜市口剐了,而且朝廷更本就不承认他的身份,对外更是宣传这朱三只是假冒的。
  “没错!”年羹尧虽然是文人,可他的胆子要比殷化行大多了,当即点头道:“依我看,洪强就是朱怡成,也就是朱三的孙子,之前被反贼袁奇奉为监国的朱五太子。”
  “洪强就是朱怡成?这不太可能吧?袁奇起兵后朱怡成不一直在他军中么?而且袁奇这个反贼至今还打着伪明的旗号,怎么可能朱怡成成了洪强?亮工,你是不是想多了?”
  “呵呵……。”年羹尧笑笑道:“这又何尝不可能?没错,袁奇起兵时的确打着伪明旗号,而且还把朱怡成奉为监国,自号大元帅,可是熙公,自袁奇在杭州兵败后,虽然其部旗号未变,但所谓的监国朱怡成却从来没有再露过面,一开始我只以为此人或许在杭州之战死了,袁奇为怕人发现密而不宣,可之后宁波突然崛起,这所谓的洪强也和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经一番打听,我就发现这洪强的身份不简单。”
  殷化行露出询问的目光,年羹尧继续道:“洪强此人之前从未有耳闻,此人冒头正是杭州之战后不久,而且听说此人异常年轻,连20都不到,非但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一批悍匪强兵,趁我江南被袁奇、祝建才等部吸引的时候偷占宁波,进而割据一地,难道就不奇怪么?要知道就在此时,袁奇部再也没大肆鼓吹什么大明监国,这时间算起来也未必太巧合了些。另外,从年龄来看也相仿,再加上以他如此年轻就能驱使这么多的反贼为其效命,难道他的身份就会是个简简单单的人?”
  “嗯,这的确奇怪,但就算奇怪也不能说洪强就是朱怡成呀。再说了,如果洪强就是朱怡成,他为何不和袁奇合兵一处?相反却特意跑到宁波去,另外他为何又要化名为洪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