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656

  想到这,朱怡成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不过这相比顺利收回上海治权,解决上海问题是一件小事,何况如果换位思考,也许很多人都会那么想,毕竟谁都猜不出朱怡成真正的想法,为了保全家族和自己,与其冒险寄希望于皇帝的仁慈,倒不如舍弃这些。
  再者,叶荣柏这么做对于朝廷也是有好处的,南陆也就是后世的澳洲,虽说大明海军已经在那边建立了基地,同时派驻了部分军士以宣布主权。但相比巨大的南陆,仅仅几百人的驻守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尽快向南陆移民并且开发,从而彻底把这片土地揽入大明治下。
  可惜,眼下大明根本就没这个能力,辽东、吕宋和柔佛这些地方先不说,仅仅一个新明就已经让大明已经无法满足了,无奈为了新明的移民大明甚至把主意打到了日本那边。
  人口的不足,使得朱怡成根本无法快速在海外形成强力的统治,这也是他的无奈。毕竟现在大明不是后世的中国,人口资源还远远没有达到动不动十数亿的庞大数额,何况大明本土也需要充裕的人口来进行支撑,要彻底改变这个情况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既然叶荣柏把目标对准了南陆,以他商人的眼光替朝廷解决这个问题倒也是个不错选择。想到这,朱怡成决定顺水推舟,不仅顺势解决掉上海的问题,同时也利用这件事把大明的触角彻底伸向南陆。
  几日之后,关于叶荣柏请辞的正式公文也到了京师,对于这个公文朱怡成并没有马上批准,而是让军机处驳回了叶荣柏的请辞,同时还给了叶荣柏一些安抚,并且在朝堂上对叶荣柏在上海的功劳进行了表彰。
  朱怡成摆出来的姿态自然是给天下人看的,同样作为另一方的叶荣柏也心知肚明,所以当得知朝堂驳回他的请辞后,叶荣柏毫不迟疑地就再此请辞,而第二次请辞也同样被朝廷驳回,直到一个月后叶荣柏的第三次请辞和个人给朱怡成写了一份情深意切的奏折后,朱怡成这才勉强答应了对方的请辞。
  同意叶荣柏请辞的同时,对于叶荣柏朝廷多有嘉勉,不仅对他的加官没有剥夺,朱怡成还给他升了一级。
  当然了,这所谓一级只是虚衔,虽然叶荣柏现在的官职是从侍郎升到了尚书,但这个尚书并不属于正式官员。不过除此之外,朱怡成同时给他的爵位晋升,由子爵升为三等伯爵,也算是成全了君臣之恩。
  此外,根据叶荣柏提出所谓开发南陆的建议,朱怡成也对此表示同时,并指示由皇家银行介入联合成立皇家南陆公司,这家类似于西方国家东印度公司的存在其主要任务是开发南陆,但实际上已经是属于类似于殖民地管理公司的性质,也算是大明海外扩张的一个创举吧。
  叶荣柏请辞后不久,远在香港的包宏辉同样也表达了请辞的想法。朝廷同样进行挽留,在最终包宏辉鉴定请辞的要求下,朝廷这才“勉强”同意,并给予类似于叶荣柏的待遇。
  自此,上海和香港两地治权彻底被朝廷收回,至于叶家主动远走南陆,而包家因为没有叶家那么显眼,再加上包家在香港的财富也比叶家少许多,所以朱怡成还是让包家继续留在香港,保留部分特权。
  “叶兄,南陆公司算是成立了,接下来就辛苦叶兄了。”皇家银行上海分行,依旧是当初的会客室,叶荣柏和王坤对坐着,在他们面前摆着厚厚的刚刚签署好的协议。
  王坤略有感慨的对叶荣柏如此说道,同时伸手在那份协议上拍了拍。
  说句实话,王坤很佩服叶荣柏的果断,作为一个商人居然能做如此的舍弃,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而且叶荣柏所做的一切也证明了他的决断是正确的,虽说接下来叶家不仅会失去对上海的控制,甚至还会把这些年获得的巨大财富投到南陆公司这个无底洞去,可在王坤看来叶荣柏这笔买卖并不亏,他不仅保全了叶家,同时还获得了开拓南陆的绝好机会。
  “以后大明这边还需王兄多多关照才是,至于南陆那边王兄尽管放心,为兄绝对不会让皇家银行数千万的资金一无所获。”叶荣柏笑着说道,同时一语双关,在南陆公司他的投入可比皇家银行多了许多,这是一种姿态,同样也是希望通过向王坤的保证把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告诉朱怡成。
第1211章
未来
  南陆公司成立,但对南陆的开发还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其他的不说仅仅是第一批前往南陆的人口、物资、器械等等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所以叶荣柏还会在大明继续停留一些时日。
  “下月我先回宁波一趟,把族里的事都安顿好后就先去吕宋。”叶荣柏很是放松地说道,他这种放松和之前假装出来的放松完全不同,卸下了压在肩膀上的千斤重担,如今功成身退,叶荣柏可以说彻底跳出了上海这个既令他曾今骄傲,同时又让他忐忑不安的地方。
  早在几年前,叶家掌门人的身份就从叶国基转到了叶荣柏手里,他对王坤所说的回宁波具体办什么事,作为曾经宁波商行之一的王坤自然心里是清楚的。叶荣柏这么一走,恐怕很多年不会再回大明了,所以宁波老家他不仅要为叶家祖先上坟祭祖,同时也要安顿好宁波叶家的一切。
  “这么早就去吕宋,叶兄何必如此急赶,为何不等一切准备就绪再南行?”王坤忍不住劝道,叶荣柏下月就回老家,就算在老家停留一个月也不过两三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就马上动身也未免太急了些,南陆那边的准备起码得半年时间,他何必如此急着南行。
  “早些晚些都一样,况且相比本土反而是在吕宋那边做准备更方便些,既然这事已定了,何必再耽搁呢,王兄你觉得呢?”叶荣柏笑眯眯地反问道,王坤想了想有些明白叶荣柏的心思了,缓缓点了点头。
  “你这一次如此安排,包世兄那边可是多有埋怨。”王坤转过话题提起了包宏辉,听到王坤如此说,叶荣柏淡淡笑了起来。
  “包兄的心气一直颇高,不过如此也算是好结果,总比有朝一日进退两难来得好吧。”
  包宏辉和叶荣柏这些年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对于叶家能在上海包宏辉心里是一直不服的,而且这一次叶荣柏突然使出这么一手,可以说牵连到了包家。
  如果不是叶荣柏请辞并且自我流放,包家或许依旧还掌握着香港的治权,但叶荣柏现在这么做,包宏辉也只能跟着叶荣柏向朝廷提出相似的请求,虽说朝廷因为考虑香港和上海的不同,再加上包家的实力远比不上叶家,所以朱怡成并没有像对待叶荣柏那样直接逼迫包家彻底放弃香港,而是给包宏辉在香港依旧留了些特权,以勉励和安慰包家。
  可就算这样,包宏辉心里肯定会不舒服,虽说包宏辉明白叶荣柏的举动并没有错,但自己的选择和被迫选择毕竟是两回事,王坤虽是皇家的家奴,却同属于宁波商行一员,再加上他身份特殊,对于包家的情况自然是有所耳闻。
  叶荣柏笑了笑也不说什么,包宏辉的想法他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他当初做这事时候也清楚必定会影响到包家。不过因为影响到包家他叶荣柏就会不做么?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作为现在叶家的家主,叶荣柏必须先考虑到叶家,至于其他哪里顾得上这么多?
  两人坐着又说了些话,见时间不早了叶荣柏起身告辞。王坤亲自送叶荣柏出门,等他离开分行大门上了停在外面的马车后,王坤这才转回。
  几日后,叶荣柏同接替他的到任官员进行交接,完成交接后叶荣柏就从十六铺码头登上了叶家的商船。
  当商船缓缓离开码头,朝着东方而去的时候,站在甲板上的叶荣柏眺望着渐行渐远的上海,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感慨。
  “老爷,江上风大,还是进舱吧。”身后,林伯的声音响起。
  当年叶荣柏初到上海时,当时的叶家当家人叶国基特意把最信任的林伯派给了他,协助叶荣柏在上海站稳脚跟。
  这一晃就是十来年了,相比当年林伯老了许多,而当时的大少爷也变成了老爷,不得不感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林伯,你来看,当年的小渔村已成了这番模样,你说,后世百年后上海又会是如何?”
  顺着叶荣柏手指的方向,林伯眺望着熟悉而又显得有些陌生的上海,心中同样充满感慨。
  “老爷,那一定是更为繁华的样子。”林伯轻声说道。
  叶荣柏点点头:“是呀,一定会是那样,只是不知后世人是否还会记得我叶荣柏否。”
  “那自然是记得的,如没有老爷如何会有现在的上海,老爷虽然离开,但要知道这上海可是老爷您亲手打造出来的呀。我觉得,只要后世上海还在,但凡想到上海必然也会想到老爷您。”林伯真挚地回答道,江风吹过,林伯的眼眶中微微有些晶莹。
  叶荣柏默默站着,继续眺望着江岸的景色,心中却无限澎湃。
  林伯说的没错,上海自他叶荣柏而生,也是他叶荣柏亲手建立起来的。繁华的上海和他叶荣柏息息相关,就算他如今离开了上海,但在世人眼里,他叶荣柏和上海是无法完全隔断的。
  就算百年之后,他叶荣柏离开这个世界,但上海却会依旧存在,也许到了那时候上海会更为繁华,更为兴旺,所有人只要想到上海就不可能不想到建立上海的叶荣柏。
  “大丈夫有如此,也不枉来人世……。”一时间,叶荣柏心中冒出了这么一句话,忍不住感慨道。
  接着,他又想到了南陆,虽然现在的南陆只是不毛之地,在抛弃了曾今拥有的一切后自我流放南陆,可是在叶荣柏看来自己既然能够打造出一个繁华的上海,那么一定也能再一次把不毛之地的南陆打造成一个新的世界。
  想到这,叶荣柏心中豪情万丈,此时船已经开出去了老远,上海码头那边已经看不清了,但屹立在码头岸边的几幢高楼却依稀可见。
  “回舱!”叶荣柏再深深看了一眼他曾今奋斗了十数年的地方,带着无比的眷恋收回了目光,说了两字,转过身去。对他而言,从此刻起上海已经成了过去,而他的未来不在这里,而在遥远的南陆。
第1212章
叫门
  西北,清廷行宫所在。
  田文镜枯坐在家中,目光呆呆地看着面前的一盏油灯,他保持这个姿势已经半个多时辰了,如果不是胸膛微微起伏的话,看起来就如同一个蜡像一般。
  当年清廷丢失北京城被迫西迁时,在西安时期清廷就大不如从前,就连皇帝的行宫也只是由最早的总督衙门改建,而朝廷大臣们官员级别高的还好,那些级别低的中下级官员连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都无法满足。
  田文镜是汉人,不过他是汉军正蓝旗出身,算起来也算是八旗一员。
  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二十出头的时候先被任命为县丞,后来担任过知县和知州。康熙四十五年,田文镜由地方官迁回中央,在吏部担任员外郎,后迁刑部郎中,随后又转为监察御史。
  从田文镜的一路的晋升来看,他的官场之路只能说是平平无奇,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熬个资历或许能够熬到六部侍郎的级别。可惜的是,田文镜一没有背景,二来他专任监察御史后不久就遭遇了大明奇袭天津事件,随后北京陷落,清廷狼狈出逃。
  跟随清廷一路由北京逃到关中,田文镜的官职虽然还在,却地位一落千丈。清廷就连中原都丢失了,清廷上下除了人心惶惶外就是琢磨着如何打回中原去重现祖宗荣光,他这么一个所谓的监察御史原本就是清贵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坐了冷板凳。
  在西安,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田文镜过的清贫之极,而现在到了西北后条件相比西安更是不如,田文镜这样的官员甚至连一家老小的每日三餐都无法保证,何况其他呢?
  不过,田文镜的性格坚韧,这些苦他倒吃得起。朝廷发不足俸禄,自家又无法安置,当过地方官的田文镜索性带着家人找了块地开垦,又花了点手上最后的积蓄建了个简陋的房子以安顿。
  这样一来,虽然日子过的还是苦,可毕竟能让一家老小生活下去。田文镜只希望清廷能够知耻而后勇,无论是打回中原又或者在西北立足,这朝廷慢慢缓过气来,等那时候一切或许就会好些。
  但田文镜万万没有想到,清廷到了这地步依旧还在内斗。雍亲王的突然上位,建兴皇帝的大权旁落,这让田文镜忧心忡忡。
  虽然作为康熙年的臣子,田文镜对于建兴皇帝并不感冒,他甚至觉得建兴皇帝得位不正,可毕竟在康熙死后建兴皇帝是大清的皇帝,而现在居然由雍亲王摄政,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外人虽然不清楚,却也能猜测一二。
  但不管怎么说,皇家的事如何,他田文镜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根本就说不上话,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田文镜就算心有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暗暗对清廷的落寞而叹息。
  可现在不同了,就在昨日清廷突然出了一件大事,建兴皇帝驾崩了。
  其实建兴早在几个月前就死了,只不过他的死一直不为外人知晓罢了。
  而现在,清廷突然正式对外宣布,由于建兴皇帝病重医治无效驾崩,而建兴皇帝的皇后也在建兴皇帝驾崩后因为悲痛欲绝一起离世,也就是说短短一日时间内,皇帝和皇后全都去世了,这个消息一下子就把田文镜惊得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更爆炸的还在后面,建兴皇帝驾崩前立下遗诏,居然没有传位建兴皇帝的皇子,反而传位于当初的四阿哥,如今的摄政王雍亲王。
  如今,雍亲王已接受了遗诏,等过些时日就正式登基为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田文镜一下子就受不了了,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乱命,这天下哪里有皇帝驾崩不传子反而传兄弟的道理?再加上雍亲王以摄政王把持朝政,建兴死前虽然没有退位却已经隐隐成了雍亲王手中的人质,所以这所谓的遗诏恐怕是雍亲王伪造的,就连建兴皇帝和皇后的死恐怕也是雍亲王所为。
  田文镜不喜欢建兴皇帝,那是因为康熙的死扑朔迷离,作为康熙朝的臣子田文镜怎么可能喜欢建兴皇帝呢?但一码归一码,他再对建兴皇帝不满那也是大清的皇帝,可是现在建兴皇帝和皇后在同一天突然全部驾崩,再加上传位雍亲王的遗诏一出,田文镜心头的一股怒火再也按妠不住了。
  除去明面上的消息外,田文镜还听说了更为可怕的消息,那就是私下有人传建兴皇帝和皇后都是死在雍亲王的手上,尤其是后者还被雍亲王挫骨扬灰。
  虽然未证明这消息的真假,但听说此事后的田文镜就如同丢了魂一般,整个人呆立当场,自己如何回的家,就连田文镜也不知道。
  劣质的灯油烧起来灯光昏暗,还带着浓浓难闻的味道。啪的一声轻响,灯芯跳动了一下,屋里先是一亮紧接着又暗了下去,田文镜的目光在此时此刻微微有了些神色。
  “乱臣贼子,怎敢如此!”田文镜咬牙切齿,他恨不得亲自冲进行宫问一问那位即将继承大统的雍亲王,问一问他建兴皇帝和皇后的真正死因。
  可是,他一个年过半百,手无搏鸡之力的文人又如何入得了宫?至于他所谓的监察御史,这个官也早就靠边站了,一年到头别说见着皇帝了,就连朝廷俸禄都发不全。
  田文镜的性格嫉恶如仇,更是敢作敢为,他入不了宫,唯一的办法就是拿手里的笔上述死谏。他知道自己一旦这么做了结果肯定是死,以雍亲王刻薄寡恩的性格,甚至连田家满门都没有好下场。
  但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田文镜无论如何都要这么做,下定决心的他站起身来在屋里走了几步,随后取出一份空白奏折就提笔写了起来,心怀悲愤的田文镜下笔如飞,仅仅半个时辰就洋洋洒洒写了千言,写完后田文镜拿起细看,越看心中的怒火越是抑制不住。
  就在此时,门口突然传来了重重的拍门声,田文镜猛然一惊连忙把那份奏折藏在一旁,随后起身就冲着门方向喝问:“谁在叫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