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656

  几日之后,怡亲王用战时名义请出尚方剑直接斩了一位郡王和三个贝勒贝子,当这四颗人头滚落在地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结果惊得目瞪口呆,而同时也让怡亲王真正彻底地全盘把关外八旗全部归纳部下,从而开始了他早就打算整顿八旗制度的计划。
第1122章
国事如天
  自首席军机大臣史贻直离京后,蒋瑾作为次席如今代领首席,其实朝廷上下都清楚,眼下蒋瑾就缺少一个名头罢了,等时间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不得不说,蒋瑾主持军机处,整个军机处的运行比之前畅通许多,朝政也让朱怡成轻松了些。
  毕竟朱怡成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朱由检,当皇帝的日子也远没民间想象的那么舒服。后世被人诟病的996制度对于皇帝这个职务来讲反而是轻松的,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大帝国的执掌者,朱怡成在许多时间几乎是二十四小时“待机”,无数处理不完,看不到尽头的政务压着,心理脆弱的人根本就干不了这个活。
  怪不得当年万历帝会数十年不上朝,同他刚刚即位时勤政的表现完全不同。之前朱怡成也搞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可当他真正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这才深受感悟,明白了万历的想法。
  做皇帝,成为天下之主,同时也要肩负天下的重任。
  就像是后世西方文化,尤其是电影里提到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过朱怡成又不是生产队的驴,天天埋头苦干自然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正常人,哪怕是皇帝,他也需要有休息和调剂的时间,随着军机处的运行畅通,朱怡成也能喘口气,让自己放松一下。
  但真正的放松自然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放松仅仅只是相对而言。间休之时,朱怡成除了关注子女的教育外,还会思索大明帝国未来的方向,进行一系列的长远规划,这些对于他来讲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
  对于前者,尤其是太子的教育,朱怡成更是关注。毕竟帝国的延续最终要交给太子,太子才是大明的未来。时间一晃就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是永业十一年秋季,再过一季就是永业十二年了,这个时代的人都远比后世早熟,普通人家的子女十三四岁成婚的比比皆是。
  按照朱怡成的规划,再过几年,等太子十六岁就得让他去军中服役。其实不仅是太子一人,所有的皇子都是如此,等到那时候,朱怡成会慢慢手把手地教太子如何运用皇权,搞明白政治,通晓军事,成为帝国合格的接班人。
  让朱怡成欣慰的是,他之前重立了规矩,给了皇族子弟超过这时代的教育方式,这点从目前看来很是不错。而且皇家学院的建立,使得皇族子弟不再会像从前那样成为只会吃喝享受的废物。
  同时,朱怡成通过这种方式吧贵勋阶级的教育一并解决了,再利用这些枢纽连同皇族和贵勋阶级联系到了一起,使得太子从一开始就能够拥有“班底”,偏偏这个班底不会为人诟病,等到将来时,太子正式开府一切顺理成章。
  再者,太子的表现也让朱怡成感到满意。从小就显露出聪慧的太子在进学后进步极快,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隐隐又有了超过同龄人的沉稳和气度,邬思道曾今和朱怡成说过,太子有明君之像,这是大明之福,也是天下之福。
  想到这,朱怡成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他今日特意微服私访去了一趟皇家学院,他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去的,而是以普通家长的身份,除了邬思道和少数人外,其余人都不知道。
  在学院呆了会儿,远远看着太子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有自己另外几个子女的上学情况,随后在邬思道的办公室喝了杯茶,心满意足的朱怡成就和来时一般悄悄离开了。
  回到紫禁城,还没等他走到偏殿,一个小黄门就远远快步过来,在离朱怡成二十多步的距离停下,直到小江子上前询问了几句后回来禀报,朱怡成这才知道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张冉求见。
  难得休息半日,这张冉突然找了过来,朱怡成心中略有不悦。不过张冉不是不知道轻重的人,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他如果没有紧急事务也不会如此急着进宫求见。
  “把他带来偏殿吧。”朱怡成表情平常,淡淡说道,接着继续朝着偏殿走去。
  大约两刻钟的样子,张冉就到了,听着外面小江子的禀报,朱怡成喝了口茶,放下茶杯让他进来。
  “臣张冉叩见皇爷……。”张冉知道自己今天不应该打搅朱怡成,不过如果他今天不来,等明天再汇报这事的话,朱怡成肯定会重重罚他。
  在朱怡成身边这么久,张冉早就摸清楚了朱怡成的性格,这位皇爷表面上平和,可实际上心里的主意大的很,更重要的是对于国事朱怡成一向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普通事或许可以拖一下,可有些事却必须第一时间报给他。
  假如臣子为了讨好朱怡成自作聪明的话,别看朱怡成平日里对臣子不错,可这么做却是触犯了他的底线,必然严惩不贷。
  这种事之前不是没有过,吃过苦头,甚至丢官罢职者不是一个人。按照朱怡成的说法“国事大如天”,整个朝廷,或者说政府必须以国事为重,执行力是第一的!
  所以,张冉见到朱怡成后并没有和往常一般行普通礼,而是行的叩拜礼,也算是他心里小小的打算吧,毕竟他是锦衣卫,属于天子近臣,行这样的礼也说得过去。
  不过张冉的这些小心思朱怡成自然心里清楚,当即摆了摆手让他起来,询问究竟有什么紧急事情。
  “皇爷,辽东传来的消息,臣不敢耽搁,所以入宫求见。”
  “辽东?满人不都驱到北边去了吗?如今辽东那边已快入冬了吧,难道这些满鞑子活不下去了打算打回来?又或者主动投诚不成?”朱怡成听了张冉的话先是一愣,接着就笑问道。
  如今辽东那边的局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董大山坐镇辽东,兵强马壮,辽东移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前些天董大山还直接送来奏折向朱怡成汇报了辽东的情况,根据董大山所说,眼下明军所占辽东之地已经稳固,几处要塞也已修建完成,等到明年春夏,大明在辽东的局面会更胜一筹,到时候他准备继续向北边蚕食,进一步压迫满清的生存空间。
第1123章
利用
牵制和约束
  朱怡成说笑,作为臣子的张冉自然要陪笑几声。
  “满人如今都吓破胆了,当时要不是跑的快,董帅早就把他们给一锅端了,哪里还能如今在北边逍遥。依臣看,这个冬天他们可不好熬,就算能过冬也得掉几层膘,等到来年开春,董帅继续挥兵北进,这些家伙恐怕更不好受……。”
  “行了,你这个马屁拍的,有事说事,辽东那边究竟何事。”听着张冉这不及格的马屁话,朱怡成笑骂了一句,随后正色问。
  “皇爷明鉴,臣的人加急来报,辽东那边满人窝里斗。”张冉笑嘻嘻地先又拍了下马,随后取出一份东西双手递上。
  “窝里斗?”朱怡成有些疑惑,接过后打开看了起来,没看几眼就皱起了眉头,整个人也正坐了三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十日之前,当初满人北撤,臣派人混了进去,事发时猝不及防,再加上臣的人在那边只是小角色,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满酋行事时提前封锁全城,等尘埃落定后才能送出消息,路途遥远故晚了些。”张冉小心解释道。
  朱怡成点点头,张冉这话也是实在话,何况以辽东至京师这么远的路途,能够这么快把消息传递过来已是不易了。
  不过传来得消息虽说张冉前面打趣讲是窝里斗,但看完里面所说的内容后,朱怡成知道这个消息对于大明而言并非什么好事。
  满清兴于八旗制度,亡也亡于八旗制度。
  开国不足百年,满清八旗就已经不是之前的八旗了,其实当初不是因为三藩之乱,或许在康熙手里的八旗更是不堪。
  随着入关得了天下,满清上下就起了享受安乐之风,当年祖宗的彪悍仅仅一两代人就荡然无存。
  朱怡成在江南起兵后,和满清交战甚多,但真正在战场发挥作用的八旗兵却是寥寥无几,满清方面担任主力的是绿营。
  由此可见,八旗不堪重用可见一斑,之后随着大明在南方崛起,满清上下这才想起重振八旗,以八旗为核心,学习大明编练新军等等,这些措施才一一出现。
  但到这时候已为时过晚,早就已开始烂了的八旗哪里是靠着这就能恢复的?何况那时候当时的八阿哥,后来的建兴皇帝和康熙争夺皇权,还在朝中弄出了以“八王议政”来逼宫的事件。
  再者,满清的八旗制度先天就有缺陷,皇帝虽然高高在上,可八旗的旗主却捏着下面奴才的一切,有些事就算是皇帝也无可奈何。
  在正常的历史中,最终八旗成了满清的掘墓人,就连绿营也烂到了根子上,导致清末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了新的政治结构。
  而现在,在辽东的怡亲王居然直接向八旗制度下手,而且先行没有丝毫预兆,突然发动就把辽东的八旗全部捏在了手里。
  这看来的确是窝里斗,可实际上怡亲王的这种做法表面上虽然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导致满清内部产生裂痕,但怡亲王是直接推翻了之前的八旗制度,用重编八旗的方式直接把权力归于中央,从长远角度来讲,这对于满清是一件好事,一旦他完成了计划,那么满清就会更有凝聚力,也更有战斗力。
  “这个十三阿哥,不简单啊!”朱怡成神色有些凝重,作为帝王他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怡亲王,也就是之前的十三阿哥,在历史上曾今留下赫赫威名,虽然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如老十四,可是在政治眼光包括魄力上确远超出。
  怪不得历史上这家伙会如此受雍正重用,两人不仅好的如同穿了同一条裤子,更是雍正政治上的重要臂膀。
  后世,不少历史学家称呼他为“常务副皇帝”,这个独特的称呼不仅是数千年独一无二,更体现了他的重要性。
  没几分本事,能当常务副皇帝?现在他居然在辽东搞了这么一手,着实让朱怡成出乎意料。
  第一时间,朱怡成是想着解决问题,一旦让怡亲王完成针对八旗的改革,对于大明绝对不是件好事。
  可是现在,继续出兵并不显示,京师虽说事秋高气爽,但在辽东已降温了,恐怕用不了几天,辽东那边的第一场雪就会来临。冬季出兵,在这个时代是大忌,朱怡成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马上皇帝,如何不知道这道理?
  所以说,眼下出兵是不可能的,最起码要等半年,也就是董大山计划的来年开春后再出兵。
  可就算这样,辽东北边这么大的地盘,以明军的军力而言根本不可能铺开,集中兵力歼灭对方极难,而且到那时候怡亲王肯定已完成了对八旗的改革,没了内部牵制,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打法,利用广阔的地盘和复杂的地形和明军周旋,同明军打持久战,最终用天气拖延到冬季再逼迫明军撤退。
  这样的话,大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泥潭之中,这是朱怡成绝对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也是当初他和董大山定下步步蚕食计划的原因。
  仔细盘算了下,权和利弊的朱怡成心中摇了摇头,辽东战事计划不能更改,这点目前依旧要按计划实施。
  可问题在于怡亲王那边一旦完成改革导致的后果,朱怡成又不是坐视不理,想了想后,朱怡成决定还是从俄罗斯那边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借用俄罗斯给怡亲王先找点麻烦。
  眼下俄罗斯在京师的使馆已经完工,公使也已到位。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无论朱怡成心里对俄罗斯有什么想法,可现在利用下对方他是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
  问题就在既要利用俄罗斯,也要防备俄罗斯在北方继续坐大,这个分寸必须把握好,朱怡成知道一旦他提出这个要求,以俄罗斯的贪婪必然会得寸进尺,所以如何牵制和约束对方必须考虑周全。
  想到这,朱怡成突然间想到了一件事,这件事其实大半月前就报上来了,不过让朱怡成当时留中未有决定,从而搁置一旁。而现在恰好可以起到牵制和约束俄罗斯的作用,说不定用好了还能给怡亲王那边找点麻烦。
第1124章
老北京
  京师乃天下首善之地。
  原本京师就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自大明夺回京师后,由于满清西狩,导致京师有了段灰暗的时间,不过很快大明正式接收京师,为了日后大明还都,朱怡成派重臣治理,几年下来京师不仅繁华尽复,相比当年更胜一筹。
  大明还都后,京师作为中枢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几年来京师的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尤其是大明并不闭关锁国,大开海贸,连通世界,由海外而来的各国商人、官员、学者、工匠等比比皆是,随着他们的到来,再加上大明海外领地的相互沟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灵通和文化交流,更影响到了京师的面貌变化。
  走在街道上,赵伙洛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四周,要说起来他可是老北京人,从小就在这个城市出生长大,说句托大的话,当年可是闭着眼都能逛完北京城的主。
  可是仅仅离开几年,北京城就变得和自己印象中大为不同了,不仅许多地方变了样子,更重要的是街上的行人打扮穿着再也不是当年长袍马褂,脑袋后面弄着金钱鼠尾的样子。
  如今的城中,放眼望去都是穿着大明华丽服饰的人,不仅是普通人,就连那些金发、红毛,有着五颜六色眼珠子的洋鬼子也是这个样。更重要的是他们展现出来的那股子气,和赵伙洛印象中的完全不同。
  如果说当年的北京人就像是打断脊梁骨的奴才样,而现在意气风发的他们就是真正的主人。人还是那些人,可由内至外的精神却根本不一样,这是让赵伙洛百思不得其解的。
  不过话说回来,北京终究是生养他的地方,回到北京城,赵伙洛就如同原本没了魂的人还魂了一般。再加上现在的北京城可比当年更繁华更热闹,而且北京人的这新的股子气息逐渐熟悉后反而让赵伙洛感觉到舒坦,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恐怕就是大国之民的精神,综观历史,如今的北京城或许只有盛唐时的长安可以相比。
  北京一切都好,一切都让赵伙洛欣喜和流连忘返,但惟独有点却让他着实不习惯,就是原本北京城里的京片子仅仅几年时间消失的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雅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