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656

  相比西安,兰州虽是西北重镇,可条件要差得远了,更不用说和当年的北京城相比。
  整个兰州,就连官府都是破破烂烂的,至于平常的建筑就更糟糕。至于人口,整个甘肃的人口原本只有不到四十万,大多分布在陇中和陇东南部,自从清廷在顺治朝时,把甘肃首府由宁夏迁往兰州后,兰州的人口这才逐渐上升。
  但直至如今,兰州一城的人口也不过三万多人,而清廷自从西安继续西移抵达兰州后,这座城市瞬间就被塞进了数十万人,这些人包括整个西安的清廷中枢、朝中官员和其家眷,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普通人,再加上八旗和新军,不大的兰州城顿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试想,一座原本最多容纳五万人的城市,一下子增加了几倍的人口,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状况。
  就算雍亲王提前有所准备,可这么多人涌入兰州已经造成了极大压力。别的不说,就将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吧。衣和行也就算了,地处偏僻的兰州肯定无法同中原那样繁华,但人总要吃饭和住的,这么多人口每日的人吃马嚼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许多人连住的地方都没,西北的风沙又大,那些只能暂且歇息在营地中,几户人挤在同一个帐篷里的情况比比皆是,令跟随来到兰州的许多人叫苦不迭。
  兰州城内,雍亲王住的地方名义上称为行宫,可实际也就是一处看起来有些样子的大院罢了。
  后面的院子住着建兴和他的皇后、妃子还有阿哥、格格。堂堂大清的皇上,这位建兴皇帝连同老婆孩子挤在小小的屋子里,平日别说出去,就连出门在门口转上几圈都需那些看守的奴才同意,才有短暂的“放风”机会。这种待遇甚至连所谓的圈禁都不如。
  至于前面的院子,住的就是雍亲王。这边不仅是他的住处,同时也是他处理公务的场所,可以说这所谓的行宫眼下就是满清的中枢所在了。
  雍亲王盘坐在炕上,边上的炕桌摆满了奏折还有一些文书,房间不大也就十几个平方左右,根本就进不了多少人,所以太监什么的都被赶了出去守在外面,张廷玉、马齐、殷泰、田文镜、戴铎五人站在一侧。
  张廷玉、马齐、殷泰这三人不去说,隆科多不在兰州,正领兵在更西面以稳固地方。而田文镜、戴铎这两人是雍亲王在前往兰州之前特意提拔起来的,新入上书房的近臣,这两人可以算得上雍亲王的夹袋人物。
  田文镜出身汉军正蓝旗,监生出身,先后在地方担任过县丞、知县、知州等职,因为做事勤勉,在地方干了二十三年才内迁吏部员外郎。
  入京后,田文镜一没文凭(仅仅只是监生)二没背景,在京中当个京官难以出头,亏得后来康熙整顿户部时,田文镜被调至当时的四阿哥手下协助,由于他能力出色,做事认真就入了当时的四阿哥眼,随后对他多有提协,就这样田文镜就成了四阿哥的人。
  后来,四阿哥封雍亲王,作为门人的田文镜水涨船高,先迁为刑部郎中,之后又升迁监察御史,更在雍亲王的运作下由汉军正蓝旗转为正黄旗,直接成了雍亲王的旗下奴。
  建兴迁都西安后,田文镜就在朝中成了透明人,那时候雍亲王面勉强自保,自然无法再照顾于他。不过田文镜这人倒是有些古人之风,对于雍亲王倒一直忠心耿耿,直到雍亲王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建兴总摄朝政后,田文镜这才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
  而戴铎就更不用说了,戴铎此人要以出身甚至不如田文镜,毕竟田文镜不是进士还算是监生出身。可是戴铎仅仅只能算是读书人罢了,身上有的也只是秀才的功名。
  但要论同雍亲王的关系,戴铎就要比田文境强许多。早在雍亲王还是阿哥的时候戴铎就已经是他的人了,不过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师爷又或者是谋士,在暗中帮着雍亲王出谋划策。
  当初建兴上位,眼看皇帝之位已落入建兴手中后,戴铎就果断判断局势,力劝雍亲王韬光养晦以保全自身。也正是因为戴铎的建言,雍亲王这才躲过一难,然后给建兴一种甘愿做个太平王爷的假相,从而暗中悄悄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中突然出手,一举翻盘。
  可以说,雍亲王有今日同戴铎是分不开的。掌握大权后,雍亲王对于戴铎自然是要重用的。
  正是如此,在提拔田文镜的同时,雍亲王也把戴铎放进了上书房,以作为自己的近臣。
  “粮食的情况如何?”雍亲王开口问道。
  “回王爷,粮草暂时不缺,虽不如在关中之时,但也算够用,只是……。”田文镜回答道,但话说了一半迟疑了下。
  见雍亲王的目光向自己扫来,田文镜又道:“西北之地远不如中原,眼下朝廷虽不缺粮,但数十万人涌入西北,地方压力极大。以朝廷的存粮来看,最多也就勉强支持到明年初冬,如无新粮补充,其后果无法想象,所以臣建议尽快在西北屯田,抓紧耕种,以补其缺。”
  “嗯,此言有理。”雍亲王点点头,田文镜这话说的没错,其实对于西北的情况雍亲王也是知道的,整个甘肃虽然地广人稀,如果以地方和人口比例来讲,别说多出数十万人,就算多个一百万人也没问题。
  不过正如田文镜所言,西北不比中原,西北原本就不是产粮区,这么多人涌入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朝廷之前准备了不少粮食,可坐吃山空不是办法,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屯田一事,本王已让隆科多着手去办了,估计过不久就会有消息传来。不过无论是军屯又或者民屯,总要拿个确切的章程出来,诸位都是我大清重臣,更是能臣,不知有何教本王的?”雍亲王如此说道,随后把目光看向众人,见众人略有迟疑,他哈哈笑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今日议事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能为我大清百姓和天下万民找一条出路,本王哪里会生气,高兴还来不及呢。”
  雍亲王的话顿时让众人同时发出了笑声,大家笑着连连点头,同时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第1014章
魄力
  不得不说,雍亲王之所以能够取建兴代之而上位,除了满清面临的困局让满清贵族王公为之心焦,同时对建兴始终无法改变而感到无比失望,此外也有他个人的魅力所在。
  虽然说,建兴在继位之前有贤王之称,待人春风和睦,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亲近感。成为皇帝后,在大多数时候建兴同样让臣子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就算平日里同臣子议事,建兴也是极有礼数,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
  可是,这样的皇帝虽然让人感觉亲近,却又让人有一种不太稳妥的看法。就像是朋友和成功的企业家的区别,前者可以让你在交往中感到放松,而后者虽然让你在交谈时候会有一种紧迫的压力,但又让你更为信任和依靠。
  雍亲王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平日不苟言笑,更有着铁面王的称呼,可当他决定并且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臣子们都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他们知道雍亲王一直就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个善于干实事的人,在如今局势下这种干实事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的掌舵者。
  笑正渐息,田文镜首先开口,他请示过雍亲王后取出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地图,当着大家的面把地图展开。
  接着,田文镜指着地图说了起来,随着他的讲述,甘肃各地,尤其是陇右和陇东南的区域面目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根据甘肃的地形、河流、山川和四季气候,田文镜指出最为合适屯田的几个位置,并且建议效仿前明在这些地方建立卫所,进行屯田。
  “王爷,其实如今无非军屯和民屯,依臣之见而今可双管齐下,最要紧的还是开屯。”
  “田大人的意思是集中力量先开屯,以满足明年之需,等出田后再调整军屯和民屯?”在场的人都是精英,田文镜这话说出后顿时就有人明白过来,马齐当即追问道。
  “正是!”田文镜点头道:“无论何种,屯田目的是首要的。民力要聚集、指挥并且进行屯田,其效率远不如军屯便利,这点我想各位大人是知道的。”
  见众人点头,田文镜又道:“眼下最要紧的是开屯,这时间一天天过去,实在是耽搁不起,如果先纠于民屯还是军屯,倒不如双管齐下,以抓紧时间做好实在的工作。至于后者,等到明年时再慢慢处置也不迟,想来有这大半年的时间,朝廷也能拿出完善的方案,王爷您以为呢?”
  田文镜不愧是在地方干了二十多年的能吏,相比马齐、张廷玉这些中枢大员对于这种农事可以说是最为熟悉。况且,他所提出的建议也极为合理,仔细想想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眼下燃眉之急。
  众人心中暗叹田文镜能被雍亲王看中的确不是侥幸,仅凭他对于地方的判断和思路满朝就算要找也找不出几个来。而且他还提出效仿前明的卫所制度,以协助屯田所用,这点让人拍案叫绝,要知道当年前明的卫所制正是朱元璋大搞屯田,实施以军养军而来,也正是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朱元璋在几年之间就实力大增,最终靠此得了天下。
  虽说前明的卫所制度在不到百年就渐渐流于形式,而到前明中后期卫所崩坏,更不堪重用。但这些却无法掩盖当年这制度建立和在元末时期的重要性,在场人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自然也知道这前朝故事。
  除去这些臣子所想,雍亲王想的有更深的一层。眼下随着清廷移向西北,在甘肃的清军无论是八旗、绿营又或者所练的新军也越来越多,眼下仅仅在兰州就有着近十万大军在,更不用说隆科多、殷泰和其余将领手里的部队了。
  这些部队一方面要承担预防东边明军的进攻,但从目前来看明军要进攻西北的可能性不大,除去时间的原因,明军拿下的关中、山西等地都需要恢复生产,平稳地方。再加上清军在靠着关中地区占住了同往甘肃的要道,明军如果想从关中进入甘肃,除非拿下要道才行,而要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另一方面,郭亲王的部队在西域,雍亲王已在着手处理这件事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过不了多久郭亲王之事就能妥善解决。等到那时候,雍亲王手里的全部兵力就会更进一步,到时候手握那么多兵力其实也不全是一件好事。
  养兵是极其耗费金钱的,就算在满清最盛的时候,全国上下的兵力也不过五六十万罢了,这相比前明动不动就上百万的兵力来讲可以说是有些可怜。而现在,丢失中原败走西北的满清,如果解决西域后,那么雍亲王手里的兵力就要超过三十五万,这么一支庞大的力量在手每日的耗费可想而知。
  而且,军队也是不确定因素,这么数量的一支军队摆着无所事事就会闹出麻烦。何况满清现在也不可能削减军队数量,面对大明的威胁,满清甚至连手上的军力还觉得有些不够呢,哪里会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军队数量?
  所以为了保证军队这不稳定因素的安宁,把这些军队部分用于屯田是最好不过的。至于屯出来的田,以后也可以分给民屯使用,反正这都是朝廷的东西,给谁不都是雍亲王一句话那么简单?
  对此雍亲王表示同意,他决定依照田文镜所说的去办,同时把田文镜加衔为钦命屯田大臣,并让殷泰协助,以做好屯田工作。
  除此之外,其他人也提出了比如养牛养羊甚至牧马的建议,可以在不利于耕种的区域进行畜牧业发展,以减轻朝廷压力。对此雍亲王也表示欣然接受,满清原本就是游牧渔猎民族,做这些是满清祖宗的老本行,现在再把老本行捡起来也是应该的。
  屯田一事就这么基本定下了,雍亲王嘴角露出了微笑,如果一切顺利,明年这时候就能让自己轻松许多。
  而就在这时,戴铎突然向雍亲王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提出后在场人全愣了一下,就连雍亲王本人都很是意外。
第1015章
进而摄政
  戴铎打着马蹄袖冲着雍亲王跪下,神色中满是恳切:“王爷,如今皇上病重无法理事,朝政艰难之时,臣恳请王爷以先帝之子,皇上之兄,当朝亲王之尊摄政,以安天下之心,定我朝之基。”
  谁都没想到戴铎突然会来这么一手,他这么一跪,又这么一说,在场其他人哪里还站得住?当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后全都跪了下来。
  戴铎这分明就是要让雍亲王再进一步,以摄政之名进位摄政王,从而在法理上确定雍亲王统揽大权的合理性。
  在满清,当年多尔衮就以摄政王之职独揽大权,同皇帝几乎平起平坐。而如今,一旦雍亲王进位摄政王,那么从法理上就可以确定雍亲王对朝政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一点,作为摄政王几乎已同皇帝的权利没什么区别,从这点来讲雍亲王一旦正式摄政,那么他就等于半个皇帝了。
  至于戴铎讲的所谓皇上病重无法理事,这种鬼话大家都心知肚明,仅仅只是找个理由罢了。
  马齐的性格比较直接,为人也相对爽直,虽然他对于建兴之前无法扭转乾坤很是失望,对于大清面临的局面也无比焦虑,从大局考虑而最后选择了雍亲王,但在他心里对于建兴还是有君臣之谊的。何况,建兴继位以来,对于马齐也颇为信任,两人相互还算融洽,如今听得戴铎突然进言提议让雍亲王进位摄政,他虽没出口反对,可心里却不是滋味。
  至于张廷玉,在心里暗骂戴铎厚颜无耻用这种方式讨好雍亲王的同时,可同样也不能不承认戴铎的建议也有几分道理。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虽然雍亲王如今已掌握大权,可毕竟以亲王身份理政并不妥当,但是假如直接进位摄政王,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殷泰和田文镜两人却没那么多考虑,在他们看来自己早就是雍亲王的人,如果雍亲王进位摄政王,那么对于他们非但没有坏处反而有着好处,所以这两人在戴铎说完后异口同声表示赞同,劝雍亲王进位摄政王。
  五人中三人已经明确表态,剩余的张廷玉和马齐最终也附和赞同,劝雍亲王以大清基业出发,为天下万民着想进位摄政。
  “这……本王如此所为,恐招来非议啊!”听着众人相劝,雍亲王心中开心的不行,但表面却装出一副很是为难的样子:“如不是皇上病重无法理事,本王又怎么会来淌这个混水?一直以来,本王一心只想当个太平王爷而已,但如今国事艰难,不得已本王这才硬着头皮协助皇上理政,如此所为已经是逾越了,怎么还能进而摄政呢?不可,这万万不可……。”
  “王爷,正因为国事艰难,所谓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王爷此举是为我大清,为我天下万民和江山着想,这天下人又如何能因此对王爷有半分不敬?还请王爷早日摄政以正其名,以安天下!”田文镜义正词严道,对着雍亲王就是砰砰几个头,一副雍亲王不上位他就要磕死当场的架势。
  “抑光这是为何?起来,快快起来!”见此,雍亲王一副焦急的模样连忙从坑上下来,伸手就把地上的田文镜拽了起来,看着田文镜脑门上已经磕出的血迹,面容顿时痛心和埋怨:“你的心本王自然是知道的,但你们如此所为分明就是把本王架在火上烤啊!一但本王真进位摄政,这天下人悠悠之口还不知道会说些什么呢,难道你们想让本王陷于不义之中?”
  “王爷此言差也!”见田文镜后来者居上抢了自己风头,戴铎心里暗骂,这时候急忙接过话道:“王爷此举是为了大义,又何来不义?如今也只有王爷摄政才能救我大清危局之中,再者王爷向来一心为国,一心为公,这天下人都是知道的。”
  “可是……。”雍亲王依旧迟疑不决,紧皱的眉头无比为难。
  “王爷,此一时彼一时,几位大人说的没错,王爷摄政是眼下最好的办法,这是为了大清江山,也是为了皇上安心啊!难道王爷如此就不遭人非议?当年王爷奉先皇之命清理户部,铁面无私令天下人无不赞叹,王爷之名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如今摄政正是众望所归,更能以此镇住宵小之辈,以定朝野之心。为此,臣请王爷不必再有顾虑,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摄国政!”张廷玉心中叹了口气,事到如此他不说话也不可能了,何况雍亲王虽然一力推辞,可他却清楚雍亲王是等着自己和马齐表态。
  这时候,如果他再不说话,就不是得罪雍亲王这么简单了,想到这张廷玉上前开口道,边说着边以大礼跪下,同时趁所有人不注意的当口悄悄碰了碰站在右边的马齐。
  马齐性格不如张廷玉圆滑,可也不是傻子,顿时也明白了过来,急忙跟着张廷玉一起跪下,同时其他三人再一次跪下,异口同声劝雍亲王摄政。
  看着众人这么一幕,雍亲王表现出一副无奈又无比纠结的样子,好半天这才长叹了口气。
  “你们几个奴才,这是让本王进退两难啊!上位容易,可这样一来本王就再也退不得了,一旦未来有事,不仅是本王,就连你们也都是粉身碎骨的下场,难道尔等就不知道其中利害?”
  “臣(奴才)愿跟随王爷同进共退,万死不辞!”诸人想都不想就回答道,见此雍亲王无奈摇了摇头,然后再思索片刻,最终点头答应了。
  见雍亲王最终答应,众人顿时大喜,尤其是提出这个建议的戴铎心喜之余更是得意。
  雍亲王上位,他这个提议者自然有着好处,说不定很快他就能借此成为雍亲王——不!应该是摄政王的第一重臣。只要迈出这一步,那么未来再找机会直接取建兴而代之也是顺理成章,一想到这戴铎心中就是一片火热。
  接着,戴铎主动提出由他来起草雍亲王摄政的圣旨,雍亲王也点头表示同意。这一下,戴铎更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起劲,不一会儿就洋洋洒洒写完,然后摇头晃脑地当众读了起来。
  读完后,雍亲王让戴铎修改了几处,随后重新撰抄后,取出藏在炕头的皇帝之宝盖上,随后让张廷玉去宣布旨意。这样一来,自此雍亲王就完成了由亲王进位摄政王的步骤,而众人也同时改口称呼其为摄政王千千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