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656

  在还都北京的大半月后,手上乱七八糟的杂事终于处理的差不多了,朱怡成这个皇帝也终于能稍稍松口气。
  有时候朱怡成觉得当皇帝的确不容易,每天要操心的事实在是太多。就像他,虽然下面有着军机处帮忙打理,再加上六部和其他机构处理大部分政务,真正要他做决策的大事其实并不是很多,往往许多奏折送他到这里时只是看上一眼,然后用朱笔圈阅而已。
  就算这样,每日里他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就超过了八个小时,更要命的是官员还有休息日,而他这个皇帝却是全年无休的,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哪怕就是过年他都要抽时间处理一下政务。
  几年下来,对此朱怡成倒也习惯了,同时有时也对此有点感慨。每想到当年朱元璋靠着自己直接处理政务数十年如一日的精力,朱怡成就有些自叹不如。
  这一日午后,朱怡成用了午膳,就从养心殿走了出来。今天该看的奏折基本都看完了,该处理的也全处理了,难得可以休息半日。
  自还都北京,住进皇宫后,朱怡成虽然在这住了这么长的日子,可实际上去没有好好逛过皇宫。
  作为一个皇帝,对自己的皇宫还是不熟悉,倒也极是难得。恰好趁着今天有时间,朱怡成索性安步当车,在周围好好逛逛。
  穿着普通的道袍,由几个侍卫和小黄门陪同着,朱怡成就随意逛了起来。皇宫的面积极大,但现在整个皇宫的人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皇后、妃子、太子、皇子、公主等还在南京暂未北上,等到再过几个月,他们就会陆续北上抵达北京,等那时候人气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萧条了。
  陪同朱怡成的几个小黄门中其中有一个曾经在满清时期再皇宫内呆过,大明拿下北京城后,满清朝廷逃亡陕西,虽然同时带走了宫中不少人,但不可能把所有人全带走,除了一些有品级的太监宫女外,其他普通小太监宫女什么自然被满清给抛弃了,从而留了下来。
  之后明军占领北京城,对皇宫进行了封锁和清点,留下来的太监宫女还有二千多人,这些人中后来有不少被遣了出去,不过也有不少人恳求着留了下来。宫女那边还好些,至少有些宫女都是有家人的,离开皇宫回到家里还能继续嫁人重新生活,但太监就不同了。
  太监是无根之人,进了宫中自然就没了家,假如离开了皇宫这些太监根本不知道如何继续生活下去。所以对于这些太监的安置就成了问题,再加上朱怡成在南京时就很少使用太监,而且他对于后宫的管理极严,所有人都知道朱怡成的这个规矩,最终这件事下面无法处置,报到了朱怡成这边。
  当时朱怡成考虑之后决定暂时留下这些人,但需要对这些人进行考核和删选,以避免用人不当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最终有一千多太监和宫女留了下来,他们依旧住在宫中做的日常维护和其他工作。
  就像现在,陪同着朱怡成的几个太监中其中一个就是之前的太监,当然他是小太监,更没什么级别。只所以这一次跟随其中,那是因为他对于皇宫各处比较熟悉,朱怡成临时起意要逛逛皇宫,朱怡成身边的太监立即就想到了这个还算机灵的家伙,就把他给找了过来。
  还别说,这个二十出头,样貌清秀的太监有些做导游的天赋,跟着朱怡成身边对于各处建筑如数家珍,而且还有些眼色,每当朱怡成在一处停下脚步,似乎对某一处有所兴趣的时候,这个小太监就能很及时地为朱怡成讲解这地方的来历和典故。
  这样一来,倒是让朱怡成兴致勃勃,一边游着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走了足足一个时辰后,朱怡成有些累了,恰好不远处有处水榭,当即决定在此歇息一会儿。
  坐下不久,很快就有宫女端来了茶水瓜果这些,喝着甘香的茶水,今日的阳光明媚,照着花园中含苞欲放的花木令人心旷神怡。
  喝了几口茶水,听着小太监对这水榭的讲解,朱怡成突然兴起,问了问小太监的名字和籍贯。
  听得皇帝问起这话,小太监顿时又惊又喜,他知道自己一旦被朱怡成问起这些就表示他入了皇帝的法眼,也是他的机遇。
  “回皇爷的话,奴裨是保定人氏,入宫前叫江文堰,入宫后宫里给奴裨起了个小江子的名号……。”
  “江文堰,这个名字倒是不错,普通人家起这名的可是少见呀。”朱怡成听后顿时笑道。
  “皇爷圣明。”小江子垂首道:“奴裨家中原本有些薄产,祖父曾经中过秀才,奴裨的名字还是当年祖父给起的。后来祖父过世,家中又遭遇变故,奴裨十二岁那年净了身子入了宫,一直在宫中呆到如今。”
  “是何变故?”朱怡成饶有兴趣地问。
  小江子迟疑了下,这才说道:“回皇爷的话,奴裨家当年被圈了皇庄,家中之地被夺,家父告状无门悲愤交加,后又遭人陷害惨死狱中,家父死后家母过不多日郁郁而终,奴裨无奈这才……。”
  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小江子也是可怜人。朱怡成心中这样想到,不过他也不可能只听对方几句话就相信,目光朝着站在小江子身边的太监望去,这个太监是从南京跟随他来的,一直都在身旁听差,虽然仅只有最低的太监品级,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讲,也算是太监中的大太监了。
  见他微微点头,朱怡成这才肯定这小江子所言不虚,再加上现在宫中留下来的人都经过核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这小江子也没那么大的胆量欺骗自己。
  对于小江子所说的圈皇庄一事,朱怡成之前只是听说过,毕竟他久在江南,江南这边虽然也有皇庄,但情况却和北方不同。要知道满清入关后势力大多集中在北地,而保定靠近北京更是当年圈地的重地。
  早在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跑马圈地就导致许多百姓家破人亡,而后来虽然康熙亲政后缓和了许多,但这种事却一直都没停止过。甚至可以直到历史上满清中后期这种情况也有发生。
  询问了一二,小江子缓缓道来,朱怡成这才知道当年圈走小江子家的田地恰恰就是现在的满清建兴皇帝,也就是当年的八阿哥。
  建兴皇帝当年做阿哥的时候号称贤王,可实际上各个阿哥中地方势力最大,拥有财富最多的恰恰就是他。在他的手里,仅仅庄子就有几十处,田地更是数不胜数,而且这些地产都由他的门生代为管理,每年给他带来巨额的财富。
  也正是因为这些财富来源,使得他才有大量的金银拉拢其他阿哥和朝中官员,从而为他赢得了贤王的称呼。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难之中,就如同小江子家中的遭遇一般,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你家中还有何人呀。”
  “回皇爷,奴裨家中还有一个小弟和小妹,小弟今年十六,小妹十四,靠着奴裨在保定老家生活。其中小弟正在进学,奴裨是残缺之人,今生除了伺候皇爷外已不作他想,只希望小弟将来能够出人投地,挣一份功名恢复家业,至于小妹,奴裨希望她能找个好人家……。”
  小江子如此说道,说话时情真意切,看得出他说的不虚。朱怡成见了不免得心中有些感慨,当即对身边听差的太监道:“这小江子还算机灵,以后就由你带着吧,另外给他每月月钱再加上五元,以令其供养弟妹。”
  “奴裨明白。”那太监连忙说道,接着见小江子还傻傻地站着一时间没回过神,连忙悄悄一脚就踢在他小腿上。
  这一脚顿时提醒了小江子,小江子顺势就扑通跪了下来,向着朱怡成连连叩首谢恩。
  朱怡成淡淡一笑,也不说什么,一挥衣袖站起了身,直接离开了水榭。等朱怡成走出一段距离,那太监这才又踢了小江子一脚,笑骂道:“你小子倒是好运气,居然让皇爷瞧上了眼,以后需记得守好规矩,好生伺候。”
  “老祖宗恩德,小江子粉身难报!老祖宗今日的话,小江子铭记在心!”小江子感激万分地对太监说道,那太监见小江子知趣,微微点头表示满意,然后示意他赶快擦干眼泪,赶紧跟上朱怡成。
  转了一圈,朱怡成回到了养心殿,随后就让人去把孙嘉淦给招来,过了半个时辰,孙嘉淦急急赶了过来,见过礼后,朱怡成让孙嘉淦入座,随后直接向他询问起了关于满清在各处圈地和皇庄的情况。
  对于这个询问倒是让孙嘉淦有些意外,他原本还以为朱怡成找他来是为了其他事,但没想到问的是这事。不过孙嘉淦在北京这么多日,又一直忙于直隶一处的政务,对此倒是很是清楚。
第834章
拨乱反正
  根据记录,满清入关后圈地最严重的是顺治年间,之后一直延到康熙初年。仅仅在北地,尤其是北京附近和直隶地区,所谓的跑马圈地的地亩高达一千六百万亩,造成了无数普通人家破产,甚至沦为旗下奴。
  这仅仅只是官方的数字,按照孙嘉淦所说,真正的数字恐怕还要多些。由于跑马圈地造成的极大影响,使得地方百姓怨声载道,民间甚至出现了连续不断的反抗行为。
  在康熙亲政之后,为缓和社会矛盾,康熙特意下旨停止跑马圈地,但这并不代表圈地的结束。
  终康熙执政时期,圈地事件依旧有所发生,只不过手段从最初的强横圈地变成了巧取豪夺而已,规模也小了许多。
  再者,康熙虽然下旨停止圈地,但却没有发还所圈之地,反而利用已圈的地搞起了皇庄、王庄和官田等等,把失地百姓当成了包衣奴,令其在这些土地上为满清耕作,从而获得利益。
  孙嘉淦大致讲了讲关于圈地的情况,朱怡成点头表示明白,随后询问眼下对于这些已圈之地,包括之前的皇庄和王庄又是怎么处置的。
  对此孙嘉淦回答道,满清逃离北京后,这些皇庄和王庄自然就收入大明朝廷之下,眼下除官田外,那些庄子现在都属于朱怡成,也就是说在朱怡成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在京郊和直隶居然拥有了近千万亩土地,这倒让朱怡成有些意外。
  “此事臣前年已造册交军机处上奏,如皇爷需知晓详细可取档一观。”孙嘉淦最后如此说道。
  他这么一提,朱怡成倒是有些想起来了,前年的时候孙嘉淦的确来过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对北京和京郊等地的清理,似乎还有附录。
  不过当时朱怡成正忙于其他事,只看了奏折内容却未去详细去瞧附录,之后仅做了批示后就让军机处存档了。
  想到这,朱怡成心里轻叹一声,这也算是自己疏忽大意吧。假如不是今日小江子说的那些,自己也不会留意此事。
  孙嘉淦,包括军机处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作为敌产,尤其是满清贵族的产业,在拿下北方后收归国有是自然的。对于官田,当然是有朝廷接手,而皇庄和王庄这些产业也就归于皇帝朱怡成了。
  现在在京郊和直隶地区,属于朱怡成的皇庄就超过百处,田亩数更是惊人,居然高达七百万亩之数。这还是孙嘉淦把一些原本属于满清王庄和贵族的庄子直接收归国有的剩余,如果当时一起算进去这数字更令人惊愕。
  摇摇头,朱怡成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富有四海,拥有整个天下,要这些庄子干什么?当年朕不知也就算了,而今朕知晓了此事,却不能熟视无睹。”
  “孙嘉淦!”
  “臣在!”
  “这些地产都是当年满清巧取豪夺的民脂民膏,朕为大明天子自然要拨乱反正,这样吧,你同军机处这些日子拿个章程出来,把这些地产好好理上一理,能寻到旧档有主者就逐一发还原主,至于无主者就归于朝廷充作官庄官田。至于那些包衣奴和庄头庄丁者,也好好删选一二,适当给予田地,以助重立家业……。”
  朱怡成这番话让孙嘉淦全身一震,他神色激动地连忙站起身来,以大礼向朱怡成参拜道:“皇爷心系天下胸怀百姓,此乃天下万民之福,我大明之福,臣替天下百姓谢皇爷恩德……。”
  “起来起来,不必如此。”朱怡成连忙上前搀扶起孙嘉淦,随后在他肩膀上重重拍道:“这件事是朕当做之事,只是晚了一些,尔等需用心去做,千万记得要落在实处。”
  朱怡成这话既是表态也是鼓励,更带着一分敲打。他可不想好事最终做成了坏事。
  对于政府出面做事,朱怡成还是知道一二的,有些政策虽然好,但在实施过程中走样,甚至有人起了贪心把一件明明对老百姓有益的好事做成了怨声载道的坏事,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虽然现在的大明从吏治上来讲还算不错,而且经过福建案后,朱怡成雷霆万钧的手段也令朝廷上下看清楚了这位天子对腐败的厌恶和决心。但现在这件事却是牵扯利益极大,如此多的皇庄和田地,一旦下面办事的人趁此机会捞上一把,必然会使得朱怡成原本的要求大打折扣。
  为避免这种情况,朱怡成要求孙嘉淦必须把工作做到位,对此孙嘉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表示认同。
  不过孙嘉淦也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觉得一下子全部把所有的皇庄发还百姓有些不妥,这个说法倒让朱怡成有些诧异,因为他知道孙嘉淦的为人,这是一个能吏,也是清官,为什么会这样想。
  “皇爷,自满清入关后,大肆跑马圈地已过去许久,今日已不同往日。如果直接寻找原主进行发还的话虽可以找寻一二,但许多已无实际证据。如此去做,并不能体现皇爷的用意。何况那些庄头、庄丁、包衣奴等也良莠不齐,有些人跟随满人狐假虎威行欺诈之事也是有的,进行之时更不能一概而论。再者臣又以为升米恩、斗米仇,世人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等孙嘉淦把话说完,朱怡成已明白了他的想法,顿时知道自己把事想得太过简单了。
  孙嘉淦说的一点都没错,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再找寻原主已极为困难,甚至有些原主恐怕早就家破人亡不知下落,就算还在世的,也估计拿不出当年的真凭实据。
  再者,这天下人都是不一样的,有好人也坏人,有忠厚之人自然也有贪欲狡诈之人。一旦当着天下宣布此事,肯定有不少人打着浑水摸鱼的想法。至于那些庄头、庄丁和普通包衣奴这些人,同样也是如此,良莠不齐各怀心思,到时候必然会有麻烦。
  再加上孙嘉淦所说的升米恩、斗米仇,世人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这句话,也让朱怡成醒悟过来,不由得暗暗点头,同时又为孙嘉淦的直言感到庆幸。
第835章
前往
  “孙卿这番话深得朕心,依卿所见此事如何办更妥当些?”朱怡成承认自己把这事想简单了,当即表示同意孙嘉淦的观点,并向他询问。
  孙嘉淦回答道,这件事绝对不能一下子完成,需要经历详细调查后逐步进行。尤其是对于原地主的核实更需谨慎,此外还要考虑到一旦发还土地是否会造成其他的连锁反应,必须做好一系列准备。
  另外,皇庄的经济模式倒也不是不可取,其实在前明时期,大明皇帝也是有着皇庄的,只不过对于生活在皇庄中的百姓就如同地主和佃户一样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几百年来平安无事。
  所以孙嘉淦建议在一定程度下保留部分皇庄,但需要对皇庄的管理和人员进行调整,同时满清已经垮台,大明治下也没有了什么包衣奴,朝廷完全可以让这些人彻底恢复自由民的身份,从而给予恩德。
  孙嘉淦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分发田地更合适些,因为田地分发下去,固然有人会勤于耕作,但同样也有人会依靠此举认为发了笔横财,到时候一些性格散懒之人说不定会直接把地给卖了,然后拿着钱花天酒地享受人生。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民间诸如这种败家子比比皆是,到时候钱用完了家也败尽了,反而害了其家人妻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