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656

  对此,朱怡成考虑后决定重改为奉天殿,这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朱怡成觉得在万历年间虽然有过张居正改革的中兴,可从整体来看嘉靖之后的明朝已开始逐渐走了下坡路,所以在后世对于明亡的争论有很多,有的认为明亡于万历,但也有人提出明实际亡于嘉靖。
  不管怎么说,嘉靖之后前明日渐衰弱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朱怡成觉得嘉靖改名的皇极殿不吉利。再者奉天殿无论是名字还是其中的气势含义都更胜一筹,朱怡成自然就拍板下了这个决定。
  进了宫门,里面就是皇宫的所在了,这时候朱怡成再也不需要继续坐在御车之中,他一揭帘直接从车里走了出来,站在车前的小平台上,望着四周的景色。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不同的皇宫,庄严而又带着朝气,这同后世去游览故宫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放眼望去,让是情不自禁生出敬畏和气度不凡。
  让朱怡成满意的是,孙嘉淦对于皇宫的修整很合他的胃口,在去掉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满文和带着异族的装饰后,皇宫整体让朱怡成感觉亲切。看着这一切,他心中微微点头,孙嘉淦的确是一个干事的难臣,当年把他摆在顺天府是摆对了。
  来到奉天殿,朱怡成下了车,迈步由阶梯而上,在他的身后是百官跟随,两旁有太监和大汉将军护卫。
  朱怡成走的并不快,脚步却异常沉稳,一步接着一步,终于站在了殿门口。此时此刻,他深吸一口气,眺望着前方,在他的正前方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雕龙髹金大椅。
  这个宝座还是当年的嘉靖遗物,后来经历几帝,至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才换了主人。
  李自成在这把椅子上坐了没几天就出征山海关,然后在一片石大战而归,逃了回来。逃回来后,李自成并没在北京久留,很快就带着部下逃离了北京城,导致它的主人换成了入关的满清,也就是顺治。
  顺治之后,康熙登位,在这把椅子上一坐就是五十年,直到明军攻破北京城,驱走满清朝廷,它才又一次回到了真正的主人手里。
  望着这把宝座,一时间朱怡成心头百感交集,这么多年来的艰辛一幕幕在他眼前掠过,之后仿佛又看见了曾经坐在它之上的各人容貌,尤其是前明各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人,似乎他们正望着自己,面容中带着满是微笑和期待……。
  这时候,朱怡成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步入殿中的朱怡成突然间整了整身上的服饰,然后朝着雕龙髹金大椅跪了下来,然后行以三拜九叩之礼。
  在殿外的群臣猛然大惊,许多人搞不清楚朱怡成这是要干什么。还是廖焕之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唱喝一声,紧接着领头也跪了下去,跟随皇帝一同行以大礼。
  片刻后,朱怡成起身,这时他面带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去,直接登上高台,一展衣袖在宝座安稳入坐。
  此时此刻,群臣继续在廖焕之地带领下朝着朱怡成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同时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朱怡成的声音在殿中回响,紧接着百官按着顺序一一入殿,分为文武在殿中两行站立。
  “今日还都,朕心中百感交集。”宝座上,朱怡成的声音悠悠传来:“八年前,满夷窃取神州权柄,乱我中华,毁我传统。朕当时仅是亡国后裔,深藏于民间,惶惶不可终日,更被满夷所逼至于隐名埋姓。”
  “上天有德,太祖当年曾言,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又曾言: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朕自民间起兵,得多方相助,由宁波而兵起,后效仿太祖当年金陵为基,战战兢兢,小心经营,终究天道在我大明。如今驱逐满夷,光复神州,得还故都,乃我大明之幸,乃我中华之幸。上苍有眼,祖宗恩德,万众之心,当合天意……。”
  朱怡成的话一字一句传入众人的耳中,在场众臣无不听得心潮澎湃眼含热泪,尤其是那些从最早就跟随朱怡成打天下的重臣们,更是想起了一路走来的艰辛,而现在大明还都北京,皇帝高坐奉天殿,这正是应证了大明才是这天下之主的道理。
  等朱怡成一番话说完,刚才不明白朱怡成举动的臣子已彻底知道为什么朱怡成会那么做了,这是为了大明先祖,同样也是为了天下苍生,此拜表示大明又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城市,而北京也将开始翻开它千百年来崭新的一页。
第829章
吾之不如
  还都北京,朱怡成很是忙碌了一段日子。
  刚刚抵达北京,朝中的事就是一大堆,尤其是一些破事更是千头万绪,就算有着军机处这边帮着打理政务也让朱怡成每日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第一日入宫,第二日祭祀和大朝会外,接下来的半个月中朱怡成都在宫中处理政事。
  除此之外,这此还都同样也是朱怡成对朝中一些官员进行调整的契机,比如顺天府尹孙嘉淦和新任礼部尚书何显祖,前者这些年在北京城干得非常不错,不仅为朱怡成牢牢掌握住了北京城,同时也借着海贸的扩张以北京为立足点,带动北方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再加上对于皇宫的修缮一新和前明陵寝的休整孙嘉淦更是做的极好,其中对于位于昌化的崇祯思陵更是重新做了整修,同时也把之前被康熙处死的朱怡成父祖兄弟等人的尸骸寻到后在思陵附近建了一个合葬陵,然后隆重下葬。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陵寝修建是一件极大的事,当年崇祯死得突然,又加上当时前明已陷入财政危机,根本就拿不出什么钱来修陵,崇祯又是横死,死后李自成也未进行妥善安置,还是顺治入关后为了收拢天下百姓民心才把崇祯的尸骨移入未完成的陵中下葬。
  当然,满清这么做其实未存什么好心思,毕竟那时候满清入关打着旗帜是要为崇祯报仇的口号,这种理由也只有傻子才信,所以要奢望满清能把陵寝修缮和保护好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为了修缮陵寝和新建合葬陵,孙嘉淦花了不少力气,而且这也是一个大工程。不过相比之下,孙嘉淦倒是想了一个点子,因为孙嘉淦的修缮和建造需要大量特殊的材料,如果直接采购和完成其耗费金钱和时间可想而知。
  所以后来孙嘉淦灵机一动,就把主意打到了位于遵化的清东陵那边,至于已经下葬的顺治陵寝他当然不会去动,而康熙的陵寝却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康熙现在已经死在西安,而且也不可能再葬在东陵了,康熙的陵寝建造时间长,投入资金巨大,从规模上也已经差不多完工。这样完整的陵寝放着也是浪费,所以孙嘉淦直接派人把这个陵寝给拆了,然后把那些上好的完成材料运了回来稍稍加工后就用到了思陵和合葬陵之上,使得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在短短几年中就顺利完工。
  对于孙嘉淦这个做法,朝中曾经有几个不张眼的家伙上书朱怡成,弹劾他陷皇帝“不仁不义”之罪,并建议朱怡成夺去孙嘉淦官位下狱。对此,朱怡成只是冷冷回复了一句“何为不仁?何为不义?难道尔等还心中有清?”这句话顿时让弹劾的官员吓得魂不附体,甚至有个胆小的言官回去后当即重病一场,过了不久就自请去官还乡了。
  对于孙嘉淦这样做,朱怡成自然是支持的,先不去说大明和满清的仇恨,就说康麻子杀了其父祖兄弟姐妹这一件事,朱怡成没有把康熙的父亲顺治墓给扒了就算客气的了。
  现在只是废物利用,让康熙用他的墓料做点补偿又如何?难道说他朱怡成将来还打算像迎祖宗一般把康熙烂掉的尸体从西安挖出来再给他送进东陵里去?简直就是笑话。
  正是因为这些事,更让朱怡成对孙嘉淦极为满意,还都后第二天祭祀完,朱怡成就单独召见了孙嘉淦,君臣长谈整整半日,等孙嘉淦离宫后,宫中就下了旨,升孙嘉淦吏部右侍郎之职,同时令他入军机行走。
  这次还都,朱怡成没有设置两京两套班子制度,所以朝廷六部依旧是一套班子,但是因为现状南京那边六部依旧有官员留守,正是因为如此孙嘉淦升吏部右侍郎也是为了填补北京这边六部的空缺。
  同时孙嘉淦的顺天府尹之职继续留着,这样一来他的权利就大了许多,地位也和之前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军机处行走的职务,这个职务可不等同于普通的军机行走,说白了就是给了孙嘉淦一个在军机处实习的说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廖焕之等退下去后,孙嘉淦就能顺理成章地入军机处成为新的军机大臣。
  而何显祖,他由于琉球的功劳已升任礼部尚书,这次还都礼部出了不少力,何显祖也亲力亲为做出了不少成绩。这些朱怡成都看在眼里,并且他觉得何显祖这人虽然有些毛病,但是做人做事都是一套,同时又在琉球独当一面干得非常不错。
  所以考虑后,再加上现在军机处也缺少人手,朱怡成同样给了何显祖一个军机行走的头衔,这个恩典让何显祖顿时大喜过望,他明白这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这些日子干得极为卖力,倒也分担了朱怡成不少工作。
  就这样,现在北京的军机处有廖焕之和董大山,再加上孙嘉淦和何显祖四人,基本可以维持整个军机处的运转。
  说到这还得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曾逸书,之前他是翰林院编修、授中书舍人、军机中书,后来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提为鸿胪寺左少卿,同时依旧在军机任职。
  此次还都后,曾逸书又一次升了官,由鸿胪寺左少卿升为户部右侍郎,这一次升官可以说是曾逸书的一大进步,他一下子就由五品官直接爬到了三品的高位,可以说以他的资历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调整也是朱怡成出自官员调整的意图进行,之前大明刚复,朱怡成手中可用的人才并不多,最早的时候他刚为监国,手下的人就算想凑齐六部官员都有些难度。
  除了军中还好些,文官中基本都是矮子里拔长子进行任命,后来为此还开了恩科,正式恢复科举,招徕天下才士,这慢慢地才积蓄了一批人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员的才能不足也让朱怡成感到了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在这种时候对这些最初跟随他的人下手,直接剥夺他们的官职,毕竟除了才能之外,他们对于自己还是极为忠心的,平日也未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错事。
  对于这个情况,朱怡成只能通过时间来慢慢调整,一方面逐渐推行类似军机处的任期制度,另一方面开始提拔那些所看中的人才,一步步改变这种情况。
  而现在,趁着还都北京,南京方面六部和其他机构需要派驻人员留守以处理江南事务外,北京这边也要填补官员以维持朝廷运转,这就给了朱怡成正大光明提拔人员的机会。
  其他的不说,就像是曾逸书这样的人吧,无论才能还是人品都是上选,如果按照之前的晋升方式就算要做到三品官也起码再需好几年,这是朱怡成无法允许的,所以就趁此机会直接就把他给提了起来,除了曾逸书外还有其他一些他早就留意并且准备提拔的人,借这一次索性全部进行了重新安置。
  朱怡成的这些动作作为首席军机的廖焕之看得心知肚明,但他却丝毫不提任何反对意见,而且对于朱怡成的任命异常配合。对于廖焕之来说,他现在已经位及人臣,心中没有什么遗憾了,更清楚朱怡成不是什么普通皇帝,作为复兴大明的马上皇帝,朱怡成不可能是臣子可以拿捏的,皇帝想这么做如果臣子硬要反对的话,到头来倒霉的肯定只会是臣子。
  面对无论是声望还是权利都在巅峰,甚至可以同太祖相比的朱怡成,廖焕之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在。再者,他早就心生退意,等任期一到,廖焕之就会从军机之位彻底退下来,然后领个虚衔保全其荣华富贵。
  说句实话,现在的廖焕之内心中很是羡慕邬思道的。在之前邬思道那种丝毫不在意官位,甚至主动几次请辞军机的做法曾经让廖焕之心中很是不解,在当时廖焕之还觉得邬思道此人烂泥糊不上墙,胸无大志,甚至对他很有些不屑。
  但在今时今日,廖焕之已早就不这么想了,他已彻底明白过来邬思道根本不是什么胸无大志,反而他的眼光比自己长远得多,不仅借着离开军机处为他邬思道在皇帝和天下人口中赢得了不贪恋权势的美名,同时也更进一步取得了朱怡成的信任,再加上他出了这个政治旋涡,邬思道的身份已经超然,人虽不在庙堂,却依旧隐隐对庙堂包括皇帝本人有着一定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邬思道还是太子包括皇帝公主乃至一系列勋贵子弟的老师,这个身份现在看起来仅仅只是贵重却没什么太大作用,但在将来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未来十几二十年后,邬思道的一言一行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大明的决策,所以廖焕之每想到这就忍不住暗暗感叹自己远不如邬思道也。
第830章
海外捷报
  这一日,廖焕之正在军机处值守。相比南方,北方的天气更寒冷,同南京时一样,北京的皇宫中同样在靠近宫门处围了一处地方,作为军机处的办公所在,现在外面虽然已不再下雪,天气也渐渐回暖起来,可给人的感觉却相比前些时候更冷一些。
  这也是自然的,常言道融雪天比下雪天更冷,正是这个道理。廖焕之坐在椅中,屋里盘着地龙,今天的地龙烧的似乎有些太热了,让廖焕之觉得有些口干,他看了几份文件摆到一旁,直接提起放在边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杯茶,然后捧着茶小口喝着。
  正喝着茶,突然间一阵门响,随后冷风就透着打开的门钻了进来,廖焕之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军机中书急冲冲地走了进来。
  “大人,南海急报!”
  廖焕之一听顿时急忙放下手中的茶杯,随后接过急报就看了起来,看了两眼,顿时露出了喜色,随后对军机中书道:“你速去把董帅给请过来。”
  中书连忙应了一声急急去请,廖焕之这才继续细看,等刚刚看完,董大山也来了。
  “王东在吕宋打了个大胜仗,马尼拉已经彻底拿下。”廖焕之把刚看完的急报递了过去,笑着说道。
  董大山眉毛一挑,顿时笑了起来:“这可是好事啊!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快就拿下了马尼拉。”
  紧接着,他接过急报细看,片刻后看完点头笑道:“此战还真是天命在我大明,廖大人,如此大捷得需速速报于皇爷才是。”
  “这是自然,如此大捷皇爷得知必然大喜,你我这就一同去吧?”
  “好!”
  两人同时起身,然后就出了军机处,随后由边上连接宫内的夹道进了宫中,一刻钟后他们就到了乾清宫的养心殿。这里是历代皇帝的寝宫所在,同样也是皇帝平日处理政务的地方,尤其是养心殿的东暖阁,在历史上后来的西太后就是在这垂帘听政。
  当然,现在大明复兴,之后绝对不会再有什么西太后出现了。朱怡成还都后自然也把寝宫放在了这里,至于养心殿就成了他平日处理政务的场所,但他平常基本都在东暖阁这边,东暖阁里的格局已经和满清时期大不相同,彻底去除了满清的那些东西,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再加上朱怡成让人按照他在南京办公的偏殿进行布置,所以进门后一眼望去倒是和在南京时基本没什么两样。
  “皇爷大喜,吕宋大捷!”
  一见到朱怡成,廖焕之和董大山就上前道贺报喜,这些天被政务忙得不可开交的朱怡成一听同样很是高兴,放下手中奏折直接要来急报就看了起来,并且挥挥手让两位随意坐就是。
  作为重臣,廖焕之和董大山自然知道朱怡成的脾气,所以也不客气直接找了椅子坐下,然后等着朱怡成把急报看完。
  片刻后,朱怡成看了急报上的内容,脸上笑逐颜开,虽然他在决心出兵吕宋之前就没想过这场仗会打输,但是接到大胜的消息依旧异常高兴,而且从来报中所些的内容和时间来看,大明赢得这场战争前后花费的时间极短,如果以大明抵达马尼拉湾算起,到西班牙人正式投降,其中仅仅只用了三天而已。
  三天,打下马尼拉,这让朱怡成极是意外,而且王东报告中对于明军的损失更是微乎其微。对于这点,王东是绝对不敢欺骗朱怡成的,要知道朱怡成在改革兵制后对于军中的控制极严,已经彻底取消了前明军中的一系列弊端,尤其是对所谓的家丁制度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至于将领对于部队的控制也做不到独大的局面,皇帝能够通过各级军官直接掌握部队的权利,而避免军头的产生。
  其中还有一点,那就是朝廷对军队的军饷发放。按照以前这些权利都是掌握的领军将领手中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所有士兵的军饷全部按照名册直接通过银行进行发放,每个士兵在入伍之时就会造册,然后同时由皇家银行对士兵开户,之后所有的军饷都会专门打入这个户头,再不经过各级军官之手。
  这样做就彻底避免了贪污军饷,吃空饷的手段。而对于军队中的后勤、装备等等,也由五军都督府专门派设军官担任后勤负责。再加上锦衣卫和军队内部的监察机构的控制,使得现在的明军已同之前明军完全不同。
  当然了,朱怡成不可能把所有漏洞全部堵死,领兵大将真要想捞钱自然也有其他办法,对此朱怡成只当是不知,却心里一清二楚。所谓水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自然是懂的,何况这种也是他拿捏将领的手段,如果在必要时候这些东西自然就成了朱怡成的工具,这也是他御下的特殊之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