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656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郑思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进行退让,适当地让反对派重新进入朝堂,可这样做几乎是寻死之路,一旦将来算总帐,不仅是郑思齐,就连他的党羽也落不得好处,家破身死是必然的,甚至还有可能灭族。
  对于这点,郑思齐心知肚明,所以他也只有后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继续依靠大明的力量和反对派对抗到底,可这样做同样有着后患,一旦将来大明不支持他,或者作为棋子的他直接被大明所抛弃,那其结果和前一条路没什么两样。
  不得不说,郑思齐这人对于局势的判断异常清醒,同样也是一个狠人,两难之下,他最终选择了推动琉球归于大明的进程。只要琉球国不存在了,大明成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那么自然一切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作为如今琉球的议政大夫,郑思齐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官员,等到那时候无论是继续在琉球为官或者调任大明本土,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要做到这点,琉球王和王太后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不过对此郑思齐却不担心。聪明如他早就看出了国王和太后对于琉球和大明合并是持赞成意见的,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大明在琉球的全权大臣何显祖,一直也在暗中推动此事,他这样做不仅能够毫无阻碍,同时还能借此从大明获得支持,并表现出对大明的忠心。
  就此,郑思齐就着手准备起来,他先说服同党,随后又亲自同王太后长谈了几次,至于琉球王那边,小国王原本就对大明无比向往,只要王太后点头国王那边丝毫没有问题。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的预料之中,没有花多少力气,郑思齐就说服了众人,然后依靠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联手王太后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这项决策,随后就捣鼓出这么一份奏折,或者说所谓的“国书”。
第740章
文章还是要做
  朱怡成看完了何显祖的奏折,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当即放下心来。
  “郑思齐此人通事处可有了解?”朱怡成开口问道。
  早就有心理准备的邓秉当即回道:“郑思齐出自福建长乐郑氏,其祖在永乐年间就居住于琉球,武宗朝时,其祖郑禄在琉球为通事一职,世宗年,郑禄之子郑迵为官生至我大明国子监监生进学,在大明进学长达六年之久,随后归琉球入朝为官,并最终官居高位。”
  “郑迵此人在琉球极有影响,深得尚氏信任,掌朝政数十年之久,后因小人暗算身死。郑迵死后,郑氏被仇家围攻,差一点儿灭族,直至近百年后才逐渐恢复元气,渐渐重归琉球朝堂……。”
  邓秉的调查很是仔细,通事处虽然不像锦衣卫那样为世人所知,但它的力量却丝毫不弱,不过通事处主要面对的是国外情报,人员在大明内部并不显眼,再加上平日刻意低调,再加上通事处衙门又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大明低级官员连通事处究竟是干嘛的都不清楚,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邓秉接管通事处后,按照锦衣卫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远的不敢说,对于琉球、日本、南亚诸国的情况是了如指掌,就算是在大洋彼岸的新明,通事处也时常有情报传来,并且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和存档。
  听完了邓秉对郑思齐的介绍,朱怡成有些明白了郑思齐为何会如此选择的原因了。毕竟郑氏原本就是明人,作为明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归附大明是很自然的事,何况形势就在那边,他也没其他路可走。
  “如琉球现在并入大明,以通事处的判断是否会闹出乱子来?”就算有了琉球王的奏折和郑思齐的安排,朱怡成依旧追问了一句,他要的是一个完完整整,能给大明带来利益和稳定的琉球,而不是到时候接手一个烂摊子。
  如果说,到时候琉球并入大明反而使得整个琉球发生大乱,大明虽然有足够的力量平定琉球,可是这样的话却会使得琉球元气大伤。
  再加上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造成了大明强行并吞琉球的迹象,虽说大明一直都有并吞琉球的想法,这些年来朱怡成也希望早一日一口吞下琉球。不过从政治上来看,大明还是要面子的,或者说朱怡成这个皇帝也是要面子的。
  如今大明虽然风气大变,儒家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可要知道经历千年,一些所谓的圣人之言在大明依旧有着极大影响。何况,随着大明的强大,现在大明的藩国也是不少,假如大明给予天下一种穷凶极恶,作出一副强行吞并藩国的样子,那么那些卫道士肯定会跳出来指责朝廷行不义之事。
  再加上其他国家如果因此对大明产生警惕,也会影响到大明之后的外交国策,说不定到后来历史上还会给朱怡成写上一笔,说他趁着琉球国小,凭天朝之强大国力去欺负一个小国的孤儿寡母,这个名声可不怎么样。
  “回皇爷,臣以为皇爷不必如此多虑。”邓秉当过朱怡成的秘书,自然很清楚朱怡成的想法,当即说道:“这些年来,在我大明照顾下,琉球国比之以往兴旺许多,无论是其国人或是地方各族都获利丰厚,再加上之前国中内乱,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已基本铲除,虽还有一些人对此怀恨在心,但大势之下他们却做不了什么。依臣看来,如今恰恰是最好的时机,一旦错过等琉球地方反对派恢复元气,这局势就不一样了。何况我大明如果拒绝的话,不仅会寒了其国主太后之心,更会令郑思齐等人无所适从,所以臣恳请皇爷决断!”
  听到这番话,朱怡成顿时哑然失笑,还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一直以来,朱怡成对于琉球的确有些顾虑,或者说他并没有像邓秉这样看得透,毕竟琉球不同于其他地方,朱怡成考虑过多也是很正常的。
  现在,邓秉直接在朱怡成面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让他猛然醒悟,的确如他说的那样,现在恰恰是最好的机会,一旦再假客气瞻前顾后错过了机会,那么将来谁都无法保证会发生什么,等到那时候再想一口吞并琉球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再说,作为帝王,区区一些评论又如何呢?宋太祖不一样也落下一个欺负孤儿寡母的名声?难道他朱怡成以一己之力由江湖而起,驱逐鞑虏复兴大明,并把大明建设得如此国力强盛,难道还不及连黄河都打不过去的赵匡胤么?
  再说了,所谓的言论看法也不能不能引导的,别忘记朱怡成的手里还有个宣传部呢,现在向新明移民的工作已经上了正规,汪景祺肩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之前岳钟琪之事汪景祺就做的不错,通过宣传部的渠道大肆把岳钟琪被灭九族的事传之天下,同时给满清那边泼了不少脏水,使得满清朝廷中汉臣人人自危。
  而眼下,琉球归于大明一事正好再由宣传部出面,想来以汪景祺的本事一定能让朱怡成满意,到时候大明并吞琉球一事就能成为外国仰慕大明文化举国来投,这里面甚至还能把当年永乐年间南洋藩国国主流连大明故事找出来相互对应。
  而对于琉球王、王太后甚至包括郑思齐这些对于大明忠心的人,朱怡成也不会亏待他们,对于前者封个亲王爵又如何呢?至于后者,既然他能在琉球做到议政大臣,必然是有些本事的,到时候给个官职就是。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当即下了决心,让邓秉立即去琉球跑一趟,然后同郑思齐还有琉球王太后接触一下,并且告诉在那边的何显祖,大明同意此事,但需要在程序上再走一遍。
  至于所谓的程序嘛,那无非就是三辞而已,换而言之就和现代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等完了要结帐,某人喊着说他今天请客,别人装模作样地说我请我请,然后争执一番,直到吵的面红耳赤,对方最终叫嚷着不让我请是不是看不起我,再抢就把你揍成猪头,别人才勉为其难退让无奈接受差不多,这虽然有些脱裤子放屁的嫌疑,可对于大明的脸面来讲却是必须的程序。
第741章
水到渠成
  朱怡成把汪景祺招来简单一说,聪明如汪景祺自然立即心领神会,大明的宣传部就马上开动起来,几日后,关于琉球要并入大明一事就成了整个大明的爆炸性新闻。
  对于琉球归附大明宣传,汪景祺拿出了十二分的本领,亲自捉刀写就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以古论今,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上千言,分别在法统和先例等各方面先确立琉球并入大明的合法性。
  同时,汪景祺还指示手下文人写了不少文章,即有鼓吹大明这边的,同时也有冒用琉球人声称整个琉球国上下早就对并入大明翘首以待,无比期望成为大明子民,并喊出了宁为大明鬼,也不为海外之臣的口号。
  紧接着,也不知道汪景祺从哪里搞来了一份琉球国的“万民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琉球人的姓名还有画押,并把这份东西直接贴到了南京城的城门前,更是引得无数人聚来观看。
  与此同时,朝中也有官员陆续上书朱怡成,提出大明应顺天和万民之意把琉球归于大明领土,但这些奏书都被朱怡成直接留中了,朱怡成还在朝堂上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言道,作为宗主国,大明从来没有要吞并琉球的想法,琉球作为大明属国大可不必如此,两国之间一衣带水,相交百年,情同家人,如今这样不是很好么,何必非要归于大明呢?
  而且,朱怡成还对此表示了忧虑,并让鸿胪寺和理藩院向各藩属国告知,所谓琉球一事大明从来没有这个企图,作为皇帝的朱怡成也不会做擅夺外藩的举动,希望各方不必因为此事有什么想法,大明乃天朝上国,一向以仁德治国,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朱怡成这个态度一摆,的确打消了不少外臣的顾虑,而且整个大明上下似乎也觉得这样做没问题。毕竟早在前明之时,就有海外藩国提出过并入大明的情况,只是那时候的大明并未接受,在许多人看来,如今大明再一次强盛起来,其国力甚至超过了当年永乐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当年类同的事件也是自然的。
  可谁都没想到,大明这边刚“拒绝”了琉球归附,琉球那边就又上书要求并入大明,这一次声势比上一次还大,琉球国国主、太后和议政大臣正式向大明上了国书,这次国书可不是上次的奏折了,而是直接通过鸿胪寺和理藩院渠道所上的,国书中的内容依旧是之前的意思,同时表现出了强烈要举国并入大明的意愿。
  对于这个情况,朱怡成再一次拒绝,而宣传部的机器也再一次开动,把这件事炒得为天下人所知,并给予朱怡成无数赞美之词和吹捧。
  第二次继续拒绝,这时候已经有不少人看出朱怡成的真实想法了,不过没关系,此时此刻已差不多水到渠成。
  随着朝中大臣几乎一边倒地恳求朱怡成顺天之命回心转意时,琉球国那边突然间出了一件大事,琉球国国王下诏主动自去王位,以示其并入大明的诚意,并且和太后一起搬出了王宫,跑到了大明驻军基地,大张旗鼓地告知天下从今天起琉球已无国主,国中一切政事都由大明做主,琉球尚氏已为大明尚氏。
  至于朝中也是这样,议政大夫郑思齐去其议政之位,改称琉球留守,同时请出何显祖恳求总揽其国上下之政,他为辅助,直到大明正式任命官员后他会和之前的国王一起前往大明定居。
  这个消息传到大明时候,整个大明顿时沸腾起来,其实对于大明百姓来讲,琉球国在什么地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但是一个外藩居然用这种坚定的方式强烈要求合并入大明,这足以使所有大明人感到骄傲和兴奋。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似乎再也无法拒绝,毕竟琉球国的国主都已经自去其位,而国中重臣也展现出了如此态度,而且随着各方面对琉球并入大明的“渴望”尤其是商人方面更为迫切。
  虽然大明商人在琉球有着一定特权,可毕竟琉球是外藩,既然外藩那么来往琉球贸易或者中转还是必须要交税的。假如琉球成为了大明的一份子,这份税不就可以免了?在自己的国土上贸易就能避免进出口的双重税额,这数额每年算下来可不是一个小数。
  为此这些商人顿时也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主动推进此事,至于大明军方同样如此,如今大明正是飞速扩张的时候,吞并琉球无论对海军或是陆军的战略部署都是极为有利的。
  最终,在各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一开始拒绝的朱怡成这时候也坐不住了,一连开了几日朝会,从朝中众人讨论琉球的定策,最终在所有人的同意之下,大明终于“勉为其难”地接收了琉球并入大明的请求,并由朱怡成发出诏书,通告天下。
  等到这时候,琉球作为一国存在成为了历史,以后琉球就和台湾一般成了大明的真正国土。对于这个结果,大明举国欢腾,而琉球那边的百姓也是兴高采烈,能成为大明子民,对于普通的琉球人来讲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们以后面对所有人都能自豪地自称大明人了,而不是以前的琉球人。
  当然了,琉球国内如丧考妣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这些人遭受之前琉球之变已影响力大减,再加上大明强大的国力面前,他们就算提出反对也无济于事,况且他们心里都清楚,事情也不可挽回。
  对于之前的琉球国主,朱怡成很是大方地给了尚敬一个亲王爵位,可以说这是大明复兴以来除太子之外唯一的一个亲王爵,而且这爵位不同其他王爵,更是世袭罔替,足以展现大明和朱怡成的诚意。
  当传旨之人亲自来到琉球,传诏大明旨意后,一直有些不放心的年轻王太后听到如此结果顿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至于年幼的尚敬虽然不清楚自己现在的王爵和之前的王爵的区别,但看见母亲的笑容,再联想到自己马上就能离开这个小小的地方,前往一直期望着的大明生活时,同样也为之高兴不已。
第742章
远来的军报
  “何大人,此次琉球归附,何大老劳苦功高,等回朝后皇爷必有重用,在下在此先恭贺何大人了。”
  当下午宴会后,负责传旨的邓秉同何显祖喝着茶,笑容满面地邓秉对坐在对面的何显祖道。
  “为皇爷办事是我们做臣子的本分,说到琉球之事,那也是我大明威泽四海,皇爷圣明所至,区区我等何来什么功劳。”
  “哈哈哈,何大人说的好,来来来,我们以茶待酒,祝我大明万年,圣上万年!”
  “自当如此!”何显祖笑着举起茶盏,两人同时一饮而尽,随后放下茶盏对视大笑起来。
  何显祖虽然久在海外,但他的官职不低,如今已官居礼部尚书,虽然这并非本职,但他的本职却是左侍郎,从这点来讲相比汪景祺还稍高一头。
  在琉球立下如此大功,等他回到大明受重用是必然的,说不定直接执掌礼部的可能很大。现在礼部是军机大臣廖焕之管着,军机大臣虽然类同内阁,但实际上本职并不高,就如同前明时期的内阁阁老一般,他们权重但官职低,一般阁老的品级也就是四品而已。
  后来,随着内阁的日渐重要,皇帝除封内阁阁老为大学士外,还有阁老兼六部差事的惯例。虽然现在内阁已被军机处所替代,但这个规矩却依旧延续了下来。
  不过算算时间,廖焕之当首席军机也好几年了,退出军机的日子近在眼前,等到那时候朱怡成必然会重新调整之前几位军机大臣的本职,所以说何显祖回大明后接替尚书之职的可能性很大。
  礼部虽说不起眼,管的也无非是一些寻常事,相比掌握钱粮的户部、管理军队的兵部还有手握刑罚的刑部还有号称天官的户部,和眼下炙手可热的工部而言,礼部显得不那么突出。
  但要知道,在六部中真正清贵,或者地位最高的恰恰就是礼部。礼部尚书之职非重臣不能担任,这也是廖焕之会担任此职的重要原因。
  一旦成了礼部尚书,何显祖就极有可能是下任军机大臣的热门人选。对此邓秉是心知肚明,再说他作为掌管通事处,在之前同何显祖一直有所交往,双方合作也颇为愉快,如果何显祖能真的入军机,这对于邓秉来讲是一件好事。
  同样,何显祖也是如此,邓秉的职位虽然不高,但他清楚通事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在朱怡成心里,邓秉恐怕要比张冉更为信任。毕竟邓秉曾经是当过朱怡成秘书的人,更是他一手放在通事处位置上的,如果不是心腹又如何会这样做呢?
  相比其他臣子,说句实话何显祖的优势并不大,要知道他可是降臣,而且并非一开始就投靠朱怡成的降臣。在琉球还好,作为全权大臣他不需要顾虑其他人的想法,可一旦回到朝中就要面临许多问题。
  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何显祖自然清楚这点,能够拉拢邓秉成为盟友,对于自己来讲并不是坏事,这也是他为归国所做的一些准备。
  在双方都打着交好对方的想法下,两人交谈甚欢,同时聊了许多。当然,他们所说的大多只限于如今琉球的一些事,至于对朝中情况什么的只是一带而过。就算是盟友,有些防备也是必须的,像他们这样的官员于人说话留三分早就成了习惯。
  正谈得兴起,只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两人顿时朝着门口方向望去。
  这时候,只见一个通事处的官员急急而来,邓秉有些意外,下意识地向他看去。
  “大人,新明那边来船了。”那人来到邓秉身边压低着声音道。
  “新明来船?”邓秉先是一愣,这琉球是大陆至大洋的中转地,随着海贸的展开,无论是至日本或者前往新明船队都会在琉球经过,现在大明和新明之间的航运已经趋向正常,平日里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有船只来往其中。
  所以说,新明有船来琉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邓秉很清楚自己的属下肯定不会仅仅因为新明来了船就找自己,那么肯定是有什么要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