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656

  听到向往已久的火枪没了希望,朱伯的兴头一下子就没了,可接下来朱怡成的一句话让他顿时又高兴了起来,因为朱怡成答应他,他会拿出一匹由新明送来的千里马来当成第一次比赛的冠军奖励,只要他能赢得冠军,那么这匹宝马就是他的了。
  男孩子,无论地位和身份,都是喜欢舞枪弄棒的,何况是宝马这样的好东西?听到这句话朱伯的眼睛顿时又亮了起来,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朱怡成,这匹宝马自己是得定了,他一定会拿这个冠军给朱怡成瞧瞧。
  听得大哥和父亲两人说着说着居然又把话题给岔开了,一旁的朱伯沝心里是急得不行,连忙又拽了朱伯几下,这时候朱伯才反应过来,连忙说出了他的请求。
  其实这个请求也不算什么,因为刚才朱伯和弟弟妹妹说蹴鞠这个事,同样引起了他们浓厚兴趣,可是眼下入学堂的只有朱伯一人,还差着一岁多的弟弟妹妹暂时还未能进入学堂。
  所以朱伯沝也想早点进学堂,这样一来他就能和大哥一样享受到学堂的欢乐了。对此朱伯人小主意大,当即就拍着胸口给弟弟保证会和父亲建议,让弟弟早点来学堂一起玩,何况他和这个弟弟一直关系很好,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嘛,如果有弟弟在学堂和蹴鞠社帮自己,这也是朱伯最开心不过的事。
  当朱伯说完自己的请求后,他和弟弟两人用着无比期待的目光看着朱怡成,同时也有些不安,他们担心朱怡成会拒绝这个要求,就在这时候坐在朱怡成怀中的朱清研迫不及待地就嚷嚷起来,用着撒娇的声音说着自己也要和大兄和弟弟一起进学堂,还振振有词说着她只比太子小一岁而已,现在太子已经入了学堂好几个月了,算下来时间自己入学堂也差不多了。
  三个小家伙如此,让朱怡成更是笑个不停。尤其是小公主可爱的样子使得他心情极好。再说,朱清研也说的倒也没错,他们的年龄也差不多到了入学堂的时间,早两个月晚两个月并没什么大碍,何况原本朱怡成就是打算让他们到时间入学堂的。
  假装考虑了一下,过了一会儿,朱怡成这才装着勉强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不过对于孩子们他依旧要约法三章,正如太子之前入学堂前,朱怡成曾经给他立下规矩一般,只要入了学堂就必须守学堂的条例,在学堂中无论何方面和同学必须一视同仁,如果有搞特殊的妄想,那么到时候就不要怪他不客气了。
  听到此言,三人顿时大喜,忙不迭地连连点头答应,尤其是二皇子朱伯沝更早就知道了朱怡成之前给太子哥哥立下的规矩,他拍着胸口保证绝对不会违反。
  甚至在高兴和激动之余,三个小家伙还大声欢呼着父亲万岁万万岁这些话,蹦蹦跳跳高兴的不能自己,这让朱怡成着实哭笑不得,此时此刻想到自己当年从幼儿园进小学的情景,那时候第一次上学前似乎也是如此高兴,可随着学校生涯的开始,被现实捶打过的朱怡成这才发现这生活是多么的骨感。
  一时间,朱怡成甚至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等明年他们几个小家伙生日的时候自己去弄些各种高难度的书籍和习题送于他们,然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想到这,朱怡成心中更是笑个不停,他甚至觉得这个主意似乎很不错,或许可以一试,到时候瞧瞧他们的反应。
第708章
出尔反尔
  朱怡成在后宫中笑得敞怀,而在同时,远在西安的建兴皇帝就没有这样的好心情了,坐在后宫中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整个人看上去比之前老了许多。
  当年的八贤王是多么风度翩翩,而现在穿上了龙袍坐了上至尊之位的建兴皇帝几年间却判若两人。
  中原大战后,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让建兴皇帝的心情郁闷无比。之间,虽然有着漠北大胜的消息仿佛一剂强心剂让他振奋不已,可是随之而来的依旧是坏消息。
  随着天气的炎热,西北地区的干旱越来越严重,虽然对此满清早就有所预料,建兴皇帝在几个月前也着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今日渐西下的满清要钱没钱,要粮又没粮,朝廷根本就拿不出多少救济。
  如果不是鄂尔泰前些天给朝廷送来了一笔从漠北抢掠得来的财物话,说不定满清朝廷就快揭不开锅了,他这个皇帝就连官员的俸禄都要发不出来。
  亏得鄂尔泰这些财物来得及时,这才缓解了建兴皇帝之忧。可是,这些财物虽然数额不少,再加上还有些送来的牛羊,但这些东西最终也只能救得一时而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建兴皇帝非常清楚,一旦再这么下去别说恢复大清基业,说不定整个满清就要因此而垮台。这是他异常焦虑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打回中原去,从而从军事和政治各方面得到缓解。
  可是要做到这一步并非那么容易,数十万大军在中原灰飞烟灭,已经让满清元气大伤。现在再想反攻,满清根本就没这个实力,再加上打仗是需要钱的,清廷丢失了中原后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了,这如何是好?
  所以建兴皇帝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漠北的大军南下,联合罗刹国的力量先夺回北京城。在他看来,只要北京城能够拿回来,那么北方就能连成一片,随后再联合辽东的力量和加上其他地方的兵力向南进攻,如果能把明军赶回长江一线,到时候至少可以恢复半壁江山。
  对于建兴皇帝来讲,在他的内心中彻底消灭明军,恢复大清之前的格局已经很渺茫了,眼下能收复半壁江山对于他而言已是最大的希望。就算不成,那么至少也要拿回北京城,控制直隶地区,然后再同大明抗衡。
  但他的想法虽好,可事实上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棍子。在漠北之战后,其实鄂尔泰就已经催促罗刹国尽快根据协议和满清组成联军,一同趁势南下攻击北京城的。
  可惜的是,罗刹人奸诈无比,得到了漠北大半地盘后,罗刹方面居然出尔反尔了,他们直接拒绝了满清的要求,并以需要稳定漠北秩序,重新训练和整顿部队后再出兵。
  这个回复让鄂尔泰心头大怒,甚至当场和罗刹方面争论了起来,拿出了当初双方签署的协议质问对方。
  但是,罗刹方面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对于联合作战他们从来没有否认过,而且漠北之战的胜利就是双方联合的成果,从这点就能看出罗刹国是一个遵守协议,值得信任的可靠伙伴。
  不过罗刹国对于接下来的联合作战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准备而已,从来没有撕毁协议的想法。罗刹国的代表彬彬有礼地提出,接下来和大明的战争是三个帝国的战争,这将一场决定世界的大战,为了确保自己和友军的最终胜利,必要的准备是无可避免的,如果仓促出兵不仅是对于自己帝国的不负责任,更是会害了同盟。
  所以罗刹国要为这战争做一系列的准备,直到万无一失才会正式出兵。同时,罗刹方面劝告满清方面,战争是一件决定命运的大事,希望他们也用些时间来做好准备,千万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是为满清着想,可实际上罗刹人分明就是吃干净占了便宜后把当初的协议丢到了一边,然后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满清。
  这使得鄂尔泰愤怒不已可又拿罗刹国毫无办法,因为这时候罗刹国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漠北大部分区域,再加上不断增强的罗刹兵力和对于那些原本属于漠北三部蒙古各部的安抚和拉拢,让这些失去家园和首领的蒙古人把仇恨和矛盾对准了满清方面,从而获得了大量优秀兵员。
  在这种情况下,罗刹人的力量已经不是满清可以随意对抗的了,更何况罗刹人原本就拥有锐利的火器装备,一旦双方打起来,就算鄂尔泰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那么满清现在唯一可以称得上最终精锐的这支部队就再也没多少力量了。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鄂尔泰不是白痴,建兴皇帝自己心里也很清楚,一旦真的反脸,满清非但失去了唯一的盟友,还会导致他们现在脆弱的统治彻底崩溃,从而便宜了南方的大明。
  罗刹方面正是抓住了满清的这个弱点,这才如此肆无忌惮。现实如何,满清也无可奈何,只能改变策略恳求罗刹国尽快完成整合和准备,两国联合,联军南下同大明开战。
  这时候,罗刹人自然口中说好,吹嘘着他们同满清的“友谊”,但实际上该干什么依旧干什么,丝毫没有出兵的动静。这更让建兴皇帝是气得牙痒痒,甚至在宫中破口大骂蛮夷之人毫无信用,不可信之类的话。
  这些话,倒是和当初的崇祯皇帝面临的问题类似,也不知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棺材里听到这些会不会跳出来一起骂娘?
  不过有件事罗刹国倒是比较配合,那就是对于满清继续出售火器的合作。随着罗刹国控制了漠北后,双方对于火器的交易开始逐渐正常化,其数量也不断上升。
  有了这些火器,使得建兴皇帝终于可以建起一支类似于大明新军和罗刹国那样的火器部队,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但要知道,从罗刹国买火器是需要真金白银的,罗刹人虽说遵守了这条协议,可如果满清拿不出钱来对方也是不肯的,用罗刹人的话来说,友谊是友谊,商业是商业,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没钱买火器,那么他们只能表示“深深的遗憾”和对满清的惋惜,却绝对不会白送满清那怕一颗子弹。
第709章
发狂的建兴
  就这样,联军南下攻击北京的计划暂时搁浅,建兴皇帝只能耐心等待罗刹国的消息,恨不能每天跪在祖宗牌位前祈祷罗刹国有朝一日能返躬内省就此醒悟,早日南下,帮他夺回北京城,再扫平北方的明军。
  可惜的是,祈祷的效果究竟如何他还不知道,但国库里银子却如同流水一般哗哗地往外流,令建兴皇帝每日里着实心痛不已。
  这一日,建兴皇帝和往日一样,先去了后面在祖宗牌位前上了香,恭恭敬敬地磕完头,继续回前面殿处理公务,进了书房,一眼看到堆的和小山一般模样的奏折就觉得脑门子一阵阵地突突直跳。
  如果没有朱怡成的话,每日里处理这些东西是建兴皇帝无比希望的,因为这代表着大清至高无上的权利。
  每一份奏折,都如同天下一般掌在他的手里,任凭他作出最终的决定。可惜的是,现在的奏折中,好事越来越少,坏消息是越来越多,每次浏览这些,都会让建兴皇帝感到无比的不安和焦虑,甚至时间久了,他似乎有了些条件反射,下意识地害怕去看这些东西。
  但是,心中再抗拒,作为皇帝奏折还是必须要看的,如果不看的话,他又如何去管理这个国家呢?所以几次下来,建兴皇帝想出了一招,那就是每到看奏折的时候就闭上眼睛,让身边的太监帮着读这些奏折,这样的话可以让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稍稍好些。
  今日同样如此,目光在奏折上一扫而过,随后就马上移了一旁,紧接着建兴皇帝在一张椅中坐定,抬头望着挂在正面墙上的一副字,那是一副他亲手写就的字幅,上面是大大的两个“静心”,深看一眼,他闭上了眼睛,然后开口说了个“念”字。
  身边的太监熟门熟路地先拿起第一份奏折开始念了起来,这份奏折的内容是关于中原败兵的事,奏折是隆科多所上,中原兵败后,隆科多等人率领残部自河南向四川退却,眼下正在川中重新整编部队,同时就地招募新的兵员。
  听了没几句,建兴皇帝就皱起了眉头,脸色变得有些难看。因为隆科多在奏折中所言主要是向朝廷讨要粮饷和装备,丢掉了中原,朝廷大军去了一大半,眼下训练新兵没钱没粮是不可能的,隆科多就是为此上的奏折。
  “着令隆科多就地筹款,许他厘金之权,自行解决钱粮。”建兴皇帝有气无力道。
  清廷的底子他是一清二楚,眼下国库早就空了,根本是拿不出钱来的,钱是肯定没有的,打死他都没有。别说隆科多,他都每日发愁这钱从哪里来。所以,这份奏折他没有丝毫办法,但是兵又不能不招,军队也不能没有,这可是大清维持统治的基础,同样也是为了防范大明接下来攻击的唯一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让隆科多他们自己想办法了,所以给他厘金之权让他就地筹款,这是建兴皇帝的唯一办法。至于开厘金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否又会影响到地方?这些建兴皇帝暂时不去考虑,眼下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太监应了一声,提笔在奏折上写了两行字,随后轻轻把这份奏折放到一旁,接着又读起了另外一份。
  建兴皇帝继续闭着眼听着,他的内心中多么希望能听到好消息从太监的口中讲出,可惜的是现实和他的愿望完全相反,随着一份份奏折的念出口,每份奏折中的内容不是要钱就是要粮,又或者大清什么地方又因为天灾人祸闹起了什么事。
  越听,他的心情就越是糟糕,好不容易按捺着心头的情绪连着听了几份,最终建兴皇帝再也忍不住了。
  “够了!如果还是这些的话就不用再念了。”建兴皇帝铁青着脸说道,闭着的双眼同时睁了开来。他把目光继续投向那“静心”两字,深深吸了口气。
  太监连忙闭上了嘴,合上了手中还未读完的奏折。紧接着,太监翻看了剩余的奏折,一连看了几份把类似的摆在了一起,然后从剩下来的奏折中找出其他不同内容的。
  “回万岁爷,还有几份奏折所言略有不同,奴才也不知该不该念。”太监迟疑地说道。
  建兴皇帝又吸了口气,捏了捏拳头道:“念吧。”
  太监接着拿起继续念了起来,这几份奏折倒不是找建兴皇帝要钱要粮的,而是朝中和地方上有几个官员上的辞呈,这些官员中有的是在朝堂上的京官,有的是地方上的地方官,其中有文官,也有武将,这些人级别不一,官位最高的属于军中一个副总兵,而官位最低是山西那边的县令。
  算下来一共有一十三人,这些人有的自称年老体弱,要告老还乡。有的称其父母去世,上书请求丁忧,也有的拿自己之前的错误说事,说什么其能力不逮,主动退位让贤……。
  反正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官老子不当了,要回家做老百姓。
  听着这些,建兴皇帝的脸色一开始变得铁青,随后又转为潮红,当开始又变得发白的时候,他心头的怒火已经上升到了顶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猛然就从椅子中跳了起来。
  “好!好!好!”咬牙切齿喊了三声好,声音带着透入骨髓的冰凉,他抬手就抓起边上垛在一起的奏折冲着已经停下口的太监劈头砸去,有些颠狂地破口大骂道:“这就是朕的好奴才?这些就是朕的好臣子?好哇!真是好哇!他们是看着朕的天下如今不稳了?打算给自己找一条后路?难道以为朕是傻子不成?”
  太监吓得连忙跪倒在地,不住地磕头求饶,几下就把脑袋给磕出了血来。
  建兴皇帝根本就不理会跪在地上的太监,挥舞着双手疯狂似乎地喝道:“天下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这些狗奴才胆敢如此欺朕?朕定不饶尔等!来人啊!传朕的旨意,把这些人统统给朕抓起来,以大不敬之罪全部处死……不!朕还要夷其三族,杀!杀光这些狗奴才!朕倒要看看谁还敢如此!”
第710章
好奴才
  建兴皇帝咆哮如雷几乎要把殿中的屋顶都要掀翻了,当然这所谓的殿只是他在西安的行宫而已,所谓的上书房也只不过一间大点的屋子,根本不能北京的紫禁宫相比。
  四周的太监、宫女个个吓得不轻,全部跪倒在地瑟瑟发抖,生怕暴怒中的建兴皇帝把七撒在他们头上,从而殃及池鱼。
  就在这时候,上书房大臣马齐恰好来到,听见了建兴皇帝的阵阵咆哮,他站在门外迟疑了下,最终一咬牙走了进去。
  “奴才马齐叩见皇上,恭请皇上圣安。”马齐一进门,挥着马蹄袖就冲着建兴皇帝行跪拜大礼。
  建兴皇帝这时候已处在半颠狂的状态,发泄着自己内心中的怒火。马齐的高喊,倒把他瞬间从这状态拉回了现实,一时间建兴皇帝咒骂的声音停了下来,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目光无神望着马齐的方向,却一时间说不出半句话来。
  “奴才马齐叩见皇上,恭请皇上圣安……。”
  伏在地上的马齐并未抬头,而是继续喊了一声。
  建兴皇帝的目光渐渐恢复了常态,瞳孔有了些光彩,过了会儿,他用着有些嘶哑的声音道:“圣躬安,你起来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