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656

  这建议有些意思,朱怡成马上就想到了当年英国在澳大利亚流放罪犯的情况,汪景祺这个建议不错,实施起来也没什么后果。
  “第二策,皇爷可从流民中挑选部分送往新明。”
  流民,这个词在前明的明末可是大大有名,实际上汪景祺所称的流民和明末的流民有着区别。在大明的统治区域,真正的流民并没有,他所说的流民是大明从满清手里打下的几个省份,或者各方势力交战的区域中,那些因为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普通老百姓。
  如今,这些人的安置大明每月都要花上不少费用,如果统一把他们收拢起来,然后全部送往海外,一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二来也不会影响大明的稳定统治。
  “那么第三呢?”朱怡成不置可否,开口问道。
  说到第三,汪景祺稍稍迟疑了下,这才道:“皇爷,如今我大明各战俘营的人数可不少,这些人放着也是放着,倒不如全部送到新明去如何?”
  朱怡成顿时一愣,神色迟疑起来,汪景祺说的不错,大明现在俘虏营里足有近十万人,这些人有普通绿营官兵,也有八旗兵,更有不少普通满人。在最初,大明对于这些战俘的手段比较强烈,而随着俘虏越来越多,考虑到稳定,大明如今缓和了些,但这些人的处理的确是个麻烦,仅仅是劳动改造也需要时间,而汪景祺突然提出了这个建议,在让朱怡成心动的时候,又不免有顾虑。
第523章
主持
  汪景祺的三策不能不说不好,实际上朱怡成同样有类似的考虑。移民新明,朝廷绝对不能对普通百姓用强,只能以利诱之。
  这个利自然分为几处,一处当然就是朱怡成之前让汪景祺宣扬的新明之好,再加上他今日以皇帝之尊去码头迎接远航舰队的归来,从而引起轰动。从这点来讲,朱怡成的初步目的达到了。
  但这远远不够,这利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要实实在在的东西,对此朱怡成也想过,他打算把潘梦园带回来的东西搞个展示,当所有人看看新明的富饶。别的不去说,仅仅是金山银山,恐怕就会引诱不少人前往新明,最好的一件东西当然就是潘梦园带回来的狗头金了。
  朱怡成相信,只要把狗头金亮出来,这一切就实在了,财帛动人心,哪个人在金银面前能面不改色的?
  这是一点,此外就是汪景祺提到的以其他利益诱之,比如土地和安家费。中国人最看中的就是土地,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说白了就是土地兼并恶化的循环。凡是在一个朝代到了末期时,往往就是土地兼并已达到高峰的时候。如果在这时期假如再发生什么天灾人祸的情况,那么这个王朝就基本到头了。
  其他的不说,仅说前明的情况吧,前明之亡有的说是亡于流寇,也有的说是亡于党争,更有人说是亡于小冰河的灾荒……但无论是那种原因,深究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
  大量的土地和财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里,大部分老百姓连拥有自己土地的能力都没有,再加上前面所说的各种原因,爆发出来后就使得老百姓们失去了基本生存能力,从而引起了战争。
  再近一点讲,朱怡成当年能崛起,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是江南的大旱灾同样也是一个诱因。正是因为如此,民间对于清廷的怨恨越来越大,这才先有四明山起义,后又有袁奇造反,然后朱怡成趁此机会脱颖而出,从而成就了如今基业。
  从这些方面来看,用土地来引诱普通老百姓,甚至包括汪景祺所说的流民的确是个好办法,虽说大明会对此支出一大笔钱,但这笔钱的付出却是值得的。当未来,新明逐渐发展起来,它所能带给大明的将是这些金钱根本无法衡量的东西。
  而罪人填充新明的策略也不错,这说起来只不过是流放千里和流放万里的区别,不过最后一条,就是把俘虏送到新明的办法,这才是朱怡成最为犹豫的。这些俘虏虽说已是阶下囚,可这些人的人数可不少,如今大部分处于“劳动改造”的状态,但也有一部分还在关押着。
  这些人放在神州问题不大,毕竟汉人的人口基数摆在这边,再加上大明强大的武力压制着,再加上朱怡成的一系列手段,不怕他们有翻天的机会。
  可一旦送去新明情况就两样了,谁能保证这些人送过去后不会在捣鼓出来些事?不要以为劳动改造就能万能的,更不用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能彻底改变自己。
  像穆忠明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少数,大多数人表面屈服,但内心是否真的改变了呢?别说这个时代了,就在朱怡成所处的后世,大清都亡了百多年了,依旧有人以满人的身份为傲,甚至还大模大样地留起了辫子,穿起了黄袍,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已躺在棺材里烂的不成样子的大清招魂。
  朱怡成可不想自己的大明未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大批量地向新明输送俘虏,就增加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这是朱怡成绝对不愿意看见的。
  对此,朱怡成还是决定把俘虏一事放一放再说,就算未来有这个打算,也必须等到新明的人口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同时,对于这些人的输送也只能小范围的进行,严格控制其比例,另外在民间对于他们的情况也需注意,一旦有不好的苗头发生,必定要在第一时间内掐灭。
  对于具体负责移民的人选,朱怡成决定交给汪景祺来做。汪景祺虽然是文人,可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这些年搞宣传也早就历练出来了,何况新明移民一事,汪景祺可以说是群臣中最懂得朱怡成所想的人,挑选他作为主导人员也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
  当得知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自己的时候,汪景祺乐得心里顿时开了花。这是朱怡成对他的一个重用,只要这件事办好了,自己未来的前途必定广阔。
  要知道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是有任期的,在确定军机制度的同时,朱怡成就特意设置了军机大臣的任期,以避免在军机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二十年,甚至做到老死的情况发生。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虽然无相名却有相实,其智能类似于前明的内阁,但更倾向于皇帝的顾问,虽然从权利的限制来讲实际上并不大,可制度的推行和实际操作中会有所变化,其实内阁从一开始也不像后来那样,当初大明设置内阁其情况和现在的军机处并没太多区别,所以时间长了,军机大臣手上的权利也会越来越大,朱怡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特意就设置了军机大臣的任期。
  四年一任,最多连任两次,也就是八年的时间。对此,朝中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就像是汪景祺,他觉得如果能把这件事办的妥妥当当,等未来他也可以入军机成为军机大臣。
  领了任务后的汪景祺动作不谓不快,几日后一个令整个大明都轰动的展览在南京城发布,这个展览不仅有对新明的介绍,同时也有对新明的一些特产、资源等等的展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属那块狗头金了,当狗头金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见过它的人无不觉得口干舌燥,瞪大了眼睛,目光中反射的除了兴奋、激动还有贪婪和向往。
  这展览才举行了没几日,就有数十万大明人蜂拥而来,同时朝廷关于鼓励人们前往新明的政策也很快颁布下来,仅仅一日时间,就有数千人报名,虽然这些人中真正的老实人没几个,大多只是打算去新明淘金挖银,意图搏一把的冒险者,不过这样的结果已让汪景祺非常满意了,同时他继续加大对此宣传,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手段,这数字开始不断上升。
第524章
棋子
  移民来源的解决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把这些移民运输至新明,大明的海军虽然强大,但毕竟海军有海军的责任,不可能用战舰来作为长期运输舰投入。
  所以,移民的运输民间的海船就将成为主力,毕竟现在大明海贸发达,民间的运力已不亚于大明海军,从某种程度来讲甚至更有效率。
  大明之前的南海海战中,就由宁波商行的海船来负责后勤,极有效地支持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之后,在北击天津卫的战役前后,各商行的海船也负责了大量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运输,直到现在为止,来往南北的船只依旧保持着一个极庞大的数量。
  大明已经向世界迈出了脚步,随着商业的繁华和对海外的扩张,民间的商船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商船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当大明海军开始建造新式战舰后,各大商行为了满足远航的需求,也陆续开建了大型远航武装商船,所以从这点来讲,把这个任务交给各大商行是最合适不过的。
  不过,商人注重的是利益,没有利益的事商人是绝对不会做的。对于这点,朱怡成很明白,也不想去破坏这个规则。公平买卖,这是商业的基础,如果朝廷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商人进行无回报的投入,也许商人面对压力或者会答应,但长久如此朝廷的信用就将破产,而朝廷和商人之间营造的契约精神也会被破坏,这对未来是极为不利的方式。
  给予部分利益,或者直接由大明朝廷雇佣商船进行运输,朱怡成这种做法得到了各大商行的赞同。当移民新明的计划开始展开后,那些商人对于新明的开拓实际是最为热心的,因为这将代表这一条全新的商路,从双方而言,更是双赢的举动。
  移民一事,有条不紊地进行,朱怡成基本把这事丢给了汪景祺等人处理。不过移民之后,新明的统治是眼下最重要的事,如今的新明虽然仅仅只有两座城,可不要忘记中国人是最善于创造的人,只要中国人想去做,那怕是不毛之地都能成为鱼米之乡,何况新明这片富饶而又等待着开拓的沃土呢?
  这件事,经过军机处的讨论,暂时决定在新明设置总督衙门,以统领新明军政。等待以后新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府州县等具体划分。
  至于总督的人选,此次立下大功的潘梦园是最为合适的,毕竟新明是一片新的国土,新明总督的职责更多的是军事,政事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作为海军的高级将领,潘梦园原本就有过在琉球驻军最高指挥官的经历,再加上新明两城的建立都是在潘梦园手上完成的,无论从那点来看,他担任总督是再好不过。
  至于在政事方面的弱点,这个并没问题,军机处会挑选一些合适的官员随同前往,以进行辅助工作。
  对于这个任命,朱怡成特意召见潘梦园又同他谈了一次,毕竟他一旦担任新明总督就要卸任如今在海军中的职务,对于功臣,朱怡成并不想勉强,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不过令朱怡成欣慰的是潘梦园并没反对,一口答应了这个要求,这让朱怡成很是高兴。
  “邬先生,朕这步棋怎么样?”朱怡成把一颗棋子落在棋盘上,笑眯眯地问道。
  朱怡成之前并不会下围棋,作为后世的年轻人,从小到大哪里学过这个?如果是拿扑克斗地主什么的还算精通,至于高大上的围棋在朱怡成眼里连规则都弄不明白。
  来到这个时代后,一开始朱怡成是朝不保夕,战战兢兢如诸葛亮所写的苟全性命而已。就算在宁波坐大后,面对强大的满清朱怡成依旧有着严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一直持续到天津卫之战,随着天津卫和北京陆续拿下,天下的形势一举彻底扭转,朱怡成这才松了口气。
  现在,大明越来越强,而满清也越来越弱,只要朱怡成不突然死掉或者昏了头,大明按既定方针继续执行,这神州必然会全部光复。在这种情况下,朱怡成处理国事、军事的空隙中也逐渐有了些娱乐时间,虽然他平日里大多会在后宫和李娟儿及三个儿女在一起享受人伦之乐,但其他的娱乐也是有的。
  只可惜,这时代的娱乐并不多,再加上朱怡成的身份,就算每隔一段时间微服在南京城内外逛逛外,就没什么太好的娱乐了。毕竟他不可能以皇帝之尊打麻将吧?更不用说去做一副扑克牌斗地主了,所以一个典雅而又有格调的娱乐是最适合他的,那就是下围棋。
  要下围棋就要先学,朱怡成想学棋这不难,毕竟围棋是国粹,这时代的读书人几乎人人都会,就连带兵打仗的将军会的也不少,差别的只不过是棋力而已。
  想来想去,找一个合适的老师,邬思道是不二人选,所以几个月前邬思道就受邀成了朱怡成的围棋老师。不得不说,邬思道这个老师不仅水平高,而且教的也好,没过多久朱怡成就学会了围棋,而且这游戏能千年不衰,直到现代还受人推崇的确有它的魅力。
  朱怡成虽然是初学者,但他倒也有几分天赋,如今已下的颇有模样了。而且朱怡成的眼界宽,往往在下棋过程中会屡有奇招,这同样让邬思道感到惊喜。
  “皇爷这子颇有大气,着实不凡!”邬思道品味着朱怡成刚刚落下的那子,微微点头赞道。
  得到邬思道的赞赏可不容易,别瞧朱怡成是皇帝,但邬思道这人的性格并不像汪景祺,而且从最初之时,朱怡成和邬思道之间就是似君似臣又似友的关系。所以,邬思道陪朱怡成下棋虽然不会趋炎附势特意让子,但也不会大开大杀打得朱怡成片甲不留,以邬思道的棋力,实际上下的是指导棋,目的是用来引导朱怡成的棋力提升,同时让他知道自己的薄弱之处。
  就像现在,朱怡成这一子下的虽然不起眼,但深入追想下去后续却有好几个变化,隐隐约约更压制住了邬思道的一片区域,如果后面变化妙的话,甚至可以反败为胜,一举杀掉邬思道眼下的一条大龙。
  “哈哈哈,邬先生过奖了,以先生的棋力恐怕朕还是不敌呀。”朱怡成乐呵呵地说道。
  邬思道摇摇头:“皇爷此话差也,这棋如人,说的一点都不错,棋力和眼力是两回事,皇爷这一子就算棋力比皇爷高出不少的人恐怕也下不出来,但皇爷却能落子,这是为何?这就是眼力!”
  两指捻起一颗棋子,邬思道又道:“皇爷雄才大略,如今中原战局进展顺利,用不了多久南北就能打通,等到时候这神州大半都能入皇爷囊中,满清再想翻身已是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如今我大明又拥有了新明,新明虽然现在不起眼,但皇爷这一步走的好啊!就如这棋一般,只要我新明发展起来,用不了多久,只需数十年后,这大明就有另一片天地!对此,臣实在是佩服不已。”
  “邬先生眼光独到,朕心甚慰。”朱怡成叹道:“古往今来,人人都谈天下,尤其是帝王。但古人哪里知道,这天下之大并非只有神州,别看那些欧洲人粗鄙,但他们却早已我大明纵横四海,占据了海外大片领土。之前,有人其实劝过朕,说所谓的新大陆根本不值一提,朝廷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大明能光复神州已足以,何必去寻海外缥缈的地方呢?就如当年秦始皇找寻仙岛一般,实在得不偿失。但朕觉得如今世界已在大变革的时代,我大明不仅要注重眼前,更要把眼光放得远些,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更替无不是因为土地兼并,而现在大明鼓励商业,让百姓从土地上脱身,已大大减轻对土地的依赖。再加上新明的入手,更让大明百姓有了一个新的选择,朕不怕说句自夸的话,新明在手,足可保我大明三百年江山无忧!”
  说到这,朱怡成的脸上满是自豪,这些话他也是第一次在邬思道面前吐露,邬思道凝神倾听,默默点头。
  “皇爷,难道您不想把新明作为皇子封地么?”邬思道开口问道。
  实际上,在之前邬思道就提出过把新明作为封地给予皇子,作为饱读诗书,更深知历史的他,邬思道很清楚前明灭亡的问题所在,其中就有着各地藩王的原因。
  既然新明已在手中,大明完全可以把新明作为以后皇子的封藩,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封藩问题,同时也可以让这些皇子远渡重洋以避免未来造成皇位之争。不过这个建议朱怡成不置可否,并没同意,今天邬思道忍不住又提了出来。
  朱怡成摇摇头,笑道:“之前定爵之时,朕就已经立下了规矩,皇室也不例外。之后朕的皇子,除继承大统者外,一律按规矩来办,这天下以后只有不变的大明,而没有铁打的王爷,朕的子孙未来要靠他们自己,朕能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个皇室的头衔,至于其他的,朕一律都不会留,朕可不想以后这些子孙和他们的先辈一样成为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废物一般,这也算是朕的一点坚持吧。”
第525章
一局
  朱怡成这番话让邬思道若有所思,邬思道此人从性格来讲和靖难时期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极为类似,要论能力丝毫不差,而且都精于谋算,更有一双看透世情的双眼。
  两人同样热衷于扶持明君,立志创下一番功业,使其所学能得其用从而青史留名。但同样又偏偏对世俗的权利不怎么看重,在他们看来,所享受的只不过是让自己抱负一得施展的机会和平台罢了,而不是为了追求权利为最终目的。
  也正是这点,当年朱怡成要封邬思道高官时被对方拒绝,就连军机大臣这个职位也是朱怡成强塞给他的。军机处五大臣中,邬思道虽然深得朱怡成信任,从地位来看仅次于首席军机廖焕之,但他的实际官职却是最低的。
  要知道这些年,仅仅朝廷的俸禄和朱怡成的赏赐,就能让邬思道过上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但实际上邬思道的日子过的很普通,除了最早朱怡成赐给他的两个美女陪伴外,住着当初赏给他的宅子里,平日生活饮食也很是简单,更没有奢侈挥霍的爱好,金钱对他来说似乎没什么太多用处,手里那些钱除帮助一些贫困士子和乡友,或者买书之外就没什么去处了,这样的简单生活在整个大明官场上是极为罕见的。
  正是如此,朱怡成和邬思道之间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双方私下说话也随意许多。朱怡成刚才所说的那番话邬思道觉得是真心话,以他看来,朱怡成的确是准备用这种方式来彻底解决前明皇族的问题。
  手中的棋子终于落下,朱怡成凝神看着落子的位子心中暗暗一喜,邬思道的落子已早在自己的算计之中,朱怡成当即含笑提子应下,只见邬思道神色平静,又从棋盒中捻出一子来。
  “皇爷如此考虑是为万世之业,看来是臣多虑了。”邬思道点点头道:“不过皇爷,您如此安排,对于皇家威严却有所损呀。”
  朱怡成哈哈一笑,摇头道:“皇家威严?难道连邬先生你这样何等潇洒之人也信这个?想当年太祖以布衣起,先横扫天下,后驱蒙古于塞外,终得神州为帝。就连太祖这样的人物也从不避讳其出身,说起我大明皇室,只不过是叫花子、和尚出身的后人而已,圣人不是说过这天下有德者居之么?所谓威严之说,只要我大明强大,皇家自然有其威严在,如大明衰败不堪,就算九五之尊在其位又有如何威严呢?”
  邬思道哑然失笑,点头道:“皇爷深得帝王精髓,看来是臣着相了。”
  “先生并非着相,而是先生故意以此提醒朕罢了。”
  “皇爷英明,臣这些小算计逃不过皇爷的慧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