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656

  大半年前,当大明和葡萄牙的南海大战爆发的时候,消息传到了印度,得知这场海战,英国东印度公司敏锐地感觉到或许英国能利用大明和葡萄牙的海战从中获得利益。
  为了开拓市场,东印度公司立即准备派出人员向东方新兴的明帝国进行接触,而有关系有背景,而且还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威廉就这样被委派到了中国。
  到了中国后,广东已被明军收复,威廉先在澳门呆了些日子,也经历了澳门回归大明和成立自由贸易城市的过程。在澳门,威廉自学了中文,颇有语言天赋的威廉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中文说的较好了,随后他搭乘大明商人的商船来到了宁波,又在宁波呆了些日子,然后又到了上海。
  这一路过来,让威廉感受到了这个古老国家的新生和强大,同样也被特殊的东方文明深深吸引,行为打扮也试图向大明学习。他其实在上海已经呆了些日子,如果不是碰到黄履庄的话,也许过不了多久他还会去南京走一趟。除了了解大明风土人情之外,威廉也在试图想办法同大明的朝廷进行接触,以达到东印度公司派遣他到远东的目的,获得自由贸易的权限。
  但相比西班牙等国,英国在大明并没有任何基础,也同海贸商人没什么太多来往,所以这个任务需要完成比较困难。在宁波和上海这些日子,一直没找到门路,今天威廉无聊时就随处走走逛逛,就这样碰巧遇见了黄履庄。
  当黄履庄询问关于牛顿的情况,作为牛顿曾经的学生,威廉当然有资格为黄履庄介绍这位英国的骄傲。随着威廉的讲述,尤其是当威廉向他讲解牛顿在数学、力学、物理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时,黄履庄听得两眼发光,神情更是激动异常,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世上居然还有如此大才。
第337章
旭日初升
  在上海的这一日,是黄履庄这些年最为充实的一天,昨日巧遇威廉,同对方的交流让黄履庄实在是大开眼界,更对于威廉所说的西方各诸贤心生向往。
  尤其是威廉为他讲解了牛顿的一些著作内容和科学思路,更让黄履庄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副从未见过的新天地。如果不是英国远在万里之外,再加上现在他已是朝廷命官,身负重任的话,黄履庄甚至想亲自坐船去英国看看,见一见这位伟大的学者。
  不仅是牛顿,还有欧洲那些诸贤,此外科学家云集的法国科学院更令他向往不已。只可惜,时间过的太快,再过几个时辰黄履庄就将离开上海登上去宁波的海船,他同威廉也到了分手的时刻。
  “威廉先生,感谢你这一天的讲解,您无私的教授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当晚,黄履庄特意向威廉感谢道。
  “您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能为您这样的东方学者讲解欧洲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我的荣幸。”从昨天到今日,虽然和黄履庄相处的时间仅仅只不过二十四小时,但是黄履庄对科学的热情和他对于数学、物理、机械等各方面的专业和智慧让威廉大为惊讶,在他看来,遥远的东方居然还有这样一位出色的专业学者,虽然因为东西方科学的研究差距和文化不同,但作为剑桥大学的毕业,拥有这个时代高学历的威廉,对于黄履庄也极为敬佩。
  “只可惜,这次来到远东我并没有携带那些专业书籍,不过黄先生您可以向澳门方面的西方商人进行求助,牛顿爵士的研究成果早在欧洲就有出版发行,这些书籍其实不难买到。”
  黄履庄赞同地点点头,虽然这些书籍花些功夫就能搞到,但如果不是威廉的原因也许黄履庄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来往远东的欧洲人大多都是商人和冒险家,威廉这样对科学颇有研究的人是极少数,而能在上海巧遇更是难得缘分。
  同时,黄履庄打定主意,决心到了宁波后聘请一位西方教习,以学习欧洲的语言和文字。要不然,就算购到那些书籍他也是看不懂的,至于如何聘请人员,黄履庄一时间却不知从哪里下手,因为威廉曾经说过,牛顿爵士是英国人,使用的是英文,同时他也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法文如今是欧洲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而来到远东的大多只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这国家的语言不同,再加上普通商人和冒险家很少有精通英语和法语的,所以在聘请教习的时候需得注意。
  这倒是一个难处,黄履庄暗暗琢磨着只能托人办这事,可转念一向,他又哑然失笑,要找这样的人何必那么麻烦,在他面前的威廉不就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么?
  “威廉先生,如果我想聘请您一段时间,来教授我英文和法文,然后希望您通过您在本国的渠道帮助我购买那些书籍是否可以?”黄履庄当即询问道。
  黄履庄的请求让威廉有些意外,他迟疑了下,非常抱歉道:“真是对不起黄先生,如果是单单购买书籍,这点倒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给替您办这件事,只是需要些时间,毕竟您也清楚欧洲离远东太远了,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顿了顿,威廉又道:“至于您打算聘请我教授英文和法文,从个人来讲我是非常乐意的,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是朋友了。可惜的是,您马上要去宁波,而我也会尽快动身去贵国的首都南京,所以……非常遗憾。”
  “这还真是不巧呀。”黄履庄露出了失望的表情,然后随意问道:“对了,威廉先生要去南京?不知道我能帮到什么忙么?我在南京有个好友在。”
  “这……。”威廉感激并迟疑说道;“恐怕黄先生帮不了我什么,其实我去南京是想同贵国政府进行接触的,需要求见一些贵国的政府官员。”
  威廉的话顿时引起了黄履庄的好奇,同威廉认识后,他们之间除了学术上的沟通外,对于其他并没有深入交流,直到现在黄履庄只以为威廉只是一个普通商人的身份。
  听到黄履庄的询问,威廉倒也没有隐瞒,当即告诉了他自己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身份和来到大明的原因。听完威廉的述说,又听他埋怨了几句从澳门到宁波又到上海,由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三国对远东贸易形成的隐形垄断,导致他一直未能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务,所以他打算直接去南京一次,求见大明朝廷中央官员,以用这种方式取得实效。
  当明白威廉的情况后,黄履庄忍不住大笑起来。
  “黄先生,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您觉得我这次来大明的经历非常可笑么?”威廉很是不悦地反问道。
  “不不不!”见威廉有些误会,黄履庄连连摆手道:“对不起威廉先生,我并不是在取笑您,而是另有原因。其实您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是大明朝廷和您想象的有所不同,虽然您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可是仅凭这您是根本就见不到朝廷负责这方面的官员的。”
  “为什么?”威廉急问。
  黄履庄耐着性子给他解释了一下,对于西方商人,朝廷的管理非常复杂,如今一般都是由宁波商行和户部再加上市舶司进行联合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威廉代表的不是单独的商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这方面来讲几乎是半官方的性质,这种情况下更牵涉到外交方面,需要有专门的程序。以目前来看,理藩院和礼部首先要出面,然后通过渠道汇报至朝廷相关部门,尤其是军纪处,在得到军机处甚至皇帝的同意下这些相关机构才能同威廉进行接触,而不是威廉所简单地想象直接找上门那么简单的。
  “竟然这样麻烦?”黄履庄的解释让威廉听的头都大了,更令他傻了眼。怪不得他这一路来是处处碰壁,无论宁波商行还是各地地方官员,得知他的来意后根本就不理会他,原来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这也是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其实威廉如果能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再加上拥有正式的国书公文,以觐见大明皇帝的方式向大明地方政府提出要求的话,反而会得到重视。而像他现在这样,求助无门是理所当然的。
  明白原因所在后,威廉有些灰心丧气,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的回印度去么?
  正当他懊恼的时候,黄履庄却告诉他其实这说起来难,但实际上又不难。
  “黄先生,难道您能帮我?”威廉又惊又喜道。
  黄履庄微笑着点点头,这才告诉了对方自己的身份,当威廉得知黄履庄居然是大明朝廷的官员,而且是受大明皇帝陛下的命令前往宁波的时候,威廉惊喜万分。
  “我的上帝!没想到您居然是这样一个大人物。”
  黄履庄摆摆手:“我可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只是工部的六品主事,不过这次去宁波是皇爷的命令,接下来我会在宁波呆上一段时间,等完成任务后返回南京复命。如果威廉先生不急的话,可以先受我的聘请和我一起去宁波,等事办完后再去南京。到时候我会找机会把这事禀报给皇爷,如果皇爷同意的话,那么你的任务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这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威廉怎么都没想到一直烦恼的任务居然用这种方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即连连点头道:“没有问题,我答应黄先生的聘请。”
  黄履庄同样很是高兴,这样一来威廉不仅能教授自己英文和法文,而且还能向自己讲解欧洲的科学理论,这绝对能让自己受益匪浅。不过黄履庄是个厚道人,他特意向威廉说明,等宁波的任务完成后,他会保证找机会在复命的时候告诉皇帝陛下关于威廉的事,但是皇帝陛下究竟会不会同意,这是谁都无法知道的结果。
  对于这个,威廉表示认同,他也知道黄履庄能做到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究竟能否成功,这就让上帝来安排吧。
  第二日凌晨,做好准备的威廉同黄履庄等人一起登上前往宁波的海船,当船渐渐离开十六铺码头的时候,威廉已经没有了初来上海时的忐忑和迷惘,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期待。
  至于黄履庄,在上海同威廉的偶遇,也让他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更令他对于朱怡成之前所交代的成立皇家研究所的筹建增添了几分信心。除此之外,宁波工房的巡查和技术的改造,黄履庄也有了更多的把握。
  船开出吴淞口进入东海,天色已渐渐亮了,一轮红日从东方而起,当它跳出海平面的时候,万道金光把四周的海面照映的如此绚丽迷人。扬帆的大船,破开前方海浪,朝着那轮旭日而去,现在的大明也同这旭日初升一般。
第338章
大明马前卒
  冬天已经来了,河南一夜之间就下了场大雪,这场雪让激烈的河南战场上的三方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也使得义军方面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时间。
  “清狗子那边又增兵了……。”
  汝南,祝建才的汉王府。屋外是白雪皑皑,屋内却是温暖如春,但坐着的众人脸上却挂着霜。
  祝建才手下大将杜老刀叹道,河南战局自王致清冲破南阳前来救援后,祝建才部才和王致清联手同隆科多堪堪打成平手,双方僵持已有不少日子了。但随着清军再一次增兵,而且这次增兵据说调用了丰台大营的精锐,义军方面渐有吃不住力的样子。
  如果没有这场大雪的话,前几日的那仗就彻底输了,无论是祝建才还是王致清都已被逼到了悬崖,局势不容乐观。
  “王爷,还是得早做打算啊!”另一人忍不住劝道,其实这些部下不说,祝建才也知道汝南十有八九是守不住了,就算有王致清帮忙也是一样。汝南失守,祝建才只有唯一的一条路,那就是南下湖北,对于这条路究竟走不走,如何走,这些日子祝建才一直在琢磨着。
  一直以来,祝建才在世人眼里名声不怎么样,尤其是他三番五次坑了袁奇,袁奇九江兵变败亡更同祝建才有着些关系,但祝建才之所以这样做他也是出于无奈。
  起兵以来,虽有兵盛之时,但祝建才这一路走来磕磕碰碰非常不顺,本想借河南一地的优势进而逐鹿中原,但北进山西失败后就遭到了清军猛烈反扑,祝建才手上的兵虽不少,却大多是乌合之众,能同清军对抗到至今已是非常不容易了。
  这一次王致清舍身救援,令祝建才感动万分,所以这也是祝建才难得同友军硬抗清军至今的主要原因。他祝建才虽是小人,却不是傻瓜,假如这次他和上几次一样再以友军为牺牲品,借此逃脱的话,那么就算能逃出生天,这天下之大也再无能容他之处。
  “下这么大的雪,三圣王那边的给养全送过去了吧?”祝建才没有理会部下的询问,反而开口问起这件事来。
  “王爷请放心,三圣王那边的给养昨日就送去了,因为天寒,末将还多加了三千斤好碳。”一个副将连忙答道。
  祝建才微微点头,如今汝南是两部驻扎,为更好的合作,也是为了让双方避免一些误会,王致清部主要驻扎在汝南以西,祝建才控制着汝南以东,至于后勤方面,全部由祝建才部负责调拨,祝建才在汝南经营日久,物资并不缺,出手也不小气,这一点倒是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来。
  “你带人多去三圣王那边走走,问问他们还有什么缺的没有,如有需要一并给三圣王送去。”祝建才又叮嘱了一句,随后向杜老刀问:“听说永业陛下的大军已准备入江西了?可有此事?”
  “王爷说的没错,实际上在明军已拿下了彭泽,由安庆至九江大门已被明军打开,不过明军眼下是不是已经攻打九江这就暂时不得而知了,毕竟离的太远,这消息又闭塞,但以明军之前的举动来看,打江西是必然的。”
  “呵呵,老子们在这里同清狗子打死打生,南边的却暗中捡着便宜。如不是河南大战吸引了如此多的清狗子,他们怎么能轻而易举拿下彭泽!”杜老刀话音刚落,屋里就有人极不服气的说道,话语中还带着满腹牢骚。
  这句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认同,毕竟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当初袁奇还在的时候,袁奇部和祝建才两部纵横江南,同清军接连大战。而那时,朱怡成的部队龟缩在宁波,借此机会以极快速度发展起来。
  随后,趁清廷大阿哥和后来的殷化行同义军交战,朱怡成先是在南京复监国之位,紧接着趁虚而入,轻而易举拿下杭州,再以水师之利北上江苏,打下南京后坐大至今。
  在祝建才部的众人看来,朱怡成简直就是走了狗屎运,如果不是他们在前面挡着,他朱怡成又怎么会在南京称帝?而现在的大明又如何会拥有这样多的地盘的精兵强将?
  尤其是现在,河南大战,明军趁此机会不仅占了安庆,还兵指江西,弄不好过不了多久这江西也将成为明军的囊中之物。但看看自己这边,虽说当初在河南称霸一方,可是如今却在清军的反扑之下节节败退,不仅丢了大片地盘,眼下就连老巢汝南都快守不住了。两者相比,谁心里都不会服气。
  “大胆!”见众人如此非议,祝建才重重就在案几上一拍,大声喝骂:“永业陛下乃我大明正统,孤虽贵为汉王,但诸位不要忘记,我等依旧是永业陛下的臣子!陛下出兵江西,这分明就是围魏救赵之策,以调动清军为河南战场减轻压力,尔等居然不对陛下感恩戴德,反而私下如此非议,难道你们眼中还有我大明,还有陛下和我这个汉王么?”
  祝建才神情异常激动,脸都涨得通红,一副愤慨的模样。如果不知道的话,还以为祝建才一直都是朱怡成的心腹重臣呢。
  看着祝建才这副模样,众人顿时面面相觑,一时间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了,还是杜老刀反应快,回过味来的他急忙道:“王爷所言甚是,虽我部在河南,但陛下复监国之时就给王爷下了旨,让我部驻扎河南以抗清军。如今我大明虽在河南不敌清军,但在南边却势如破竹,只要陛下打下江西进逼湖北,那我部就能同陛下主力连成一片,到时候反守为攻,大破清军就在眼前!”
  杜老刀这话一出口,众人也陆续反应过来了,闹了半天祝老大居然打着这个主意。不过仔细想想的确没错,虽说祝建才部远在河南,可从朱怡成复位监国后就传诏天下,不仅承认了祝建才的汉王身份,而且还给祝建才送来过正式诏书。至于祝建才这边,虽说当时没把大明放在眼里,却也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对于这诏书也是收下了的。由此可见,从名义上来讲,祝建才部属于明军并没什么问题,而他这个汉王也是名副其实的。
  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瞬间全想到了这点,当即顿时变了脸,一改之前对明军的埋怨和不服,反而就着祝建才的口风大肆吹捧起明军来,你一言我一句,很快就都以明军自居,口口声声要跟随汉王为大明永业陛下的马前卒。
第339章
尊明
  祝建才这么做既是无奈也是局势所迫,眼下能救他的也只有大明了。可大明究竟能不能把他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祝建才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向大明表示自己的态度,至少比没有办法的好。
  毕竟,无论是祝建才的义军还是之前袁奇,还是现在的高进部,他们一直都还是打着大明的旗帜,对于这点从未有否认过。大明正统,反清复明的这面旗帜是这些义军的立足之本,在没有十足把握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其实在之前,袁奇弥留之时,也曾让高进东进投靠朱怡成,但高进最终未听从袁奇的安排,主要是因为高进想完成袁奇的心愿,而不愿意放弃袁奇毕生心血,从而寄人篱下。
  但无论如何,高进直到现在也未同大明彻底割舍,从名义上来讲高进还是大明的平寇侯。袁奇、高进、祝建才,他们这些能在这个时代割据一方的枭雄那一个是简单的人物?
  下定决心的祝建才没有丝毫迟疑,他立即给朱怡成写了份奏折,奏折开头就以微臣自称,先是祝贺大明拿下广东,占据东南半壁,大拍了一顿朱怡成的马屁,随后话锋一转,说到由于如今清军正猛攻河南,因战事紧迫未能及时恭贺以向朱怡成请罪,接着表了表自己对大明的忠心,同时向朱怡成保证他一定会率部为大明坚守河南,以迎王师北上。就算清军再强,他祝建才誓于清军死战,就算马革裹尸在所不惜……。
  这份奏折写的是情真意切,看之令人感动万分。仅仅从奏折的内容来看,谁都无法否认祝建才是大明的忠臣,更为大明同清军死战的英雄。在奏折中,虽然一字未提请求明军北上救援的话,但祝建才却把河南战时写的激烈万分,同时也向大明坦然汝南局势的危急。仅仅这些,就足够了,祝建才相信朱怡成一定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