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56

  “不出来就不出来嘛。”朱一贵笑呵呵地把笔往桌上一丢,手指着彭泽道:“不出来正好,等老子拿下周边后就直接占了彭泽,彭泽一下,望江就是孤城,到时候我大军趁势从安庆而处,进可直取九江,退也能确保两地为我军掌控,这不是很好嘛。”
  “高!朱老大真是老!”黄殿翘着大拇指在一旁凑趣,瞧得朱一贵不由得大笑。一时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福建的时候,同众兄弟一起揭竿而起的场景。
  拍了拍黄殿的肩膀,朱一贵笑道:“不救望江正常,但九江清军不可能坐视彭泽落入我手,兄弟,等着瞧吧,周忠良不是傻瓜,还有那个鲍坚更不傻,他们一定会出兵的。”
  朱一贵说的一点都没错,望江求援,九江方面可以不理会,毕竟鲍坚说的没错,他只是九江总兵而不是安徽总兵,望江可救可不救,如今九江兵力吃紧,鲍坚之前作为袁奇的部下非常清楚明军的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冒险去救援望江呢?
  但彭泽不同,彭泽已属九江管辖,更是鲍坚的防区,坐视彭泽不顾,就算最后能保住九江鲍坚也要吃不了兜着走。再说了,他可是降将,虽然位居九江镇总兵,但相比其他清军总兵而言先天就矮了一头,如因为此事被扣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鲍坚是承担不起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鲍坚再不愿意,彭泽是必救。可鲍坚也担心自己出兵会被明军一口吞下,思来想去,鲍坚一方面向隆科多求援,另一方面仅派出了二千多人的一支援军前往彭泽,同时关照带军的游击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即撤回,千万千万不要和明军死拼。
  鲍坚的算盘打的很好,他是想用这方式把责任减到最小。归根结底,鲍坚从来没有为大清效死的打算,曾经从清投袁奇,又背叛袁奇再投清,说来说去鲍坚就是一个反复小人罢了。
  但鲍坚怎么都没想到,他的举动早就在朱一贵的预料之中。在安庆时,朱一贵就对九江的周忠良和鲍坚两人起了兴趣,尤其是得知他们本是袁奇部后更是收集了不少关于两人的信息,好生研究了一番。
  这一次先攻望江,再打彭泽,朱一贵实际上就是要用这方式试探九江,以确定他的猜测。如果在攻击望江的时候,九江方面以不计代价的方式来援的话,那么朱一贵肯定会立即放弃后续计划,直接回军。
  但九江方面坐视望江不救,这就证明了朱一贵的猜测是对的。而现在攻击彭泽就是要再确定九江的反应。当鲍坚派出了二千老弱援军拖拖拉拉地自九江出,朝着彭泽而来的时候,朱一贵心中完全放下了心,九江的周忠良和鲍坚两人就是对草包,隆科多也算是瞎了眼,居然把这两个饭桶委以重任,真是天佑大明啊!
  朱一贵直接在彭泽以西北六十里地设下了埋伏,当清军浑然不知进了包围圈后,明军突然出现,一顿猛攻毫无防备的清军一触而溃,此战仅仅一个多时辰就结束,前来救援彭泽的清军全军覆没,就连领军的那位游击也被生擒活捉。
  审讯了游击,得知鲍坚在他出兵前的交代后,朱一贵更是心中大定,他从俘虏里挑了几人出来特意放了回去,并让他们给九江的周忠良和鲍坚带个口信,告诉他们朱爷爷就在彭泽,不仅带兵灭了他们派来的援军,等收拾完彭泽的守军后就去九江会会他们,让这两个家伙好生安排一桌好酒席等着他。
  “这……这……这朱一贵是何人?如此欺我,老子……老子非要他好看不可!”消息传回,把鲍坚是气得当场七窍冒烟,破口大骂。
  生气归生气,骂也归骂,但要鲍坚直接带并去和朱一贵对放他却又胆怯。鲍坚本就不是一个有血勇之气的人,要不当年也不会因为惜命降了袁奇了,而现在他只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哪里有胆量真刀真枪和朱一贵干?
  二千人马,虽是老弱病残但也是人啊!连二个时辰都没顶住就被朱一贵给全歼了,鲍坚虽手中还握着一万多兵马,但也胆战心惊。何况,他已经派出援军了,也尽到了义务,为保险起见他觉得还是坚守九江的为好,以九江的防御打不过还是可以守得住的,只要拖到隆科多回师即可。
  歼灭鲍坚的援军,朱一贵再无后顾之忧,九江清军如今真正成了缩头乌龟,再也不顾彭泽死活,这时候潘老大的长江水师也沿江而上,当黄朝云得到朱一贵的战报后顿时下了决心,下令朱一贵先同水师一起解决彭泽,随后再回击望江。
  彭泽的守军本就不多,而且相比望江,当得知九江援军被全歼后,彭泽士气更是一落千丈。明军正式攻击彭泽仅仅两天,彭泽就开城投降,而当彭泽被占的消息传到望江时,望江知县李国维和守备常茂两人脸色发白,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常大人,如今彭泽已失,我望江已再无退路。”
  常茂苦笑着点点头,江西的援军是不可能有了,至于安徽凤阳府那边,虽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援军十有八九也是没的。也就是说望江已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眼下不是守得住守不住的问题,而是望江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久守,现在城中已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李大人,你有何打算?”常茂苦涩地问道。
  李国维正正色,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李某不才,也是读圣贤书的人,再者李某为父母官,当以守地为责,大不了就是一死罢了,何足道哉!”
  说完,李国维看着常茂,反问道:“常大人如今何想?”
  常茂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虽说他现在已看不到希望,可在这种时候他常茂作为一个武将如何能被一个文官所看轻?
  “李大人为文官都有如此胆略,难道我常某人就比不上读书人么?守城,本就是我之职责,为大清效死,义不容辞!”
第323章
朝会
  今天是朝会日,按照明朝惯例,元旦、冬至、皇帝生日、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大朝会,其余日子算是常朝,常朝还分早朝和午朝。但这种制度在朱元璋时期执行的很好,朱棣在位时,朝会就渐渐流于形式,至明中期后,由于内阁权利日重,朝会举行的更少了,而到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多年不朝,朝会几乎名存实亡。
  南京复国后,朱怡成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拟定了朝会制度。除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的大朝会保留外,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大朝会改成常朝,时间也从凌晨改为辰时开始,至于其他日子的常朝一律取消。
  当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皇帝有权利临时进行朝会。这样的改革不仅确定了朝会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每日三点就要起床上朝的这种人性摧残进行了改制,无论是朱怡成本人还是文武百官都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无必要浪费时间在那种流于形式的常朝中。
  常朝的规模也相应缩小,只有四品实授官员和主官才有资格参与(各部侍郎除外),这也避免了乌压压的一大片,阿狗阿猫没事也来上朝的旧例,同样也使得朝会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日常的政事和军事,有军机处和总参谋部协助朱怡成进行处理,朝会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大方向的政策和各部门之间的大事确定和协调。
  就像今日,朝会的议题主要有财政、军备、海贸、科举等几方面,首先发言的自然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王樊,由于债券的销售良好,如今户部已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
  王樊发言时一改之前的愁容,显得轻松自如。也难怪他这些日子见着人就笑呵呵的,这一次债券的发售一共卖出了六千万元的巨额,这几乎等于大明财政一年的总收入了。虽然这笔钱是以债券的名义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这钱是借的,而且在未来的一年中户部将支出近七千万元进行赎回,可有有这笔钱,户部不仅解决了之前资金周转问题,还使得许多紧要的项目因为之前缺乏资金得到了极大缓解。
  当然,具体的真正数额也只有少数人知道,除了朱怡成本人和几位军机大臣再加上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些人员外,普通官员是不清楚的,但仅仅以王樊摆在官面的上数字来看,就已令大家兴奋异常了。
  “蒋爱卿,现在你工部的拨款不缺了吧?”听完王樊的汇报,朱怡成心情大好,笑眯眯地向蒋瑾问。
  蒋瑾老脸顿时一红,他没想到之前自己为了工部拨款的事去找王樊连朱怡成都知道了,当即走出列道:“回皇爷,微臣惭愧……。”
  朱怡成笑着摆摆手:“没什么惭愧的,这户部就是当朕的家,也是当这天下的家,你工部前些时候由于拨款问题导致军备制造缓慢,民间不是有句老话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蒋大尚书就算再有本事,没了银子也办不了差不是?现在好了,这银子已经有了,如今工部的军备准备如何了?”
  蒋瑾心中微惊,也不知朱怡成这话究竟是故意敲打自己呢?还是就事论事,但他哪里敢问朱怡成,当即回道:“工部一向事宜进展顺利,扩军所需的各种大炮、火枪预计再有半月就能全部交付完毕,只有海军的战舰因制造期较长,不过请皇爷放心,微臣保证绝不会误了军中要事。”
  “嗯,差事办的不错!”朱怡成赞了一句,接着似乎想起了什么,向王樊问道:“王爱卿,你户部现在款项充裕,不如再拨一百万元给工部进行研发,如何?”
  王樊当然不会反对,当即同意道。朱怡成笑着对蒋瑾道:“行了,有这笔款子,朕的就等着工部的好消息了。蒋爱卿,记得好钢需得用在刀刃上,虽说这笔钱是康老三出的,但花可是花在你工部身上,你可不要辜负朕的希望啊!”
  这话一出口,朝中众人顿时全笑了起来,就连蒋瑾也心头一松笑着连连答应。因为债券销售一事,北边的清廷中购买债券的人可不少,可因为康熙得知此事后开始彻查,导致清廷人人自危。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刚被康熙拉到菜市口砍了脑袋的齐世武,这位大清的刑部尚书,康熙曾经口中赞誉过的“好官”为销毁“罪证”居然把手中十多万债券付之一炬,但怎么都没想到他烧掉的不仅是银子,更是烧掉了自己的生路。
  由于他的所作所为,惹得康熙大怒,最后以私通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掉了脑袋,不仅如此连他的家人也受牵连全部被发往关外为披甲人为奴。此事后,一些私下购得债券的人为了撇清关系,许多人有的低价暗中转手,有的甚至怕惹火烧身忍痛销毁,根据锦衣卫的暗中统计,足足有上百万损失。
  另外,张冉在其中也顺手发了一笔小财,那些暗中低价转手的债券最终转到了锦衣卫的手中,一进一出,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不过对于这些朱怡成不以为然,他看的是结果,锦衣卫这么做并未损害大明利益,默许了此事,也算是变相给张冉一些赏赐。
  军备没了问题,接下来就连扩军和训练一事。
  陆军方面的扩军很是顺利,随着大明的国力上升,再加上朱怡成已经取消了军户制度,大力提高军队待遇,开始着手完善军队的服役和退役制度。尤其是一些在战场上受伤至残,无法再在军中服役的老兵,这些老兵有些被调入后勤工作,有些担任训练新兵的教官,但大多数朝廷实施了退役制度,使其直接进入地方任职。
  这些人,已在民间渐渐形成了一股力量,同时保证了地方治安和秩序。再加上朱怡成对军人的优厚和减税政策,如今当兵已不再被老百姓视之为无前途的差事,军中招募兵员很是便利,许多地方甚至以参军为荣,踊跃报名。
  除此之外,一系列的军校也在陆续建成。早在最初,朱怡成就在开考科举的同时开考武举,并在军中设置军校模式。但相比之前,如今军校的规模早不是以前可比,仅仅陆军就建立了五所正规军校,其中三所初等军校作为培养低级士官,如百长、土舍、土目等等,一所中等军校以培养低级军官如把总、百户等,还有一所高级军校作为军中各将领的培训机构,按照总参谋部的要求,以后凡是军官要得到升迁,除必须要功劳外,还得进入高级军校进行培训和考核,达到要求才能进行提拔。
  就算是董大山、黄朝云这些高级将领,每隔一段时间也需去军校为学员授课,或者进修一番。这个制度刚推行不久,朱怡成已决定把这制度长久地推行下去,以保持军队的长久活力和指挥能力。
  陆军如此,海军同样如此。但相比陆军,海军的要求更高些,毕竟海军本就是技术兵种,所以海军的军校除高级军校外,只有两所中等军校,以为海军培养人才。
  陆军的训练需要的时间比较短,但再短从新兵到一个合格的士兵也需要三个月左右。在拿下广东后,大明就把扩军备战计划摆上了重要一环,不仅要补充在广东损失的海军和陆军,更要在面临接下来的中原之战中做好准备。
  计划是陆军扩充兵力至六十万,相比之前的兵力,明军需要补充的兵力已超过了二十万上下,现在这些兵源已基本到位,各部在加紧训练,等训练完毕后再补充至各支部队。
  由于这些年的大明的兵力不断上升,朱怡成已着手重新调整兵制。说实话,大明的官制有些混乱,主要是因为之前大明的军户、边军、京营三者的不同所导致,而现在随着军户制的取消,边军和京营的实际合并,再加上虚衔和实衔的整顿,所以朱怡成让军机处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以满足兵制调整的需求。
  至于虚衔和实衔的区别,这个问题倒是不大,实际上在近代军队中同样有虚衔和实衔之分,最为简单的就是军衔制和实际担任职务的区别。比如上校军衔,拥有上校军衔的军人可以是一个团长,也可以是一个副师长,或者是旅长,甚至可能是军校的校长、老师、科研机构的研究员甚至一个表演艺术家等等。军衔不等于职务,只有职务才是确定军人地位的最重要的体现。
  对于朱怡成的这个要求,军机处已在着手进行制订方案了,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进行改制推行。除了这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实际领兵的部队划分和战区划分,朱怡成打算确定总兵制和提督制,总兵领二万至二万五千人不等,为一句统帅,而提督辖二至三总兵为一集团。如有必要的话可辖更多,作为临战最高军事长官。
  至于战区划分,朱怡成对目前所拥有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半部、安徽半部和江西一部再包括台湾等地设置三大战区,以对应广西、江西和苏北。
第324章
新衙门
  除去朝廷目前的财政和军备外,随着广东拿下和澳门收回,大明海贸数额开始剧增,仅这两月中,大明海贸总额就比上季上涨了50%,而且这个幅度还在不断上升中。
  这原因固然有澳门收回后大明直接开放澳门为自由贸易城市所致,同样也因为大明海军在赢得南海海战后,使得西方各国商人闻讯而来,再加上现在欧洲正在进行大战,大明的海贸商人趁此机会借南海之威主动进行远航,同样进一步刺激了海贸的扩大。
  之前,大明对外仅只有一个港口,那就是宁波港,拿下福建后增加泉州为出口港,如今再有广州、澳门两地,此外上海那边的港口也已兴建完成,未来上海也将成为等同于宁波的海贸大港。
  这些港口城市的开放,进一步影响到了海贸发展,这些对于大明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海贸获利是极其丰厚的,不仅能为大明带来极大的财富,而且通过海贸还能促进大明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进步,同时进而使大明从一个单纯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海贸的发展迅猛,相对而言一些应对就稍稍迟缓,主要体现在地方对于进出口的海关设置,关税、商税征收,商业规划等等各个方面。其实大明的前期工作还是有的,也考虑到了海贸的需求,可谁都没想到随着港口的开放其海贸发展速度会如此迅猛,这一下子就使之前的安排有些吃不住了。
  廖涣之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对此表示忧虑。
  “户部报上来的数据微臣已经核实,的确影响到了海贸的进行,主要有三,其一是贸易通关速度迟缓,其二是闯关偷逃税金者增加,其三是地方人力不足导致顾此失彼。”
  “廖爱卿对此可有建议?”朱怡成问道。
  廖焕之当即道:“回皇爷,归根结底,这在于人手不济,吏部下属各司已尽力调集人员增加各海关的配备,但由于人手缺口太大,一时无法满足。想来,等朝廷再次科举后,才能缓和此事。”
  朱怡成缓缓摇了摇头,廖焕之说的难处的确有,大明初复,朝廷上下各级官员严重不足,这也是朱怡成在复国起初就开科举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地盘的日渐扩大,再加上朝廷各部门的逐渐完善,人手问题一直存在紧缺现象。
  今天朝会,还有一个问题要谈,那就是科举问题。马上大明的又一次科举将要举行,这次科举相比第一次科举准备时间长,规模也更大。不过科举并不是万能药,就算能够通过科举的人也不一定马上就适合做官。
  说到底,科举就是人才储备,过了科举的士子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拿来用的,在没有一定能力情况下一步登天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不过现在地方还好,虽然也缺人手,但因为某些地区实施军管,运转还没问题。只等后续吏部官员陆续到位,政事再交还地方。
  但海关这边却是迫在眉睫,由于人手不足和海贸的迅猛发展,眼下这是需要尽快解决和处理的,但人却是变不出来的,这都需要时间,可恰恰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朝廷因为这受到了损失。
  尤其是闯关偷逃税金者增加,中国人向来就不缺少聪明人,所谓无商不奸,这句话倒也不是胡说八道,商人中自然有着守法之人,但同样也有不少贪婪之辈。实际上,不仅是商界,政界也是这样,甚至一个普通的乡间老农都有着“农民的狡猾”。
  由于人手问题顾此失彼,漏洞自然多,在唾手可得的利益的情况下,人们动歪脑筋也是自然的。老马不是说过么,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人手问题是吏部本职,朕只看结果,如今各海关的情况必须尽快解决,诸位爱卿有何建议可直接道来。”朱怡成开口说道。
  廖焕之下意识向王樊望了一眼,王樊也是一脸无奈。而其余众人一时间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廖焕之迟疑了下开口道:“以臣之见,如今有两策可行,只不过……。”
  “但说无妨。”朱怡成直接回道。
  廖焕之道:“其一,限制海关,暂时收缩海贸,但这样做必然使海贸进行萎缩,不仅会造成地方的不稳定,同样也会使得朝廷收入减少。更重要的是,一旦收缩今后再开放的话也会令民间对朝廷怀有顾虑,所以此策不到万不得已臣不建议推行。”
  见朱怡成微微点头,廖焕之继续道:“其二,臣仔细询问了各司人员情况,包括户部在海关的运行机制,臣以为目前关键在于人手不足,但这人手除去办事人员外,主要体现在巡查、放行、核税等方面,而这些工作或许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解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