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796

  “臣全凭娘娘、太妃、官家做主便是。”站在一旁侍候的赵佶躬身答道。
  赵佶能有何异议?皇室婚姻不都是如此吗?哪里有他赵佶说话的份儿?
  依宋礼,有上尊或长辈高坐,臣下或晚辈必须站在答话,赵煦身为宋皇帝也不行,只不过因赵煦龙体欠安,因此就从权了,可以坐着与两位母亲说话。
  “既如此,老身今日就做主了,也不知有何好人家的女儿,配得上咱家的十一郎。”向氏点头道。
  向氏最满意的就是赵佶这点,什么事情都是顺着自己的意,从来没有违逆过。
  “老身听说德州刺史王藻之女王氏性恭俭,贤良淑德,年龄也是刚过十四,与咱家的十一郎倒是相配,太妃,你觉得如何?”向氏随后问向太妃朱氏。
  向氏是赵佶的嫡母,那么朱氏就是赵佶的庶母,因此向氏就征求朱氏的意思。
  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朱太妃乃是赵煦的亲娘,向氏不得不给其面子。。。
  朱太妃想了想后答道:“王氏乃是小吏之女,与十一郎不太般配吧?中牟任太保之孙温柔贤惠,可为十一郎之妻。”
  向氏闻言顿时心中暗暗恼怒,任太保是何人?他是朱太妃的义父。
  朱太妃的亲生父亲名叫崔杰,是平民百姓,朱太妃其实姓崔而不姓朱,崔杰在朱太妃年幼之时就去世了,朱太妃之母于是就带着朱太妃改嫁朱士安,后其母又将朱太妃托付给了任姓人家照顾,因此朱太妃相当于有三个父亲,分别是崔、朱、任三人。
  此时朱太妃之意太明显不过了,就是想将自家人安排在端王身边,其用意很值得去细细思量。
  太后向氏待赵佶如亲生骨肉,而德州刺史王藻之女王氏与向氏却有着亲戚关系,如此,向氏岂能同意朱太妃的建议?
  “太妃”向太后随后淡淡的说道:“祖宗之法不可违。”
  宋为皇帝或皇子择选皇后或妃子是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一般不会选择豪门望族之女,以防外戚专权或者与皇子们相互勾结,图谋不轨,因此一般选择家世清白,但又势力不是很大的家族,甚至许多皇后嫔妃或王爷妃子都是贫寒人家出身。
  就如朱太妃一样,其出身一般百姓家庭,后选秀进了宫中当了一名宫女,后机缘巧合之下,被神宗皇帝临幸,并为其生下了两子一女。
  择妃如此,选婿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只要你成为了皇室女婿,那么就会富贵一生,但却是以牺牲仕途为代价的。
  “臣妾惶恐,就依娘娘所言便是。”向太后抬出了祖宗家法,使得朱太妃惶恐不已。
  朱太妃宫女出身,一辈子均是小心谨慎的,直到现在,她也不得不小心谨慎、温和谦恭,如此才能在险恶的后宫之中生存下去,即便是其亲生儿子做了皇帝也必须如此。
  朱太妃毕竟仍然是个妃子,而不是后,要知道宋之太后乃是后宫之主,甚至是天下之主的。。。
  李三坚站在窗外不由得撇了撇嘴,一件皆大欢喜的普通郡王亲事居然变成了争权夺利之争,可以想象皇宫之中是多么的险恶,稍有不慎,即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你歪什么嘴巴?”一旁的高二见到李三坚怪异的模样,于是诧异的低声问道。
  “呃。。。这。。。站久了,有些累了,且腹中饥饿。”李三坚糖塞道。
  高二瞪了李三坚一眼,就算是累死、饿死,在赵煦等人离开之前,你也得牢牢的钉在原地。。。
第一百零五章
不用则杀
  向太后、朱太妃、赵煦等人从端王府离去之时,赵煦似乎是有意,又似乎是无意留在了后面,与赵佶并肩向府门外走去,两兄弟互相寒暄,是亲热无比。
  “岭南举子李三坚为何在你府中?”快至府门之时,赵煦忽然转头看着赵佶问道。
  “啊。。。这个。。。回陛下的话。”赵佶被问得有些没反应回来,结结巴巴的答道:“臣见其所绘之画出众,因而惜才将其留在了府中,作为王府幕客。。。”
  天下的举子何止千万,落第的举子也是数不胜数的,赵煦居然知道李三坚的姓名,同时还在端王府中发现了李三坚,使得赵佶万般不解。
  赵佶细想后顿时不寒而栗,赵煦肯定不是现在才知道李三坚在端王府,定是早就知道了,如此就能看出,赵煦对赵佶定是严密监视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赵煦的眼线,如此,赵佶就感觉到自己似乎是赤身裸体的处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一丝秘密可言,岂不使人感到恐惧?
  赵煦看了赵佶一眼后笑道:“绘画出众?想不到此人文章见解不凡,画作居然也是如此?”
  “陛下的意思是。。。?”赵佶闻言问道。
  “他的那篇《置司,以海制陆论》想必你也看过吧?”赵煦反问道。
  “回陛下的话,臣早已看过。”赵佶早在李三坚上京之前酒已看过李三坚的这篇文章,当时也是震惊不已,此时赵煦忽然提及此事,赵佶也就明白过来了,赵煦也定是读过李三坚的这篇文章。
  “嗯”赵煦点点头接着问道:“看了之后,你有何看法?”
  “看法?”赵佶想了想后答道:“臣弟起初认为文中所言是一派胡言,是荒谬之极,可后来细想,李翰韧的如此想法也并不完全是荒谬,也许。。。也许还有一丝施行的可能性。”
  “十一哥言之有理。”赵煦赞同道:“这篇文章,朕看了不下五遍,不但看了他的这篇文章,其他省试之中的文章也看了,朕以为此人见解极为独特,极为标新立异,亦可认为是不凡的见解,朕还从未见过如此这般之人,在我朝就从未有人有此等见解,甚至。。。甚至文中一些用语,朕从来未见过,如此,此人倒是有些像是化外之人?朕深疑之。”
  “化外之人?见识不凡?”还真是这么回事,赵佶心中暗道,李三坚修改蹴鞠规则等事,赵佶就早已暗暗心疑,如此想法从前从未有人想过、做过。
  李三坚不过是岭南荒蛮之地一介书生,其母还是个黎人,且李三坚年龄不过十七岁,如此,他怎会知道那么多的事情?
  蹴鞠?蹴鞠李三坚从前也许根本就未见过,如此他哪里还会修改规则?
  另外就是李三坚所绘之画也是异常独特的,自古到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画卷,他小小年纪,怎会有那么多的本事?他李三坚到底师从何人?
  甚至赵佶都怀疑李三坚不是人,赵佶背地里曾经暗暗让王府下人用狗血、猪粪试之,可李三坚根本不为所动,根本没有现出原形。。。
  “陛下,可此人确实是李清之子,李序之孙,如此岂会是什么化外之人?还有就是。。。就是因为此。。。才。。。?”赵佶随后支支吾吾的问道。
  “你是想问朕为何黜落此人?”赵煦看了一眼赵佶问道。
  赵佶点了点头。
  “朝中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赵煦随后叹道:“朕虽为天下之主,可有些事情朕也是做不了主的。”
  赵佶闻言默然。
  赵煦作为大宋皇帝,首先考虑的是朝政稳定,考虑江山稳固。
  总不至于为了李三坚这种不明不白之人而影响了朝政的稳定吧?
  赵煦有时候也很无奈的。
  “皇兄您可千万要保重龙体啊。。。”赵佶随后含着眼泪对赵煦说道。
  赵煦虽近日感觉身体好多了,可在外人看来,陛下龙体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就拿今日赵煦到端王府来说,整整一日,赵煦几乎就未吃过什么东西,仅仅喝了两碗粥。
  “朕无碍。”赵煦不愿意谈及自己的身体,于是挥挥手打断赵佶的话道:“李三坚此人年纪还如此年轻,竟然有如此这般的见识,依朕看来,此人今后必将会成为我朝栋梁之才。”
  “啊?陛下居然如此评价此人?不过臣还是不明白陛下的意思,该如何对待他?”赵佶问道。
  “用他,当然要用他,但不是现在,是在日后。”赵煦沉吟道。
  “日后?”赵佶诧异的问道。
  “嗯,日后。”赵煦点头道:“日后他今后也许会成为你的柱国良臣。”
  赵煦此言一出,不蒂似个晴天霹雳一般,将赵佶震惊得呆在原地,久久不语。
  赵佶吃惊的并不是李三坚,并不是赵煦口中的李三坚如何了得,李三坚今后到底什么样子,这谁也不知道的,最起码赵佶是有些不信赵煦所言的。
  赵佶震惊的是“你的”二字,成为赵佶的柱国良臣,岂不是说今后他将要登上大位?
  赵煦此时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赵煦是在试探自己吗?赵佶惊恐的想到。
  赵煦无子,只是众所周知之事,再加上赵煦体弱多病,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有很大可能就是直至赵煦傧天,皇位都没有继续人,国祚也无法延续,此时就必须从皇室宗亲之中挑选一人承继大统,以延续赵氏天下。
  宋神宗赵顼共有十四子,此时存活的仅有六人,那么若赵煦真的驾鹤西去,那么就必须从剩下的五子之中挑选一人承继大统。
  神宗诸子,包括赵佶在内,对此均是心知肚明的,早就是心照不宣的,他们现在害怕的只两件事,其一就是赵煦忽然生出儿子,其二就是自己是否能够继承皇位。。。
  讨好后宫、笼络贤士等等,他们均是暗暗为那一刻在做准备,可又生怕被人看出,特别是被皇帝赵煦看出端倪。
  赵煦此时忽出此言,顿时将赵佶吓得魂不附体的。
  “大兄,此言谬矣。”赵佶腿都有些发软,战战兢兢的说道:“他。。。他岂能是臣的。。。大兄青春鼎盛,我皇嗣定能绵延,臣弟寄情于书画、山水,实无意。。。无意啊。”
  赵佶差点跪了下去。
  赵佶寄情书画、山水,痴迷于嬉乐之物,与赵佶喜欢做这些事情有关系的,但目前赵佶如此作为,最主要的还是欲向外表明,自己并无意觊觎大位,是胸无大志的。
  赵佶此等心思,知道的人很少。
  “哦?是吗?”赵煦微微一笑道。
  青春鼎盛?赵佶的这句话,顿时使得赵煦感到雄心万丈,是啊,自己今年刚刚二十出头,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赵煦心中暗道,身体不好也是暂时的,待今后养好身子,谁又能说一直无法生子?
  赵煦又不是一直没有儿子,曾经赵煦也生过儿子,只不过早早的夭折了而已。
  “若此人不能为我所用,则杀之。”赵煦良久之后忽然开口说道,说罢丢下了呆若木鸡的赵佶,就离开了端王府。
  。。。。。。。。
  “吩咐下去,今后李三坚在王府之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任何人不得阻拦。”赵煦走后,赵佶吩咐道。
  赵佶倒是想看看李三坚到底能混出个什么名堂出来。。。。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