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7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796

  “下官将他们安排在了馆驿之中,只等相国召见。”王伦答道。
  “就让他们先呆在馆驿当中吧。”李三坚点点头问向王伦道:“王大使,对于目前的时局,你有何见解?”
  王伦闻言一时之间,是沉默不语,默默的考虑李三坚这句话的用意。
  “李相国...”半响之后,王伦方才答道:“我朝自宣和年间以来,便民力竭、国库空。靖康年间,变故忽起,兵连祸结,致我朝诸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我大宋实为元气大耗,无力与胡虏争锋,因而和实为上策。然此时胡虏兵临城下,相逼过甚,岂能与其求和?城下之盟,必为屈辱之盟!不过李相国,战则战矣,和则和矣,战则与其倾力一战,和则当以和为表,以备为里,以战为不得以,是战是和是守,皆取决于你李相国,李相国你是战是和还是守?”
  王伦此次使金,可谓是受尽屈辱,败战之国的使者,会让金以礼相待吗?答案是否定的,王伦到了金京城会宁府之后,欲觐见金皇帝,可人家根本不搭理王伦,扔在京城一呆就是数月之久,到了最后,也未见到金帝完颜吴乞买,最后还被金羁押,期间的艰难困苦,茫然无助,难以言表,个中滋味,只有王伦知道。
  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王伦何尝不想,宋军大胜,金军大败,然后王伦挺胸抬头的与金人理论?
  老滑头...李三坚闻言心中暗暗笑骂了一句,到了最后,王伦还是将如何决断推在了李三坚的身上,将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的,不愧为一名“外交官”...
  不过王伦的一些话,李三坚还是深以为然的,于是赞道:“城下之盟,必为屈辱之盟!王正道此言深和我意。既然你今日如此相问,本相也就实话实说吧,本相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将来,绝无与金人求和之意,金人如此相逼,本相目前决意与金人决一死战,不死不休!至于今后是战还是和,就全凭金人的意思了,金人求和,本相也许会斟酌一二的。”
  言和之人并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而言战之人也并非个个都是正确的,是不能一概论之的,关键要看他出自何心,为国为民为了民族大义,就是应当褒扬的。
  如此大话,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王伦闻言心中暗暗摇头道。
  建武之前,宋是一败涂地,丧师失地的,是受尽了屈辱,许多人原本以为,闻名天下的李三坚主政之后,如此情形也许能够得到改观,可到目前为止,情况不但未得到改观,还远不如从前。从前至少还保有两淮、江南之地,可目前宋襄阳丢失,两淮之地大半被金军占领,几乎只剩下江南了,若江南再被金军攻陷,那么大宋的江山社稷可真的不复存在了。
  李三坚也不过如此嘛,这是此时整个大宋大多数人的想法。
  “既然如此,金人使者,又当如何相待?”半响之后,王伦闷声问道。
  “过几日再说吧。”李三坚闻言答道:“现在你随我进宫面圣。”
  ...........................
  “李相国,哀家是个妇道人家,可不懂军国大事,你以为怎样?”
  王伦面圣,一番唏嘘之后,坐在珠帘之后的大宋太后孟氏问了一些金的情况后,又开口问向李三坚道。
  “微臣回太后的话...”李三坚闻言持笏奏道:“王伦只身前往虏地,往来于虎穴之间,金人暴虐,王正道还能坚守气节,此难能可贵也!可堪大用。”
  王伦闻言大喜,感激的看了李三坚一眼。
  目前大宋的情形果然如王伦打听的一般,宰相李三坚的一句话便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便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就依李相国之意吧...”孟氏点头赞同,随后下旨赐王伦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等。
  王伦自是感激涕零。
  “官家累了,扶回宫歇息吧,吾还有事情与李相国相商,你们也下去吧。”孟氏随后命人将赵谌扶回后殿,此刻殿中只剩下了孟氏与李三坚二人。
  李三坚见状便一屁股坐在了椅中。
  连日的操劳,李三坚感到异常疲惫,在殿中站了许久,都感到有些坚持不住了。同时此时此刻,李三坚也没有必要再装了...
  孟氏不以为忤,掀开珠帘走到李三坚面前,看着微微喘息的李三坚,双眼露出了担忧之色,轻轻的说道:“你瘦了。”
  “胡虏相逼甚紧,国事艰难,容不得微臣多长些赘肉、肚腩啊...”李三坚闻言叹道。
  李三坚还是那个李三坚,除了在庙堂之上,说话总是那么诙谐、有趣,且是异常的随意。一般朝议之后,孟氏总是要与李三坚单独说上几句话的,之后就感到心情愉悦了。
  “大肚腩好看吗?丑也丑死了...”孟氏被李三坚逗乐了,亲自捧了一碗香茶放在李三坚面前后笑道:“还是瘦些好,瘦些看起来精神。”
  两人单独说话之时,孟氏说话也很随意。
  “哦?是吗?”李三坚毫不客气,端起茶碗猛喝一口后笑道:“多谢太后夸赞。”
  李三坚明显带着调笑之言,不禁使孟氏脸色微微一红,随后又是担忧的问道:“事情真的已到了危急时刻了吗?”
  金人的残暴,孟氏虽未亲身经历过,但却是久有耳闻,赵佶、赵桓及其后宫一干皇后、嫔妃、才人、宫女的下场,孟氏想起来,便不寒而栗。
  李三坚闻言放下茶碗,正色对孟氏说道:“在你面前,我不说假话。胡虏中路大军顺江东进,其前锋将至铜陵、、太平州、太平州一带,胡虏东路大军,此刻正在猛攻扬州、高邮等地,扬州难保,危在旦夕,两路大军不日将兵临建康府城下了,我大宋实已到了万分危急之时刻也!”
  什么?孟氏闻言惊得怔怔的看着李三坚,已经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小道道...”李三坚见状牵着孟氏的手,低声却异常坚定的说道:“李某已集主力于建康府一带,与金军决一死战,绝不容虏贼危害你与陛下,在这个世上,也无人能够威胁到你们,除非李某先死,否则定保你一世。”
  “小状状...”孟氏闻言担忧又感激的泣道:“我长这么大,可从未有人在我面前说过这些话...”
第一百零一章
决不待时(上)
  “杀人了,杀人了!”
  “啊?杀什么人啊?”
  “我哪里知道啊?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行凶杀人?”
  “行什么凶?不知道休要胡说八道的,乃是朝廷处斩人犯呢。”
  “哎哟,这年还未过完啊,就处斩人犯?”
  “可不是嘛,秋后问斩,秋后问斩,为何此时处斩人犯啊?”
  “我哪里值得嘛?都杀些什么人啊?”
  “我又哪里知道啊?快走,快走,如此好戏,晚了可瞧不见了啊...”
  “.............”
  宋建武元年某日,建康府某处街口之上,忽然变得异常喧嚣热闹,众建康府的百姓吵吵嚷嚷的聚集在此处,并且不断有百姓向这里涌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将要在此处处斩人犯。
  此刻数百辆囚车已经将待斩人犯押解到了此处街口,只等午时三刻,便开刀问斩。
  一杀就是数百人,这可是建康府近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众人又岂能错过如此“盛况”?绝大多数百姓当然与这些个待斩人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众人只是图个热闹。要知道以往官府杀人之事,那些个人犯可是有许许多多怪异的言语或举动,堪比看大戏,众人又岂能错过?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胆量,人头滚滚而落,血流成河,横尸遍野,可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此时新年还未过完,就要杀人了,而且一杀就是数百人,这就更引起了百姓们的兴致了,均是想看看到底哪些人是“斩立决”或“决不待时”。
  所谓“秋后问斩”或“秋冬行刑”,即被判处死罪之人,立春左右是不能执行的,而是等到秋后才能处决的,除非是谋逆等等“斩立决”或“决不待时”之大罪,汉降以来,“秋后问斩”或“秋冬行刑”是明文写进了律典之中的,宋也不例外。
  “秋后问斩”或“秋冬行刑”之制始于周,而最佳刑杀时间就是孟秋、仲秋、季秋三月。而在正月里处斩人犯,自古到今都是极为罕见的,就算是谋逆等等“斩立决”或“决不待时”之大罪,也是少见的。
  话说“决不待时”之事,李三坚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嗵...嗵...嗵...”
  临近午时三刻之时,一阵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众人心中清楚这是要开始了,于是个个垫起脚尖,睁大双眼,看着临时搭建的监斩台。
  监斩台搭建得异常的高大、宽敞,周围是插满了各色旗帜,数千御营军,全身披挂,手持各种兵器,警戒着四周,并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难道朝廷要来什么大人物?如此情形,不禁令众人是暗暗猜测道。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各色旗帜摇动,又是千余御营军还有数百名皇城司的院子来到了监斩台。
  千余身批黑色铠甲的御营军,来到监斩台之后,便一分为二,手持长槊,分布在了道路两侧。
  数百皇城司的院子也是如此,一分为二,分列在了御营军之前。
  此时的皇城司院子的衣饰均是做了些许改变,皆是脚踩黑面白底官靴,腰挎虎纹腰刀,红色衣服样式是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裙,暗褶,镶本色料领缘,加白暗花纱护领,胸口绣着一只倨傲的雄鹰,展翅欲飞,因而皇城司的院子此时又被人称作“鹰卫”。
  皇城司经过李三坚、燕四等人整顿后,所选之人皆是武艺高强、孔武有力之人,此刻手按虎纹腰刀,分列两侧,再加上身上威武的服饰,显得异常的威风凛凛,令人不敢靠近。
  御营军、皇城司分列两侧,中间闪出了一条道路,随后一些人便出现在了道路当中,这些人或骑马或乘轿或坐车,向着监斩台缓缓而来。
  “太...太...后,皇...皇...上,李...相国都来了?”
  百姓当中有识得太后凤辇及皇帝銮舆之人见到后,不禁大惊失色、目瞪口呆的,不禁脱口而出道,众百姓不由得发出一阵骚动,窃窃私语的,使得众御营军及皇城司不由得提高了警惕,若有人胆敢上前冒犯,立刻当场格杀。
  本来大宋宰相李三坚亲自前来监斩或观斩,就会令人惊掉下巴的。大宋宰相日理万机的,还亲自跑来监斩或观斩,这本身就是件极为少见之事的,可大宋太后、皇帝居然也跑来观斩?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众人是暗暗吃惊道。
  难道不怕惊扰了圣驾了吗?
  非但如此,大宋宰相李三坚居然还将自己母亲、妻妾等家人一起接来了,一起观斩?
  残暴,太残暴了,荒谬,太荒谬了,众人心中不约而同的一起暗道。
  太后孟氏、皇帝赵谌,李三坚的母亲符二娘、妻妾等人被请上监斩台并坐下之后,头戴进贤冠,上着紫色官袍,下着紫裳、紫色袍,裙之内衬以白花罗的中单,束以罗大带,衣领为加垂两寸许的白色方心曲领。腰束革带,革带间系挂吴王剑、玉佩、锦绶,脚上是白绫袜及黑皮履的李三坚方才缓缓的走上了监斩台。
  李三坚一身的大宋一品大臣、宰相服饰,为上朝朝服。
  就如太后孟氏所言,虽此时李三坚瘦了不少,但看起来却是异常的精神。特别是现在,在一身的大宋一品大臣、宰相朝服衬托之下,更显得精神抖擞的,更显得异常潇洒,更显得威风八面,长须飘荡,是不怒自威。
  “太后、陛下...”一身朝服正装的李三坚首先走到孟氏、赵谌面前后施礼道:“臣今日之举,实为无可奈何也,但也是必须之事,臣请太后、陛下恕罪!”
  “知道了...”孟氏正与坐在自己身侧的符二娘聊得甚欢,闻言点头轻笑道:“李相国此前不是说得很清楚明白了吗?此刻就无须赘言了。”
  皇帝赵谌也点点头,回应了李三坚一句。
  “母亲大人,请恕罪!”李三坚随后对母亲符二娘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