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796

  众所周知,赵佶下旨喜以“御笔”,也就是手诏,绕过中书门下,因此此时赵佶已经赋予童贯“代帝下诏”,便宜行事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杀大权。
  就如李三坚所料,十五万镇压方腊的宋军精锐大军大多数为准备攻辽的秦、晋大军,也就是西军,小部分为京畿禁军。
  十五万西军刚刚集结于大名府等地,准备与金一同攻辽,此刻东南方腊造反,于是在接到旨意后,无奈转头南下,攻打方腊军。
  种师道、种师中两名西北名将并未南下,大概是用他们拱卫京畿吧,赵佶、童贯用的是王禀、刘镇、郭仲荀、刘光世、折可存等将领。
  十五万西军几乎就是大宋最为精锐的兵马,朝廷此次为了扑灭方腊,可谓是用尽了全力,由此看来,宋帝赵佶此刻的心情是异常的担忧。
  赵佶担忧的是若是童贯等人战败,方腊将会是后患无穷,没准还会丢了祖宗的江山社稷。
  赵佶另外担忧的便是,不但是东南之事尽已付童贯等人之手,就连精锐大军也尽付,若是童贯也有不臣之心,那么...
  不过好在童贯、谭稹为无后的内侍宦官。
  “官家放心...”童贯似乎是被赵佶之举感动了,抹着眼泪说道:“官家与臣有知遇之恩,臣万死难报陛下万一。臣此下江南,必能剿除叛贼,肃清寰宇,保我圣朝赋税重地安康。”
  “时候不早了,卿启程吧。”赵佶闻言才稍稍安心。
  于是童贯、谭稹率大军起行,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大军过处,卷起了铺天盖地的尘土。
  “花石纲不废,蔡京、朱勔父子不除,则不出数年,天下必乱!臣中奉大夫、龙图阁待制、知福州军州事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福建路管勾安抚使司事李三坚伏乞陛下,立斩蔡京、朱勔父子,废止花石纲,则陛下幸甚!社稷幸甚!天下万民幸甚!”
  赵佶望着远去的大军,忽然想起了当年李三坚的这道奏章,心中不由得一凛。
  当年李三坚的这道奏章,可谓是石破天惊,令朝野上下震动不已,李三坚还由此被羁押入狱。
  可目前看来,方腊反叛,宋江为祸京东等等,叛乱、民迭起,这一切均被李三坚言中,不由得令赵佶心中是感慨万千,当年李三坚可是拼尽全力,拼着性命劝谏自己啊。
  天下惟忠之臣,非李三坚莫属,赵佶心中忽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若说宋帝赵佶目前所信任的人,除了一众宦官之外,外臣之中只高俅、李三坚二人。
  高俅、李三坚皆为潜邸之臣,为从龙之臣,可高俅的本事过于平庸,此次剿贼,居然兵败被擒。
  而李三坚虽曾经领兵于塞外,转战西夏腹地,数次大破夏军,但三十余岁的李三坚仍是显得过于年轻,缺乏磨练、经验,不堪大用,此次围剿梁山泊,也是同样落败,就可见一斑了。
  赵佶心中暗暗思忖,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宋目前为止,最大的皇家园林,万岁山。
  万岁山位于位于东京开封府宫城的东北隅,在园林掇山方面称得上集大成者,可谓“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此园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垄,连绵而弥满,吞山而怀谷。园内植奇花美木,养珍禽异兽,构飞楼杰观,极尽奢华。
  只不过万岁山自政和年间开始兴建,到目前为止,仍未竣工,但大体已经修建完成。
  赵佶浏览着园中美景,似乎是忘记了天下令人头疼之事,如方腊、宋江之乱,忘记了身体不适,忘记朝堂、后宫之中的烦心事,似乎是忘记了一切烦恼与不快,只感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奴婢等拜见官家,奴婢等迎接来迟,请官家恕罪。”正在督建万岁山的,官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淮南节度使梁师成听闻赵佶御驾亲临,慌忙领着修建万岁山的一众大小官吏,飞一般的赶来,见到赵佶之后,纳头便拜。
  万岁山完工在即,梁师成此时吃住几乎都在这里了,每日里除了请安赵佶之外,就呆在了这万岁山园林之中。如此方显梁师成的忠心耿耿,同时将要完工之时,需守住自己的财路。
  工程完工之时,各种款项将要结算。
  “卿家...”赵佶挥了挥手,示意梁师成等人免礼之后,问向梁师成道:“朕是否错了?这万岁山是否还要继续兴建下去?”
  “官家...”梁师成被赵佶问得愣了片刻后说道:“这修建万岁山的一应之物均已备齐,不修也节省不了啊。况且我圣朝岁入万千緡,而修建这万岁山不过为九牛一毛,官家贵为九五至尊,日日夜夜的为国操劳,难道还不能花这九牛一毛的钱吗?”
  “官家乃天上的神仙,神仙岂能有错?错的是那些个刁民、叛贼。官家,无论官家你怎样仁慈,善待百姓,也总是有刁民、叛贼的,我大宋自立国以来,又哪一年没有刁民、叛贼作乱的?官家又何必将方腊、宋江等贼寇放在心上?童国公领军定能将他们全部勦灭的。”梁师成最后说道。
  梁师成之言不由得令赵佶心情大好,心中暗暗称是。
第二百三十二章
替天行道
  宋京东西路济州巨野宋军水寨
  “只一条船去便可。”水寨之中,宋范阳子爵、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领兵部尚书衔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三路宣抚使、知东平府事李三坚对姚舆、章阚等将说道。
  梁山军掘了巨野河河堤,使大水淹了高俅大营,大败宋军,并擒获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太尉高俅,不禁令李三坚是大感灰心丧气。
  不过李三坚在灰心丧气之后,就打起精神,整顿兵马,救治、赈济济州灾民。
  大水淹的可不止宋军,还有无数良田、村镇、百姓等等,同时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灾民。
  李三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安抚、赈济灾民之后,费尽全力整顿兵马之后,打算进剿梁山之际,梁山却传来消息,说是愿意以高俅交换花荣、石秀等十余条好汉。
  李三坚当然是巴不得的。
  高俅对李三坚有恩,两人许多年来是私交甚密,亲如骨肉,此为私;论公,高俅为朝廷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太尉,济州宋军统帅。
  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李三坚也必须要救,不能让其没于梁山之手,因此李三坚是欣然同意,交换之日就在今日。
  话说高俅一直在梁山手中,李三坚也放不开手脚全力攻打梁山泊的。
  唯一可惜的是就是花荣,李三坚自见到花荣那时起,便是“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的...
  李三坚是恨不得将花荣立刻收至麾下,只可惜李三坚的数次长谈、劝降,花荣均是不为所动。事情到了此时,李三坚却无可奈何了,只好将“花哥”交出去,用以交换高俅。
  “师叔,小心有诈!”
  “军帅,梁山贼子狡诈,小心埋伏啊。”
  “多带些战船吧,最好全军出动...”
  众将闻言纷纷劝道。
  高俅落在了贼手,李三坚再有不测,那么宋军可真的是群龙无首了,再次落败也并非没有可能的。
  “呵呵...”李三坚闻言摆手轻笑道:“又不是去厮杀,去那么多的船作甚?休要叫梁山小觑了我等。不过大战在即,还是小心为妙,还是去一条大船,去一条我舟师最大的战船,也叫梁山见识一番我黑旗军舟师的威风。”
  众将闻言顿时呼出口长气,均感放心不小。
  一条大船可容军士数百,皆挑精锐,基本也能护得李三坚周全的,最起码可以从容退却。
  “末将亲领一条海鹘船去,携强弓硬弩,再带些爷雷,定能护得相公周全。”黑旗军舟师主将章阚说道。
  海鹘船是黑旗军舟师为数不多的大型战舰之一,可载甲士三、四百人,三副大型风帆,有桨有橹,亦可用二十四部水车作为动力,又称二十四车车船。
  战船之上弩楼、投石机、拍杆等等应有尽有。
  “不许...”李三坚闻言摇头道:“你还要指挥舟师,只郑泰、符鼎、山魁、许彪、济空等人随我前去罢。”
  “末将等遵军帅令!”郑泰、符鼎、山魁、许彪、济空等人闻言一起接令道。
  没有李三坚,就没有郑泰的今天,符鼎更不用说了,李三坚为他的亲外甥,四人均是豁出命去,也要护得李三坚周全的。
  李三坚的八夫人种佩竹一言不发,眼中却是满满的关切、担忧之意。
  李三坚看着种佩竹微微一笑,以示宽慰之意,随后大手一挥道:“出发!”
  ........................
  微风徐徐,今日的梁山泊湖面倒也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视野也是极佳,此刻远远的望见,两艘大船正在逐渐靠近。
  宋军去了一条船,梁山也是去了一条船,宋军是大船,梁山也是条大船,只不过梁山的船只,只是条普通的货船或渔船,而非战船。
  话说梁山也没有能与宋海鹘船相当的战船。
  双方距离一箭之地之时,互相观望了一阵后,就逐渐靠近。
  “文面小吏宋江拜见李相公。”双方船只靠近之后,梁山大头领宋江一身黑衣立在了船头,努力将身子挺直了,拱手对对面船头之上的李三坚说道:“名闻天下的李状元、李青天,今日宋某得见,实为三生有幸也!”
  宋江是又黑又矮又胖,而李三坚却是身形挺拔,皮肤白皙,相貌英武,一身紫色官袍穿在身上,显得异常的威武又潇洒,两人见面立刻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好在两人均站在了各自的船上,且宋军船只高大,而梁山船只相对矮小得多,因此情况要好上许多。
  同时李三坚三十余岁,便为朝廷三品大吏,功名更是状元及第,而宋江也文才了得,可进士功名对他来说就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宋江忽然生出了稍许自惭形秽之感。
  “及时雨宋江宋公明,亦是名闻天下呢,你可是闹得朝廷,闹得陛下坐卧不安呢,本官亦是敬佩之至。”李三坚一边答礼,一边微笑着说道。
  “哈哈...”宋江闻言大笑道:“多谢李相公夸赞,宋某不敢当也!宋某自幼曾读经史,岂不知忠君许国之理?然为奸佞所迫,不幸刺文双颊,配于江洲。可到了此时,仍是有人不肯放过,仍是欲置宋某于死地,宋某无奈之下,只好与一众兄弟于梁山落草,以求条活路。李相公,宋某及众家兄弟聚义梁山,并未反叛朝廷,只是除暴安良,辅国安民,匡扶正义,只是替天行道、为民做主而已,又谈何惊扰圣廷?”
  “替天行道,为民做主?”李三坚闻言淡淡的说道:“你宋公明及你的兄弟,受奸佞所迫,落草为寇,本官对此甚为同情,本官也是痛恨奸佞之徒。然宋公明,尔等此举实不可取。替天行道?何则?天道天命,在天之子。代天行道,唯天子能,替天行道,实为大逆不道也!”
  “呵呵,天子无道,奸佞横行,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我梁山为何不能替天行道?为何不能为民做主?”宋江闻言冷笑道:“古有齐桓公代天子伐诸侯,霍光代天子执政,亦有周公伊尹,均为替天行道之事。”
  你宋公明何德何能,居然以古之贤相自居?李三坚闻言心中暗暗不屑道,不过宋江说的也有些道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难道没有活路了,还不让人反抗吗?
  瞧瞧你们这些人干了些什么事啊?李三坚忽然感到有些理亏。
  不过李三坚为朝廷命官,还是朝廷三品大臣,就必须站在朝廷一方,此时此刻万不能堕了朝廷的威风,也不能被宋江所说服,更不能赞同宋江之言论。
  李三坚身后还有数百黑旗军士卒呢,虽均是李三坚的麾下,可一些话难免不会传到朝廷,传入宋帝赵佶的耳朵里去。
  李三坚也不得不防。
  “替天行道,若是天下之人,均如尔等如此这般的替天行道,岂不是干坤无序,天下大乱?”于是李三坚正了正衣襟后对宋江冷冷的说道:“你口口声声的替天行道、为民做主,可你梁山却掘了巨野河堤,溺死者甚众,害民者甚众,如此也是为民做主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