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796

  按说朝廷颁布的“泉州市舶条法”,是不允许私自对其作大幅度的修改的,但李三坚可以根据泉州的具体情形,有临机处断之权,只需事后奏明朝廷即可。
  不过即便如此,李三坚也不敢大幅度修改“市舶条法”,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作了适当的修改。
  如旧法之中,泉州市舶司博买、抽解数过高的问题。
  博买与抽解为市舶司收取税赋的主要手段。
  以海外货物之中的,最为常见的香药为例,香药抽解数为十分抽三、四分,也就是说海外商人贩香药十斤至泉州,泉州市舶司就要截流其三、四斤上下,不可谓不狠,如此,就严重的影响到了海外商贩的利润,严重影响了商贩的积极性。
  要知道大海茫茫、海路漫漫,再加上海贼袭扰,海上经商之路可谓是险象环生,每一次出海几乎就等于搏命。
  因此为了提高海商的积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商前来泉州,李三坚将香药的抽解数定为两成,且可以用钱抵货。
  当然除了香药之外,其他百舶货,如槟榔、翠羽、黄腊、苏木、贝吉等等,也同样的降低了抽解数,降低的幅度根据货物的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一些舶货最低降到了十抽一。
  博买,顾名思义,就是官府强行收买舶货,以获取收益的一种税赋制度。
  宋之博买是与禁榷有很大关系的。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为了打击官僚的经商之风,实行全面禁榷,也就是凡海外运来的舶货,均由市舶司收买,实行官府专卖,非出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
  全面禁榷确实是打击了官僚的经商之风,朝廷也绝对控制了海外贸易,但也造成了许多恶果,一些恶果还是致命的。
  受全面禁榷影响最大的就是普通海商,原因就是官府强买的价格太过低廉,由此造成的恶果就是,海商走私大规模盛行,同时严重阻碍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并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一方面使得东京开封府舶货库藏是溢满为患,一方面却是京师或各州府百姓少药食用。
  等等弊端,可谓是百弊丛生。
  朝廷见全面禁榷实在难以实行下去了,于是就于太平兴国七年赶紧实行部分禁榷制。。。
  朝廷朝令夕改,颇令人怨声载道的。
  而部分禁榷之制也有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市舶司收买禁榷品价格也是极为低廉,而海商们无利可图,当然不去贩卖禁榷品了,而大量贩卖非禁榷舶货。
  朝廷收入减少,由此就产生了和买之制。
  宋初和买,是双方公平交易,多以现钱交易,而到了现在就成为了博买,是官府强制性收买非禁榷舶货,再转手卖出,博取差价。
  其弊端亦是显而易见的,几乎就与掠夺同。
  以犀角、真珠为例,犀牛角抽解数为十分抽三分,博买四分,真珠抽解二分,博买六分,海商的利润十之七八进了官府的腰包。。。,蕃商、胡商等海商早已是不堪其负了。
  此时泉州旧法还有三大弊端,也可称之为“三大人祸”。
  其一就是法外抽解,其二就是强买强卖,其三就是鬻钢之弊,发外抽解就是在官府明文抽解之外又强行私自抽解海商的货物,海商多敢怒而不敢言,强买强卖顾名思义就是强行将海商的货物以远远低于市价的价格买下来,或者将自己的私货强行卖给海商,海商苦不堪言,鬻钢之弊是市舶司官吏们将应交于朝廷的抽解之物换成了其他货物等等,其换易、偷盗、赊欠无所不为,令人咂舌不已。。。
  强买强卖与市价相差多达六、七十倍,一般在三十倍与七十倍之间,当然要看是细货还是粗货。
  李三坚针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弊端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澄清吏治,就是为了避免人祸的发生。
  同时李三坚废除来泉州禁榷舶货,话说都没人愿意贩卖禁榷品了,如此还禁个屁啊?
  弛禁舶货,就是李三坚的第二个措施。
  李三坚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大幅降低泉州市舶司博买的数量,并尽量以市价收买。
  宋朝廷户部虽然对抽解、博买的数量是有所规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各种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动的,各地的市舶司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也会做出一些调整或变化,如宋神宗皇帝天禧年间,一些市舶司的某些舶货的抽解数就为十抽一。
  这也是李三坚敢于修改“泉州市舶条法”的原因之一。
  薄赋税、轻傜役、兴水利、除弊端、宽刑罚、促商业,此为李三坚施政于泉州的宗旨。
  泉州市舶司新条法一颁布,即吸引了大批海商前来泉州经商,并且是一年多于一年,数年之后,泉州海商数量十余倍于崇宁元年的海商。
  当然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李知州,新法固然可行,定会吸引大批的海商前来经商,可今岁的岁入将会大幅减少啊。。。”
  泉州州衙设厅之中,泉州通判崔永梽不无担心的说道。
  抽解数下降了几乎一倍,这也还罢了
  “这也未必。”李三坚闻言微笑着答道:“李某虽非商贾,但也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薄利多销’,或者。。。。或者称为基数,基数是极为重要的,基数大到一定程度,将会抵消降低抽解数所带来的影响。”
  “基数?是指海商人数吗?”崔永梽闻言问道。
  “正是!”李三坚点头道:“就是指纳税人数,或称纳税基数。简单的说就是,一人抽解三分,二人各抽解两分,或者三人各抽解一分五,三者比较,哪一种抽解数多呢?”
  “当然是三人各抽解一分五多啊,崔某再愚钝,这个账还是算的清楚的。”崔永梽说道:“可若是三人各抽两分或三分岂不是更多了。”
  “崔公啊!”李三坚闻言叹道:“涸泽而渔的事情,是断不可为的。”
  “李知州所言大是,是崔某失言了。”崔永梽闻言连忙说道:“抽解可用。。。那个什么基数化解,可博买的损失又当以何化解啊?”
  李三坚几乎取消了博买,那么这部分损失又当如何弥补?崔永梽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道。
  “问得好!”李三坚点头道:“李某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弥补。”
  “是什么办法?”崔永梽闻言问道。
  “增加一种税赋!”李三坚沉吟片刻答道。
  “增加税赋?李知州你的意思是。。。?”崔永梽闻言是更加纳闷了。
  你李三坚不是要减轻百姓负担,不是要薄赋税吗?此时又要增加一种税赋,如此算是怎么回事?这岂不就是朝三暮四,将海商、百姓们当猴耍吗?崔永梽心中是异常的疑惑不解。
  “汉之算缗之制,崔公是否有印象?”李三坚微微一笑后答道。
  “汉之算缗?李知州打算施行汉之算缗?”崔永梽闻言顿时大吃一惊,脸上变色,惊问道。
  都是饱肚史书之人,都是进士及第之人,因此李三坚一点就透。
  崔永梽又如何不知道汉之算缗之制?
  汉之算缗为西汉武帝施行的一种税赋制度,是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一种赋税,或者说,就是计算老百姓每家每户的财产,然后把其中的一成收归官府所有。每年让老百姓把家产的一成拿出来交给官府,也可以理解成为财产税,是一种苛捐杂税。
  西汉武帝施行算缗之制,即引起了所有人怨声载道的,差点酿成烽烟四起、揭竿而起的局面,因此很快就施行不下去了。
  此时李三坚忽然提出汉之算缗,怎不将崔永梽吓得魂飞魄散、面如土色?
  若泉州因为这个算缗而酿成大祸,李三坚、崔永梽等人一个都跑不掉,也许都会掉脑袋。。。
  “哈哈!”李三坚见崔永梽魂飞魄散都模样,不由得笑道:“崔通判,勿惊,勿忧,李某所说的算缗与汉之算缗是有所不同的。”
  “有何不同啊?”崔永梽闷声问道。
  大祸临头了,亏他还笑得出来。。。崔永梽郁闷的想到。
  “李某所言算缗是只算利得的,得利越多,缴税就越多。”李三坚答道。
  “哦,崔某愚钝,愿闻其详。”崔永梽闻言说道。
  如此说来,李三坚的算缗只对富人收税,那么就还不算太过分了,崔永梽也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想到了此事的关键。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养命之源
  宋东京开封府大内
  “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宋皇宫之内,宋帝赵佶对新任尚书左丞蔡京说道。
  此时宋左相韩忠彦已被罢相,迁官知大名府军州事,最后一贬再贬,被贬为磁州团练副使。
  而右相曾布此时也是岌岌可危。
  “臣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陛下圣恩,微臣愿赴汤蹈火,为陛下解忧。”蔡京闻言全身伏在地上,磕头谢恩,并表示愿效死力。
  此时一行清泪自蔡京眼中流了出来,滑下了脸颊。
  蔡京觊觎执政之位,觊觎宰相之位,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早已是望眼欲,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此时蔡京为宋尚书左丞,已经是位列执政之列,算是副宰相了,而正宰相之位也是近在眼前了,可谓是唾手可得,如此,蔡京怎不兴奋?怎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最为关键的是,此时赵佶问策于蔡京,这就表明了赵佶对蔡京的信任,若今后再进一步的固宠,那么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还会远吗?
  “卿家请起!”赵佶微笑着对蔡京说道:“朕是问策于你?朝廷目前的情形想必你也了解,因此卿有何妙策,就快快说来吧。”
  “陛下!”蔡京闻言又磕了个响头后答道:“目前我圣朝的情形,当行雷霆之变,若再慢慢调养,实则愈加积重难返,愈加百弊丛生,终至外不能御辽、西戎,内不足保民安国,至于变乱乃至覆亡,亦不可知也。”
  “卿家接着说。”赵佶点点头道。
  这是元丰变法派的一贯言论,不足为奇,赵佶心中暗道。
  “财乃养命之源!”蔡京闻言接着说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因此微臣以为此时关键就是一个‘财’字。”
  “卿所言大是!卿有何办法,迅速扭转朝廷目前这种情形,只管道来便是。”赵佶闻言赞叹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