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796

  费景阳真是郁闷,早就对他们言明,不许滥杀无辜,以免引起众怒,从而引发整个东南沿海的怒火,若如此,大宋朝廷将不得不派遣大军来剿灭海贼,真到了那个时候,将会是大事去矣。
  仅凭铜山寨这两千余乌合之众将无法抵挡朝廷大军的,费景阳作为铜山寨的军师,对此是无比清醒的。
  而这些人放出去之后,个个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般,野兽般的大肆烧杀掳掠,此时居然将宋军降卒挂在了船帆、桅杆之上,准备将他们风干,如此酷刑被官府得知,必然会引起官府的极度愤怒。
  留下他们的性命,换些钱粮也好啊,费景阳郁闷的想到。
  “什么危在旦夕?我可不懂。”朱广明不以为然的说道:“人都挂上去了,再放下来可不吉利呢。”
  “呵呵,二头领别急嘛,官军?从前也不是没有官军来攻打铜山寨,还不是铩羽而归?我与八弟还各率人马伏击了官军呢,将他们杀了个落花流水的,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啊。”
  “哈哈哈哈!”朱广明闻言与众海贼一同放声狂笑。
  “住口!”费景阳气得指着挂在船帆、桅杆之上正痛苦挣扎的宋军降卒说道:“睁开你们的狗眼看看,他们是些什么人?老的老,少的少,这是官军吗?就算是官军,也是官军之中的杂军,而非宋军精锐,你们两个不是本事大吗?那么下次你们去捉几个宋军精锐给我看看,如何?”
  “捉就捉,难道还捉不到吗?”朱广明兀自嘴硬道。
  “好了,二弟不必这么生气嘛。”大头领谢怀忠摸了摸油光瓦亮的光头后笑道:“不就是几个官军吗?杀了就杀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下次老夫定当好好管教管教他们。”
  谢怀忠纵横海上十余年,从前为两浙路渔民出身,也是贫困人家出身,后被官府、恶霸欺压,愤而杀了恶霸,就落草为寇。
  谢怀忠落草为寇之后,以其凶悍、毒辣就很快闯出了“飞天蛟”的名头,其标志就是头上有着三处刀疤的光头。
  “下次?”费景阳闷声说道:“还有下次?哥哥,小弟早就与你说过,欲成大事者,当严军纪,明赏罚,善待普通百姓,也尽管不要去抢普通百姓,也为我铜山寨挣一个好名声,并且我等称霸于海上,并非为陆地霸主,因此尽量不要上岸去抢。上岸去抢,必然会引起沿海百姓愤怒,同时也会使我等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谢怀忠的护短使得费景阳是极为郁闷,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如此的大头领,还能让底下的兄弟能够循规蹈矩?
  “善待普通百姓?哎,二弟啊,兄弟们可是个个长着嘴呢,每天都要吃喝,不要去抢普通百姓?我等吃什么?喝什么?此时为冬季,冬季来往商船甚少,若是只抢商船,兄弟们如何捱得过这个令人厌恶的冬季?”
  “冬季缺粮,可让三头领去买啊,又何必冒险去岸上抢?”费景阳说道。
  三头领顾龙云岸上交际广泛,一般山寨之中缺粮之时,就使顾龙云去沿岸购买粮食,而顾龙云也因此很少前来铜山寨,一般都是在岸上奔波。
  此时马上春节了,因此顾龙云上岛是给大头领谢怀忠拜年的。
  “二头领!”顾龙云闻言微微摇头道:“你可能有所不知,冬季缺粮,而此时浙江路、江南路等地的粮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部运往泉州了,而泉州新任太守对粮食管控得是异常严密,因此此时想淘换些粮食却是难上加难啊。”
  “就是嘛。。。”谢怀忠闻言点头道:“等捱过这个冬季,就一切听二弟的如何?”
  费景阳无可奈何的点了点头。
  谢怀忠之言也不无道理,人总是要吃饭的,这些人恶急了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同时这也是谢怀忠不停费景阳之言的后果,就是谢怀忠不停招兵买马,不停的网罗周围大大小小的海贼。
  如此造成的后果便是,虽势力是越来越大,但数量却是越来越多,人员是越来越繁杂,负担当然也是越来越沉重。
  海贼是以劫掠为生的,要养活这么多人,当然必须要不停地劫掠,而只是劫掠海商或富户是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的。
  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毕竟只是口号,而却无任何贼盗能够完全做到。
  “泉州新任知州到底为何人啊?”谢怀忠随后问向顾龙云道:“听说此人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
  “正是!”顾龙云答道:“此人为宋庚辰科状元及第,自泉州上任以来平水患,澄清吏治,安抚百姓,颇得泉州百姓民心,大哥,此人虽然年少,但万万不可小觑啊。”
  “三统领说的是。”费景阳点头道:“从其上任泉州之后的作为来看,此人为心系百姓之官员,又岂能容忍我等如此的。。。?我料其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针对我铜山寨,因此山寨应当做些准备。”
  “当做何准备?二弟不妨明言。”谢怀忠闻言问道。
  “当视其行为而定。”费景阳答道。
  “若那个什么状元能够识趣倒也罢了,若是不识趣,我铜山寨也不是那么好惹的。”谢怀忠点头道。
  海贼长年累月聚啸海上,纵横于茫茫大海,而官府就剿而不可得,久而久之之后,就与官府形成了一个“默契”,那就是只要某州府的官府不是穷追猛打,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么海贼也不会过分袭扰这个州府,也会适可而止的。
  宋海岸线有上万里,沿海各个州、府、军、县、镇、乡均可成为海贼劫掠的目标。
  “四头领回来了!”正在此时,谢怀忠之弟,山寨坐第二把交椅的谢怀义兴冲冲的奔过来对谢怀忠等人说道:“去看看五头领给我等带回来的是何等新鲜玩意?”
  谢怀义为谢怀忠的幼弟,两人之间相差十余岁,年近三十的人却似未长大一般,脑壳似乎也是缺根弦。他还曾经闹过一个笑话,就是谢怀义曾经去参加宋之贡举,还差点被官府捉住。。。
  谢怀义能够坐上山寨末把交椅,完全是因为他是谢怀忠亲兄弟的缘故。
  “呵呵,走吧,去看看老四带回来些什么?”谢怀忠闻言笑道。
  于是众人向停靠船只的码头走去。
  而使众海贼感到异常吃惊和沮丧的就是,四头领“独目彘”赖黑哪里是凯旋而归?而是铩羽而归,是丢盔卸甲、失魂落魄的回来了。。。
  赖黑领十余条船只,上百名海贼去泉州南安县劫掠,可却只回来了三、四条船,三、四十个人。
  赖黑领着四条船逐一通过五道闸口之后,众人只见船上的海贼个个带伤,且脸色均是露出了惊魂不定的神情,似乎是遇到了什么令人极为恐惧之事。
  一件财物、一个人都没抢到,反而将手中的兵器丢了个干干净净的。
  “赖老四,船只、兄弟们都到哪里去了?”谢怀忠见状,气得大声喝问道。
  “死。。。。死了。。。”赖黑低着头,沮丧的答道。
  “谁说大宋无人?谁说宋军无精锐?”费景阳见状叹道。
第一百零五章
过年(上)
  “三头领,就这么着急回去吗?为何不等过了节再走?”
  铜盘岛之上,海贼二头领费景阳单独送别欲离开铜盘岛的三头领顾龙云之时,对他说道:“你现在上岛的次数可是越来越少了。”
  顾龙云好不容易来一次铜盘岛,却仅仅呆了一日,就打算离去,此时距离新年旦日没几日了,他居然就等不及了,似乎是极为迫切的欲离开铜盘岛。
  “二头领!”顾龙云闻言摇头道:“沿海各州府的官府的盘查是越来越紧了,因而出趟海是不容易的。再者说,我还要为兄弟们的生计奔波,因而此举也是万不得已的。”
  “嗯,三头领说的是。”费景阳点头道:“快走吧,三头领此去,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可要千万当心。”
  “多谢二头领,在下省得。”顾龙云闻言拱手告辞,坐着一条不大不小的船只,就扬帆而去。
  “哎。。。。”费景阳看着越来越远的顾龙云坐船,长长的叹了口气,并一直站着海边,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
  “爹爹,为何如此性急啊?还有数日就过年了,为何不在岛上与寨主摆拜了年之后再走?”返回大陆的船上,顾云龙之子顾稟问道。
  顾云龙转头看了一眼顾稟后,又转头看着平静的海面后,缓缓说道:“我顾家世代在海上讨生活,经商、走私等等,偶尔也做些劫掠之事,但从未与官府明火执仗过。此时铜盘岛上的事情你也看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上岸剽掠,就离覆灭之日不远了。我顾家可不能在这条船上,与其一同沉没。”
  “爹爹,既然如此,可你为何不出言劝阻寨主?”顾稟闻言又问道。
  “我?”顾云龙闻言不禁苦笑道:“二头领费景阳的话他都不听,何故我的话就有作用?他一心。。。一心求死,任何人也拦不住啊。”
  “爹爹,既然如此,不如与其一刀两断,也省得日后麻烦。”顾稟咬牙说道。
  顾云龙闻言摇了摇头,沉默不语。
  顾云龙何尝没有考虑过与谢怀忠,与铜盘岛一刀两断?双方至此一拍两散,互不相干。可入水从贼易,想洗干净身子上岸就难了。
  谢怀忠从前对顾家有恩,曾经救过顾云龙的性命,因此顾云龙才入了伙,为铜山寨三头领。
  此时就算顾云龙不顾往日的恩义,与铜山寨一刀两断,可官府会轻饶了有罪在身的顾云龙吗?
  顾云龙此时是异常的懊悔,懊悔当日一时冲动之下,入了山寨。
  “稟儿,爹爹给你安排的这门亲事,你还满意吗?”良久之后,顾云龙问向顾稟道。
  “爹爹。。。孩儿。。。”顾稟想起那人,顿觉面红耳赤的,恨不得立即飞到那人的身边去。
  。。。。。。。。。。。。。。。。。。。。
  泉州太守府
  马上过年了,太守府当然也是装饰一新,门神、对联、钟馗、桃符等等也是贴得满府都是,披红挂绿的,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
  李三坚于府衙之中一直忙到年三十的下午才得空回去陪母亲、陪妻妾、赔着自己的家人过年。
  这是李三坚及其家人在泉州过的第一个新年,因此李三坚是万分期待。
  李三坚心急如焚,快马赶到太守府之时,抬头看见府门之上贴着的两个大大的福字,顿时心有所感,对护卫自己回来的山魁、许彪笑道:“想当年在京城过年,所贴的桃符还是李某自己画着呢。”
  当年,李三坚携母赴京赶考,在京城开封府过年,全家穷困潦倒,连桃符都买不起,无奈之下,李三坚就亲手画了些桃符贴在了门窗之上。
  李三坚回忆往事,不由得有些感慨,感慨时间如流水,转眼之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
  李三坚此时的日子当然是过好了,与从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但目前这种尽享天伦之乐的安逸日子能有持续多久呢?一年还是两年,十年还是八年?李三坚是不得而知的。
  北方强虏之事,始终像一块石头般的压在李三坚的心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