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96

  最主要的是陈可儿架不住李三坚的花言巧语,再加上陈可儿贪玩,于是就答应让秦伯指点山魁武艺,在秦伯指点山魁武艺的同时,陈可儿闲着无聊,也得意了“传授”了李三坚一些武学技艺。
  陈可儿传授武学技艺,首先从弓箭开始,宋之文人基本上是一手书本,一手弓箭,如此才显得文武双全。
  朝廷虽然对像弓弩、长枪、坚铠等类大杀器官制甚严,不过对于简陋的、威力不大的弓箭不是那么严格的,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民间各种“弓箭社”就是佐证。而以陈慥的本事,搞些简陋的弓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陈可儿所带来的弓箭,与其说是弓箭,不如说是玩耍之物,射距不过四五步,估计连只兔子都射不死,更不要说人了。
  可即便如此,李三坚仍是玩不转,被弓箭折腾的头晕脑胀的。
  “你射啊,你倒是射啊,本姑娘今日倒是想看看你是如何射的?”陈可儿见李三坚提弓准备射箭的模样,简直哭笑不得的,于是叉腰说道。
  “射就射。”李三坚赌气的说道。
  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吗?李三坚心中不服气的想到。
  于是李三坚左脚前,右脚后,微微侧身,左手用力握住弓臂,将羽箭搭在了弓弦之上,右手扣紧弓弦,并用力将劣弓拉了个满月,并将左手微微抬起,准备向远处发射。
  姿势还是像模像样的,只不过。。。
  “嘣”的一声梆子响,弓弦发出一声轻响,弓弦迅速的弹向了弓臂,可前面没有任何羽箭飞出。。。
  “哎哟。。。我草!”李三坚发出一声惨叫,李三坚未扣紧羽箭,箭尾槽脱离了弓弦,箭尾直接戳在了李三坚的脸上,将李三坚“俏脸”刮出了一根淡淡的血痕。
  “哈哈哈哈。”陈可儿见状顿时笑弯了腰,弯下了身子笑得喘不过气了。
  “笑什么笑?要不你来?”李三坚揉着生痛的脸蛋,悻悻的说道。
  “我来就我来,看好了,笨蛋。”陈可儿笑嘻嘻的接过弓箭,弯弓搭箭,快速的射出一箭,羽箭准确的命中了三步以外的一处箭靶。
  “怎样?本姑娘的本事如何?”陈可儿得意的看着李三坚笑问道。
  “哼,不怎么样。”李三坚恼羞成怒的说道:“本公子读书去了,恕不奉陪!”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李三坚背着双手,迈着八字步,边走边说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呸,书呆子。”陈可儿看着李三坚背影哼道。
  “喂,书呆子。”陈可儿随后对李三坚喊道:“我要回去了,你。。。你。。。你。。。”
  “我什么?大侠有何吩咐在下的?”李三坚诧异的问道。
  “你不许对小豆芽。。。啊?”陈可儿说道。
  “我。。。你。。。”这下该轮到李三坚结结巴巴了:“我。。。你简直。。。你当我是什么人了?今后再提此事,你我立刻割袍绝义,永不相见。”
  “你。。。绝义就绝义,谁稀罕啊?”陈可儿怒道。
  “小娘子请回,慢走不送。”李三坚也丝毫嘴上不饶人。
  陈慥的陈家庄距离灵山县并不远,也就数里地,因而陈可儿没事就来找李三坚玩耍。
  “哼。。。”陈可儿哼了一声就欲转身离去。
  “书呆子,看招!”陈可儿随后实在不甘心,忽然回身挥了挥手。
  顷刻间,天地变色,一条冰龙呼啸而出,带着冰凌猛地扑向了李三坚,冰龙张开了蓝幽幽的巨口,欲将李三坚吞入腹中。
  “啊。。。”李三坚发出一声惨叫,吓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哗啦”一声,冰龙撞在了李三坚的脸上,冰龙碎裂化为了无数碎冰,冷水淋了李三坚一头一脸。
  “咯咯。。。”陈可儿见李三坚狼狈模样,顿时笑出了声。
第三十七章
释义
  所谓经义,就是以文释义,采取注疏的方式解释儒家经典之深意或者大义,其关键并不在于全记注疏,而在于能否通达经典义理,并加以文采清楚诠释。
  除此之外,就是书法,或者说是附加能力,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你不但要义理通达,文字你也要写得漂亮,对此李三坚头痛不已,通达经典义理,李三坚还可通过从前的中文基础,再加上李三坚的聪明、勤奋还可以勉强理解,可书法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没有数年乃是数十年的侵淫,如何能够写出一手龙飞凤舞、入木三分的书法?
  李三坚在读书之时,同时尽量习练书法,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不至于那么难看。
  一本书或者一句话,还可以参照前人的注疏,加以理解,不过一句儒家经典前人的注疏有很多,各种理解都有,你就要从其中判断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诠释。
  诠释的关键就在于破题,破题贵简而切,当含蓄而不晦,一句两句破题者为上也,其次三句,又其次四句,写得啰里啰嗦的一大堆才破题,那就是废柴一个,在科举之中遇到这种情况,考官会直接将你的卷子扔了。
  破题上所用字,皆是一篇之骨,无虚下者,后面应须照应,这就是一篇文章的基本骨架。
  除此之外,还有认题、承题、立意、造语等等。
  “子曰(冒号):(前引号)“夷狄之有君(逗号),不如诸夏之亡也(句号)。(后引号)”
  钦州灵山县县学教授黄涣缓缓的念了念本次公试的题目。
  令李三坚感到暗暗好笑的是,自己呈于黄涣的句读之法,黄涣此时居然当众念了出来,似乎是生怕其他生徒不懂似的。
  不过这也难怪,李三坚转念想到,黄涣能够迅速掌握这种句读之法,可其他生徒理解力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黄涣如此也不失是个好办法。
  同时也表明了李三坚的句读之法已经得到了黄涣的认可,相比从前,如此句读之法不但能使县学生徒,能够较容易、能够较快的理解经义。
  黄涣出的这个题目摘自《论语》八佾篇。
  欲解经义,首先需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李三坚先将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在心中翻译了一遍。
  所谓八佾就是六十四人,佾,行列的意思。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也就是礼仪的问题。
  李三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
  当然此仅为字面之上的理解,而要贯通经义,必须文意贯通,而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或能有一孔之得,当终究其义难恰。
  欲探究“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之义,须将论语八佾通篇解读。
  论语八佾全篇言礼乐,直指礼崩乐坏之现状,八佾第一章言季孙氏僭越礼制,享用天子之八佾舞,次言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终了奏天子之乐,也就是奏《雍》歌,是极为僭越之举。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乃是鲁国家臣,公然僭越礼乐之制,值此情况之下,孔子对此是极为不满的,质问,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此就是孔子八佾全篇立论之论点。
  孔子认为,鲁国三家奴敢公然僭越礼乐之制,最根本的就是在于仁之缺失。
  而孔子面对礼崩乐坏之现状,主张恢复礼乐文化,而要理解孔子之意,还要联系当时周室的情形。
  礼崩乐坏之现状,自周室东迁之后,周天子权威下降,至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的实力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当此之时,天下无道,诸侯凌驾于天子之上,周室名存实亡,孔子就主张恢复礼乐文化,恢复礼乐之制,尊王攘夷。
  “夫夷狄尚有君,而华夏已无君长矣。。。”李三坚沉吟良久,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于是就提笔破题,一般来说释义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必须使用对偶句来破题,并且要简明扼要,迅速进入主题。
  李三坚在破题之后就开始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自己对八佾这句话的理解。
  李三坚写明了自周室南迁之后,王室渐微,春秋诸路诸侯崛起,五霸迭兴,相互征战不休,礼崩乐坏。而诸侯之内,国君势微,大夫执掌国政,故鲁国季孙氏僭越而用八佾舞、旅祭泰山,行礼不尽心,
政出私门、目中无君,故僭乱随之而来。
  李三坚认为孔子此篇宣明自己的礼乐观念,意在恢复周礼代礼制,重现三代礼乐文明,而季孙氏的作为正于此背道而驰。
  夷狄之人质朴,尚有上下君臣之位,而诸夏僭乱不堪,因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的意思归根结底就是夷狄尚有君臣之分,而诸夏却僭乱不堪,目无君长,礼崩乐坏。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又岂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
  李三坚最后风云急转直下,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将孔子狠狠的讽刺了一次。
  《论语》八佾这句话,孔子多少有些“夷狄观”,多少有些“夷夏之防”的意思。
  李三坚父亲虽是汉人,可母亲却是黎人,在世人的眼中就是夷狄,最起码算得上半个夷狄。
  为此李三坚心中深为不喜,古之贤君尚能容夷狄,你孔夫子为何要“夷夏之防”?
  李三坚此时忽然能够书写文章,跟前段时间做了那个梦有很大关系,李三坚此时已经回忆起了往事,或者说是已经继承了从前那个李三坚的一些技艺,父亲李清对自己的敦敦教诲,母亲符二娘对自己的倍加关爱,诸如此类的,李三坚与从前那个李三坚已经合二为一,但从前那个李三坚是个痴呆儿,他的记忆极为有限,不过父亲李清“填鸭式”的教授,使得李三坚识得了这个世上的大部分文字,并且得到了从前的不少知识。
  。。。。。。。。
  “夫夷狄尚有君,而华夏已无君长矣。。。”
  公试之后就是评优了,若县学之优,有很大可能被推荐进入州学,其后就有可能进入太学了。
  此时钦州灵山县县学学谕曾傧读完李三坚的文章之后,不由得赞道:“妙哉!老夫很久未读到如此绝妙之文了,释义通达,就是这。。。字。。。也太。。。”
  李三坚的书法确实是太平常了,平常得丢人堆里根本就看不见了。
  不过李三坚释解经义确实是较为准确,并且标新立异的,与其他生徒的引经据典,引用前人注疏,甚至是直接照搬前人注疏是完全不一样。
  最关键的是李三坚自己的见解,并且文理通畅,有理有据的。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又岂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黄涣读到李三坚的最后一句话,不由得摇头道:“圣人他居然也敢有嘲讽之意?”
  “哈哈哈哈”众学官闻言愣了片刻后,均笑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