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796

  递铺又分慢递与急递,而急递的铺骑,马领之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之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是昼夜兼程,日行最高可达五百里上下。
  因此福建路转运司转运判官严国罋关于“泉州民变”的奏章,只十日就送抵了宋京师开封府。
  “陛下,自六月以降,我圣朝各处是天灾不断,此刻陛下当为三事,出御制南郊亲祀,飨太庙,祀天地于圜丘,一也;赦天下,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二也;轻徭役、薄赋税,以安民心,三也。陛下。。。。”
  宋皇宫一处偏殿之下,尚书右仆射曾布躬身,对宋帝赵佶说道。
  “朕知道了。。。”赵佶不待曾布说完,就极不耐烦的挥了挥手打断了曾布。
  曾布所奏三事,这是一般帝王在天灾发生之时,都会这么做的,不是什么新鲜之事。赵佶熟读史书,又岂能不知?
  其中真正对救灾有用的,能够安抚百姓的就是轻徭役、薄赋税,轻徭役也还罢了,而薄赋税会降低朝廷的税赋的。
  此时朝廷国库空虚,还要应付西夏战事,如此能拿出来赈济灾民的钱粮是少之又少,分摊到各路府州军的就更少了,如杯水车薪。
  赵佶为大宋皇帝,当然明白灾情发生之时,若不能赈济、安抚百姓,必然会激起民变,也许还会天下大乱。
  可此时的赵佶是捉襟见肘,根本是拿不出太多的钱、粮赈济、安抚百姓。
  而此时曾布于殿中喋喋不休的谈论天灾,却又拿不出真正的增加国库收入,同时又能赈济、安抚百姓的办法,因此使得赵佶是极为厌烦。
  “元祐之人”只会高谈阔论,只有“元丰之人”才有治国良策,这是此时赵佶对朝中诸大臣的印象。
  曾布虽为“元丰之人”,但他其实是中间之人,既拉拢“元祐之人”,又拉拢“元丰之人”。
  曾布闻言涨红了脸站在原地,矮小的身子是微微颤抖。
  随着赵佶居帝位日久,是越来越具威势,并且是越来越乾坤独断了,许多事情根本不征求宰执等大臣的意见,就直接以手诏的方式下达谕旨。
  特别是太后向氏殡天之后,赵佶更是如同一只摆脱了笼子的鸟雀一般,是展翅高飞,任何人都无法稍控制于他,朝中大臣也是越来越惧怕赵佶了。
  这与当年赵佶刚刚入宫继位之时是完全不同了,当时的赵佶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此时殿中气氛略显尴尬之时,尚书左仆射韩忠彦急匆匆的进入了殿中,因此年事已高,同时又走的急,因而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该致仕了,赵佶见状心中暗暗摇头道,如此之人,岂能久居相位?
  此时的韩忠彦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虽距古稀之年尚远,但已经是显得异常的老态了。
  “快快扶着韩卿家。”赵佶虽心中已有贬黜韩忠彦之心,但仍是显得异常关心的对左右说道。
  两名内侍闻言连忙走上前去,搀扶着韩忠彦走到了赵佶御座之前。
  “老臣无碍。”韩忠彦摆脱了两名内侍,自袖中取出一本奏章后对赵佶说道:“陛下,福建路急报。”
  “福建路急报?快快取来!”赵佶听闻是福建路奏章,面露惊讶之色,对左右连连说道。
  李三坚是建中靖国元年二月离开宋京师开封府的,此时已至八月,已经离开了半年之久了,因此赵佶已经许久未得到李三坚的消息了,此时福建路急报,赵佶是希望得到些李三坚的消息。
  只不过奏章之上的“民变”二字将赵佶吓了一跳。
  “六月伊始,水患大作,泉州更甚,大雨月余,坏廨宇、民舍无数,水漂民庐,坏田稼无数,人畜溺死者甚众。士庶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饥民十万余求赈廪,饥民嗷嗷待哺。。。可泉州知州李三坚自至五月入闽,却不思赈济、安抚百姓,擅自掘堤放水,没良田无数,人畜溺死者亦是甚重。更有甚者,泉州知州李三坚以公府之名举债于泉州富室,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泉州富室苦不堪言,同时高价籴米,哄抬米价,与民争利,与民口中夺食,民不堪其辱,不忍肚饿,哄抢米铺,泉州民变已生,可李三坚仍是对此是置若罔闻,并强命士庶百姓行‘龙舟竞渡’、‘七巧节’等事,此乃倒行逆施也,臣福建路转运司转运使严国罋是痛心疾首。。。。。。。”
  严国罋奏章之上将泉州之事夸大了数倍,将李三坚形容成为了史上最残暴的贪官污吏,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酷吏。。。同时严国罋奏章之上也写明了自己对李三坚是如何如何的,苦口婆心的规劝,可李三坚仍是我行我素,是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于是严国罋无奈之下,就急脚递于朝廷,望朝廷能够惩治于李三坚,同时尽快平复泉州民变。
  “他为福建路长吏,既然李翰韧激起了民变,为何不立即办了他?”赵佶看完奏章之后,将奏章丢在御案之上,冷冷的说道。
  赵佶等了半年,终于等到了李三坚的消息,可居然是这样的消息,使得赵佶是极为恼怒与失望。
  要知道李三坚可是赵佶的潜邸之臣,为心腹大臣,李三坚能够在杖毙魏国公赵沆之后全身而退,能于泉州为知州,完全是赵佶在其身后撑腰的,而泉州为官,也基本上是赵佶的主意。
  这件事情许多大臣心中都是明白的,是了然于胸。
  可此时李三坚居然出了这种事情,那么就几乎相当于当面给了赵佶一记耳光,使得赵佶是极为羞恼与失望。
  “韩卿家,奏章想必你也看过了,你有何主意?”赵佶闷了半响之后,问向老态龙钟的韩忠彦道。
  急脚递是先送到尚书省的,奏章又是韩忠彦带进宫的,那么韩忠彦当然是已经看过奏章了。
  他是你的宠臣,为何要我拿主意?韩忠彦闻言心中暗道,同时韩忠彦注意到了,赵佶看了奏章之后,只是埋怨福建路转运判官,只是脸色异常难看,但赵佶并未暴跳如雷,并未当场下旨,将李三坚拿下,槛送京师,如此微妙之处,必须引起重视,否则会错了意,后果难料。
  于是韩忠彦思虑再三,开口对赵佶说道:“陛下,老臣今日接到福建路奏报,不敢片刻耽搁,即送进了宫,由陛下御览。陛下,老臣由奏报之中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泉州知州李三坚是二月离开京师的,五月方入闽境,闽地距此虽数千里,但也不至于三个月才入闽境吧?二月足矣,因而朝廷当以其懈怠之罪论之。其二就是李三坚五月入闽,任泉州知州,即遇泉州水患,而其身为一州之长吏,当率部领民治水,行赈济、抚民之事,可其却在此紧要关头,擅自掘堤放水,没良田无数,人畜溺死者亦是甚重,加重了灾情,并与民争利,与民口中夺食,此确为倒行逆施之举,当严惩之,以安民心,以儆效尤。不过,陛下,老臣思虑再三,泉州为海偶之地,距京师数千里地,可谓是山高路远,泉州具体是何情形,当明察之,因此老臣认为朝廷当使一使臣,前往闽地,巡察泉州,待勘定之后,再行定夺。”
  李三坚为曾布的人,朝廷之中的许多大臣均是认为李三坚是拜于曾布门下的,因此扳倒了李三坚,即可对曾布造成不小的影响,最起码可以荐人不明之罪名,即可安在曾布的头上。
  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也许不会对曾布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十件、百件必然会影响到赵佶的决断,待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曾布倒台之日。
  不过韩忠彦考虑到了赵佶,因此并未将话说死,还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嗯,韩卿家此为老成持重之言,韩卿家以为当以何人为使?”赵佶考虑片刻后问道。
  “陛下,右谏议大夫陈次升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可为使前往泉州磨勘泉州知州李三坚。”韩忠彦答道。
  “陛下!”此时一旁的曾布终于开口道:“老臣对奏章所奏之事,有一事不明,请陛下容臣问明此事。”
  其实李三坚并未拜于曾布门下,只不过李三坚是对曾布的一些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曾布的“元祐、绍圣均有所失”等观点,李三坚是赞同的,因此两人走的较近,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却被大多数人认为李三坚是拜于曾布门下的。
  其实李三坚的许多观点或看法是与曾布不同的。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哦?曾卿家有何话说?直言便是。”赵佶闻言点头道。
第六十一章
提举杭州金明局
  宋皇宫一处偏殿之中
  福建路转运判官严国罋上书朝廷,言泉州知州李三坚自泉州到任以来,倒行逆施,从而引起民愤,激起民变。宋帝赵佶听从朝廷左相韩忠彦之言,欲遣使前往泉州,查明此事,待笃定之后,治李三坚的罪。
  不过韩忠彦所荐之人陈次升为何人?此人确实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且忠于职守,但其是与曾布是死对头,在如此情形之下,难免会有所偏颇。
  因此朝廷右相曾布终于开口道:“陛下,老臣方才也看过奏章了,老臣有一事不明,那就是奏章之中所言,泉州知州李三坚举债于泉州富室,老臣于是就产生了疑心,为何李三坚会举债于泉州富室?”
  “嗯?曾卿家所言大是,李翰韧他为何会举债于泉州富室啊?”赵佶闻言恍然大悟,顿时就来了兴致,双手扶着御案,身体前倾,看着曾布问道。
  “陛下!”曾布见赵佶如此上心,于是大声略有些兴奋的说道:“李三坚在京师为官之时,世人皆言其为一名清官、正官,其在京师的所作所为,也为一名清官、正官无异。如此之人岂是贪财之人?那么此时李三坚为何又举债于富室?陛下,老臣猜测,泉州知州李三坚此举决非徇私,而是为了泉州州衙,是为了泉州百姓。”
  曾布看了韩忠彦一眼,顿了一顿后说道:“泉州知州李三坚刚至泉州,刚刚到任,人生地不熟的,即遇百年不遇之水患,且李三坚为年少之人,他又当如何应对?李三坚早已遣使告急于福州漕司,告急于朝廷,可朝廷给了泉州什么?朝廷所拨些许赈济钱、粮到目前为止,仍是未至泉州,并且据老臣所知,福州漕司也未拨与泉州一粒粮、一文钱,因此李三坚此举实为无奈之举,既然其举债于泉州富室非徇私,那么李三坚又是为了什么?当然就是为了赈济泉州百姓,平息水患,安抚泉州百姓,如此之人,岂是倒行逆施之人?”
  真是难为他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泉州水患,李三坚手中无粮无钱,只有举债于富室,举债容易,还债就难了。。。怪只怪在朝廷此时也是国库空虚,捉襟见肘,是自身难保,可赵佶闻言心中暗道。
  赵佶刚想开口说话,左相韩忠彦抢先开口道:“依曾公所言,李三坚非倒行逆施之人,那么其擅自掘堤放水,淹了无数良田,人畜溺死无数,并高价籴米,哄抬米价,对此,曾公又作何解释?”
  “呵呵!”曾布闻言笑道:“方才韩相公不是说了吗?泉州距京师数千里地,可谓是山高路远,那么泉州到底是何情形,当明察之。还有就是,韩相公啊,难道你不闻决堤泄洪之事吗?”
  “我。。。你。。。”韩忠彦闻言哑口无言,半响后说道:“决堤泄洪,老夫岂能不知?可决堤泄洪之举为下下之策,非万不得已之时,不可为之,泉州知州李三坚不与福州漕司商议,不上奏朝廷,就擅自决堤泄洪,淹了无数良田,此为越权之举,不可纵之。”
  “哈哈!”曾布闻言摇头笑道:“你又怎知泉州水患不是到了危急时刻?与福州漕司商议,上奏朝廷?恐怕大水早已将整个泉州淹完了。”
  “你。。。危言耸听,若我圣朝所有州郡均如泉州一般,岂不是乱了套了?朝廷又当以何制之?”韩忠彦闻言怒道。
  “好了,好,两位卿家不要争了。”赵佶见状说道:“朕已许李翰韧有临机决断之权,决堤泄洪之事,想必李翰韧他也有难言的苦衷。”
  赵佶随后想了想后又问道:“那么李翰韧高价籴米,哄抬米价,此举又是为何啊?还激起了民变?真的激起了民变了吗?”
  李三坚在开封府为官半年,清正廉洁,即博得“青天明月”之名声,如此爱民如子的官员又怎能激起民变?
  此时赵佶用心细想,即发现了福建路转运判官严国罋的奏章之中有许多破绽。
  “陛下!”曾布闻言答道:“老臣虽不知泉州的具体情形,但不难猜出泉州知州李三坚此举必有深意。”
  曾布随后又看了一眼韩忠彦说道:“陛下,若李三坚真是如此,而此时朝廷遣使磨勘于他,岂不是会寒了其心?寒了整个泉州州衙之心?”
  “如此说,曾卿家,你的意思是就不必遣使前往泉州了?”赵佶又问道。
  “非也!”曾布答道:“遣使还是要的,只不过遣使前往泉州,是为了查明此事,而不是为了磨勘泉州知州李三坚。”
  “陛下,微臣举荐一人,可担当此任!”曾布随后说道。
  。。。。。。。。。。
  “两位卿家,目前朝廷是个什么样子,想必你二人都知道了,当有何良策?”李三坚的事情告一段落后,赵佶问向韩忠彦、曾布道。
  目前朝廷财政吃紧,国库空虚,就连救灾赈济都拿不出多少钱、粮来,赵佶是忧心忡忡的。
  最为关键的是赵佶不到二十岁登基,是为少年天子,多才多艺,诗歌词赋、琴棋书画、鞠艺等等是无所不喜,无所不通,是放荡不羁,而此时的大宋财力却容不得赵佶过于放纵自己,再加上此时国库空虚,因此赵佶急于寻一良策或寻一名能够改善目前这种状况之人。
  而曾布此时已年近古稀,韩忠彦也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两人一个迂腐,一个陈腐,且两人均是动辄以忠直敢言自居,整日喋喋不休的,使得赵佶颇为厌倦,但此时又不得不依仗二人。
  “陛下,老臣只言四事,一曰广仁恩,二曰开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戒用兵。。。”
  于是曾布、韩忠彦又是一通喋喋不休的,却又找不出治国良策。。。。。
  “都回去吧。”良久之后,赵佶叹了口气后,对曾布、韩忠彦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