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796

  另外就是泉州还是造船业最为发达,泉州南门外沿海的后山社、城南厂口街、南安江江畔的申公亭等地均是造船场所,这些造船场所均能制作一些大型型海船。
  泉州商业发达,人口众多,交通同时也是极为便利,因而是沿海城镇,造桥业也极为发达,泉州附近的大大小小的石桥共有二百余座,其中不乏有些如洛阳桥、安平桥等等大型石桥。
  李三坚等四人就是由泉州北部洛阳桥进入泉州的。
  洛阳桥横跨洛阳江之上,是粤、闽北上京师的陆路交通孔道。
  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洛阳桥由当时的泉州知州,被贬至杭州的提举洞霄宫蔡京的祖父蔡襄主持兴建的。。。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由蔡襄主持兴建,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约三百多丈,宽不到两长,其上有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五百个石雕扶拦及二十八尊石狮,兼有七亭九塔点缀其间,另有石将军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驾。。驾。。。驾。。。”
  “快闪开,快闪开!”
  洛阳桥为泉州进出的主要桥梁,桥上当然不少的行人、商贩,可此时桥上忽然奔过来四骑,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纵马疾驰。
  要知道平日里是不允许在桥上骑马的,因此行人们猝不及防,一边大声咒骂,一边是纷纷避让。
  奔驰在洛阳桥上的四匹健马为官马,其上有官府的标记,但马上骑士却是个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且满脸风尘之色,却也分不清这些人的身份,分不清他们是否为官府之人,只有个别心细之人才从他们身上的刀剑看出了一些端倪。
  因此行人当然并无人拦着他们,这万一是什么紧急军情,岂不是会获阻拦军机传递的大罪?
  “哎哟!”此时一名身穿薄罗轻衫的年轻女子,正欣赏着洛阳桥附近烟雨朦胧的美景,一名小使女撑着一柄精美的油纸伞替年轻女子遮蔽着雨点风雨。
  两人正站在桥上之时,健马疾驰而来,两人慌忙向一旁躲避,可女子脚小,同时还保持着优雅的观景姿势。。。此时忽起变故,两人躲闪不及,一起跌倒,薄罗轻衫的女子甚至还扭伤了脚踝,半蹲在地上摸着脚踝,脸呈痛苦之色,精美的油纸伞也骨碌碌的滚落到了桥下。
  “登徒子。。。莽汉!”小使女气得七窍生烟,从地上爬起来就对着马上的骑士娇声呵斥道。
  此时为首的一名骑士闻言转过头来,满脸歉意的向着半蹲在地上的女子点了点头后,就纵马冲进了城中。
  这是一张年轻的面孔,虽满脸风尘之色,却掩饰不住其英俊的面目,英俊之中还带着刚毅的神情。
  薄罗轻衫女子见了之后,心中忽然感到异常的害羞,慌忙低下头去,继续摸着自己的脚踝。。。
  “桦姐儿,你没事吧?”小使女随后扶起薄罗轻衫女子后,关心的问道。
  “我。。。我。。。没事,快扶我回去,嗯。。。好痛呀!”
薄罗轻衫女子站起身来,又触碰到了伤处,不由得呻吟了一声。
  “哼,回去告诉老爷,定要拿下他们治罪。”小使女一边扶着薄罗轻衫女子,一边哼道。
  “算了,他们大概。。。大概是有什么急事吧?快回去吧。”
薄罗轻衫女子闻言摇头道。
  这些人穿着打扮明显是外乡之人,并非泉州本地的,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竟敢在闹市之中纵马疾驰,也不怕撞伤人吗?
  “贼子哪里去了?”
  “快追,快追。”
  “追上他们,定将这些扰民贼子拿下治罪。”
  普通百姓不敢拦住,可守城的巡检、军卒却大呼小叫的追赶着四骑,定要将他们全部拿下严加惩处。
  。。。。。。。。。。
  “站住!做什么的?”
  “休得擅闯衙门!”
  “来人啊,有人闯衙造反啦!”
  李三坚心急如焚,冒着疾驰的健马伤人的危险,与姚舆等三人快马加鞭的赶往泉州州衙,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
  李三坚赶至州衙之时,就跳下健马,直接闯进了州衙,骇得州衙门口的看守兵丁与衙中胥吏大喊大叫的。
  平日里州衙煌煌大堂又有何人敢如此闯入?普通百姓们见之均是绕道而走,看都不敢多看几眼,若有讼状的百姓也是老老实实的候在州衙之外,等候传唤。
  因此泉州州衙诸官吏是猝不及防,傻愣愣的看着李三坚等四人大踏步的闯了进来,待反应过来之后,就连呼拿人。
  “噗!”姚舆在一名州衙胥吏头上敲了一记后笑道:“造反?造什么反?哪里有那么多的反造?快快进去通报,知州相公到了!”
  “知州相公?哪个知州相公?来。。。。”被敲打的胥吏摸着脑袋稀里糊涂的问道。
  姚舆、许彪二人随后捧出了李三坚的敕牒、告身等物。
  “告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李三坚奉敕权知泉州事,符到公行,建中元年二月十八日。李三坚。。。李。。。李知州?”数个胥吏见状靠近之后一起,一起读完告身之上的字后,随后一齐惊道。
  “哪位。。。哪位是李知州啊?”一名胥吏随后结结巴巴的问道。
  四人之中,就数姚舆年龄最大,因此胥吏们一起看向了姚舆。
  “某便是!”李三坚随后答道:“州衙的人去哪里了?”
  李三坚等人来到泉州州衙之后,感到有些奇怪,按常理,一州之衙门不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但也不至于像目前如此这般,衙内衙外止寥寥十数人?
  “小的们拜见知州相公,相公一路辛苦了!”李三坚亮明身份之后,泉州州衙人等一齐出来施礼道。
  “诸位免礼!”李三坚接着问道:“州衙之人去了哪里?为何衙门如此冷清?”
  “回知州相公的话,通判相公等人去了常平仓。”一名州衙胥吏答道。
第三十章
常平仓(上)
  常平仓是为了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为朝廷所置,是一种仓储。其目的就是平抑、稳定粮价及赈济灾民。
  常平仓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仓,即朝廷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宋常平仓始置于宋太宗皇帝淳化三年。
  淳化三年,“京畿大穰,物价至贱”,于是宋太宗皇帝赵光义下诏于京师开封府置常平仓,以平抑粮价,此时止开封府有常平仓。
  宋真宗皇帝景德三年,才在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等路置常平仓,宋常平仓之制也始于此。
  不过此时一些偏远路府州军县,如福建路、广南东西两路,仍是没有置常平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真宗皇帝天禧四年,才在偏远之地,如荆湖、广南、福建等路置常平仓。
  宋神宗皇帝年间,常平仓甚至设置到了县一级,不过也是一些大县。
  此时福建路也置有常平仓,而泉州常平仓规模较大。
  “狄管勾,快开仓放粮吧?”
  “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再不开仓赈粮,平抑粮价,后果难料啊!”
  “大是,大是也!若不立即开仓赈粮、平抑粮价,恐激起民变啊!”
  “我德化县,因大风、水患,坏廨宇、民舍千八十七处,水漂民庐,坏田稼,人畜溺死者甚众。士庶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饥民万余求赈廪,如久旱望甘露啊!”
  “一些县、乡、镇,已有恶少、刁民之辈,持器掠胁富室及其廪仓,剽谷而去,甚于寇攘啊。”
  “狄管勾,快快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否则后果何人也担当不起啊!”
  “。。。。。。。。。”
  李三坚赶到泉州州衙之后,听闻泉州州衙崔通判等人聚在泉州常平仓之时,就立即赶往常平仓。
  李三坚等人赶到常平仓之时,只见泉州州衙及诸县、乡的许多的官府之人,聚集在了常平仓之前,众人是纷纷要求打开粮仓立即赈灾,是七嘴八舌的,吵成了一锅粥。一些情绪激动之人,甚至撸起了袖子,跃跃欲试的,大有一副准备亲自动手的模样。
  “诸位。。。诸位。。。”此时一名身穿绿色官袍,年约三十余岁的中年汉子慌得连连拱手道:“本官是掌泉州常平仓之事,可其一本官并未接到提举司打开常平仓之命啊,其二就是新任泉州知州李知州还在路上啊,由此本官无论如何也不敢擅开仓禀,擅开仓禀,上头怪罪下来,本官长几个脑袋啊?啊?你们倒是说说看啊,本官长几颗脑袋?若本官多长一颗脑袋,就砍下一个送给你们便是。”
  狄管勾越说越生气,越说越委屈,越说越激动,老大一个人了,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宋常平仓初归朝廷司农寺专管,直至元丰三年,宋神宗皇帝下诏罢三司归户部左、右曹,自此三司之权就归于户部,三司之名也就不存在了。
  而此时常平事务划给户部右曹主管,右曹专领于右曹侍郎,而右曹侍郎又为宰相所制,因此朝廷主管常平仓之事的实为宰相。
  宋地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因此户部右曹是不可能对宋各路、各州府对常平仓事务面面俱到的,特别是一些偏远之地,如川陕、广南、福建等地,更是鞭长莫及,因此又在路一级置主管常平仓事务的衙门与官员。
  宋熙宁二年以前,转运司或提刑司兼领各路常平仓事务,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诏令向各路派遣提举官、同管勾官,自此就由提举司主管常平仓事务,当然,提举司并不专管常平仓事,同时也兼领农田、水利、差役等事。
  而州府一级的常平仓事务是由知州、知府、通判或其幕职官兼领,或由常平管勾官专管。
  一般来说,各路府州军需差官一员主管常平钱谷,十县以上州军差官二员分管,没有置通判的州府,才由知州兼领常平仓事务。
  因此此时泉州常平仓事务是常平管勾官专管,但知州或通判负有监管之责,这其中一般是由通判监管,知州辅之。
  此时欲打开泉州常平仓,开仓赈灾、平抑粮价,不但需管勾官准许,还要知州或通判准许,最后还需由福建路提举司准许,因京城距离泉州遥远,灾情似火,因此开仓赈粮之事可事后奏报朝廷,但奏报必须详实,且朝廷还会派专使下来核查此事。
  李三坚读书八年,为官一年有余,对于这些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但却不了解泉州的具体情况。
  “我管你长几颗脑袋啊,耽误了大事,激起了民变,你长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李知州不在,可崔通判在啊,由崔通判签书便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