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796

  “官家”梁师成闻言笑道:“此戏班来自西蕃,近日在京师这地界儿上可是引人注目呢,今日奴婢为官家寻来,以博官家一乐。”
  “这。。。合适吗?”赵佶犹犹豫豫的低声问道。
  “官家,这有什么不合适的?”梁师成未答,童贯开口道:“平常百姓都能观之,为何官家就不能了?”
  “童供奉所言极是。”梁师成看了童贯一眼,声音略有些哽咽的说道:“奴婢等见官家每日里操劳国事,心中实在不忍,官家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却背负着如此之多的。。。官家,奴婢今日就斗胆请官家放松放松。。。”
  “那。。。行吧?”赵佶看了看四周后又问道:“曾子宣在不在?”
  曾布以定策之功坐上了朝廷右相之位,但此时已经年近七十,整日里喋喋不休于国事,动辄就以忠直敢言自居,使得赵佶颇为厌烦,同时心中还有些惧他。
  赵佶继位之时,欲励精图治,承父兄之志,拓野千里,平息党争,清绦朝野,可也受不了曾布等大臣整日里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没了的。
  赵佶就如梁师成所言,今年也就二十岁上下,少年天子,且多才多艺,诗文词赋、琴棋书画、蹴鞠筑球是无所不通,如此之人,整日里经筵侍讲、处理国事,已经够难为他了,还要整日里听大臣们唠叨,使得赵佶是憋闷异常。
  不过此时赵佶初登大位,上面还有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约束于他,因此赵佶一直是在强忍着而没有发作。
  “官家,曾相公今日没来。”梁师成闻言答道:“奴婢等已经打听清楚了,曾相公近日小恙,一直在府中养病。”
  赵佶闻言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
  于是来自西蕃的傀儡戏、影戏、杂剧等等就在玉津园之中紧锣密鼓的开戏了,此时一同观戏的除了大宋皇帝赵佶及内侍、宫女之外,还有一些相伴而来的宫中嫔妃等等。
  西蕃的戏曲较为大胆,无论是戏词还是戏装均是如此。
  戏词之中不乏“深点唇儿淡抹腮,半禅乌云金凤钗,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伤你爱四勾三,生下五男二女。”、“胸前一对儿,绣帘妆罢出来时,问人宜不宜?”等等艳词俗语。
  此等艳词俗语于市井之间,也会使人听得面红耳赤、局促不安的,可此时居然在大宋皇家园林之中公然开唱,粗鄙的杂剧也公然开演。。。
  就连内侍太监也是看得、听得面红耳赤的。。。
  刚开始之时,赵佶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或者说是心怯,可随着戏曲逐渐进入高潮,赵佶是越看越兴奋,越听越亢奋,开心得哈哈大笑,不断的高呼打赏。
  此情此景,就如同回到了端王府一般。
  此时玉津园内就如同开封府一处勾栏一般,淫词浪语、欢歌笑语响遍整个玉津园,同时吸引着园内内侍、宫女,甚至是玉津园的宿卫,偷偷的跑来观看。
  玉津园内是人声鼎沸,嘈杂不已。
  赵佶是许久未这么高兴过了,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却是欲罢不能。
  只不过如此“美景”,却是好景不长,戏曲还未演几出,一个小黄门就慌慌张张的跑到正看得起劲的童贯、梁师成身边耳语了几句。
  童贯闻言大惊,与梁师成对视了一眼,慌忙跑到也是正看得起劲的赵佶身边说了几句。
  “快,快使他们离去。”赵佶亦是大惊,慌忙起身就向玉津园园门走去。
  梁师成、童贯等人也是乱做了一团,连声吆喝手下驱赶着伶人们收拾东西赶紧躲避。
  可这么一大摊子,短时间之内哪里能够收拾干净?慌乱之中反倒是显得欲盖弥彰。
  赵佶刚刚走到玉津园园门口之时,大宋右相曾布就铁青着脸闯了进来。
  “陛下!”曾布与慌乱的赵佶施了一礼后,平静了下自己气愤的心情,缓缓的说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不惟民受其害,载之史策,将为万代讥笑。内外之事,多出陛下,然善恶无准。。。陛下。。。”
  曾布在南薰门外就听到玉津园之内是锣鼓震天、人声鼎沸,此时见到玉津园之内是一片狼藉,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昔日章惇所言,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曾布等人哪里会相信?可此时。。。此时不由得曾布不信。
  当然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曾布就算相信章惇所言,那么也会装作不相信,也会与章惇争到底的,如此方有定策之功,如此章惇才会被撵到外地去,曾布才能坐上大宋宰执之位。
  不过曾布不是章惇,若是章惇的话,见此情形,说不定帽、履、笏什么的,均向赵佶头上招呼而去。
  曾布此时心中是异常郁闷与愤怒,但却是尽量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神色变得平和,基本上可以算是婉言相劝。
  “我理会,我理会。”赵佶不待曾布将话说完,正了正自己的衣冠后尴尬的笑道。
  宋目前的两相,左相韩彦直,长得较为伟岸,而右相曾布身材却是较为瘦小,因此时谓“龟鹤宰相”。。。
  而此时的朝廷格局,是以韩彦直为首的旧党,也就是元祐党人,而元丰党人此时以曾布为首。
  此时瘦小的曾布站在赵佶面前侃侃而谈,自有一番威势,使得赵佶暗暗心怯。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摊浑水
  “曾卿家不是告病在府吗?为何今日。。。前来啊?”
玉津园之中,赵佶问道。
  “微臣再多病几日,就会有奸人乱政、害政了。”曾布闻言答道。
  李三坚思来想去,还是婉言拒绝了蔡京使自己利用毕林奸嫂一案弹劾曾布,同时秘密前往宰相府邸,将此事告诉了曾布,目的就是是为了提醒曾布,让其有所准备,
  李三坚为此举的原因就是李三坚不能再单枪匹马了,不能再为骑墙派了,骑墙派不是那么好做的,弄不好来个墙倒众人推,无墙可骑。。。
  大树底下好乘凉,此为亘古不变的道理,可赵佶这颗大树太过遥远,大树也太大了,弄不好乘凉不成,反倒能将李三坚活活压死。。。
  同时据李三坚分析,此时朝中的局势是,一为以曾布为首的元丰党人,二为以韩忠彦为首的元祐党人,当然这其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错综复杂,可谓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如同为元丰党人的蔡京与曾布就是一对死对头,双方都恨不得将对方一撸到底。
  此时的李三坚要暂时找棵大树或者一座靠山,要么就是曾布,要么就是韩忠彦,可韩忠彦根本就与李三坚没什么来往,可谓是素不相识,而李三坚却与曾布有着不少缘分。
  无论怎样,李三坚绝不会寻蔡京作为靠山,原因是不言而喻的,李三坚从心里不愿意这么做。
  目前来讲,最能帮得上李三坚的就是右相曾布。
  同时李三坚还要其他目的,也就是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曾布听闻后,不但是大为感激、欣赏李三坚,同时也不敢怠慢,于是就抱病进宫,面见赵佶。
  自今日起,李三坚就算是与蔡京正式分道扬镳了,翁婿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甚至名存也不存在了。。。
  蔡京又不是聋子、瞎子,其后发生的事情当然就很快明白了其前因后果,并对李三坚恨之入骨。
  “卿家何出此言?”赵佶此时的心思还在不久前的戏曲之上,因而有些心不在焉的问道。
  “陛下!”曾布正色对赵佶说道:“元祐、绍圣两党奸恶皆不可令得志,使轼辙、京卞在朝,则更相报复,无有穷已,天下无安静之理。”
  此时旧党之首苏轼、苏辙还远在偏远之地,还谈不上贬黜出京,可旧党的韩彦直等人尚在,但韩彦直乃是朝廷左相,最为关键的还是太后向氏的外侄,因此曾布还不敢明目张胆的提出贬黜韩彦直等人,只是以苏轼、苏辙映射韩彦直。蔡卞、蔡京是新党之人,也算是新党之首,此时也应贬黜出京,蔡京更不用说了,其名排在了蔡卞之前,更为曾布所不容。
  曾布的打算是将新、旧两党的领袖人物尽皆贬黜出京,同时自己再举荐一些新、旧两党的大臣,如此一来,既能展示自己不偏不倚的立场,为无党无派之人,同时新党也只有以曾布为首,而旧党若无领袖人物,那么也只有依附于曾布的羽翼之下,曾布也因此能够完全掌握朝政。
  不过要不了多久,不但旧党不买曾布的账,就连新党也视其为悖逆之人,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头不是人了,此也是曾布始料不及的。
  当然此也是后话,暂且不表。
  “可太后那里。。。?”赵佶闻言沉吟道。
  韩彦直不用说了,是太后的亲侄,是太后的人,而蔡京、蔡卞也与太后或其后族相交甚厚,此时蔡京早已被贬黜为了江宁知府,可就是仗着与太后向氏良好的关系,从而赖在京城不走,以待时机,试图重返朝廷中枢。
  “陛下!”曾布声音稍微提高了些说道:“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微臣伏乞陛下,请如嘉佑故事施行,乃得为礼。”
  宋仁宗皇帝赵祯十三岁即位,其在位初期亦是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到十一年后的明道二年才开始亲政,期间随着仁宗皇帝赵祯逐渐成年,当时就确定了奏事先奏皇帝,次覆奏太后,此举即不否认太后“垂帘听政”,又确保了皇帝的地位,即迎合了太后,又确保了皇帝的利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曾布此时以仁宗朝之事为先例,谏言赵佶行奏事先奏皇帝,次覆奏太后之举,是正合新帝赵佶的心意,使得赵佶心中大喜。
  赵佶虽表面之上对太后向氏是毕恭毕敬的,同时即位之初也是赵佶自己奏请向太后“垂帘听政”的,可此也是赵佶的无奈之举。是向太后力排众议,让赵佶当上皇帝的,既然向太后能让赵佶上去,当然也能够让赵佶下来,因此赵佶当时就算心中不愿意,也不得不为此举,也要装作是诚心诚意的相邀向太后“垂帘听政”。
  但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有人在自己背后指手画脚的,就连亲娘也不行,更不要说是养母了,赵佶也慨莫能外。
  此时太后向氏身体欠佳,同时随着赵佶即位日久,赵佶就有了使向太后归政、自己亲政的想法,毕竟赵佶已经二十岁了,已经成年了,就没有必要再行“垂帘听政”之举了。
  但使太后归政、赵佶亲政不能够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必须有个缓冲的阶段,此时曾布提出的奏事先奏皇帝,次覆奏太后就是个极好的手段或者说是缓冲阶段,此举若实施,那么要不了多久,向太后就会真正归政于赵佶,赵佶也就能够真正的主宰天下,而无人可以掣肘。
  “卿言正合朕意。”赵佶大喜过望,早已忘了曾布冲撞自己“好事”的不喜,顿时“龙颜大开”,连连称是。
  “曾卿家,李翰韧之事如何了?”两人又议事一阵后,赵佶开口问道。
  李三坚遇刺一案,赵佶早已令人严查,可查来查去的,到目前为止,仍是没有半点结果,故赵佶有此一问。
  “世人皆言微臣与此案有干连,微臣为表心迹,已命李推官详查此案,追查到底。”曾布答道。
  “为何皆言曾卿家与此案有干连?”赵佶闻言诧异的问道。
  “李推官所查之案,据称是与一名姓周的吏人有干连,而周吏人的浑家却为老臣贱内的远亲,因此老臣为避嫌就不过问此案了,不过在此之前,老臣已命李推官详查此案,以示老臣的清白。”曾布想了想后答道。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李三坚如此,曾布当然要回报李三坚了,这也就是李三坚拒绝蔡京,通信于曾布的原因之一,李三坚取得大宋宰相的支持,就能够将此案一查到底了,当然还是李三坚说的那句话,该查的查,不该查的就不查。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也!
  对于曾布来说,区区一个远亲又算的了什么?扔出去随便李三坚折腾便是。
  此时争权夺利,方为大事!
  “原来如此。”赵佶点头道:“就依卿家之言吧。”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