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796

  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佶此时的心情是异常憎恨与厌恶,此倒不是赵佶为了李三坚,此时赵佶心中对授官李三坚权知开封府一职业觉得有些过了。
  李三坚之事只是个引子,勾起了赵佶对章惇反对他继位的怒火。
  赵佶心中愤怒的是自己与章惇无冤无仇的,为何章惇如此强烈反对自己继位?此时此刻又在朝堂之上大吵大闹的,并暗讽赵佶少不更事,是个荒怠之人。
  不过赵佶此时此刻却拿章惇一点办法都没有。
  赵佶刚刚坐上皇位,不可能马上拿下与自己不对付的赵煦朝旧臣的,更何况是堂堂宰相,若如此,必将会被天下人所非议,非议赵佶是个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之人。
  同时黜落一名宰相,必需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必需使人口服心服,如此方能行此举。
  最为关键的是此时是向太后“垂帘听政”,如此,黜落一名宰相就不只是赵佶说了算了。
  “官家”此时坐在珠帘之后的太后向氏终于开口道:“祖宗之法不可违,自太祖朝至今,还从未有如此年少之人坐上如此高位的,且此人的职官也不适合啊,哀家以为官家还是应当细细斟酌此事。”
  虽寄禄官与其实际差遣不一定非得搭配,但承议郎是个从七品的寄禄官,再授李三坚权知开封府事确实不太合适,确实有些相距甚远了。
  “娘娘说的是。”赵佶闻言连连点头称是。
  既然太后发话了,此事也只好作罢,不过终归已定李三坚为庚辰科的状元郎,既然不能够授予李三坚权知开封府事官职,那么就必须改授其他的了。
  “娘娘,陛下,臣有本奏。”此时曾布出班奏道。
  “卿家有话请讲。”赵佶闻言点头道。
  “娘娘,陛下,微臣举荐通义大夫、龙图阁待制路昌衡权知开封府事,新科状元李三坚可除开封府节度推官。”曾布持笏奏道。
  曾布此言一出,向太后、赵佶与众臣均是暗暗点头。
  不过在向太后、赵佶心中暗赞曾布老成持重之时,众大臣心中均是大骂曾布是个马屁精。
  路昌衡何人?进士出身,曾经出任端王府记室,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年老昏聩,但路昌衡除了出任过端王府记室之外,还与向太后的娘家有着姻亲关系,因此可以说是向太后的人。
  此时曾布举荐路昌衡开封府知府即照顾了向太后,又考虑到了新帝赵佶,同时路昌衡年老昏聩,任杂事如此繁多的开封府知府必然会依仗手下官员。
  而开封府推判官就是知府的佐贰,曾布举荐李三坚任开封府节度推官一职,就使得李三坚成为了路昌衡需倚重的四名推判官之一,必将会得到重用,同时也将赵佶的心腹臣僚安排到了关键位置之上。
  最令人暗叹的是,曾布的举荐表面之上看起来是再平常不过了,不要说新科状元可得此官职,就连一般的进士及第也有可能得到这个官职的。
  曾布的举荐照顾到了各方面之人,自然就很快通过了,其后就是榜眼、探花、三百余名新科进士的官职安排了。
  此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
  “脏,真脏!”散朝之后,赵佶久久不肯离开垂拱殿,用力抹了一把御案后说道。
  金碧辉煌、偌大的垂拱殿只剩下赵佶与数名内侍,显得异常冷清,空荡荡的。
  梁师成等数名内侍闻言慌忙看了看御案,只见御案哪里有灰尘?御案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就像一面镜子似的,明亮得能照出人影来,就连苍蝇等蚊蝇都无法站得住脚。
  可皇上赵佶此时忽出此言,必有其他的意思,梁师成结合今日垂拱殿发生的事情,岂能猜不出赵佶所指何人?
  于是梁师成低声对赵佶说道:“官家勿忧,奴婢有办法。”
  “哦?你有何办法?”赵佶看了一眼梁师成,诧异的问得。
  赵佶心中烦躁异常,主要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当朝宰相章惇,赵佶迟迟找不到罢免章惇的理由。第二个原因就是向太后。
  朝中大小事务都需经过向太后,都要得到向太后的首肯,试问这个皇帝做起来还有什么意思?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如做郡王之时来的逍遥自在。
  “官家,山陵使。”梁师成轻轻的答道。
  “山陵使?”赵佶喃喃自语道。
  何谓山陵使?就是皇帝或宫中重要人物驾崩,其葬地谓之山陵,掌丧葬之事的大臣谓之山陵使。
  一般来说,掌丧葬之事的共有五名大臣,分别是山陵使、礼仪使、仪仗使、卤簿使和桥道顿递使,谓之“五使”,其中山陵使是总负责丧葬之事的,一般来说是由宰相兼任的。
  宫中丧葬之事是容不得出半点马虎,不能够出半点事故的,因此山陵使责任重大,事必躬亲,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山陵毕,山陵使都会得到重赏的,或加官进爵,或给钱赐物,至少都会得到皇帝下诏慰问的。
  但这些必有有个前提,那就是山陵之事必须是顺顺利利,办的是妥妥当当的。
  若山陵之事出了任何差错,那么山陵使就不是山陵使了,而被谓之“凶相”。
  山陵使为治丧而设,其本身就是“凶相”,但“凶相”主要是指山陵之事凶险莫测,不能有半点差池。
  同时宋人认为山陵使极不吉利,若山陵之事毕,而担任山陵使的大臣不辞官的话,会给当今皇上带来凶兆。
  因此朝中大臣特别是宰、执,无人愿意充作山陵使,完全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官职,稍有不慎还会身败名裂。
  山陵之事完美结束,你得辞官,否则一旦皇帝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怪罪于山陵使,最起码会使御史言官们有了弹劾的理由。
  山陵之事稍有差池,山陵使当然会受到惩罚,此时罢官都是轻的,一般都是流放三千里,将你丢到荒僻之地去“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不得不说,梁师成此计极为毒辣,毒辣得使人无法摆脱。
  “传旨,诏曾布进宫。”赵佶考虑良久之后对梁师成说道。
  罢免一名当朝宰相,可不能仅听一名阉人之言,必须考虑仔细,不能有任何遗漏之处。
  赵佶刚刚坐上皇位刚刚两个多月,且还年轻,对于朝廷政事是一知半解的,同时无法完全驾驭众臣。
  赵佶对此心中是异常清醒的。
  此时需边问边学,学习如何治理国政,而目前来讲,最好的老师就是曾布了。
  曾布老成持重,又是英宗、神宗、赵煦三朝老臣了,同时又有定策之功,因此赵佶首先想到的就是曾布。
  。。。。。。。。
  “官家,当无为而治。”在赵佶问起之时,曾布坦然说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汉之景帝,轻徭薄赋、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始有‘文景之治’,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赵佶闻言连连点头道:“卿认为无为而治的关键在哪里?”
  “官家,在于人,官家用人得当,即事半功倍。”曾布答道。
  “嗯,卿认为黄履如何?”赵佶又问道。
  曾布闻言心中暗喜。
  黄履何人?嘉祐元年进士及第,初亲善于宰相蔡确和章惇,先后弹劾司马光废改熙宁新法,指斥吕大防、刘挚、梁焘等元佑党人。
  后章惇请立贵妃刘氏为后,言官邹浩上书反对,邹浩随后被章惇贬黜,黄履为邹浩鸣不平,即被贬至毫州玩去了。
  此事说到底就是争权夺利的结果。
  此时赵佶忽然问起黄履,就有了起复黄履的意思,而起复黄履,当然就有了贬黜章惇之意,曾布也因此暗暗欢喜。
  看来陛下真的想下手除去章惇了,曾布心中暗道。
  “官家,黄履是为邹浩之事而被贬黜。”曾布随后答道。
  “邹浩?邹浩此人如何?”赵佶又问道。
  “忠直秉公,不徇私情,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侵上之罪。”曾布答道。
  “章惇。。。章惇。。。”赵佶闻言喃喃自语道。
  “官家,臣欲实言相告,臣伏乞陛下恕臣之罪。”曾布随后说道。
  “卿有话请讲。”赵佶温言说道。
  。。。。。。。
  数月后,赵佶下旨召回黄履、邹浩,同时赵佶又起复了宋名相韩琦之子韩忠彦。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第一百八十三章
榜下捉婿(上)
  宋元符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是本次庚辰科省试放榜之日。
  本次庚辰科省试与以往不同,就是因皇帝赵煦驾崩,赵佶悲痛欲绝,无法举行殿试,因此取消殿试,直接决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甲。
  因此三月二十八日的放榜格外引人注目,诸路举子、东京百姓早早的聚集在了礼部贡院南院之前,等待放榜,“榜下捉婿”之官宦、富贾等人也是成群结队的聚集在了此处,准备“榜下捉婿”。。。
  要知道这次“捉”的可不是一般的进士,而是有可能捉到状元、榜眼、探花啊,如此引人发狂之事,岂能不使众人是准备豁出性命,大干一场?
  因此此时东京城中的官宦之家、富贾之家、豪门之家,特别是富贾之家更是全家出动,家中能动弹的男子是蜂拥而至,卷起袖子,个个眼睛瞪得跟铜铃般的,准备豁出性命,拼死一搏,抢个状元回家。
  若真能抢个状元回家,那么全家上下都会笑昏死过去,将会是门第闪耀出绚丽的光彩,将会是福泽千秋万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