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雪(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96

  周围之人闻言顿时彩声雷动,纷纷为李三坚喝彩。
  黄勾当的手下顿时低头不语,心中暗暗埋怨黄勾当口不择言,让对方抓住了把柄,同时心中将黄勾当鄙视了一万遍,连一名十余数的小儿都争辩不过,不如找个树吊死算了。
  “你你你。。。。”黄勾当结结巴巴的说道:“快快退下,我等奉命办差,若违逆了上命,我看你长了几颗脑袋?况且如此大事,岂是你一个无知小儿就能阻拦了吗?今日苏轼父子迁也得迁,不迁也得迁。。。”
  “我是阻拦不了。”李三坚闻言,指着众黎人问道:“你问问他们同意吗?”
  “我们不同意!”众人异口同声的大声吼道。
  儋州的学风不盛,苏轼父子被贬至儋州之后,就开办学堂,以文会友。
  同时儋州的黎人不耕种土地,以海为生,荒地极多,收获甚少。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思想封闭、文化落后,苏轼到了儋州之后,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
  同时苏轼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清洁,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此井在许久之后被称为“东坡井”。
从此百姓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对此,儋州百姓怎不对苏轼感激万分?在儋州百姓心中苏轼就如同万家生佛一般,此时有人对苏轼不利,儋州百姓岂能不愤怒异常?
  儋州黎人朴实无华,谁对他们有一点好处,他们都会一辈子记在心里的。
  “你们。。。想造反吗?”黄勾当随后指着李三坚喝道:“狂妄小儿,竟敢阻拦官差办差?竟敢煽动百姓生事?此处你说了算吗?”
  此时黄勾当数名护卫拔出了腰刀,逼向了众人。
  “他说了不算。”正在此时一个豪迈的声音说道:“此处老子说了算。”
  黄勾当闻言向发声之处看去,只见一名三十余岁,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越众而出。
  此人正是毛道峒的峒主王坤瑞。
  “小的们拜见峒主。”众黎人见峒主到了,纷纷拜道。
  他来干什么?李三坚见状心中暗暗吃惊,此前李三坚与王坤瑞有些过节,因此此时王坤瑞前来,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王坤瑞摆摆手对黄勾当说道:“我认识你,你不就是董必手下,叫。。。什么来着?”
  “峒主,他姓黄。”王坤瑞一名认识黄勾当的家丁说道。
  “哦,黄那个啥,这里我说了算,你有什么事情对我说吧。”王坤瑞说道。
  “原来是王知寨。”黄勾当闻言拱手道:“王知寨,下官奉命行事,请王知寨通融一二。”
  王坤瑞是此处的土皇帝,对此黄勾当心中是明白的,黄勾当可不敢得罪王坤瑞。
  “你欲行何事?”王坤瑞问道。
  “奉命将苏轼父子迁往他处。”黄勾当答道。
  “不许。”王坤瑞干脆利落的答道。
  “为何?”黄勾当愕然问道。
  “不许就不许,哪有那么多废话?再说,我女儿还想跟着东坡先生读书习字呢。”王坤瑞笑道。
  “你就不怕违背了董相公之命?”黄勾当问道。
  “什么象公,牛公,老子说不许就不许。”王坤瑞摇头道。
  “你。。。”黄勾当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双方也因此僵持在了一起。
  李三坚愕然的看着王坤瑞,李三坚万万没料到王坤瑞此次前来是来帮自己的,或者是来帮助苏轼的。
  躲在王坤瑞身后,未被李三坚发现的王雯怯怯的看着李三坚。
  正在此时,苏轼在苏过的搀扶之下走出了木屋。
  苏轼拱手对众人说道:“老夫多谢诸位父老乡亲,多谢王知寨了,不过,既然上官有命,老夫搬出官舍就是。”
  “师父,你。。。”李三坚闻言急道。
  “坚儿,你很好,你的孝顺之心为师心中明白,不过这个世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苏轼微笑着对李三坚说道。
第十三章
桄榔庵
  儋州中和镇南郊一处名为桄榔林的地方。
  此处是荒郊野外,一片荒芜,蚊蚁滋生、环境恶劣,并且是没有任何房屋,当然也无人居住。
  不过目前此处却是人声鼎沸,无数黎家百姓担土背石,正在对三座刚刚修建起的三座房屋做最后的整饬。
  苏轼父子被逐出官舍之后就来到了桄榔林,儋州百姓不忍苏轼父子风餐露宿,就自发的为苏轼修建了三座简陋的房屋,让苏轼父子有一处栖身之所,李三坚及其族人也在其中。
  令人惊奇的是建屋人群之中还有一些兵丁,这些兵丁当然不是宋军之中最精锐的禁军,而是些半农半兵的厢兵、乡兵。
  “如此之多的蚊蝇,该如何是好啊?”李三坚看着一群又一群的蚊子,苦恼的道。
  此处靠近一处水塘,蚊蚁滋生,几乎是伸手就能握住一大把蚊虫,使得李三坚苦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坚哥儿,只有多种些香茅、罗勒、猫薄荷等草木了,待来年也许就会好多了。”一旁帮忙的高二说道。
  李三坚闻言点头道:“哥哥知道的真多。”
  高二闻言得意的笑道:“你哥哥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卜占卦等等,是无所不精、无所不晓啊,当年在京师之时,人称高半仙呢。”
  “哈哈”李三坚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
  李三坚心中明白高二是厚着脸皮自我吹嘘,李三坚已经知道了高二是浮浪破落户出身,原为东京开封府一名泼皮无赖,后因得罪了官宦人家,就投在了苏轼门下做了苏轼的贴身仆从。
  高二颇有一些诗词歌赋的功底,写的一手好字,并且还会使枪弄棒,要不然苏轼也不会收留高二的。
  虽然高二出身卑贱,但李三坚心中没有半点瞧不起高二的意思。
  高二千里迢迢跟随主人来到如此荒蛮之地,此使得李三坚对高二是打心眼里敬佩。
  高二出身卑贱,李三坚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样是出身微贱,于是哥俩是同病相怜,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兄弟。
  。。。。。。。
  “道之,此子如何?”苏轼捻着胡须,落下了一枚棋子后问道。
  苏轼因年龄老迈,无法帮忙建屋,于是坐在远处与一名老友对弈。
  “东坡先生,你是说此枚棋子还是那个人?”张中笑问道。
  张中字道之,年四十余岁,东京开封府人氏,原为习武之人,后读书习字,并于熙宁三年科举及第。
  张中为人忠直敢言,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黜到了儋州,任知昌化军事一职。
  张中景仰苏东坡的品格和才华,同情他的遭遇,苏轼在儋州之时,张中一直对苏轼照顾有加,此时听闻苏轼被逐出了官舍,于是就不顾得罪上官的风险,派兵前来协助李三坚等人修建苏轼的居所。
  “棋又如何?人又如何?”苏轼问道。
  “棋是好棋啊,我百思不得破解之法。”张中看着棋盘笑着答道:“人也是挺不错的,小小年纪就敢与朝廷官吏据理力争,并将他们说得哑口无言的,我听闻后是倒是感到有些惊奇啊,真是有点意思呢!”
  “呵呵,确实有点意思。”苏轼微笑道。
  “后生可畏也!”张中接着说道:“最关键的是此子对百姓是胸怀仁慈之心,对自己师长也是极为恭顺,仅凭此两处,我就认为此子将来也许有出息啊。”
  “道之谬赞了。”苏轼说道:“小小年龄,就如此锋芒毕露,未必就是好事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知收敛之人,如何能够成就大事?”
  “大事?东坡先生所说大事乃为何事?”张中疑惑的问道。
  苏轼摇了摇头,微笑不答。
  张中不明白苏轼之意,不过将苏轼不想说,于是也不便刨根问底了。
  “道之,你行举就不怕受到牵连吗?”片刻之后,苏轼开口问道。
  张中动用兵丁,帮助苏轼修建居所,若此事被上峰知晓,必然会受到牵连,对此,两人都是再明白不过的。
  “大不了罢官免职,回乡种田,又有何妨?”张中笑道:“况且此地已是天涯海角,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
  苏轼闻言顿时与张中相视而笑。
  “师父,师父,房屋已初建成,可以入住了。”正在此时,李三坚兴冲冲地的跑过来说道。
  “放肆。”苏轼见状呵斥道:“又忘了礼节了?”
  李三坚张大了嘴巴,楞了半响后,敛衣施礼道:“门生拜见师父,拜见张太尉。”
  “何事?”苏轼问道。
  “门生请师父入住新居。”李三坚低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