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瞳(校对)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175

  不过他着一下撞上去,不仅没有把刘东撞到,反而把他自己弹了出去。
  “哎,这个小伙子,身上也太硬了!”中年人心中暗自想到。随后,他便摇了摇头,这时候可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后,中年人下意识的紧了紧怀中的军绿色背包,抬头看了看挂在路边店铺上边的匾牌之后,也不管刘东,便急匆匆的走了进去。
  注意到中年人的动作,本来还想着这次可能要多道些歉,甚至可能要赔些钱的刘东,脸上不禁有些愕然。
  他可是知道自己身上的肌肉强度,别看着刘东只有一米八,而且身材也略显削瘦,但是体重却有将近90公斤,常年练功打坐,已经把他的筋骨拧实到了极点,远超常人。
  所以,哪怕是刘东刚才并没有用力,只是那个中年人自己撞上来,那么跌出去,并且感觉到疼的也绝不是他。
  “抱月轩!”抬头看了看中年人刚才进去的店铺,刘东略微想了一下后,也跟着走了进去。
  当然,在古玩城三年多,对这里的任何一家店铺他都非常熟悉。这座抱月轩跟王坤的金玉阁一样,都经营者古玩和玉石的生意,不过抱月轩经营的玉石种类不想王坤的金玉阁那么杂,在这里只有一种玉石,那就是和田玉。
  所以,刘东走进这家店铺,也就是冲着和田玉才进来的。
  本来按照他最初的打算,是想从王坤那里买些表现不错的和田玉料来打磨自己琢玉的功夫的。毕竟翡翠是硬玉的代表,作为雕刻材料他已经不缺。
  但是身为软玉之王的和田玉,他却一块也没有。而在中国琢玉的手艺,从根上说还是以雕琢和田玉为主,毕竟相比起从殷商时期便开始流入中国的和田白玉,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琢玉手艺。翡翠真正在中国大行其道,还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
  说道这里,却又不得不提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的两个女人,正是她们才让翡翠真正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在今天发展成为能够与和田玉相比美的珍贵玉石。
  而这两个女人就是曾经说出“宁与外邦,不与家奴”这句丧权辱国之言,并把中国推进万丈深渊的“慈禧太后”和后来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
  慈禧太后可以说是中国翡翠潮流的始作俑者,她对翡翠的迷恋则更是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传说当时有位来自英国的进贡者,将一枚很大的钻石头饰献给她,却没有引起这位中国女皇的欢心。而另一位进贡小而精美翡翠饰品的官员却得到宠爱。从此,各地向朝廷进贡的人,就都选择上等翡翠作为贡品,以博得她的欢心。
  后来,根据慈禧的心腹大太监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记载和陵墓发掘资料作证,慈禧陪葬的翡翠精妙绝伦,空前绝后,在她尸体脚下有翡翠西瓜两个,长约15-20厘米,当时价值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翡翠白菜两棵,价值一千万两白银,现在已经成了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翡翠荷叶与四个甜瓜,翠佛、玉佛等一百零八尊,桃、李、杏等宝物共大小二百件。由此可见这位“垂帘听政”的统治者奢华之极,也证明了慈禧太后喜爱翡翠的程度。
  当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宝藏,慈禧的陪藏品要比说的这些多出百倍。只是这里便不一一列举了。
第137章
翡翠故事
  同样作为近代名人,曾经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也是一位爱翠成痴之人。
  20世纪30年代,有位北京翡翠大王买到一块翠料,翠色极佳,能工巧匠将它雕琢成一对手镯,款式新颖,玉质鲜艳,如水般剔透。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以4万块大洋价格买到手镯。宋美龄见到杜夫人佩戴的翡翠手镯,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杜夫人只好割爱送给宋美龄,专家估计到今天如果拿到香港,拍卖会上至少可以拍出1000万港元的价值。
  1995年的时候在美国国会纪念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的酒会上,98岁的宋美玲女士手上一对满绿的手镯,翡翠马鞍戒,胸前别着一只翡翠别针,一对翡翠耳环,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高贵典雅。
  说到宋美龄爱翡翠最具代表性的事情就是:在1997年她一百岁生日宴会时,这位百岁老人的爱翠之情便可见一斑。
  当梳着传统发髻身着黑色旗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女人出现在众多宾客和媒体面前时,人们为之一震。
  只见她佩戴着整套翡翠首饰:翡翠耳钉、翡翠珠链、翡翠手镯、翡翠戒指。整套翡翠首饰颜色质地均属极品,耳钉和戒指的翡翠蛋面颜色浓艳深邃,更显稳重大气;翡翠珠链珠圆玉润祖母绿色种份细腻,一只满绿翡翠手镯颜色均匀浓艳,种份细腻通透。
  在整套翡翠的装扮下,虽已是百岁老人,宋美龄仍是那样的雍容华贵,仪态大方,尽显高贵气质,那一时刻这位百岁老人似乎已与翡翠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升华到一种人玉相通的最高境界。
  正是这两个拥有权利,身份显赫的女人对翡翠的使用及运用等方面,推动了翡翠的市场化,使得翡翠更见深入人心,进入平常百姓家。如今翡翠人尽皆知,除了自古以来的中国玉文化,可以说宋美龄和慈禧太后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使得如今的玉器市场渐趋火爆。
  摇摇头收起这些散碎的心思,刘东抬腿跨进了抱月轩内。
  虽然之前,他从来没有给抱月轩做过玉器代工,不过对于这里却很熟悉,跟这里的老板也很熟悉,平时他也偶尔会来这里买些玉料。
  不过跟金玉阁的王坤荤腥不忌不同,抱月轩的玉石生意一般只经营和田玉,而且还都是那些中高档次的玉石,一般三级和都够不上等级的那些玉石在这里都看不到,因此相对来说这里和田玉的价格要相对外面要贵一些,所以刘东一般很少会来这里。
  不过,虽然这里的东西比其他家贵一些,但是质量却有保障。而且,这里的老板人不错,虽然也是半路出家经营起来的这家古玩、玉石店,但却为人忠厚,讲诚信,在泉城古玩市场这一亩三分地上也薄有几分声名。
  抱月轩的格局比起金玉阁大不了多少,除了一进门,左右两侧的矮桌和靠墙的镂空博古架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古玩之外,靠里间的柜台后面的展架上方的才是真正的玉石。
  当刘东走进去的时候,正好看到了刚才那个被他撞到在地的中年人。
  不过此刻他神情很是紧张,右手紧紧的抓着已经瘪下来的军绿色背包,直勾勾的盯着此刻正站在柜台后面,拿着一个佛像正上下左右不住翻看的抱月轩掌柜杨尚。
  看到这幅场景,在古玩城内已经厮混了三年的刘东自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本来就喜欢古玩的他,当下便走了过去。不过他也知道古玩行的内的规矩。所以,只是站在一边看着,并没有出声。
  不过,等他近距离看清楚杨尚手中佛像之后,却忍不住脸色突变,惊疑出声。
  “哦,是小东来了啊!”听到声音后,抬起头的杨尚也看到了站在一边的刘东,当下便笑了起来。
  对于这个从小便出来闯荡,而且玉雕手艺不错,沉稳有度的年轻人他也很有好感。凡是刘东过来买玉石的时候,他都会以相对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他。
  之所以如此,还是杨尚从刘东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想当年他也是孤身一人,从老家来到了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不过他并没有像刘东一样留在城市里打拼,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做火车不远千里去到了新疆和田,成了一个自古流传到现在已经几千年的职业——昆仑山采玉人。
  那时候,正值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经开始,所以国内的经济开始萌芽,而萧条了十几年的采玉、琢玉行业也开始重新兴盛起来。玉石的价格开始不断的爬升,许多那时候进山的采玉人都发了大财。
  而杨尚就是其中之一,十几年的采玉生涯让他从当初初出茅庐,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富豪。
  不过人到中年,已经娶妻生子的杨尚,却不打算在继续那种朝不保夕的采玉生活。所以在95年的时候,便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到了老家,把父母接出来后,便在泉城买房置业扎下根来,而且用以前赚得钱在古玩城开了这家抱月轩,专门经营古玩、玉石生意。
  当然,也因为杨尚的半路出家,所以他这店里虽然经营古玩,但卖的基本上都是现代工艺品,因为怕吃亏上当也很少收古玩。
  不过,到是古玉和成品玉石的买卖成了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毕竟十几年的采玉生涯下来,不仅让他在和田玉的鉴定上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而且也积累了很雄厚的人脉关系。所以,他能够很容易的拿到大量价格相对低廉的中高档玉石。
  所以,比起这古玩城内的大部分店铺,他这里虽然不以经营古玩为主,却比大部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古玩店,赚得更多,营收也更加稳定。
  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才对同样少年便从老家出来打拼的刘东格外的有好感,也愿意力所能及的帮他。
  “嗯,想来杨老板这里买点玉石做雕刻,只是没想到正赶上您在收货,倒是让我多少有些奇怪,打扰了,打扰了!”刘东知道杨尚的秉性,所以跟他说话的时候,言语中少了三分顾忌,多了四分自在。
  闻听此言,杨尚自然明白刘东话中的意思,当下也不以为忤的笑了笑,只要是在泉城古玩城里混过一两年的人,自然对他这抱月轩的底细有几分了解,所以对于刘东的话,他也并不感到惊奇。
  “呵呵,本来我也没想碰古玩,这行当太考校眼力,水太深,我也没打算深入。不过这人是朋友介绍的,家里也有点急事。所以我也就让他拿过来看看,要是价格还可以的话,我就做主买下来。”杨尚说道。
  而这时候,听到他们的谈话,原本一直关注着杨尚动作的中年人,也转头看到了刘东,当下便皱了皱眉后,语气中带着一丝惊疑之色地说道:“是你?!”
  “是我,抱歉了,先生!刚才走得太急,把你撞到了,没事吧!”刘东脸上带着歉意说道。
  闻听此言,中年人不以为忤的摇了摇头,说道:“你不用道歉,刚才是我自己走的太急,撞到你身上的!”
  听完他的话,刘东心中倒是对这个中年人有了些好感。虽然之前他并不认识此人,但听这句话,就明白这个中年人心性耿直,不是那种嗜贪好赌的无良之人。否则,换一个心性不纯的,恐怕这会早就不依不饶的讹上他了。
第138章
释迦摩尼成道像
  不过,此刻这个中年人可不管刘东怎么想,刚才说完之后,便转过身,看着杨尚问道:“杨老板,这座佛像你觉得怎么样?”
  闻听此言,杨尚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虽然他开古董店很少收东西,不过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杨尚也不是当初对古玩一窍不通的人,对于金铜佛像这个古玩杂项中的大类,他也有着一定的研究。
  而且,杨尚本身也是一个信佛之人,所以对于佛像这类物件心中自然带着恭敬,如果遇到和自己心意的佛像他也想买下来。所以,对于手中这件高约四十多厘米的佛像他看的很仔细。
  而这时候,刘东也深深的吸了口气,压下心中稍微有些激动的心情,把自己的注意力也集中到了这尊佛像上。
  杨尚手中这件佛像保存的很完整,端坐在莲座上的佛陀就是佛门始祖释迦牟尼佛。
  从他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的形态中,可以看出这是佛教造像五个姿势:诞生像、成道像、说法像、布施像和涅槃像中的成道像。在佛教中“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的意思。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座释迦牟尼佛坐像身后还有这背光的存在。这在一般的佛教造像当中可不怎么常见,而且即使有的,大部分也在传承中遗失或损坏了。根本不像这一件一样保存的这么完整。
  不过看着看着,杨尚的眉头却是紧紧地皱了起来。
  要知道与众多的青铜器不一样的是佛造像一般不入墓,但由于历史上四次大的灭佛运动和一次次的战乱及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金铜佛造像大多是当年由虔诚的佛教徒埋藏入土的,它们也有一般出土青铜器所具有的特征。
  比如,“冰裂纹”、“釉质斑”以及特殊表层上的起泡、绽开、“脱胎”及脱胎后内部形成的“肿胀”、表层上的各种“人骨锈”等,等都会存在。
  而这些特征,也往往会成为人们鉴定佛像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不过让杨尚纠结的是,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造型精美,纹饰生动的同时,却根本没有这些特征。而且佛像外面的铜鎏金不仅没有丝毫的残损,而且散发着金色的宝光,整个就像新的一样。
  “这尊铜鎏金释迦摩尼坐像你想卖多少钱?”虽然以杨尚的眼力鉴定不出这尊佛像的真假,不过他却能够看出这尊释迦摩尼佛的工艺的精绝。无论造型、纹饰,还是佛陀的神态,都是绝对的名家手笔。这样的一尊佛造像,就算不是真正的古玩,但是现在想请一尊放在家中的话,恐怕没有个小一万也拿不下来。
  听到他的话,中年人连忙把之前他早就想好的数字报了出来,“20万!”
  “20万!?”听到这个数字,杨尚不禁有些为中年人的狮子大开口有些生气起来。
  如果这尊佛像要是真的古玩的话,20万倒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是,在杨尚看来,这么新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古玩。所以,他内心当中给这尊佛像定下的价格就是一万。
  看着杨尚脸上惊讶的神色,中年人连忙说道:“这尊佛像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已经供奉了好多代了,要不是这次家里急着用钱,我是绝对不会卖的!而且,之前我也找人看过了,这是北魏时期的铜鎏金佛像,在拍卖会上能值好几百万!”
  其实,这他到没瞎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大信徒最多的三个宗教之一,作为佛教供奉的主体佛像而言。一向都受到世界各地佛教徒们的追捧,这些佛教徒中,不乏财力雄厚的商界大佬。甚至想要买下这尊佛像的杨尚也是一个佛教徒。
  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鎏金佛像就引起了国际藏家的重视。进而带动了国内收藏热潮的兴起。
  1989年11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代鎏金弥勒佛像,以21万多美元成交。获得了国际收藏市场的注意。
  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海外各大拍卖公司。开始逐年增加鎏鎏金佛像的拍卖数量和比例。
  就在去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以132万港元成交,而前不久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佛座像的成交价为220万港元。
  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两代的鎏金佛像,从造型和工艺上来说,比明清时的佛像稍微要差一点,但作为佛文化最发达的两个朝代,又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如果,这尊释迦穆尼坐像真的是北魏时期的铜鎏金佛像,那么以它现在的完整性和工艺精美程度,如果上拍的话,那绝对能够卖出几百万的高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1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