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世界许愿系统(校对)第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023

  “扶桑?”
  郑和怎么也没有想到王霄居然会想着让他去扶桑,这可不是下西洋,而是行东洋了。
  “敢问太子,为何要去扶桑?那可是太祖钦定的不征之国啊。”
  王霄洒然一笑“安南也是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呢,不照样灭了他。”
  安南是越南古称,明时越南北部称安南,南部为占城。著名的占城稻就是这里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安南权臣黎氏发动政变推翻了陈氏王朝,并且大肆屠戮王族后裔。
  被杀急眼了的陈氏后人跑到明朝求援。他们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奉大明爸爸为宗主,现在出事了求爸爸帮忙也是理所当然。
  永乐年间是整个大明一朝兵锋最为强势的时候。
  先礼后兵的朱棣派兵送陈氏后人回安南继位,可却是被黎氏连同护送的明军都给杀了。
  这是什么?这是双手沾着不能言之物左右开弓的扇大明爸爸的脸呐。
  朱棣哪里能受得了这个,当即就发兵三十万,号称八十万一举把整个安南都给平了。
  王霄话里的意思是,这世上就没什么不能打的地方!
第六十九章
郑和表示太祖在说笑
  以王霄对朱棣的了解,他派兵送陈氏后裔回安南的事更像是在借刀杀人。
  杀光了前朝陈氏,现任的黎氏又是叛逆。所以大明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当地百姓们的主动要求,将安南变成了有十五个州府,三百万民众的交趾布政司。
  这是历史上安南第四次归入中原。
  不过可惜的是,二十多年之后杨士奇以驻军靡费军饷,当地人不服教化为由,请求撤兵。
  然后宣宗也就是朱瞻基认为每年花费二三百万两的驻军费用,收入却是少的可怜,所以就同意了。
  这么好的地方,居然为了区区银两就放弃了。
  现在王霄来了,他是绝对不会放弃这块土地的。
  放弃土地这项技能,王霄他没学过。
  王霄拿来地图铺在郑和面前“扶桑这个地方有个岛,据说这个岛就是一整座巨大的金山。”
  郑和惊讶抬头,瞬间就能理解王霄的苦心了。
  王霄的手指指向了扶桑偏西的一片山区“这块叫做石见的山地,是一座巨大的银山。一年百万两的产量,开采个百来年没问题。”
  郑和神色凝重,顿时感觉当初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不过是醉酒之后的一句玩笑话,完全不用当真。
  “你别看这里多山,可却是盛产大米,年产千万石不成问题。你说要是用来海运补充北方缺粮得多好。”
  郑和当即起身挥拳“太子所言甚是。这地方咱们必须得去!”
  “可没有圣旨,船队不好出动啊。”
  “圣旨会有的。”王霄的手指落在地图上“你可以先派船过去开展商贸,做好前期调查工作。这总不需要圣旨了吧?”
  带上了使命感的郑和起身行礼“微臣这就去办。”
  此时的扶桑正处于足利幕府时代,是典型的农奴庄园社会。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想要对付他们并不困难。
  黄金白银还有大米,大明上下最喜欢的三样东西他们全都占了。
  这当然是要和扶桑人友好交流一番。
  好好说话的,那就是友邦。我卖你一点铁锄头铁镰刀,绫罗绸缎麻布衣,黄符冥纸桃木剑,笔墨纸砚各类书籍换你的金银大米。
  要是不好好说话,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得认识一下大明将士手中的刀剑是个什么样子。它们究竟是锋利还是不锋利,得要亲身感受一下才能知道。
  至于夺取佐渡岛与石见银山的事情,在当地寻找一些代言人扶持起来然后租借个九十九年什么的不要太轻松。
  九十九年的话,大量雇佣当地人做苦力。估计也就挖的差不多了。
  摆平扶桑,镇住安南。再之后才是真正的下西洋。
  王霄在应天府待了数月,期间只离开皇宫出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凤阳祭祖,另外一次则是去了三叉口草鞋峡的宝船厂观看船只建造。
  王霄去宝船厂给外界透露出的信号就是,与那个不愿意再耗费巨资下西洋的洪熙皇帝不一样,王霄是支持开展航海的。
  想要片帆不得下海的并非是皇帝,而是那些地方乡绅与朝中大员。
  与后世猜想的不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赚钱的,而且赚的很多。
  每次下西洋都是八九百乃至千余吨的大船数百艘,带着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去往遥远海外。换回来的是大量的象牙珠宝香料檀香珊瑚珍珠药材犀牛角珍贵木材等等贵重物资,哪一样发卖出去都是一笔巨款收入。
  朱棣五征漠北,三下安南,重修大运河,扩建顺天府迁都,修建长城,编撰永乐大典等等哪一样不是花了大价钱的。
  他几乎年年打仗,哪一次不是几百万两的军费起步?
  如此之多的开销,单纯凭借朝廷的收入当然不可能撑得住。
  之所以能做完这些大事,还给朱高炽与王霄留下一个仁宣盛世的底子。源头就是在于郑和六次下西洋,每次都带回来了巨款。
  郑和下西洋,得到财富的是皇家,受益的是天下百姓,出了名声的是宦官。
  可把持朝政的文官大头巾们却是一毛钱的好处都没有。
  遥想洪武年间,朱元璋杀了多少贪官,都止不住他们对钱财的渴望。这个时候如此赚钱的大项目你们居然不带大头巾们一起玩,那大头巾们还不得掀桌子啊。
  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哪个不要命的大头巾敢于跳出来炸刺。
  可朱棣死了之后,大头巾们当即就掀桌子了。
  他们弄出了个片帆不得下海出来。生生的将华夏从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打成了被人家用枪炮打上门的结局。
  一手王炸打到输的倾家荡产,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且更夸张的是,朝廷的商贸被终止了。可民间士绅们却是派出商船出海做生意,一个个赚的是脑满肠肥。
  他们赚了银子要么铸成西瓜藏起来,要么就是买地导致土地兼并。
  而朝廷想要征收商税,读书人就会跳出来大喊,不可与民争利!
  结局就是明末的时候大明的民间藏有数亿两的白银。可朝廷却是连皇帝修补龙袍的钱都没有。
  等到野蛮人南下,读书人把头发一剃,衣服一撩,双膝一跪就喊爸爸。
  该赚的钱早就赚够了,换个爸爸喊又能算得了什么。
  咱读书人可不在乎什么华夏蛮夷的,只要给官当就行。
  没看到每次蛮族入侵的时候,衍圣公都是第一个跪的。咱们这些做小弟的跟着老大跪,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脸面这种东西,哪里有银子来的重要。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明朝的士绅。
  所谓士绅其实说的并非是各地的地主,而是指的那些曾经做过官,之后辞官还乡的那些人。
  依照华夏特有的一个地方出身的同乡,科举时候一起上榜的同年,拜入同一个座师门下的同窗等等关系。
  这些人辞官回乡了,依旧是有着足够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
  依靠这些关系,他们在当地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贵族阶级。
  再加上朱元璋发布的那个允许读书人免交田税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绅们占据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的收入就越来越少。
  他们掏钱赞助那些年轻的读书人,一旦他们中举做官就会回报维护赞助他们的士绅。
  而等到这些人退休之后,也是学着前辈们的手段接着循环。
  两边这么一合作,大明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
  王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面是要开民智,让学习知识不再被读书人所垄断。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海外去。
  王霄表达出支持下西洋的意愿后,文臣方面有些着急。
  好不容易熬死了朱棣那个天杀星,又来了个这么年轻的王霄。他们想要赚大钱,要等到哪一年去?
  文臣们开始认真的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