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世界许愿系统(校对)第1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6/2023

  谁赢了,谁就能将自己的主张灌输到太子的耳朵里去。
  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所以这次的比试规模才会如此之大。背后代表着是两个不同的团体。
  土著,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对决。
  按理说土著们占据着优势,因为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只管收房租就能过的很滋润。
  可就是因为滋润了,所以缺乏进取心。
  而外来务工人员们,他们没有土著的先天条件,只能是选择咬牙拼命努力,因为除了成功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王霄与王翦的第一场比试,是兵棋推演。
  就在大校场上画出来一大片的区域,选择的战例则是当年的长平之战。
  负责做裁判的人都是秦国的将军,自然是以土著居多。
  他们安排王翦为秦军一方,也就是当年白起的位置。
  自然的,王霄被安排成了赵军一方,赵括的位置上。
  这种明目张胆的作弊行为,自然是引起众人的喧哗与声讨。
  吕不韦那边,甚至有名为李斯之人高呼‘直接判他输不就得了,何必自欺欺人做这龌龊之事!’
  秦人这边也是要脸的,所以就给了王霄两个可以选择的补偿。
  一个是可以增兵十万,另外一个则是额外获得一个月的粮草。
  兵棋推演是很严肃的事情,能够计算的东西全都要计算在内。
  这两个可选补偿,第一个看似增强了实力,可实际上却是个陷阱。
  因为王霄处在赵括的位置上,手里有数十万兵马并不缺兵,他缺少的是粮食。
  然而,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是。
  王霄环顾四周之后,只说了一句“不用补偿,长平之战,我能赢!”
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武安君会怎么做?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在战略外交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中。
  战略上,他们原本是内线作战,还有上党主动来投的优势。
  可因为国内生产力比不过变法的秦国,后勤能力反倒是不如千里迢迢而来的秦军。
  实力不足,想要依靠坚守消耗,耗到秦军缺粮不得不退兵。可最开始缺粮的,反倒是内线作战的赵军自己。
  而外交方面,赵国完全就是一场惨败。
  尤其是赵王自己失去信心,派遣使者去咸阳求和这件事情,更是让有心想要援助赵国的国家,停下脚步选择观望。
  秦赵开战的时候,燕国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之中的远交。一心想着从赵国身上割肉吃,当然不会援助他。
  齐国的话,之前赵国的主要攻打方向就是在齐国,被赵国割了许多肉的齐国,不乘机打赵国就不错了,当然也不会帮忙。
  楚国则是在之前数年里,被白起打的狼狈不堪。鄢郢之战之战更是被杀的血流成河,最终不得不迁都来躲避秦国的兵锋。而且距离遥远,想援助也是有心无力。
  韩国更别提了,这次秦国出兵打的就是韩国,被打的哭爹喊娘割让上党郡的韩国,哪里还有力量和胆量来救援赵国的。
  唯一能够救赵的,只有魏国。
  这一点从长平战后,秦国兵围邯郸城要灭赵的时候,信陵君带着魏军来援,在邯郸城下决死一战大破秦军就能看得出来。
  而在长平战时,魏国已经是准备出兵相助了。
  可赵王却是在这个时候遣使去咸阳城求和,被秦王借力打力大肆宣扬,立马就让魏人犹豫起来。
  他们要是这个时候去帮忙,秦赵两国却是突然和好,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正是因为如此,赵国在长平之战这场绝对国家命运存亡的战争之中,在战略态势与外交游说方面,那叫一个一败涂地。
  是不是说,长平之战赵国是必败的结局呢。
  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对赵国不利,可战争这种事情,还是存在很大意外性的。
  赵国有数十万兵马,只要能够在战场上打赢,那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从战略角度上来说,赵国想要打赢也有机会。
  当时秦昭襄王为了一战灭赵,彻底歼灭这个一统天下的大敌,动员了整个秦国的力量。
  ‘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国内的男人们几乎都被送上了长平战场。
  然而此时此刻,处于弱势一方的赵国,却并没有全军动员。
  在遥远的北方北地一带,赵国还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军团。
  他们的所在地,就是后来的河南地。
  赵国认为长平乃是山地,不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所以就没有调动这支兵马。
  而在王霄看来,赵国上层缺乏必要的战略目光。
  长平这里不适合骑兵机动,所以就不用?
  那你不会换一个能用的地方吗。
  几万精锐骑兵集团啊,就这么眼睁睁的坐看长平战败,什么动作都没有。
  换做是王霄的话,必然是在秦军总动员的时候,立刻下令让这些骑兵南下关中。
  此时秦国在关中北方的长城并没有修好,而且因为缺乏驻守的力量,是不可能扛得住赵军骑兵集团的冲击的。
  只要这几万骑兵杀入关中,那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见到人就上利剑,见到庄园房舍就上火把,见到河渠就去砸了去破坏堵塞,见到田地粟米就上马匹去吃去践踏。
  一路疯狂破坏之下,直奔雍城与栎阳而去。
  雍城与栎阳都是秦人之前的国都,尤其是雍城这里,更是有着秦人历代先祖的陵寝与宗庙。
  之所以不直接去咸阳城,那是因为此时的咸阳城还没有拆掉城墙。
  而且秦军再调动兵马,咸阳城这里的守卫力量还是有的。
  依靠几万骑兵想要攻打有着坚固城池的都城,这是不现实的。
  就像是此时此刻,当兵棋推演的时候,王霄将代表那些骑兵的旗帜推向雍城与栎阳的时候,对面彻底绝望了的王翦,颤抖着的问他“为何要去雍城与栎阳?”
  王霄无所谓的耸耸肩“你知道的。”
  王翦知道王霄为何要让这些赵军骑兵去雍城与栎阳,可他不敢去想,也不敢去说。
  关中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上长平去了,咸阳城内虽然还有守军。可他们守卫咸阳城还行,出城作战那就是死路一条。
  雍城与栎阳都没什么守军,失守是必然的事情。
  等到地图上这两处地方被插上赵军的旗帜之后,王霄对着四周围满了的秦国将军们说“接下来,就是挖陵寝,毁宗庙,绝社稷!”
  四周一片死寂。
  众多秦军将领们,宛若风中残烛般的盯着铺在地上的偌大地图。
  他们不是不想说话,而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里,祖宗宗庙祭祀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是后世所难以想象的。
  后世的时候,给祖先上坟的人都在逐渐减少,更别提什么祭祀和宗庙了,很多人甚至都不懂是什么意思。
  而在这个时代里,这些东西就是一个国家的传承与命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层面上的大事情,只有祭祀与战争而已。
  一旦被挖掘了陵寝,烧毁了宗庙,断绝了社稷。
  那从法理上来说,秦国已经算是灭国了。
  终于有一位秦军将领说话了“后面的推演,不用比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6/2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